谁能叫醒装睡的教师
2017-02-25罗牧言
■罗牧言
谁能叫醒装睡的教师
■罗牧言
有幸旁听了一个国培班项目培训课,不知是空调太热犯困,还是教授讲述不够精彩,反正两三百人的现场睡倒一片,还有些在看手机,认真听的也就几十人。公允地说,那位教授的讲座理论多了一点,趣味性略显不足,但是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对一线教师来说确实具有知识普及和理论革新的价值。笔者认为,既然是培训学习,专业术语总是要说的,道理总是要说清的,毕竟是学习科学的理论学习,诸如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雷达图等等,确实与学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授讲述的还算是通俗了一些的,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加上自己的口语化解读。但是下面的人受不了啦,趴倒一片。看得出,趴倒的这些人有的是真的睡着了,有的是装睡,因为不感兴趣,便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屏蔽”。教师专门抽时间参加培训学习,结果却来装睡,其中的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有一次参加送教下乡的志愿活动,到本省一偏僻的乡村学校讲教科研。在简陋的教室内,几十位教师人人带着一个本子参加活动,我在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炼”。照说这话题与教师之间存在认知的鸿沟,然而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我在认真地讲,老师们在认真地听;我讲到一些教学的细节、现象,老师们都哈哈笑起来,少了拘谨;我讲到几个不同角度总结提炼这一件事的时候,很多老师频频点头……我突然发现,教科研原本就该是朴实和亲民的,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群极少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老师,在适当引导下居然也都能唤起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始反思和总结,这其实就是在研究教学。尽管我的报告里也有一些他们会认为生僻的词汇,但无碍于他们的聆听和会心一笑。
一个是全省选出的优秀教师参与的国培活动,一个是偏僻乡村里普通教师的临时活动,然而呈现出的听课状态竟然有如此出乎意料的差别,让人心潮起伏。倘若追究内中原因,我以为在心向,通俗说,就是是否有心向学的问题。据笔者所知,现在的教师培训活动很多,国培省培市培县培,还有校本培训,层层级级,不胜其烦。培训的内容不顾学员是否需要,也不管学员是否接触过,培训的形式单调,只一味的灌输,这些确实倒坏了学员学习的胃口,乃至提到培训就害怕。所以,在有些城市,教师听说校长安排到哪里培训,忙摆手说“那几天家里正好有事”搪塞过去。有的被逼无奈,参加培训,心中装着怨愤牢骚,自然心浮气躁,不愿意学习。有的老师则现实的很,自己职称到手,荣誉到手,再高点的自己也够不上,于是索性放弃,放纵自己,贪享安逸。打游戏追韩剧比起琢磨上出好课、写培训心得和教学反思要轻松多了,谁又愿意“自讨苦吃”呢?所以,怀着一颗厌学的心来参加培训,也就理解睡到一片的现象了。
当然,厌学原因还可能有许多,比如课堂不生动、确有心事等等。其中有培训方的责任,但更多的则应追溯到学员本身。尤其是国培省培项目,培训方应该是投入了不少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政府在有限的教育资金里辟出专门的教师培训专项,可谓用心良苦。承担国培省培项目的院校或机构也都遴选优秀的讲课人,大多是一些教授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有着理论高度和实践智慧。正因此,在学员选择上也往往是非常慎重的,常常是市县优秀教师。照说,这样的培训学习应该是高效而精彩的。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居然对学习如此冷落,让人难以理解。且不说骨干教师了,单就作为教师来说,不断学习,汲取丰富的知识,具备源头活水的条件,才可能给学生以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这是教师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是写入职业守则里的。换位思考,我们谁愿意将孩子送到一个只会翻来覆去教学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那套知识的老师那里求学呢?以己度人,自己知识陈旧且不求上进,学生和家长也必然对自己厌烦已久,虽然暂时没有面对面的闹翻脸,而其实心里一定是愤恨不已的。碍着一时地方政策或管理僵化的庇护,家长和学生暂时还无法撼动其职业,倘若随着国家制订的教师注册制度真的落实,聘用制真的兑现,这样的教师岂能留在教育队伍之列呢?即便没到这程度,作为教师整天不是被人感恩,而是被人愤恨,又该是多么的悲哀呀。
或有人说,这些老师是优秀教师,不会沦到那种地步。且不说这些教师的“优秀”不知以何为据,因何得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哪有不好学的呢,单说政府花钱费力,组织一场培训,请来许多专家教授,即便讲课不太生动,其中也总会有许多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就以上例中的教授而言,所谈学习科学正是时下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现实践行,相信其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和汲取的知识的。所以,与其从培训者的角度找问题,不如从学习者的身上找原因。笔者以为,根子在这些所谓的骨干教师本身缺乏学习的能力和求学意识。求学意识前面阐述了,这里重点谈学习能力的缺乏。当前,有些教师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习惯于复制粘贴,做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启发者和引导者,尤其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机智和策略,教死书,死教书。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智慧课堂的概念,呼吁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为促进思维发展而教,教师需要智慧设计活动和智慧教学。然而,响应者并不见很多。与一些教师聊天,他们或言“这么做累死人了”“简单教教一样获得成绩,何必要舍近求远”云云。这一方面固然因为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工作没有跟上,使得教师的教学改革踟蹰不前,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没有走进教学深处,没有从中收获到专业发展的成就感和探索之乐。这既是教师缺乏教育情怀和志向的原因,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进入纵深处的推动有关。针对这样的症结,如何诊治和解除?尚需要管理者的良医妙药。当然,更需要教师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