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分析

2017-02-25葛士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社交大学生

葛士强



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分析

葛士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学习与人际关系,手机依赖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沟通最多的人员必须多角度剖析大学生对手机形成依赖的成因,紧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与行为干预,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大学生;手机依赖;辅导员

手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沟通的便捷,同时也将一种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手机,不管是行走中、课堂上、就寝前,哪怕只是一分钟手机不在手中,就会魂不守舍,心烦意乱,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生理或心理机能障碍。[1]

一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

(一)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有很多大学生晚上玩手机到很晚也不舍得丢掉,甚至是上厕所的时间也要看手机。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大学生,如果沉迷于手机会造成他们生物钟紊乱,患上眼睛酸痛、头痛、睡眠障碍等不健康症状。[2]有些学生一分钟不碰手机就会焦虑、心慌,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有严重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当手机来消息时,他们如果不解锁屏幕看一眼就会心痒难耐,当APP应用有推送消息出现了小红点,他们无论如何都要点进去把提示信息消除掉,晚上睡觉前如果不进一遍朋友圈挨个点赞会难以入眠。大学生花大量时间玩手机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势必挤占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其学业发展,一些学生因此挂科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与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生活阅历尚浅,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轻而易举的接触到国外各种消极甚至反动的思想和文化,这些落后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手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网上传播不良信息甚至以谣传谣,他们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3]过于依赖手机的大学生更习惯于网上虚拟的交往方式,仅仅寻求“人机对话”,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漠视身边的事情,性格孤僻冷漠,导致自我封闭,甚至形成社交恐惧症,严重者还会诱发抑郁症,这会让他们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因素

1.科技发展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越来越小巧,轻薄,手机价格越来越低,手机功能上越来越多样,能随时满足大学生的控制欲望。通讯运营商推出的消费套餐吸引力大,手机运营商不断推陈出新迎合大众口味的应用和游戏来满足大学生的感官刺激与娱乐需求。网络信号覆盖面广,手机上网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铁、公交路途通畅,乘车环境舒适,手机被学生用来打发零碎时间,了解时事资讯,道路“低头族”肆意成长。手机强大的可操作性、网络虚拟性、交互性和便利性等诸多优点,使学生可以随时随意的与别人交流,而不用担心泄露自己的身份,手机交流受现实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较弱,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得到心灵的满足。手机方便携带、功能强大,上网便捷、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感。

2.高校因素。大学校园与中学校园相比可谓大相径庭,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课余时间较多,高校在教育管理上相对宽松,环境的变化和学习压力的减小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而大学的一些教师讲课枯燥乏味,使学生无法体会大学课堂的乐趣,无法发现学习价值,产生厌学情,“老师上课的质量,决定学生手机使用的流量”。高校教育管理宽松与堪忧的教学质量,使大学课堂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不逃课也沦为低头族”的现象,大学校园里手机依赖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此外,高校老师或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社团常常以微信群、QQ群为主要的消息交流平台开展工作,使大学生无法脱离手机。

3.社会现实因素。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手机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智能化给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带来更多选择和方便,如通过手机网上购物、订外卖、买车票、定酒店。在互联网信息迅猛发展的当代,手机具有手游、影视、音乐等娱乐功能,特别是一些暴力游戏、不良文化充斥着手机网络,大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引导,很快就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大学生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智能手机的刷空间、逛朋友圈、点赞、评论等社交功能改变着传统的交流模式,社交形式不断翻新,社交手段的不断完善,手机满足了大学生使用虚拟网络进行社交的需求。久而久之,手机成为了生活、学习和社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不用手机已经无关大学生个人选择,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具有社会现实原因。

(二)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观因素

1.缺乏自制力。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意味着大学生要能够自己合理的安排大学生活与学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而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就会在面临各种诱惑时不能理智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当面临手机的诱惑时,他们知明道沉溺手机会荒芜学业和影响身体健康,但是他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去玩手机。这也是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最根本原因。[4]

2.心理需求满足。大学生喜欢追求新生事物,新的手机娱乐功能与手机游戏不断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鲜感的心理需求。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让大学生能够迅速加入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极大增强了自我满足感。大学生玩手机的从众心理比较明显,有不少大学生会出现看到别人玩手机,从众心理使他们选择随大流自己也玩手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学校有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会出现不及时甚至缺位,当大学生面对学业与就业压力后遇到社交问题后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情绪就会产生动荡,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手机成为大学生排解苦闷的渠道和发泄情绪的工具。

3.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他们虽然在内心里渴望正常的社会交往,但因为不善于交际,在现实中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就可能会封闭自己,使用手机来排解孤独。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人际交往能力不佳的大学生会希望通过手机社交的虚拟性、间接性来回避与别人的直接交流,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友谊、成就感以及尊重,弥补现实社会的社交能力短板。

三 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能时刻掌握大学生的生活轨迹与学习情况,当发现大学生对手机“形影不离”时,就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1.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辅导员可以将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纳入日常教育范畴,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等渠道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让手机不要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针对大一新生,可以采取正面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辨证认识手机的作用,合理正确使用手机。对于那些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方向目标、对未来彷徨迷茫、缺乏情绪宣泄渠道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充实忙碌中逐渐减少手机使用次数。

2.“堵”、“疏”结合,进行行为干预。辅导员对具有手机依赖现象的大学生进行行为干预时,要“堵”、“疏”结合。辅导员要多和学生谈心,循序渐进地引导,避免硬性的“堵”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辅导员可以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如在课堂上通过手机袋集中管理班级手机,在报告厅、图书馆等公众场合将手机静音或调为飞行状态,在手机上安装健康卫士,规定晚上10点以后,手机除了基本通话功能其它都不可用,对学生的手机过度使用进行约束。[5]要想根除手机依赖,辅导员必须注重对手机依赖学生的“疏”,否则大学生出于逆反心理,可能会愈加沉溺其中。在不影响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下,辅导员推荐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手机学习工具和有益的微信平台、微博,变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为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用手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3.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辅导员可以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依赖程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轻度手机依赖的学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集体辅导的方式,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团队的力量,使自己戒除手机依赖。对于对手机依赖明显的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上的脱敏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对身心有益的活动上来。对于伴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和强迫症等症状的手机依赖严重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联系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请专业的心理教师予以疏导,使大学生从心理上克服手机依赖。对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自卑的学生,辅导员除了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外更应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关注与关怀,避免他们“离群索居”,转而与手机为伴。对于学业和就业有压力的学生,辅导员可以给予这些学生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与就业能力,避免他们为了排遣迷茫、减轻焦虑,转而在手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寄托。

4.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多,校园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辅导员要引导用玩手机打发课余时间的学生参加学校文体活动,或者班级自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夺回被手机侵占的大学生的空闲时间。[6]对于个别有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注,有意识的给他们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选择结伴郊游、锻炼身体等方式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积极与他人接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愉快,让他们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并面对手机。

当然,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在学生自身。辅导员则应该因势利导,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将个人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学习上,使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益工具。

[1]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25-26.

[2]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16-18,35.

[3]李迎.大学生手机上网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0,(4):119-120.

[4]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高谈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3,(1):110-111.

[5]胡欣欣,俞丽玲,林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J].科协沦坛:下半月,2012,(3):87-89.

[6]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2):22-26.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05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被异化的校园低头族回归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项目编号SK2015A003)。

葛士强(1980-),男,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G416

A

1673-2219(2017)02-0062-03

猜你喜欢

辅导员社交大学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