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
2017-02-25冯国昌
冯国昌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00)
【史海钩沉】
近年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
冯国昌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00)
1949年以来,南海问题已然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与域外大国之间互动与博弈的重大关切点。特别是2000年以来,尤其是2012年后南海形势急剧紧张,南海问题显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国内外学界关于南海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迅速升温。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南海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将有助于“窥其之长,补其之短”,从而实现南海问题研究的新突破。
南海问题;历史地理研究;法理研究;国际关系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部分国家,开始公然侵占我国南海部分岛礁和岛屿,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也严重挑战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发展的共识。今天,南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国际关系而言,南海问题已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域外大国之间互动与博弈的重大关切点。
为了弄清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驳斥有关国家的非法主张,国内众多学者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以及多学科交叉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就南海历史资料汇编以及南海历史地理的研究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厦门大学韩振华教授的《南海诸岛史地研究》[1]。“这本史料汇编汇集了广泛的材料,以充分的事实,为我国申明南海诸岛所拥有的主权提供了历史依据。”在历史地理研究之外,通过法理学来研究南海问题也是当前南海问题研究的热点。这主要是由于法理研究“一方面论证中国南海享有主权的国际法理依据;另一方面以国际法为依据,批驳有关国家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的主张”[2]。与此同时,在南海国际关系、南海现状以及南海前景等相关领域,学界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也是近年南海问题研究的重点*参见曾勇《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8期)。。
一、 南海历史地理研究
南海历史地理的研究在我国申明南海主权以及合理合法维护南海主权的斗争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这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夯实了相关研究成果。在前辈辛勤耕耘的基础上,近年来学界在南海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既有对南海历史地理的传统梳理和考证,也有新视角、新方法在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新运用。在这方面吕一燃先生的著作《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3]最具代表性。该书汇集了先生最近几年研究南海诸岛史地方面的新成果,其中既有对南海岛礁和岛屿历史地理的细部化考证,又有对菲律宾等国非法侵占我国南海主权的驳斥。李金明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4]也是一部这方面的力作。邢广梅的《中国拥有南海主权考》[5]将历史地理与国际法相结合,采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详细梳理并论证了我国对南海诸岛发现、命名及经营的历史过程,再一次为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提供了丰富和确凿的历史佐证。李国强的《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6]通过对南海诸岛历史地名的演变进行梳理,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我国海疆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再一次强调和论证了我国对南海诸岛和海域的主权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考证之下,历史地图学在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特点和热点。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陈宗仁的《海外中文古地图里的海图》,收集了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中所藏的中文古地图中的部分海图,直观地再现了南海的历史归属。这也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史料。李孝聪的《从古地图看黄岩岛的归属:对菲律宾2014年地图展的反驳》[7]通过对中西古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对菲律宾所谓“1734年西班牙编制的《菲律宾群岛水道与地理图》上出现的‘panacot’浅滩是黄岩岛”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证和批驳,从而再一次确认了黄岩岛主权属于中国,从来不属于菲律宾,菲律宾不存在所谓的主权和管辖权问题。辉明、廖大珂的《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南海人的家园》[8]一文从西方关于南海的相关记载和历史地图的角度出发,证明了中国是南海诸岛最早的发现者和经营者这一历史事实。这也是对近代西方话语下南海主权归属中国的有力证明。此外,房建昌的《近代南海诸岛海图史略:以英国海军海图官局及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近代测绘南沙群岛为中心(1685—1949年)》[9],于文杰、朱静怡、徐桑奕的《民国时期地图绘制及南海诸岛指称的历史演变》[10],许盘清、曹树基的《西沙群岛主权:围绕帕拉塞尔(paracel)的争论:基于16—19世纪西文地图的分析》[11]等文也在近代地图学视角下对南海历史地理进行了细部化研究。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有效管辖和主权行使依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谭卫元的《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设治管辖的历史考察》[12]从民国政府在继承清政府的基础上对南海诸岛设置管理机构的持续性和常态化角度,表明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制度性依据。黄俊凌《战后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再认识和再维护》[13]一文从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采取诸如公布南沙岛礁范围、名称等措施,阐述了国民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历史过程。许浩的《民国时期维护南海主权是中国管辖权的延续》[14]讲述了国民政府在维护南海主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李国栋的《民国时期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及其启示》[15]对国民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过程进行了整体性梳理和考察。鞠海龙的《近代中国的南海维护与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16]对中国近代政府维护南海权益以及中国南海权利的合法性进行了阐述。郭渊的《从〈申报〉看中法南沙领土争议及法日交涉》[17]、《从〈盛京时报〉看南沙九小岛领土争议》[18],王胜的《民国知识阶层的海疆危机诉说与应对之策:基于30年代初报刊关于九小岛事件报道的考察》[19]等文章,从民国时期报刊的相关报道考察了知识分子和社会舆论以及有关国家对南海问题的看法和政治倾向。这些著作通过对近代以来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对南海主权的维护和有效行使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国民政府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性和合法性地位,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冷战时期南海问题研究成为继民国时期南海研究之后又一个新趋势。郭渊在这方面著述较多,如《20世纪五十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20]、《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21]。此外龚晓辉的《佐科政府南海政策初探》[22]、王静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的地缘形势和苏联的南海政策》[23]等著作对该问题也进行了较多关注。可以说,这些研究一方面填补了南海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扩展了研究的历史限度,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海问题的法律研究
援引国际法维护我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驳斥相关国家的无理主张,是南海问题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就国际法本身来考察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的合法性;其二,利用国际法驳斥相关国家的非法诉求;其三,利用国际法对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等热点问题进行实证性案例的考察分析。
贾宇的《南海问题的国际法理》[24]系统地论证了我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刘守义的《国际法视野下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历史考察》[25]则从“先占”“有效管理”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比较全面地论证了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的国际法依据。胡德胜的《驳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视角》[26]也从领土取得原则直接驳斥了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要求,再一次从法理上确认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黄瑶、凌嘉铭的《从国际司法裁决看有效控制规则的试用:兼论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27]从国际司法中有效控制规则的裁决入手,认为有效控制规则不是随意的。就南沙问题而言,大量的证据已证明中国拥有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合法主权,因此有效规则不适用于南沙群岛。于洪英的《南海争端国际法适用探析》[28]以及罗婷婷等的《南海争端中的国际法渊源适用探析》[29]等文章认为,菲律宾等国提出的南海岛礁主权诉求曲解了国际法的有关原则,违背了《公约》对历史性权益的尊重。部分学者也看到了《公约》对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危机,高风在《南海争端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30]一文中也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公约》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可以积极地利用《公约》和有关国际规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出新空间,而不是选择回避。郭渊的《国际海洋法会议与中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从中国参加《公约》的历史过程考察,认为中国提出了合理的诉求,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针对诸如“南海九段线”、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等新问题和热点问题,学术界从国际法角度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对于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我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声明“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台湾学者高圣惕从法理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南海仲裁案”的无效性。他指出:“判决并不具备解决南海问题的法律效力,两国针对核心诊断的各自立场及法律论点不会因本案的判决受任何影响。”[31]邢广梅的《试论中非南海仲裁案》[32]在“南海仲裁案”判决前对菲律宾提出仲裁的法律依据、程序依据以及菲律宾援引的具体法律条文等多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驳斥。罗国强的《南海仲裁案初步裁决评析》对“南海仲裁案”的结果作出了初步的评析,认为“南海仲裁案的初步裁决对《公约》做出了多次有利于菲律宾的解释”,中方只有依据国际法对“历史性权利”等问题充分论证,才能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权益[33]。郑海麟的《南海仲裁案的国际法分析》认为菲律宾提出的诉求否认了南海“九段线”内的“历史性权利”,严重挑战了“二战后的国际法条约体系”[34]。“南海仲裁案”判决后,张文显等人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相关讨论中对“南海仲裁案”的相关国际法问题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35]。王江雨的《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国际利益视角下的南海仲裁案》[36]等文从国际关系、国际利益以及国际舆论等多方面对“南海仲裁案”作出了评析。这些研究成果一致申明“南海仲裁案”的无效性,再一次明确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权力的国际法依据以及历史事实。
与“南海仲裁案”密切相关的南海“断续线”问题也是南海问题研究的又一重大关切。郭渊的《南海断续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涵义的解析》[37]和司徒尚纪的《南海断续线内南海诸岛整体性的历史地理的认识》[38]指出,南海断续线“从政府层面上宣示了南海诸岛的主权”。金永明的《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39]、贾宇的《南海断续线的法律意涵》[40]、管建强的《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研究》[41]等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探讨了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此外张洁的《对南海断续线的认识以及中国战略的选择》认为目前学界对断续线的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提出:“中国应全面调整在南海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全面制定海洋战略。”[42]这些文章从历史地理、国际法等角度对南海现实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关切点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和论证,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南海主权。
三、南海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研究
1.南海周边国家南海政策研究。目前专门研究南海问题争端国之间关系的论述较少,更多的是对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具体南海政策的相关梳理。如郭渊的《20世纪70年代越南南海政策和南海局势的恶化》[43]对20世纪70年后越南南海政策由公开承认南海主权属于中国到公然侵占西沙和南沙岛礁的过程进行分析,透视越南政策转变的诸多原因和侵占行为,驳斥了越南的非法主张。林凯钺撰文提出:在阿基诺三世上台后“亲美制华”成为菲律宾南海政策转型的最终选择,“引入第三方”成为菲律宾南海政策转型后的最终方向[44]。鞠海龙的《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45]、陈庆鸿的《菲律宾南海政策的的调整及其原因》[46]等文章也就菲律宾等国推动南海政策激进化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背景因素进行了梳理。此外对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以及部分非声索国如新加坡、泰国的南海政策,学界也进行了些许研究,但成果较少①。
① 参见骆永昆《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及其走向》(《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10期),龚晓辉《2011年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分析》(《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6期),李民江、张宏州《新加坡的南海政策:中立有为、稳定和平》(《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6期)。
随着东盟的成立以及东盟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加之越南等国不断利用东盟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东盟不可避免地卷入南海问题之中。因此对于东盟在南海争端中的态度和处理措施也是近年学界研究的重点。聂文娟在《东盟在南海岛礁主权争端的立场分析》[47]一文中对东盟针对南海争端的态度“从1992年集体和平呼吁,到2002年促成各方达成政治承诺,再到今天走向法制规则约束”进行了全面梳理。赵国军的《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的演变与中国的应对》[48]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矛盾心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他认为,这是东盟内部一体化、部分国家推动,以及域外大国干涉的结果。周士新对东盟的中立政策产生了严重担忧:“目前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49]葛红亮对当前南海问题域外大国不断介入、东盟机制逐渐沦为部分国家推行南海政策的工具以及南海问题面临进一步“东盟化”的危险表示同等看法[50]。针对2013年中国提出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葛红亮、鞠海龙认为:“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51]然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南海环境,尤其是域外大国的进一步干涉,“妥善定位自身在南海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52],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南海的和平稳定,当是东盟目前应尽的责任。
2.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研究。在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研究方面,有关美国的研究成果最多。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从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持续至今,从最初的“观察”状态,到2010年后直接“干预”。对于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转变,周琪的《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和邓凡的《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最具代表性。他们都对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由最初中立到后来积极干预的转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转变的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周琪认为:“美国南海政策的转变是南海问题与南海的国际航行自由问题叠加之后的结果。”[53]邓凡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提出:“美国南海政策与其亚太政策的目标一致,在于加强其对该地区安全事务的领导权和预防地区大国崛起的挑战。”[54]江宏春的《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及其演变》对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原因、方式、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将美国介入南海的方式归纳为:“强化美国在南海区域的军事存在,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55]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王光厚、田立加总结了奥巴马南海政策的5个特征:“其一,将南海问题纳入到 ‘重返亚洲’的战略架构之中;其二,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寻求对制海权的掌控;其三,注重“均势”战略的运用,以求在南海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其四,以“巧实力”外交来实现其南海政策目标;其五,从走势看,日益由前期的模糊处理转向明朗化、强硬化[56]。鞠海龙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也对奥巴马政府2009年以来的南海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57]。对于今后美国南海政策走向,楼春豪指出:“未来,美国会继续干预南海争端、深入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且日益重视‘软介入’方式,但其政策抉择困境也为中美合作磋商提供可能。”[58]
此外阮玉长的《论美日俄印等大国的南海战略》[59]对除了美国之外的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南海政策进行了解析。康甫的《日本南海政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0]一文从“南海是日本获取自然资源的来源和通道;平衡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南海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突破口;为解决钓鱼岛问题争取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考察了日本介入南海政策的动因。郭渊的《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对当前的日本南海战略目标也作出了评析。他认为:“2011 年日本积极展开穿梭外交,插手南沙争端,想方设法拉拢有关争端国家与中国对抗。其目的是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在限制中国的同时扩大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61]针对印度在冷战以后也积极参与南海争端,不断扩大利益诉求,葛红亮在《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探讨》一文中对印度在南海的基本战略也进行了分析:“印度自冷战以来对南海地区事务的关注逐渐增强,从最初的旁观者到有限参与地区事务,再到深度介入地区事务,对南海问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基于‘有声有色大国’的梦想,印度未来海洋战略的重点仍是印度洋但是出于牵制中国在地区崛起、遏制中国海权发展和争夺中印边境谈判主动权等一系列因素考虑,印度将继续深化 ‘东向’政策的实施。”[62]林民旺的《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利益诉求及未来前景》[63]也对未来印度的南海战略和中印关系进行了预测。王光厚的《澳大利亚南海政策解析》[64]、邢瑞利的《欧盟介入南海问题:路径、动因与前景》[65]等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扩展了南海问题研究的空间范围。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海对策研究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盟时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顶层战略构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和战略要地,南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应,南海问题的和平有效解决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和平,对于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构想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重大课题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的过程、手段、风险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及其影响等方面。如郭振雪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解析》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挑战作出了评析。面对日益严重的风险和挑战,“采用不同的手段应对挑战,规避风险,与东南亚、南亚、 北非各国携手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义之所在”[66]。林勇新的《南海合作开发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67]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关键。金永明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问题》[68]和刘文波的《南海问题与中国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69]两文直接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正面论述了南海问题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金永明在文中指出:“为顺利推进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实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确保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稳定关系,尤其应处理好我国与东盟国家以及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关键应合理稳妥地处理南海问题争议。李峰、徐兆梨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解决南海问题的作用:基于非对称演化博弈视角和对称性演化博弈视角的分析》[70]从非对称演化博弈的视角论述了合作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顶层战略以及南海问题日趋国际化、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南海问题以及中国政府的南海对策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王巧荣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为维护南海主权采取的政策。他说:“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的南海政策仍是一种应急反应式的政策,而不是从有效行使国家管理权的视角制定的战略决策。因此,上述决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被动局面。”[71]这些政策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中国南海及其附属岛屿权力不断受损的严重局势。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南海形势的变化,郭渊提出了四点建议:(1)正式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2)加强海洋立法,使海上维权有法可依;(3)加强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4)加强海疆建设,彰显南海主权[72]。然而,“南海争端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针对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新问题,巩建华指出:“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和主权观念中解决南海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必须拿出新的举措,务实、冷静、理性、有效地应对南海问题。”[73]
面对南海局势的日益复杂化,有效解决南海问题新思维的研究不断涌现。合作开发解决南海问题依然是主流。郭渊在《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提出:“ 关涉南海问题的因素错综复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地区发展趋势看,只有以互信为基础 ,认真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或有关规定,真诚合作,才能解决南海问题。”[74]罗国强的《多边路径在解决南海争端中的作用及其构建:兼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认为:多变路径是解决南海问题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方式。构建合理的南海争端解决多边路径,应当致力于争端的法律解决而非政治宣告,直接与南海争端当事方而非东盟洽谈有关争端的解决事宜,采取分散协议而非一揽子协议的方式进行有关的磋商谈判,并将多边路径与双边路径适当地结合起来[75]。然而,鞠海龙、宋燕辉则认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是南海争端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美国的介入,争端解决机制的多边化只能进一步加剧问题的复杂性。为此他们提出,南海争端应从个别矛盾入手,针对性地解决矛盾[76]。对于共同开发这一重大关切,安应民的《论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选择》提出了中国在南海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模式和选择,希望借助多种形式的共同开发,从而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77]。罗国强在另一篇文章《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路径》提出批判性的建议:“应对共同开发的方针予以重新评估。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共同开发不能成为解决南海争端的优先选择和主要方式,即便在短期内以共同开发方式为处理南海争端的权宜之计,也应当注重构建一个合理的共同开发机制。”[78]
另外,蔡高强、高阳的《论解决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路径》从国际法视角出发,提出可通过以国际海洋法庭为平台,有效利用司法途径解决南海争端;以历史性水域法则为突破口,寻求国际海洋法的承认和支持[79]。高圣惕的《论南海争端及其解决路径》也从国际法、国际海洋法的视角对南海争议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认为:应该将南海各个海域,以牵涉到的法律问题的复杂程度加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0]。但从现有效果来看,以国际法解决南海争端在区域外大国的日益介入的环境下困难重重。尤其是2012年以来菲律宾无理无据地提出“南海仲裁案”使得我们对国际法解决南海争端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必须重新评估。对于美国的不断干涉,张宇权在《干涉主义视角下美国南海政策逻辑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81]。但对于美国的积极介入,“中国政府也不惧任何压力”。此外林红的《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一文从两岸合作维护南海主权的角度认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谋求合作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82]。南海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国内南海问题研究以客观历史事实为根基,以相关国际法和海洋法为依据,澄清了相关南海事实,驳斥了某些国家的非法诉求,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南海主权。近年来,有关南海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尤其是在国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国际政治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南海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南海问题研究成果,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其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南海依然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但涉及其他学科的较少。而且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总体研究较多,细部化的研究较少;利用国内相关史籍研究南海的较多,利用国外史籍研究的较少。因此大力发掘国外史籍,尤其是越南史籍中有关南海历史地理的资料进行研究当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其二,从单一学科角度研究南海问题的比较充分,但多学科、交叉视角的研究较少。这无疑将是今后学界研究的新空间。其三,中国视域下的南海问题研究比较多,但对于国外有关南海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在南海问题对话中的不平衡性之所在。因此今后国内有必要加强对国外涉及南海问题的引介和研究。这也是更好地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的必然要求。
[1]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1995.
[2]刘中民,滕桂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48.
[3]吕一燃.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4]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5]邢广梅.中国拥有南海主权考[J].比较法研究,2013(6):1-15.
[6]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4):50-59.
[7]李孝聪.从古地图看黄岩岛的归属:对菲律宾2014年地图展的反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4):76-97.
[8]辉明,廖大珂.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南海人的家园[J].文史哲,2015(2):34-55.
[9]房建昌.近代南海诸岛海图史略:以英国海军海图官局及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近代测绘南沙群岛为中心(1685—1949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21-37.
[10]于文杰,朱静怡,徐桑奕.民国时期地图绘制及南海诸岛指称的历史演变[J].学术研究,2016(2):119-125.
[11]许盘清,曹树基.西沙群岛主权:围绕帕拉塞尔(paracel) 的争论:基于16—19世纪西文地图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9-34.
[12]谭卫元.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设治管辖的历史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135-145.
[13]黄俊凌.战后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再认识和再维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8-65.
[14]许浩.民国时期维护南海主权是中国管辖权的延续[J].太平洋学报,2013(12):32-39.
[15]李国栋.民国时期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5):207-213.
[16]鞠海龙.近代中国的南海维护与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J].中州学刊,2010(2):198-202.
[17]郭渊.从《申报》看中法南沙领土争议及法日交涉[G].国家航海:第14辑,1-21.
[18]郭渊.从《盛京时报》看南沙九小岛领土争议[J].南海学刊,2016(1):81-89.
[19]王胜.民国知识阶层的海疆危机诉说与应对之策:基于30年代初报刊关于九小岛事件报道的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63-69.
[20]郭渊.20世纪五十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90-95.
[21]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27-36.
[22]龚晓辉.佐科政府南海政策初探[J].东南亚研究,2016(1):49-55.
[23]王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的地缘形势和苏联的南海政策[J].俄罗斯学刊,2013(1):38-41.
[24]贾宇.南海问题的国际法理[J].中国法学,2012(6):26-35.
[25]刘守义.国际法视野下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历史考察[J].中州学刊,2014(7):51-56.
[26]胡德胜.驳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视角[J].河北法学,2014(5):31-44.
[27]黄瑶,凌嘉铭.从国际司法裁决看有效控制规则的试用:兼论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9-180.
[28]于洪英.南海争端国际法适用探析[J].国际观察,2016(4):57-69.
[29]罗婷婷,白蕾,万芳芳.南海争端中的国际法渊源适用探析[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4(1):79-87.
[30]高风.南海争端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J].国际政治研究,2013(3):152-162.
[31]高圣惕.论中菲南海仲裁案之“无效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5(5):65-90.
[32]邢广梅.试论中菲南海仲裁案[J].国际关系研究,2013(6):42-56,157.
[33]罗国强.南海仲裁案初步裁决评析[J].外交评论,2016(2):13-36.
[34]郑海麟.南海仲裁案的国际法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6(8):1-7.
[35]张文显.“南海仲裁案”法理评析及其后续应对笔谈[J].中国法学,2016(5):25-50.
[36]王江雨.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国际利益视角下的南海仲裁案[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2):1-14.
[37]郭渊.南海断续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涵义的解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1-6.
[38]司徒尚纪.南海断续线内南海诸岛整体性的历史地理认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8-46.
[39]金永明.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J].中国法学,2012(6):36-48.
[40]贾宇.南海断续线的法律意涵[J].社会科学战线,2015(4):207-213.
[41]管建强.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研究[J].国际观察,2012(4):15-22.
[42]张洁.对南海断续线的认识以及中国战略的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14(2):45-60.
[43]郭渊.20世纪70年代越南南海政策和南海局势的恶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2):19-25.
[44]林凯钺.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转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5):60-73.
[45]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3(3):58-69.
[46]陈庆鸿.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15-20.
[47]聂文娟.东盟在南海岛礁主权争端上的立场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2):126-134.
[48]赵国军.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J]国际展望,2013(2):84-100.
[49]周士新.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评析[J].当代亚太,2016(1):100-123.
[50]葛红亮.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评析[J].外交评论,2012(4):66-80.
[51]葛红亮,鞠海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下南海问题的前景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4(4):25-34.
[52]张晓华.从东盟峰会看东盟的南海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153-162,182.
[53]周琪.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6):23-44.
[54]邓凡.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J].太平洋学报,2011(11):82-91.
[55]江宏春.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及其演变[J].太平洋学报,2013(3):78.
[56]王光厚,田立加.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持证论析[J].东南亚研究,2015(1):57-61.
[57]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3):97-112.
[58]楼春豪.美国南海政策新动向及其政策两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1-76.
[59]阮玉长.论美日俄印等大国的南海战略[M].南洋资料译丛,2013(1):1-6.
[60]康甫.日本南海政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5):67-77.
[61]郭渊.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J].东南亚研究,2011(6):4-10.
[62]葛红亮.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探讨[J].南亚研究季刊,2012(1):6-13.
[63]林民旺.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利益诉求及未来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14(4):16-22.
[64]王光厚.澳大利亚南海政策解析[J].东南亚研究,2011(6):10-15.
[65]邢瑞利.欧盟介入南海问题:路径、动因与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6(5):32-61.
[66]郭振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解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2.
[67]林勇新.南海合作开发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C]//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琼粤两省合作发展——第三届中国(海南·广东)改革创新论坛论文集,2014.
[68]金永明.海上丝路与南海问题[J].南海学刊,2015(4):1-6.
[69]刘文波.南海问题与中国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东南学术,2016(3):18-25.
[70]李峰,徐兆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解决南海问题的作用——基于非对称演化博弈视角和对称性演化博弈视角的分析[J].求索,2015(6):19-24.
[71]王巧荣.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2):32-38.
[72]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27-36.
[73]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J].理论与改革,2010(2):147-151.
[74]郭渊.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2):127-135.
[75]罗国强.多边路径在解决南海争端中的作用及其构建:兼评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J].法学论坛,2010(4):93-97.
[76]鞠海龙,宋燕辉.论当前中国和平维护南海权益的国际环境[J].东南亚研究,2011(4):54-57.
[77]安应民.论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11(6):124-140.
[78]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路径[J].当代亚太,2012(2):65-77.
[79]蔡高强,高阳.论解决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8-42.
[80]高圣惕.论南海争端及其解决路径[J].比较法研究,2013(6):16-37.
[81]张宇权.干涉主义视角下美国南海政策逻辑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5(4):82-102.
[82]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10(1):67-75.
ReviewontheResearchoftheSouthChinaSeaIssueinRecentYears
FENG Guo-chang
(HistoryandCultureSchool,LanzhouUniversity,Lanzhou630000,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eve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particular, since 2000,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2 after a tense situ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apidly began to heated up.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five years, and timely summary and analysis will help to “see the long, make up the shor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outh China Sea problem research and new break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leg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04
K27
A
1672-3910(2017)06-0027-08
2017-04-23
冯国昌(1991— ),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与边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