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7-02-24宋蔓周雪
宋蔓+周雪
摘 要: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艺术院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本文针对传统观念下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探讨,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从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女大学生自适应、自成长机制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升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1.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克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艺术院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高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大学生是艺术学院大学生的主体之一,是社会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很大程度上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典型反映。
艺术院校一直力推教育对象思想自由和尊重个体艺术表达,女大学生是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因此,教育者在引导、教育、施教的过程中掌握和分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状况、教育模式等方面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如今在新媒体的交叉影响下,她们在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行为模式,可以多重选择,这相应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下,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确保艺术院校教育的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艺术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提升和改善艺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如人才培养、学习态度、成就动机、恋爱心理、创新能力、自我效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同时学者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成长的内容也有相应的阐述。相比而言,针对艺术院校女大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从社会反馈和学术论文来看,外界对于艺术生褒贬不一,多从女大学生的问题出发探讨对其成长、成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群体自适应、自成长的优势。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分析
近年兴起的正向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重点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或者赋意,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因此此文的目的在于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转换看待女大学生成长的视角,将问题取向转化为资源取向,积极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潜力,充分挖掘这一群体的内在成长资源,以期提高大学生受教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实质内容,改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确保艺术院校发展的方向,促进女大学生乃至全体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如何准确掌握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成長中的特点(包含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针对这一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寻有效提升的方式和途径,是本文的重点。
深入挖掘艺术院校女大学生群体资源和个体优势,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因势利导、整合资源、聚焦正能量、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载体、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在于侧重以人为本,以资源为主。因此,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教育环境中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此文研究的难点。
二、新时期艺术院校女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状况
因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艺术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因此大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受学校、社会大环境的交叉影响。同时大学生身处各种新媒体影响的交互环境中,其三观还未准确定性,仍处于确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而艺术院校尤以女生居多,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社会交往等相较其他同辈群体,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和高校教育者的密切关注。
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在“是否担任寝室、班团、学生会、社团等干部”一项中,有63%的女生在班级事务管理、学生团委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入党动机与意愿、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也明显高于男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说明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此外,网络信息安全、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问卷显示,女大学生在班团活动、网络安全等方面,也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明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总体思想政治面貌良好,爱国热情比较高,积极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2.生活状况
大学时期是学生脱离父母管理、进行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主要以寝室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为主,是强调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重要阶段。由于家庭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大学生呈现的生活状况也有所不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都明显高于非艺术院校学生,这说明了其消费能力和水平更高。陈正权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需要结构”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有结构的,也是逐级被满足的。推而言之,女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有结构的,需要的结构性决定了其消费的多样性。因此在了解女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时,我们要充分看到其背后的需要。学院调查问卷显示,76%的女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购物,认为网络购物更自由、更方便,她们也很享受网络购物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并且乐在其中,生活质量总体呈现较高水平。
3.学习状况
从高校大环境来看,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忽视文化理论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毅力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艺术院校的学生因其专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偏科的问题,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你是否愿意积极学习你的专业课程”“你是否愿意积极学习你的文化课程”)为例,学生的答案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75%的女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表示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对于文化课程的积极性和喜爱度都略有降低,并且她们希望通过加入各种社团、专业工作室或校外实习等平台来锻炼自我与提升自我。
4.行为特点
首先,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不够独立,缺乏相应的自主和自理能力,对于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其次,在社交人际方面,调查问卷显示,她们更趋向于运用微信、微博、QQ、支付宝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和其产生的一系列附加功能,使得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交通工具、外卖购物、聊天交友等方面女大学生享受其带来的实惠与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因太过于依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从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在空间上丧失了人际交往的直接性。最后,法律意识比较单薄,网络安全的警惕性不高。根据调查,60%的女大学生不具备网络直观判断力和洞察力,其中13%的女生曾经遭遇过骗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三、提升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努力优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艺术院校既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 又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艰 巨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需要高校与社会、家庭等为之共同努力。
首先艺术院校需要深入掌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成因,了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女大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以人为本,注重调研,并运用于实践。其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引导艺术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人才。此外,要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尊重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群体特征,培养德艺兼备的女大学生;正确引导新媒体传播媒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利于艺术专业学生成长的相关活动和政策,丰富艺术类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最后,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消除外界对于艺术类女大学生的偏见,给予无差别对待,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成长环境。
2.大力加强艺术院校思政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含专业教师、政工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等在内的一大批教育者,他们需要按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者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又要注重艺术专业的个体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专业教师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结合艺术院校女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从“无性别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化为女大学生视角下的模式。第一,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提高物质保障。第二,学校要为辅导员队伍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多渠道、多途径组织相关学习与培训,加强辅导员各方面能力;同时从科研、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奖励和激励制度,优化外部条件以保障这一队伍快速成长。
3.着力挖掘艺术院校女大学生成长资源
第一,艺术院校应在全局上把握和营造女大学生成长的新环境,根据专业的差异性、多样化与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正确分析女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特征与变化,做到院系、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深入挖掘女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优势和内在资源,将问题取向变为资源取向,从鼓励女大学生到她们自身主动加入到校内外各项活动中去,进而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勉的女大学生。
第二,专业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女大学生的内在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可根据女大学生特点,结合价值观、情感、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三会一课、党团班会、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活动、女生活动节等,增强活动有效性,丰富活动内容,挖掘与发现女大学生成长的新切入点。
4.主动构建女大学生自适应、自成长机制
第一,避免“贴标签”的做法。社会各界对于艺术院校女大学生褒贬不一,看法不同,存在着刻板印象和消极看法。女大学生作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需要各方尊重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搭建利于女大学生积极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资源和内在优势,并转化为其成长中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一味地“贴标签”,形成不利于其成长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关注自我需要,主动构建自适应、自成长机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 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其中具体包括二十四种美德。这些美德是个体难能可贵的品质,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善于发现并积极挖掘,形成健康完整的积极人格。女大学生要关注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需要个体将外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主动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因素,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自我构建积极认知、丰富情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与知行结合,从而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任 俊.积极心理学[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
[3]陈正权.汶川地震灾区文化生态建设[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杨 霞.心理学视野中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6(Z3).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