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

2017-02-24贾冬云朱芳芳

护理与康复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免疫吸附红斑狼疮低血压

郑 军,贾冬云,经 燕,朱芳芳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

郑 军,贾冬云,经 燕,朱芳芳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

总结1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采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做好吸附治疗时护理及导管维护,重视病情观察,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5例患者顺利完成2~3次免疫吸附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均显著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吸附;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系统侵袭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1]。目前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等抗感染、免疫抑制治疗,而这些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有限[2]。免疫吸附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通过体外循环,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除去血浆中致病因子(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等),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3],具有无副作用,抑制免疫更彻底的特点,能使患者平稳地度过危重期,最大限度地提供“治疗窗口期”[4]。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本院风湿免疫科对15例重症SIE住院患者采用免疫吸附治疗,同时辅以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女性;年龄16~66岁,平均(34.87±11.92)岁;病程5~78月,平均(19.2士10.9)月;按SLE诊治指南标准[1]诊断为重症SIE;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系统对病变活动进行评分[5]平均(21.60±7.03)分。使用血液灌流器配合单泵体外循环设备对患者进行2次或3次免疫吸附治疗,同时辅以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

1.2 结果 13例患者进行3次免疫吸附治疗,2例患者进行2次免疫吸附治疗,每次治疗过程均顺利。免疫吸附治疗后,4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4例患者面部红斑明显好转,6例患者关节疼痛减轻,12例患者的纳差和乏力改善;15例吸附治疗前尿蛋白(2 +~4 +),治疗后尿蛋白(-~2+);吸附治疗2周后血清抗核抗体(ANA)滴度由治疗前(467.78±147.00)U/ml下降至(459.70±129.71)U/ml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由治疗前(227.28±107.86)U/ml下降至(120.35±53.45)U/ml。免疫吸附治疗不良反应:4例患者在上机治疗30 min内出现脸红、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经减慢血流速度、短暂吸氧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 mg等综合处理后均缓解;1例患者在上机治疗15 min出现腰背部肌肉抽搐疼痛、出汗,经减慢血流速度、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处理后缓解;2例患者吸附治疗后深静脉置管处渗血,予局部加压止血30 min后未再出现出血现象。15例患者住院时间7~13 d,均病情稳定好转后出院。

2 护 理

2.1 心理干预 免疫吸附治疗是一项新技术,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血液还将通过血泵的运转进入体外循环,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6]。治疗前由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原理及优点,将免疫吸附宣教处方等发给患者及家属,以文字结合图片形象地说明治疗的基本过程,并强调治疗中配合及治疗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疑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本组15例患者情绪稳定,均能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免疫吸附治疗护理 治疗前进行DNA280免疫吸附柱的预冲:正确安装管道,将吸附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其位置相当于患者心脏水平,动脉端向下,连接动、静脉管道;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灌注吸附柱和管道,静置30 min ,静置期间,每隔10 min用手轻轻拍打并转动吸附柱1~2 min;用4 000 ml肝素溶液(0.9%氯化钠溶液500 ml内含肝素20 mg)自上而下对吸附柱的管道进行预冲,预冲流量速度为50~100 ml/min,预冲时用手轻拍并转动吸附柱,直至排尽空气,可在静脉端用止血钳反复钳夹,以增大流体阻力,使肝素等渗盐水在吸附柱内分布更均匀,使吸附剂尽量吸湿膨胀;最后用500 ml高浓度肝素溶液(0.9%氯化钠溶液500 ml内含肝素100 mg)闭式循环15 min以上,使吸附柱充分肝素化。免疫吸附治疗采用全身肝素化法,首次肝素剂量为1.0~1.5 mg/kg,在治疗前10 min一次性静脉推注,治疗后每30 min追加肝素8~10 mg,吸附治疗结束前30 min停用肝素。治疗开始时血液流量速度从100~150 ml/min逐步增加到200~250 ml/min。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结束时,采用空气回血法或0.9%氯化钠溶液回血法回血。本组患者每次行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持续时间约2 h,根据病情间隔1~3 d治疗1次,其中13例行3次治疗、2例行2次治疗,

2.3 导管维护 免疫吸附治疗是在深静脉穿刺置管基础上开展,因此,免疫吸附治疗过程导管维护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导管的固定、正确冲封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予透明辅料妥善固定导管,3 M胶带高举平台法做好2次固定;预防导管阻塞、扭曲、脱落,保证通路通畅,嘱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轻、慢,以免牵扯导管导致穿刺处出血;透明辅料每周更换1~2次,如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污染时立即更换;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免疫吸附治疗后先予20 ml注射器抽吸等渗盐水20 ml脉冲式冲管,再予高浓度肝素封管液(0.9%氯化钠溶液肝素液4 ml内含肝素100 mg)动静脉导管端各注入与导管容积相等的封管液;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是导管外壁及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导管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3组/次,3次/d,并予空气压力治疗仪治疗20~30 min/d、2次/d,同时,注意观察双下肢的皮肤温度、颜色、有无肿胀、疼痛等,并做好记录。本组15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置管,其中12例为颈内静脉置管、3例为股静脉置管,15例患者深静脉置管均固定妥善,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未发生导管堵塞或导管相关性血栓,3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置管后发现局部有血肿,血肿范围≤5 cm×6 cm,B超检查后未特殊处理,血肿1~2 d后消失。

2.4 病情观察 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专职护士在床旁监护。遵医嘱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询问患者主诉,尤其关注治疗45 min内有无脸红、心悸、胸闷等上机不适应症状[7-9],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积极配合医生予减慢血流速度、遵医嘱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 mg等;为预防上机不适应症状的出现,治疗开始时血流速度不宜过快,以100~150 ml/min为宜[10],治疗开始30 min内每10 min测量血压1次。本组4例患者在上机治疗30 min内出现上机不适应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免疫吸附治疗过程,因免疫吸附柱、血浆分离装置及血液通道的生物相容差,会出现损伤血细胞,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等,亦可能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同时由于患者自身病情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11-12],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凝血、出血、感染等。

2.5.1 低血压 低血压是由于有效循环不足或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血压明显下降[13]。责任护士预先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并反复练习床上排尿,治疗前嘱其排空小便及粪便,以防体位改变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以便治疗中发生低血压及时遵医嘱予扩容治疗;免疫吸附治疗开始时血流速度不能过快,控制100~150 ml/min 以内;如出现低血压反应,立即将患者处于头低平卧位,降低流速,并快速补液。本组患者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未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

2.5.2 变态反应 患者在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可出现荨麻疹、潮红、鼻塞、胸闷、气促,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变态反应[13]。为预防变态反应,免疫吸附治疗前遵医嘱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吸附治疗开始时血流速度控制在100~150 ml/min 以内,若出现上述不适症状首先考虑变态反应,立即报告医生予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本组1例患者在上机治疗15 min时出现腰背部肌肉抽搐疼痛、胸闷、出汗等不适,考虑为变态反应,经减慢血流速度、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等处理后症状缓解,顺利完成免疫吸附治疗。

2.5.3 凝血 预防凝血是保证顺利治疗的重要环节,避免空气残留是防止凝血的前提,按要求规范预冲至关重要。吸附治疗前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常规等,做好病情评估;吸附过程,密切观察吸附柱血液颜色变化,定期给予等渗盐水冲洗,以便观察有无颗粒抱团现象,及早发现凝血征兆[14];密切观察引血情况,保证血流通畅充足,防止因引血不足而流量过慢导致凝血;注意监测静脉压力变化,如果静脉压力增高提示有凝血现象。本组1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凝血不良反应。

2.5.4 出血 免疫吸附治疗涉及到体外循环,必须用抗凝剂,大部分治疗前及治疗中均用肝素抗凝,因此患者易出现出血情况。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治疗中每小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数值监控调整抗凝剂剂量,严密观察口鼻腔、消化道、穿刺处有无出血现象,尤其注意吸附出现血小板下降现象患者,警惕出血的发生;治疗结束时,可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治疗后注意观察深静脉置管处有无出血渗血、血肿,做好床边交接。本组2例患者吸附治疗后出现深静脉置管处渗血,给予局部加压止血30 min后未再发生出血现象。

2.5.5 感染 DNA280免疫吸附只能清除循环系统中存在的抗DNA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等,而不能阻止新的抗DNA抗体产生,所以DNA免疫吸附治疗后会仍会继续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故要作好保护性隔离,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执行手卫生;治疗中铺无菌巾,将连接端口置于无菌巾中;保持深静脉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每次吸附治疗后予更换敷料,如有渗血或污染时及时更换。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不良反应。

3 小 结

DNA280免疫吸附治疗重症SIE效果较好,但由于治疗、患者自身病情和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重视吸附治疗时护理及导管维护,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低血压、凝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以确保患者免疫吸附治疗的顺利实施。

[1] 杨岫岩.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2):942-944.

[2] 王宗谦,杨琦,尹丽.免疫吸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12(6):433-437.

[3] 吴潮清,熊礼佳,贺红光,等.DNA免疫吸附联合药物治疗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84-87.

[4] Zupancic M,Shah PC,Shah—Khan F.Gemcitabine-associated throm- botic thmmbocytopenic purpura[J].Lancet Oncol,2007,8(7):634-641.

[5] Bombardier C,Gladman DD,Umwitz MB,et a1.Derivation of theSLEDAI.A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lupus patients.The committee on prognosis studies in SLE[J].Arthritis Rheum,1992,35(6):630-640.

[6] 林育梅,方蘅英.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行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9):2257-2258.

[7] 马绮文,余旸弢,陈国强,等.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3):212-213.

[8] 郭粉莲,蔡旭孔,卫红叶.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380-2382.

[9] 陈佩玲,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床边DNA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42-244.

[10] 孙娟,马玲,汪吉平,等.DNA免疫吸附治疗特殊情况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5):631-633.

[11] Hwang YGl,Moreland LW.Induction therapy with combination TNF inhibitor and methotrexate in early rheumatojd arthritis[J].Curr Rheumatol Rep,2014,16(5):417-418.

[12] 韩志武,姚国乾,李靖,等.不同免疫吸附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对比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0,9(7):380-384.

[13] 罗健,徐玉兰,王培红,等.风湿免疫科临床护理思维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21-424.

[14] 陈佩玲,谢伦芳,王维利,等.DNA280免疫吸附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J].安徽医药,2012,16(7):1018-1020.

R473.58

B

1671-9875(2017)10-1074-03

郑军(1981-),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7-04-25

贾冬云,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10.3969/j.issn.1671-9875.2017.10.016

猜你喜欢

免疫吸附红斑狼疮低血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水产品中的氟苯尼考
免疫吸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进展
DN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