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花草意象研究综述

2017-02-24喻晓玲万蕙倩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花草红楼梦意象

喻晓玲,万蕙倩

(1.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红楼梦》花草意象研究综述

喻晓玲1,万蕙倩2

(1.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且极具文学艺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红楼梦》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其中花草意象的研究主要包含植物意象研究、花意象研究和草意象研究,本文对这三类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目前的研究倾向于抓住《红楼梦》花草意象中的某一种或某一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把《红楼梦》中“花草意象”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却非常有限,故研究呈现的是点状形式,而缺少以点概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今后有关《红楼梦》花草意象的研究应把眼光从单个或单一的意象中扩展到对整体的花草意象的把握,从而构建起对《红楼梦》花草意象体系的系统把握。

《红楼梦》;花草;研究综述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甚至跨越了国界和语种的限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因其高关注度、高参与度而逐渐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之为“红学”。

《红楼梦》意象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后热度不减,持续至今。有关《红楼梦》中的“花意象”、“月意象”、“水意象”、“石意象”、“雪意象”、“鸿雁意象”、“镜子意象”、“手帕意象”、“风筝意象”等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成果不断见诸于各大刊物。有关《红楼梦》花草意象的研究集中在“植物意象”、“花意象”和“草意象”这三个层面,主要以某一种花意象或某一种草意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深入且成果较为丰富,笔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众多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但是把《红楼梦》“花草意象”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却比较薄弱。

一、《红楼梦》“植物意象”研究综述

以《红楼梦》中的植物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笔者所见有4本专著,4篇学位论文,4篇学术论文。学者们或从农学、生物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层面切入,或对清代小说中的植物描写研究中涉及《红楼梦》中的植物意象,或把植物意象与某个人物结合起来研究。总的来说,把《红楼梦》植物意象作为专题研究的成果较为匮乏,有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

以《红楼梦》中的植物总体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分别为: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2.0版》、刘世彪《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以及蒋春林、夏木青葱《人间芳菲——红楼梦中的植物世界》。潘富俊先生首先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细致的统计,根据他统计:“《红楼梦》书中总计谈到237种植物。”[1](P5)数量相当可观。接下来他从植物学角度,对《红楼梦》每一回出现植物的生物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和介绍,并按照植物的生长环境、用途等进行分类。刘世彪先生既是一位植物学专家,又是一位《红楼梦》爱好者,他对《红楼梦》中的植物进行了文化解读与分析,他不仅将《红楼梦》中的植物搜罗殆尽、详细介绍每种植物的特点,而且把植物与品格文化、习俗文化、传播文化、宗教文化等相结合,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蒋春林、夏木青葱两位先生从植物与环境、人物、物品、俗语等角度切入,对每一种植物进行了全面专业的介绍。四本专著涉及植物学、生物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把《红楼梦》研究的视野从文学中拓宽了出去,但它们与植物意象研究的关系并不密切。

以《红楼梦》中的植物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分别为:蔡文《清代小说植物描写研究——以<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为例》、陶友莲《植物象征文化研究——以<红楼梦>植物象征为例》、张珍《贾探春与植物文化研究》以及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蔡文把《红楼梦》作为清代世情小说的代表,认为在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对实体植物描写的分析可关联到清朝的生活习俗、植物用途乃至审美和生命感官的文化意义上来,对于其中大量出现的虚拟植物,我们可以看出该植物在各个时代在文化符号、宗教信仰上等所具有的意义的转变。同时整体以植物的主要代表性色彩进行人物形象的关联,进一步探究人物与性格的关系。”[2]陶友莲指出:“《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众多植物不仅建构了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成为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3](P29)张珍把植物文化与贾探春形象相结合,认为:“梧桐、芭蕉、杏花、玫瑰、白海棠、菊花、柳絮等植物以其丰富的文化象征意蕴,形成了一个以探春为中心的意象群,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探春的性格、命运。”[4]吴林把植物意象与林黛玉形象相结合,认为:“林黛玉与绛珠草、翠竹、桃花、菊花、柳絮、芙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几种植物在传统文化中大都是君子比德的经典对象,可见黛玉与这些植物的关系绝非偶然,是作者匠心所在。”[5](P60)四篇学位论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注重红楼植物与其他小说的分析比较,有的则关注红楼植物本身的功能作用,有的把植物意象与文化相结合,四篇硕士论文虽未把《红楼梦》中的植物意象作为研究的中心,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红楼梦》植物意象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借鉴意义。

以《红楼梦》中的植物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分别为:刘世彪《<红楼梦>中植物的特点及其研究价值》、张军《大观园植物景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研究》、莫天《花草树木皆有灵——谈<红楼梦>大观园中院落植物的象征意蕴》、高婷《试论植物意象对林黛玉性情的投射》。其中张军、莫天和高婷的论文与植物意象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世彪的论文与植物意象的关系并不密切。

总之,从“意象”的角度出发,以上的4部专著与植物意象的关系并不大;4篇学位论文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4篇学术论文中的其中3篇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红楼梦》“花意象”研究综述

以《红楼梦》花意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红学研究经历了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阶段。在旧红学时期,诸如脂砚斋、诸联、王希廉等清代评点派红学家就开始把《红楼梦》中的花卉与人物互相匹配,可谓开了以花论人的先河。诸联在《红楼梦评》中认为:“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李纨如古梅,熙凤如海棠,湘云如水仙,迎春如梨,探春如杏,惜春如菊,岫烟如荷,宝琴如芍药,李纹、李琦如素馨,可卿如含笑,巧姐如荼蘼,妙玉如簷蔔,平儿如桂,香菱如玉兰,鸳鸯如凌霄,紫鹃如腊梅,莺儿如山茶,晴雯如芙蓉,袭人如桃花,尤二姐如杨花,三姐如刺桐梅。[6](P119)这些独具慧眼的发现,为后人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广阔空间。

20世纪初,一些考证派红学家多把目光聚焦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对其追根溯源。胡怀琛的《林黛玉葬花诗考证》、西谛的《葬花词》俞平伯的《唐六如与林黛玉》都试图对“葬花”这一情节进行溯源与考证,以证明“葬花”的文学传承性,这些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0世纪中后期,一些学者则从写作手法或花与作品主题、人物塑造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小讲》中认为:“雪芹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方法,包括象征手法在内,流着心酸之泪而写下一段‘荒唐’的主题,这就是:春的践踏,美的毁灭。”[7](P78~79)日本学者合山究在《<红楼梦>与花》中也谈到了花的象征意义,他认为明清时期的花文化盛况空前,“《红楼梦》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取了当时的花文化,这种花文化对于作品的构成以及审美意识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8]

《红楼梦》以花为题的学位论文,笔者收集到的5篇硕士论文分别为:张燕天《<红楼梦>语言修辞艺术的两座巅峰——回目与“以花喻人”》、喻薇《功能和认知视域下的<红楼梦>菊花诗》、杨真真《林黛玉与桃花》、张彩霞在《人与花心各自香——论<红楼梦>与<镜花缘>的“花人幻”》、张翠燕《永恒之美的追求——论<红楼梦>中的花魂意象》张燕天和喻薇的论文都是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杨真真探讨的是林黛玉与桃花的关系,她着眼于某个人物与某种具体的花意象之间的联系;张彩霞对三部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涉及到《红楼梦》中的“花人幻”现象,她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把握,并对作品的悲剧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张翠燕从花意象出发,着重揭示了在花意象基础上所生成的花魂意象的内涵,她认为:“《红楼梦》的花魂,狭义上主要喻指纯洁美丽的女儿心灵和人格形象,广义上则包罗青春、艳丽、爱情、生命等一切的美。花魂是永恒不灭的美,是作者对永恒美的追求情结,反应了热爱生活,张扬理想的积极人生观。”[9](P2)。

《红楼梦》以花名题的学术论文细致入微,数不胜数,多达118篇。把花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关照分析的数量最多,有31篇,关于海棠主题的14篇,芙蓉主题的13篇,梅花主题的12篇,菱花主题的12篇,玫瑰主题的9篇,菊花主题的6篇,桃花主题的5篇,荷花主题的4篇,莲花主题的3篇,蔷薇、榴花、西番莲主题的各2篇,桂花、牡丹、茉莉花主题的各1篇。把花作为研究整体关照分析的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花意象内涵的宏观解读,如周蕙《人生是花——试论<红楼梦>中的花》、潘宝明《博采百花扮红楼——略论<红楼梦>中花的描写》、王宝勋《花落听悲音——浅谈<红楼梦>中“花”的艺术内涵》、陈家生《妙笔生花,花中见人——<红楼梦>中“花”的丰富意蕴与艺术效应》、叶洪《试析<红楼梦>中“花”的意象内涵》;二是分析探究花意象与《红楼梦》主题之间的关系,如雷广平《那堪风雨助凄凉——谈<红楼梦>是如何通过花来表现悲剧主题的》、张琛《<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和悲剧意味》、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三是把花意象与红楼女儿的形象、人格相结合,如王海萍《<红楼梦>中的花意象与众女儿形象》、刘智敏、王譞《红楼观花——浅析花与红楼众女儿之关联》,以上成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以《红楼梦》中某一种花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中,与花意象联系较为密切的有:俞香顺《林黛玉“芙蓉”花签考辨》、黄崇浩《海棠魂梦绕红楼——对<石头记>中海棠象征系统的考察》、晋彪《论<红楼梦>中的桃花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塑造》、杨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对林黛玉形象的关照》等,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以花为吟咏对象的诗词曲赋,对这些诗词曲赋进行鉴赏的专著也应运而生,如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以及《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林冠夫《红楼诗话》,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等。虽然这些专著不涉及对花意象的研究,但对我们了解诗词的内涵,理解创作者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态度,从而建构起小说人物与花意象之间的联系,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总之,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以《红楼梦》“花意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旁涉多门、丰富异常。它们共同构筑出了《红楼梦》花意象研究的百花园。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把视野从单一的某种花意象研究扩展到以花意象总体为关照对象,进行更加整体、系统、细致的研究。

三、《红楼梦》“草意象”研究综述

笔者搜集到的以《红楼梦》中的草为研究主题的成果共31篇,以草为题的5篇,以绛珠草为题的7篇,以柳絮为题的6篇,以竹为题的5篇,以芭蕉为题的4篇,以兰为题的3篇,以芦苇为题的1篇。均为学术论文。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斗草”游戏进行考证,如日本学者伊藤漱平《<红楼梦>里的“斗草”游戏》、秦淮梦《也谈<红楼梦>中的斗草》、严中《<红楼梦>中的斗草与<秦淮斗草篇>》;二是把《红楼梦》中的草意象与“香草美人”传统结合,如薄晓婧《<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三是对某一种草木意象进行研究,如刘美玉《<红楼梦>绛珠草意象分析》、王若琼《论<红楼梦>中的柳意象》、张媛《<红楼梦>中的芦苇意象探幽》等。第二、第三类论文与草意象关系十分密切,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总之,关于《红楼梦》中植物意象、花意象和草意象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成果较为丰富。从文学中的意象研究角度看,学者们往往抓住了《红楼梦》花草意象中的某一种或某一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把《红楼梦》中“花草意象”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却非常有限,故研究呈现的是点状形式,而缺少以点概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故笔者认为,今后有关《红楼梦》花草意象的研究应把眼光从单个或单一的意象中扩展到对整体的花草意象的把握,对《红楼梦》花草意象进行整体性研究,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红楼梦》花草意象体系。

[1] 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M].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4.

[2] 蔡文.清代小说植物描写研究——以《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陶友莲.植物象征文化研究——以《红楼梦》植物象征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张珍.贾探春与植物文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5] 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6] [清]诸联,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红楼评梦(节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周汝昌.红楼小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8] (日)合山究.红楼梦与花[J].陈曦钟,译.红楼梦学刊,2001,(2):104~135.

[9] 张翠燕.永恒之美的追求——论《红楼梦》中的“花魂”意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余朝晖

I207.411

:A

2095-4654(2017)04-0094-03

2017-01-21

猜你喜欢

花草红楼梦意象
抚远意象等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爱护花草
勿摘花草
别样解读《红楼梦》
花草春夏
沉睡的花草园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