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

2017-02-2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经文听者太子

罗 玮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

罗 玮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标记可以依据话题和语篇的相对性分为上下两级,上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于是”类、“是时”类,下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时”类、“尔时”类和“一时”类;每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使用范围。影响《修行本起经》话题转换标记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时间词具有作为话题转换的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语体形成和篇章组织的需求、汉语本身话题优先。

修行本起经;话题转换

话题是所谈论的内容的主题,是语篇中的核心要素。话题首先存在于语篇中,是语篇得以组织的材料。当语篇描述的重点对象即核心要素发生变化时,语篇中就发生了话题转换。在对于语篇的研究中,话题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东汉竺大力、康孟详所译的《修行本起经》,讲述了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的经过。以目犍连向信徒讲述佛祖成佛的经历为行文线索,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现变品、降身品、试艺品、观游品、出家品五个部分,其中的话题转换标记类型丰富,较有特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东汉译经的语言特点。

一、《修行本起经》中话题转换的类型

话题转换标记的出现与新人物的出场、新事件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经文是通过时间顺序发展的,话题转换标记多以时间词的面貌出现。《修行本起经》中有的话题转换标记较为纯粹,表达时间的功能较弱,如“于是”和“是时”;有的话题转换标记则兼有时间表达的功能,如将“时”置于句首的形式和“尔时”;有的则只有较弱的话题转换标记功能而有着明确的时间表达功能,如“……时”、“一时”。根据话题和语篇的相对性 ,考察《修行本起经》的语言实际,我们认为“于是”和“是时”可以看作是上位层级的话题转换标记,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标记词语所标记的则是属于“于是”和“是时”所标记的语篇之中的话题,是下位层级的话题转换标记。因为由“于是”和“是时”所标记的话题是整个经文语篇的直接组成部分,而其他词语所标记的话题是构成“于是”和“是时”所标记语篇的内容,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这也是我们做出以下安排的依据之一。

(一)上级话题转换标记

1.于是

在《修行本起经》中,“于是”一词的话题转换功能十分突出,我们认为这是作为连词的“于是”在特定的语体中特殊的表现。在东汉之前,“于是”作为复合式连词使用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了,它一般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承接关系,是由介宾结构的“于是”虚化而来的。[1](P464)介宾短语的用例如:

(1)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我将尸女于是。(《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2)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侯、卫人伐郑。(《左传·隐公四年》)

在这些情况中“于是”二字结合得并不紧密,可视为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的介宾结构。例(1)“是”指代地点;例(2)“是”指代某个时间点。

与此同时,“于是”在有些环境下也可以直接看作连词,例如:

(3)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4)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闻命矣, 不敢擅也, 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 削方, 墨笔。(《管子》)

在以上“于是”的连词用法中,可以区分出两种语义类型,一类表示因果关系,如(3),另一类表示顺接,如(4)。不过,仔细分析起来,“于是”仍然是介宾关系, “是”所指代的, 往往是上文出现的情况、条件、原因等

在《修行本起经》中具有告一段落、开启新情节作用的“于是”,它的用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于是”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十分紧密,所连接的上下两部分内容往往具有因果联系,“于是”所接的内容通常与前文的联系很紧密。这一类的情况比较多见,如:

(5)佛知一切皆有疑意,便告摩诃目犍连:“汝能为怛萨阿竭,说本起乎?”

于是目犍连,即从座起,前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于是”之后目犍连所说的话实际上是受到前文佛的问话才产生的,先有问后有答,同时,文章通过话题转换标记“于是”凸显了接下来经文的主体内容,即目犍连所讲述的一系列故事,“于是”之前的集会只是一个引子。

(6)于是其王问诸群臣:“奉迎圣王,其法云何?” (《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在此之前经文讲述的是灯光太子本打算度脱提和卫国国民却被朝廷误会,解开误会之后,故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王欲礼遇佛祖,做出“七日之中,当修所供”的承诺,“于是”紧接着由承诺发展出的新事件的开头,从国王发问礼佛的法度开始,以下的内容都是在典礼上发生的。

这一类所连接的内容具有因果关系的“于是”在第一品中出现了5次,第二品中出现了6次,第三品中出现了2次,第四品出现了7次,第五品出现了10次。

我们以“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第五品为例。从经文内容看,第五品讲的是太子出家游历后与魔王斗法并修成正果的一段经历,这一品的内容最为丰富,情节也最为曲折。以下是这一品中连接内容具有因果关系的“于是”的例子:

(7)诸天侧塞虚空,劝太子去时,裘夷见五梦……于是诸天言,太子当去,恐作稽留。(《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此处太子因为其妻子的噩梦而动摇了出家的决心,导致了诸天的催促。

(8)车匿言:“天尚未晓,被马何凑?”太子为车匿而说偈言……于是车匿,即行被马。(《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车匿本不解太子为何在天色尚未破晓时被马,太子说偈言使车匿明白,车匿方才被马。

(9)马今不可得被,菩萨自往俯拍马背,而说颂言……于是被马讫。(《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马本来跳踉不让人靠近,太子对其说偈言才平息。

(10)时城门神人现稽首言,……于是城门自然便开。(《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太子即将出城时,城门上出现了一位神人,问太子为何舍弃一切离去,太子以偈言表明自己出家的决心,才使得城门打开。

(11)阐特言……于是阐特,悲泣礼足,牵马辞还。(《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阐特是太子的仆从,执意要跟随太子出家,太子以偈言说服,阐特才同意回去。

(12)时国王瓶沙,即问臣吏:“国中何以寂寞,了无音声?”……于是王与群臣,出诣道士。(《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国王发现国中寂寞,问左右大臣得知经过本国的道士(太子)光相威仪,非世间所有,引得国人追而观之,所以也引起了国王与群臣的好奇。

(13)诸耆长曰……于是太子,即说颂言:“……”(《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此处是太子针对老人们的发问作出回答,也算是一种因果关系。

(14)太子默然而逝,复前念言:“今我入山,当用宝衣为。”……于是遂入山。(《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太子此前说入山还需要一件宝衣,得到之后便入山了。

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话题转换标记“于是”确实是大量存在的。

其它各品“于是”的出现频率也与情节的复杂程度相对应。由此可见,情节的复杂程度与话题转换标记的数量是成正比的。这是因为,复杂的情节有多个话题。这些被“于是”连接的内容,就如同锁链一般环环相扣,而“于是”所领的句子就像两环锁链交接的部分,与上文关系紧密,却作为下文的开头,下文的内容都因其发散。

另一类“于是”前后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其功能也倾向于表达时间,甚至可以用别的词替换,这一类“于是”相对少见,如:

(15)天降瑞应,三十有二……当此之时,十六大国,莫不雅奇,叹未曾有。于是香山有道士名阿夷,中夜觉天地大动,观见光明辉赫非常。(《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原本经文描述的是上天所降的三十二种瑞应,与之后出现的道士阿夷毫无联系,突然从瑞应过渡到道士阿夷,并不符合“于是”在本文中常规的用法,甚至可以说,这种用法也是“是时”一词可以替代的。

(16)于是太子,即说颂言:“……。”于是如诸君言:“不当预忧……如我愿得乃可大安。” (《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这个段落中的第二个“于是”的用法十分特殊,这一句并不在事件中,而是存在于太子与瓶沙王的对话中,太子在说完一段偈言之后,进入到辩论的第二阶段,此处的“于是”已经不再包含一种因果联系,而是相当于一个表示事件进行到新阶段的发语词了,这个“于是”与太子所说的内容并无因果联系,而是辩论中的递进关系。

这种“于是”在第二品中出现了2次,在第五品中出现了8次。在第五品中的例子十分典型,都是用在菩萨(即太子)旅途的过程中,是纯粹的阶段与阶段的递进,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2.是时

“是时”是由指示代词“是”加上表示时间的名词“时”组成的篇章连接成分,可释义为“这时,当时”,具体所指的时间应根据语篇中的上文来确定,一般是与上文事件相同的时间。“是时”在先秦时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如:

(17)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孟子》)

例中的“是时”作为篇章连接成分,不仅为故事情节介入了新的线索,并且为之后出场的人物造成了一种语势,营造出一种拉开帷幕的感觉,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标记“是时”的作用与“于是”正好相反,“于是”的作用在于承上启下,引出与上文关系密切的内容,而“是时”的作用在于新线索的介入,引出的是与前文没有关联或关联不甚紧密的内容,因此在经文中往往表现出“是时”之后的主人公与前文不同;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是时”和“于是”是呈互补分布的。如:

(18)是时国中,百官群臣,谓佛大众来攻夺国,皆共议言。(《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这里讲述的是第一品中灯光太子欲度脱提和卫国国民时,百官群臣的反应。之前的内容一直以灯光太子为主线,此处突然转向国中众人,使用了“是时”作为话题转换标记。

(19)是时有梵志儒童,名无垢光。(《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这也出现在第一品,之前的内容所描述的是提和卫国国王为奉迎灯光太子所准备的排场,此处话锋一转,引出无垢光,也用的是“是时”。

“是时”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7次,在第一品中出现了4次,在第五品中出现了3次,基本上都用于场景的切换,并且将叙述的焦点从前文的主要人物转移到“是时”之后的人物身上。

不过有时“是时”主要用来表示时间。如:

(20)即复前行,当渡尼连禅河,是时菩萨,便说偈言:“……”(《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这一例中,“是时”后面的内容和前文是连贯的,没有介入新的线索,只是重复了一下前面的时间“当渡尼连禅河”。

(21)是时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贝多树下,德力降魔,觉慧神静,三达无碍。(《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这句位于第五品全文的最后一段,这段内容与前文是紧密联系的,前文中佛祖战胜了魔鬼,此处讲述斗争结束后佛祖坐在树下达到无碍的境界,与之前的内容是一气呵成的。

廖秋忠曾指出,时间关系连接成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篇章连接成分。[2]而话题与篇章的相对性决定了话题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篇章的连接,这也表明了时间词与话题转换标记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下级话题转换标记

因为整个经文的叙述都置于时间线索之下,所以话题的转换与时间的推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因而这一类中的话题转换标记也具有表达时间的功能。这类时间词用于话题转换功能的强弱不尽相同,也没有像“于是”和“是时”那样在文章中高频率地作为话题转换标记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词语作为话题转换标记的地位与前两者不同,它们所标记的话题是构成“于是”和“是时”所标记的语篇的内容。如果我们将经文内容按照情节的发展分成段落的话,那么很大一部分段落将是由“于是”和“是时”起始的,而这一类词语所标记的话题是构成“于是”“是时”段落的内容,是下一级话题的转换标记。

1.“时”

“时”在先秦已经用于表示时间,在中土文献中很常见。如:

(22)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而《修行本起经》中“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固定位置(句首或小句末)出现的“时”有不同的功能差异,并且形成了规律性的用法。

(1)“时”置于句首

这一形式的话题转换功能强,用于表达具体时间的功能就很弱,如:

(23)时儒童菩萨,入彼众中。(《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在提到儒童菩萨之前,文章的叙述焦点集中在名叫不楼陀的梵志身上,讲述的是不楼陀供养众梵志的事情,接下来插入对儒童菩萨的叙述转换了上文的焦点,将听众/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儒童菩萨身上。

(24)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此前文章讲述的是儒童菩萨在城中找不到用以供养佛祖的贡品,心甚不乐,这时出现了一名持花的女子,叙述焦点便转移到女子的身上,并且之后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儒童菩萨和女子的对话展开的,一段时间内的叙述焦点都是这位女子。

这类将“时”放在句首的话题转换标记在全文中共有10处,它的作用和“是时”的作用有些类似,用于引起与前文不同的新线索,但它作为下级的话题转换标记,所标记的内容或作为背景信息,或作为补充事实,都是围绕着主线内容,使其更为充实的。

(2)“时”置于小句句末

这种形式的话题转换功能相对较弱,兼有表达时间的功能,如:

(25)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这是目犍连所说的故事的开始,先是说明在什么时候,接下来便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即佛祖的生平经历。它能起到转换话题的作用和它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句话不在开头而在段落中间的话,那么作为话题转换标记来理解就不很恰当了。

“……时”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18次,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别的情况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变话题焦点的作用,但更恰当的还是作为时间词来理解。这种形式的话题转换标记更能体现出叙述性文本中时间流动的影响,单纯的时间点开启新的话题,这是情节发展所赋予的功能,而情节的发展又是被时间所推动的。

2.“尔时”

“尔时”基本上是从汉译佛经开始出现的,此前少见其用例。它的话题转换功能也比较强,基本上不再用于明确的时间表达,如:

(26)尔时佛放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照三千世界。(《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此前文章描述的是众菩萨落座的场景,用“尔时”将叙述焦点转移到佛祖身上来,之后的内容围绕佛祖展开,可以看做是一种插叙。

(27)能仁菩萨……寿终上生兜术天上……从上来下,为转轮飞行皇帝,七宝导从……是故名为白宝象也。尔时人民,寿八万四千岁。(《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此处之前文章描述的是七宝从天而降跟随转轮飞行皇帝(即佛祖)投胎的情形,这里用“尔时”将话题转移到对白象国情形的介绍上,是紧接着之前文章内容之后另表一枝的叙述。

“尔时”在全文中一共有3处,基本上都可以看做话题转换标记,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所转换的话题在情节上基本与前文没什么联系,往往是某一方面的补充。

3.“一时”

“一时”在东汉之前的中土文献中已经多次出现了,但它在中土文献和东汉译经中表达的意思不同,在中土文献中往往表示短暂的一段时间,如:

(28)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

而在《修行本起经》中,“一时”多表示一个距离正文很遥远的时间点,它的话题转换功能最弱,更多的还是用来表达时间,作为话题转换标记使用的地方只有一处,如:

(29)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一时”用在此处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话题转换标记,因为这句话是除了惯例的发语词“闻如是”之后的第一句,“一时”能够成为话题转换的标记完全是由位置决定的,“一时”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6次,都是用来表达时间,包括某一个时间点和相当于“一瞬间”的一段短时间。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时间词的话题转换功能与时间表达功能是此消彼长,呈负相关性的。我们推断,这可能是时间词在语用频率增加的过程中向话题转换标记词过渡的阶段,在时间词变为完全的话题转换标记时,它表达时间的功能降到最弱,已经不再表达明确具体的时间,仅仅表达时间流动到某一点。

此外,每一品中的话题转换标记和该品内容的复杂程度是成正比的。第一品和第五品的情节相对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分别有23处和29处话题转换标记。而中间的三四五品情节较为简单,分别有12处、3处和8处话题转换标记。可见话题转换标记的使用与文章的语篇安排有着密切的联系,变化发展的情节离不开话题转换标记的连接,话题转换是对于篇章的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影响《修行本起经》话题转换标记形成的因素

1.时间词作为话题转换标记有其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标记的前身都是时间词。时间词之所以能够标记话题转换,有其语言学上的基础。

首先,《修行本起经》最初以问答的形式整理集结,之后在讲经的形式中流传,在这些过程中,更值得考虑的是来自口头语方面的因素。“口头语以声音为媒介,把时间作为结构的原则,作用于人的听觉。”[2](P84~85)而在经文中,除了开头结尾处是交待当时佛祖讲经的场景,其余部分的情节都是按照时间自然流动的顺序发展的,可见时间已经成为一种自动的结构原则作用于《修行本起经》的内容安排,这种原则已深入人心,不需要额外的语言形式来表明,这也是语言符号自身具备的一般原则。正如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1)它体现一个长度,(2)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它的要素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我们只要用文字把它们表示出来,用书写符号的空间线条代替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这个特征就马上可以看到。”[3](P106)因此,不仅是听觉上的口头语,以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依然遵循着这条语言符号的一般原则,语言的时间顺序已潜藏在人们心中,在此基础上,篇章也是线性呈现的。由时间词充当的话题转换标记,实际上是唤起了人们心中潜在的语言本身具备的线性结构特征,这种对时间的重复便形成了一种强调,使人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引起重视,这也正是话题转换标记词语的功能所在,因此时间词能够充当话题转换标记是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的。并且,时间词的出现能够造成一种语势,可以自然地增强人们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的兴趣,对话题增加标记也正是想达到这种目的,因此时间词充当话题转换标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外,强调这种交际手段之所以能够达到其目的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注意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注意是“意识对客体的集中,以保证它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4](P152)注意又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而本篇经文中用时间词来标记新的话题无疑是一种引起“有意注意”的手段。“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5](P106)时间词在文本中的反复出现,通过与人们心里潜在的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形成一种重复,从而唤起人们的“有意注意”,使人们对接下来的新话题的内容产生足够的重视。这是时间词充当话题转换标记的心理学基础。

2.语体形成和篇章组织的需求

作为语篇的《修行本起经》有其语体上的特殊性,虽然我们目前接触到的语料是书面语,但它的成书过程也掺杂了口头语方面的因素。“口语交际具有现场性,交际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的过程。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一切都是即兴的,所以口语交际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6](P21~22)最初集结三藏时,佛的弟子们以问答的形式,将佛所说的教法编成简短的语句,在佛的弟子们的共同背诵中得以流传保存。这种交际场合与目的,使《修行本起经》的表述方式不同于纯粹的书面语,它的特殊之处便体现在文本中大量的话题转换标记词语。

首先,在言者与听者面对面讲经的场合下,言者要吸引听者对经文内容的注意,要使听者即时跟进经文内容的发展,了解事件进行到哪个阶段。话题转换标记的存在,使得言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听者的注意焦点,例如言者口中每出现一次“于是”或“是时”,听者便知道情节有了新的进展。这样一来便降低了信息沟通时在表达或理解方面的难度,言者仅通过增加一个话题转换标记就能够帮助到听者了解文章接下来的重点。这个程度与信息的新旧成正相关性,对于言者和听者已经熟知的信息,编码方式简单;而言者认为听者未知的新信息,编码方式就复杂一些。对于已知的信息,言者认为听者可以自行区别,在表达上便倾向于“轻”的形式,即比较简单的形式,例如在语篇中用代词指代前文反复出现的内容,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疑惑,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对于新的信息,使用繁复的编码方式,是言者对该信息地位的认同,也能唤起听者对其的重视。[7](P165~172)用词语标记话题就是一种“繁复的编码方式”,词语所标记的内容是言者希望听者注意到的新内容,而这种繁复能够唤起听者的重视。这一原因在语用分工的现象中也能得到佐证,“一般的、常规的情形只需用简短的、无标记的词语来表达(不过量准则),特殊的、非常规的情形需要用复杂的、有标记的词语来表达(足量准则)。”[8](P245~246)

其次,讲经活动的目的是传教,这个场合的听者很可能是下个场合的言者,因此经文必须被整理成适合记忆的形式,既适合言者的背诵,也适合听者的记忆。而《修行本起经》所介绍的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经历坎坷,十分复杂;并且它最初是在口头传诵中形成的,这便对它行文的条理性做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它的话题转换必须尽可能地配合其内容的安排,既要有利于说话者的讲述,更加要注重听话者的接受。吴应天指出,叙事文属于动态形象思维的范畴,按逻辑关系说,叙事文的结构是时间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时间词在篇章中常常起着提示事件发展脉络的承接作用。[9](P281)这样一来,话题前标记的时间词便能起到提示听者的作用,例如每个“于是”之后是一段新的情节,说到下一个“于是”时,也代表上段内容的完结,这为口述者理清思路,记忆内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听众了解故事的内容。言语交际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言者和听者都会对言语交际的走向施加影响。

《修行本起经》的成文过程看似只受到言者一方的制约,实际上言者可能接收了讲经过程中听者的反应,如在即时的听者的疑惑神情,或滞后的讲经结束后听者的发问;既包括非语言形式的,如面部表情之类;也包括语言形式,即对话交流;这些是来自听者的干预,言者便据此对讲经活动做出调整,使经文内容更有利于听者的理解,话题转换标记无疑是降低理解难度手段之一。

3.汉语作为话题优先语言的影响

话题转换标记繁多现象并不仅存于《修行本起经》中,而是汉译佛经的话题结构的一个特点。不管梵文原典中有没有直接对应词,只要遇到话题转换,在译文的句首话题位置经常会添加诸如“尔时”、“今(者/日)”、“复次/次复”、“(复)有”等显性标记词,借以开启新话题,使得句子或句子之间原本隐含的界限更加明晰,因此为佛经翻译者所青睐,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汉语作为话题优先语言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时有使话题突出的内在要求。所以译经有意添加话题转移标记的倾向并未违反汉语自身结构的组织原则,反而突显了汉语的类型特征,加速了汉语句子话题化的进程,即向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迈进。[10](P223~288)在《修行本起经》中,这类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说明经文中的话题转换标记与梵语原文无关,是翻译者依据自己的汉语知识背景或是对译经传统的沿袭对经文做出的调整,这种段落之间的隐含界限的显现或许更加符合汉语文学的惯例。

在时期相距不远的本土文学作品《搜神记》中,也存在对话题转换标记的大量使用, 因为《搜神记》中多是叙述性的对奇人异事短篇笔记性质的记载,所以其中也多用时间词转移话题,并且这种时间词的使用和《修行本起经》是极为类似的,它们往往兼有时间表达和话题转换的功能,而且时间表达的功能已经相对弱化了,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出之后的话题内容,如:

(30)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搜神记》卷一)

(31)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 (《搜神记》卷一)

(32)时大旱,所在熇厉。(《搜神记》卷一)

虽然《修行本起经》带有明显的翻译印记,在话题转换标记词方面它与本土文学作品中惯常使用的形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前者以“于是”、“是时”居多,后者多以简单的“时”、“……时”或“有”、“故”为主。但它在这一方面与中土文献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受到了汉语作为话题优先类型语言的影响,也形成了自身在语篇上鲜明的特色。

[1] 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B.B.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魏庆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5]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贺亮.话题转换[D].长春:吉林大学,2009.

[7]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8]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7).

[9] 吴应天.文章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 姜南.汉译佛经中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以《妙法莲华经》的梵汉对勘为基础[J].中国语文,2007,(3).

责任编辑:彭茜珍

H109.2

:A

2095-4654(2017)04-0068-06

2017-01-22

猜你喜欢

经文听者太子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道听途说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圣经》经文中国化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北太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