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

2017-02-2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译语英译适应性

徐 芳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

徐 芳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翻译生态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作为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同时又要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作出适应性选择。公示语英译中,译者需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层面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实现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最佳交流的目的。

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

公示语是指城市中公示牌上向公众公示各种信息的语言文字和图形,通常包括指示牌、标识牌、路牌、公告、标语、警示等,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公示语一般具有突出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等功能[1],是国际化都市和旅游胜地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强,公示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公示语翻译所产生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带来不良的国际影响,公示语翻译水平优劣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国家的整体文化素养。然而,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仍不尽如人意,一些错译误译现象屡屡出现。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其实践层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公示语翻译的调研、错译误译分析、纠错策略等方面,而理论层面的研究大多依托一些传统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互文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而将生态学途径下的翻译理论应用到公示语翻译中的研究并不多。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翻译界两大研究热点——生态翻译学与公示语翻译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等生态学概念引入到公示语英译研究中,以期能够丰富生态翻译学的阐释力,并为公示语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新视角。

一、生态翻译学及其对公示语英译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是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10月在香港浸会大学做翻译讲座时首次提出的[2],是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研究范式[3]。该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发展起来的,它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4]。

生态翻译学内容繁杂、结构庞大,其研究领域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为“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包括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委托者、读者等要素的一个互联互动的整体[5]。翻译生态环境的提出将翻译活动置入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中,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的翻译语境、文化因素、译者主体性等单维度视角,涵盖了包括语言、文化、社交等多维度的原文世界和译语世界。“译者适应选择”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6],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据此选择适当的译文表达,因此,翻译的本质可看成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与适应与选择相联系,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原则概括为“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翻译中译者需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面多维度适应,然后依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依据翻译生态学“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的累积结果,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能够“适者生存”,因此“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被视为评判最佳译文的标准。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原则、方法以及译文评判标准等从生态学视角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读,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综合的研究视角,该理论“不仅有望为译学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理论思维和视野,或许会使翻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7]。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在公众场合起到指示、说明、提醒、限制、警告等作用,译者在英译公示语向外籍读者传达其特定信息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首先,在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充分了解原语与译语所呈现的两个不同的世界,感知它们的语言特征、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的异同,仔细揣测委托者对公示语英译的特定要求,预判译文读者对公示语英译文本的反馈和评价,并且还要深入了解所译公示语使用的具体场景。其次,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上灵活进行“三维”适应性转换,即要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差异,了解英汉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交际心理的异同,并据此对译文作出适应性选择,直至得出符合译语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成功传递原文交际意图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英译文。最后,翻译结束后,“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意味着译文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中“优胜劣汰”法则的评判,好的部分予以保留和发扬,“不适者”或“弱者”需进行改善或淘汰。可见,公示语英译的整个过程都适宜用生态翻译学来诠释,其翻译原则和方法、译文评判标准等也完全符合生态翻译学框架内对相应内容的解读。因此,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英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和理论指导作用,为公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适应选择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适应原文生态环境和译文生态环境,然后进行合适的译文选择。翻译活动的指导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也就是在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改变单一维度的译文处理方法,不仅要做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内涵、交际意图、美学追求、心理暗示等多个维度,保持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平衡,其中主要集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的选择与转换,只有这样产生的译文才能得以适者“生存”和“长存”。下面我们拟结合译例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对公示语英译进行探讨,分析当前我国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语言表达的不同方面力求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要保证公示语译文能够实现交际功能等效,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充分考虑了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后,首先要在语言形式上灵活地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在词汇、语法、句型结构、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译者要时常根据原文的具体语义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确保译文语言准确简洁、表达地道自然,切忌生搬硬套汉语的结构和形式,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例如,一家居广场内的警示性公示语“小心碰头”被译成“Take Care of Your Head”,外国朋友读后可能会深感困惑不解。译文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照顾好你的头”,不符合原公示语“事前提醒”的意图,反倒像是头碰破了的事后关怀。此例中词汇的不恰当选择导致了译文没有传达出原文警示性的信息,宜改译为“Mind Your Head/Low Ceiling”。再如一家超市内公示语“保护环境,减少使用购物袋”被翻译成“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duce the use of shopping bags”。首先译文中“shopping bags”不准确,“购物袋”这里不适宜字面翻译,应结合语境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译成“plastic bags”,这样才符合商家提倡少使用塑料袋的初衷。其次,译文两部分结构松散,不符合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显著区别之一。形合是指借助显性的语言形式手段实现句子内部或句子之间的连接,而意合指借助隐性的手段即词语或句子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不需要明显的外部形态上的标志。因此,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相对于汉语言简意赅、“残缺不全”的语句,英语句法形式要求比较严格。再者,译文中祈使句的使用也似不妥,提示性的信息可以套用英语中现成的约定俗成表达“No+Ving/N”。综上考虑,该公示语翻译的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失衡,可以改译为“No Plastic Bag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当公示语原文是比较长的句子时,有时需要结合公示语翻译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在语言层面上调整句子的结构。例如“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垃圾带走”,译文为“No Littering”, 保护草坪的两则公示语“草色花香手足情,美丽自然拥抱您”、“脚下留意草更绿,手下留情花更娇”,都被译成英语中的规约性表达“Keep Off the Grass”。汉语公示语含蓄、委婉,常充斥大量诗性和唯美的语言,而英语公示语多用简洁明了、通俗直白的表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生态翻译学的视阈下考察,这些译文体现了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准,译者在语言维度上进行了较高程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公示语英译中,语言维的选择转换是保证信息顺畅和有效传递的基础。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公示语英译因此也与文化紧密相关,翻译中译者除了要关注语言形式外,更要重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具体来说,译者在源语与目的语双语文化生态共生的意识下,要充分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避免译文中源语文化的干扰和负迁移,减少因文化信息误译而引起的文化传播障碍和交际失败。不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它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褒贬、表达方式和赋予的象征意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公示语英译中译者必须照顾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感受,使译文符合他们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例如一些商场门口常见的公示语“欢迎再来”,往往被直译成“Welcome Again”,这个译文在整合适应选择度上有失欠妥,因为原文和译文显然在文化维上不对应。“欢迎再来”是商家为了维持和顾客的良好关系而使用的礼貌告别语,它并不是对顾客的再次到来表示欢迎,而是对顾客的光临表示感谢。因此,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宜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选择,改译成“Thanks for Your Coming” 。再比如,某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公示语,其英译文为“Reserved for the old, infirm,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从译语的文化生态视角来看,该译文至少有两处不妥当。其一,“old”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个禁忌词汇,它暗含着老而无用,而“老”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年长,还代表着阅历丰富,受人尊重,社会地位高,因此这两个词汇在文化维上是不相匹配的,不能直接对译。其二,“disabled”在英语文化中指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用它译“残”也是不合适、不礼貌的,有歧视残疾人之嫌。所以,译者在作出基于译语文化的适应性选择后,可以把原译文改成 “Courtesy Seats”或“Priority Seats”(爱心座位),传达出对他人的礼让和关心。再看一道广东名菜“龙虎斗”的英译。“龙虎斗”如果直译成“The Dragon Fighting Against the Tiger”,相信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食客看了菜单后定会目瞪口呆,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凶残的恶魔,而虎是受保护级动物。其实这道菜是把蛇肉和猫肉放在一起炖食。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因为蛇和龙形体非常相似,人们常把“蛇”称为“小龙”,而猫和虎同属猫科动物,所以也用“虎”代称“猫”,蛇和猫两种动物相遇必斗,故菜名“龙虎斗”,给人一种新奇幽默的感觉。如果这道菜名翻译成“Stewed Snake and Cat”,食材和做法一目了然,可似乎表达过于索然无味,原公示语的文化内涵亦不复存在。如果能把直译与注释结合起来,译成“The Dragon Fighting Against the Tiger (Stewed Snake and Wild Cat)”,则不仅传达出这道菜的特色和材质,也保留了其蕴含的文化特征,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译法。另外,用“wild cat”翻译“猫”,也是考虑到西方社会视家养猫狗为家人而进行的文化层面的适应和选择。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英国著名翻译家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将文本的功能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号召功能型[8]。号召功能型文本的目的是传递特定信息,吸引读者注意,以号召读者采取相应行动,公示语文本隶属于这一范畴。公示语译者在翻译中除了要准确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外,更要特别关注原文交际意图在译文中的实现,在交际维上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达到原公示语宣传、告知、号召等的目的。“顾客是上帝”是一条经常出现在国内许多商场内的公示语,笔者屡次发现它被译成“Customer Is the God”,改译文值得商榷。根据《现代汉语辞典》,上帝意指我国古时天上主宰万物的神;或指犹太教、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被视为创造了并主宰着宇宙万物。虽然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存在“上帝”,但两者的概念显然不同。更为重要的是,“顾客是上帝”中的“上帝”一词传达了商家对顾客的无尚尊重,表达了他们呼吁全员尽心为顾客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意愿。而西方人一般不会用God一词表达对顾客的尊重之意,God在他们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是不能随便比拟的。因此,译者在基于适应这一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意图而作出选择和转换后,不妨将之译成“Customer First”或“First-class Services to All Customers”。一高校公示牌“留学生培训部”被译成“Training Base for Foreign Students”,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仔细考量一番,从交际维层面上来看该译文并不尽如人意。“Foreign”一词给人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拉大了公示语告示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不符合译语受众的交际心理和思维习惯,也不利于维护中外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中国社会文明形象的交际目的。可以考虑用 “international”一词代替“foreign”,改译成“Training Ba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双语公示语“闲人免进!Employers Only!”常见于许多公共场所。中文“禁止”类公示语喜用强硬性词汇或命令式的祈使句,而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向来提倡民主平等,因此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操作中,译者要尽量改用中性或“暖”色调的词汇来适应目的语的“交际生态”,如用 “No…”或“…Only”代替“…Is Prohibited”这类语气生硬的句式。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更加委婉,更具有人性化,在译语读者中更容易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类似的例子还有:请勿食用非麦当劳食品!(Consumption of Mac Donald’s Food Only!)未经许可车辆不得入内!(Authorized Cars Only!)禁止吸烟!(No Smoking!)

当然,公示语英译中并不能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者截然分开考虑,本文只是为了方便描述和分析,故将它们分别举例阐释。但强调某一维度,绝不意味着消弱其它维度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综合考虑“三维”转换,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它们往往是互联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常情况下,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失败必将导致译文无法传达原公示语的交际意图,而原文交际目的没有得到有效传递,也必然是翻译中语言维和文化维层面上没有灵活做到适应和选择。成功得体的公示语译文必定能够同时满足“三维”转换原则,符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文评判标准。

三、结语

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用型文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公示语翻译不仅给外国友人生活上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示语翻译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体现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生态翻译学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理念,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和译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给公示语英译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指导公示语英译,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而且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

[1]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2005,(6): 38~42.

[2] 果笑非. 论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研究对象、方法和走向[J]. 外语学刊, 2015,(1): 105~108.

[3] 宋志平, 胡庚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 外语教学, 2016,(1): 107~110.

[4]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6): 11~15.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6]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1~5.

[7]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 上海翻译, 2009,(2): 3~8.

[8]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彭茜珍

H315.9

:A

2095-4654(2017)04-0059-04

2017-04-14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072);安徽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062)

猜你喜欢

译语英译适应性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