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慈善组织的市场化趋势
——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

2017-02-24吕金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华慈善总会行政化慈善事业

田 慧,吕金妹

(江汉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中国慈善组织的市场化趋势
——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

田 慧,吕金妹

(江汉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中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在过去的10多年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成长过程,但是同时也存在了诸多的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在中国慈善组织遭遇行政化困境和国外发达国家慈善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文章提出中国慈善组织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是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展示了中国的慈善组织从行政化向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最后结合国内慈善组织的探索经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国慈善组织向市场化转变的可能路径。

慈善组织;行政化;市场化;可能路径

一、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的时代背景

(一)行政化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于西方自主独立的慈善组织,中国的慈善组织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慈善事业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和直接控制的道路[1]。中国的慈善组织在创立之初就带着深深的“行政化烙印”,当然,在组织成立初期,行政化的运作模式有它独有的优势:利用政府的网络、资源、宣传快速筹集善款,解决慈善组织的基本生存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民众的慈善观念的提高,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阻碍了慈善组织向成熟期的跨越。

一方面,浓厚的官办色彩使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受到公众的质疑。“慈善”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的意思是慈爱、善良、富有同情心,慈善组织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由此可以看出,从本质上来讲,慈善行为是为他人谋福利的行为,是一种志愿、回报行为,体现了与人为善、帮助他人的慷慨同情之心。政府的社会救济是以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的,它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它的物质保障是国家财政,慈善组织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组织机构,它的使命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向公众募集社会资金,为弱势群体提供慈善和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然而,中国的慈善组织由于受行政化模式的影响,在善款的筹集与使用方面容易受到政府干预,这些造成慈善救助与政府救济混为一谈,慈善组织的社会性和公信力受到民众质疑[2]。在外部监管上,由于慈善组织和政府的纽带关系,政府既是外部监管者,又是管理的干预者,造成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上心、不到位,加上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不成熟,慈善信息披露不健全,更加让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降低。

另一方面,行政化的运作阻碍了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首先,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由于和政府存在天然联系,慈善组织治理脱离不了政府治理,慈善组织在资金募集、人事管理上没有主导权,因此,在善款筹集上面形式单一,在人员配置上,限制了优秀人才队伍加入慈善事业。在财务管理上,由于严重依赖政府资源筹集资源,部分善款的使用也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善款进入政府的财务结算中心,使得慈善组织成为政府的“钱袋子”。其次,在行政化运作模式下,慈善组织利用政府网络和资源进行体制内动员的方式,如“红头文件”、“一日捐”等筹集资金,使得官办慈善组织垄断慈善资源,而且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也违背了慈善自身自愿性的原则。

(二)发达地区成功经验

目前,慈善组织进行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国外发达国家慈善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示范效应和国内多个慈善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都证明我国慈善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

美国慈善事业非常发达,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组织异常活跃,捐赠形式多样化。美国慈善事业的发达,除了归功于政府的监督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外,还与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市场化运作分不开,美国的慈善组织特别注意保持自己的非官方性和独立性,与政府在主要政策上既配合默契又保持距离,有时还会有矛盾。美国慈善组织的管理较为专业化,一般都有专门的高层次人员负责组织的日常管理。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也较为完善,在资金流动,费用预算、人员配置上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跟国内不同,在美国,慈善组织会受到政府和民众的严格监督,公民有权利查看组织的报表,国税局也会对慈善组织进行审查和管理。鉴于政府、媒体、公众的有效监督,美国基金会的财务透明,信息纰漏完整,让“慈善暴露在阳光下”,更加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公信力。

香港地区的慈善基金会自主性较强,以民间自发成立居多。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自主与合作,组织的活动、运作方式不受政府支配,政府也无权为慈善组织的领导岗位委派人选。政府将用于社会福利的大部分资金作为补助拨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则提供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大量的社会服务,发展至今,香港的慈善组织已经是香港社会福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政府在对这些组织进行资助的时候,还建立了服务质量与绩效监测系统,对不同的服务设计了不同的资助与服务协议,明确规定了各方的作用与责任,制定了各种服务质量标准[3]。

通过美国和香港地区的考察,可以发现,慈善事业发达的地区,慈善组织一般都保持了较高的自主性,避免依赖政府成为其附庸,而且,都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用市场的理念和方法运营慈善组织,这样,慈善组织在保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又能很好的利用市场的效率发展壮大自己。

二、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个案分析

鉴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等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国内的慈善组织进行了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运作的有益探索,下面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通过它的一系列成功变革从而走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国内其他慈善组织提供借鉴意义。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它发轫于慈善精神复苏之际,耕耘于慈善力量崛起之时,历练于慈善行业的跌宕起伏之中,20多年来,中华慈善总会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期(1994-1998)

中华慈善总会是属于民政部主管的慈善组织,它的第一任会长是原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先生。这一时期,中华慈善总会面临双重挑战——慈善意识淡薄、慈善组织缺乏管理经验。在整个社会慈善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下,中华慈善总会邀请著名的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讨,同时在宣传报道方面加大力度,如在报纸、刊物、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上组织开展系列报道,为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奠定理论基础,做好舆论准备。确立了通过开展慈善项目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并开始初步尝试设立、运作慈善项目,搭建了慈善援助项目体系的雏形。虽然慈善组织从创立之初就表明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理,但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华慈善总会的行政化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政府官员兼任组织负责人,组织主要依赖主管单位的网络筹集资金,并且,当时的中华慈善总会还是传统的组织,是普通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也还是政府拨款,财务科目简单,财务体系也是依据事业单位而设。在人事关系上,它属于民政厅的事业单位,具有政府人员编制和相类似的行政级别,慈善组织内的某些岗位也是退休返聘过来的。

(二)探索期(1998-2002)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华慈善总会在1998年张北地震救援和此后抗洪救灾中的出色表现,社会影响力迅速增强。特别是1998年抗洪赈灾紧急救援行动,确立了自身在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的主体地位。然而,在1998年抗洪救灾前后,政府实行机构体制改革,45岁以上的干部都被分配给了部属的社团,中华慈善总会由之前的十来人增加到二三十人,人员陡然增加一倍,造成了僧多肉少的窘境,并且增加的这些老干部都有头衔,这样一来,人事安排成了大问题,而且新领导的换班,对于之前的制度有诸多质疑与否定。不仅如此,慈善总会的运行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之前的创始基金利息可以保证组织的运作成本和项目运行,但是现在管理费用增加太多,经费就捉襟见肘了[4]。 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华慈善总会启动了很多叫得响的慈善项目,如烛光工程、慈爱孤儿工程等,并且,与美国微笑基金会合作,拉开了与跨国合作的序幕。1998年加入国际联合劝募协会,2001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开展项目合作、引进慈善资源、加强业务指导等方式,并致力于提高地方慈善组织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推动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打造覆盖全国的慈善网络。

(三)成长期(2002-2013)

在这个阶段,中华慈善总会将内部管理作为第一要务,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制定了涵盖筹募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在各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2005年印度洋海啸援助行动中,开创了全国性社会援外募捐和民间组织对外救援的先例,2003年与瑞士诺华公司合作实施的“格列卫”援助项目,开中华慈善总会大型医药援助项目的先河。

在慈善宣传方面,中华慈善总会在原有的《慈善》杂志的基础上,主办或参与主办了官方网站、《慈善公益报》、中华慈善新闻网、《中华慈善年鉴》等自有媒体,形成了完善的自有媒体格局。

中华慈善总会还聘请了国外知名会计事务所的人员进行组织的财务审计,力求使财务公开、公正、透明。与此同时,中华慈善总会还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不仅与港澳台地区的慈善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海外的诸多慈善基金会保持联络,并在许多重大的国际慈善项目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海内外慈善组织的一致认可。历经多年发展,中华慈善总会不断成长并迈向成熟,并时刻保持自身的国际化,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慈善组织的代表,未来,它将是中国慈善事业稳步发展与加强对外沟通的新纽带[5]。

三、中国慈善组织向市场化转变的可能路径

根据上述中华慈善总会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的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了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可能路径。因为列举的个案较少,所以可能缺乏说服力,但是个案研究更加有深度。

(一)从组织自身角度讲

1.人事管理去“行政化”

慈善组织要想变得专业化,就必须取消以前的行政事业编制,政府官员担任慈善组织管理人以及退休人员返聘的方式无法给组织带去新鲜血液,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掌管公共机构半年以上,即使是那些最有企业家创新的人,也会变成最糟糕的政客。因此,慈善组织应该从市场上招聘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同时,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专门的岗位培训机制,并保持薪资与绩效挂钩,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又能提升组织活力。

2.塑造品牌并进行慈善营销

中华慈善总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非常重视组织项目品牌的设计与创新,“烛光工程”的目标是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缓解生活困难。“多吉美患者援助项目”旨在帮助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和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有机会获得多吉美的治疗。 而且它还积极与国外基金会合作,建立跨国的慈善援助,这些专业化的慈善项目提升了慈善组织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也提高了慈善组织的募款能力。与此同时,慈善组织还要积极营销自己的项目,从慈善项目的设计到后期推广,中华慈善总会很好的利用了慈善营销,首先了解顾客需求,随后进行市场定位,进而,中华慈善总会积极进行慈善宣传,打造自有媒体格局,成功的营销了自己的慈善项目。

3.重新审视与政府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去“行政化”,并不是说慈善组织要完全脱离政府掌控,而是减少对政府的依附,增强组织的独立性,强化自己的募集资源能力,而不是单靠政府的网络资源获取善款。在新时期,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政府对慈善组织,不再是间接管理者,而应该对慈善组织进行日常监管。

(二)从国家角度讲

1.加强慈善法制建设

慈善法制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在法律中明晰慈善组织的运行规范、确立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慈善组织的使命和组织性质以及规范慈善组织的登记和运行制度。其次,取消慈善机构须有主管部门的规定,政府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介入组织的管理,让慈善组织大浪淘沙中实现自我发展。再次,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美国人民之所以捐赠激情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对于慈善事业的税收政策十分优惠。因此,在中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提高免税额度,提高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

2.培育国民的慈善意识和现代慈善文化

中国的富人队伍不断壮大,公司财富也在不断的积累,但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脚步却与企业和个人的财富扩张速度不成比例,富豪们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并没有增长。有资料显示,拥有社会财富80%以上的中国富豪对于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据《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发布》公布的信息,中国的慈善捐助占GDP的比例仅为0.16%,人均每年捐款60.4元。2012年中国的捐赠总额(款物合计)约817亿元,美国同期是3 16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24倍。

美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富人和家庭乐于捐助,热衷慈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具有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美国不仅出产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出产捐款捐得彻底的慈善家,美国富豪大都以死于巨富为耻,以参与慈善为荣,比尔盖茨表示他95%的个人财富将在他和妻子死后的20年内捐出,巴菲特也曾承诺要将99%的个人财富用作慈善事业。

中国不缺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这与人均每年捐款60元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道德文化问题是“慈善冷漠病”。中国国民对捐赠文化、慈善文化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缺乏现代的、健全的捐赠和慈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

国家应当大力倡导慈善文化,积极营造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不仅是企业及富豪,从现在起就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

四、结语

慈善组织是否进行市场化一直是慈善领域的热点问题,有人赞同也有反对的,但是,时间及实践证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是组织发展的可行路径。只要慈善组织能够坚持慈善的公益使命,同时利用市场的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的运作绩效,从而使市场的逐利目标与慈善组织的使命相衔接,那么,慈善组织将会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突破瓶颈限制,获得长远发展。

[1] 汪大海,张玉磊.论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运作与公信力提升的有效整合[J].观点视角,2012,(12):17~18.

[2] 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背景、模式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0,(12):65~71.

[3] 李声宇,崔玉开.香港慈善组织的发展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18(5):81~84.

[4] 何忠洲.中华慈善总会的民间尝试[J].中国新闻周刊,2007,(30):34~36.

[5] http://www.chinacharityfederation.org/WebSite/Index.aspx.[EB/OL]

责任编辑:熊 瑛

C913.7

:A

2095-4654(2017)04-0028-05

2017-03-16

猜你喜欢

中华慈善总会行政化慈善事业
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慈爱孤儿工程向秦皇岛市社会福利院捐赠物资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基督教慈善对我国官办慈善的启示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