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
2017-02-24黄文浩
黄文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1665)
论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
黄文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1665)
基于文化的视角,高校二级院系学生工作应立足于文化的导向功能、化育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从文化的高度,注重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构、作为机理的制度文化建构、作为载体的行为文化建构、作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建构。
文化自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从广义的文化视角来看,它是一种历史地凝结而成的育人样式,正如斯宾格勒所言“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中勃兴起来”[1],它无时无刻不正在传承和创新着自身文化。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2],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就是在意识层面自觉学生工作的文化要素、文化功能,在实践层面自觉建构学生工作的文化体系,生成特色化文化品牌,形成标志性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象。
二、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要素
“美国的迪尔、肯尼迪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中人们做事的方式,由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共同构成,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3]。由此可见,环境、价值观、榜样、习俗、仪式、制度、规范、文化网络等文化要素组成学生工作由内向外的四个文化层,分别为价值层(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层(共订的规章制度)、行为层(共举的榜样、习俗、仪式)、物质层(共享的环境、文化网络)。具体而言,首先是最内核的精神文化,它是院系学工团队所秉持和张扬的工作价值取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教育本质问题;其次是制度文化,它搭建起院系学生工作的整体框架,以制度保证院系学生工作的有序运转,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人”教育实质问题;再次是行为文化,它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的行为特质和共举的文化活动,表征着院系学生工作丰富的内在和鲜活的内容,解决的是“培养成什么人”的教育实效问题;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它通过共同创设的文化环境,解决的是“用什么培养人”的教育基础问题。
三、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两方面,即以一种特别的价值主张凝聚院系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以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第二,化育功能:“学校的教化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人影响是潜移默化、侵入肌骨、伴随一生的”[4],每一个院系学生工作建构起的不同文化化育着不同文化气质的学生。第三,规范功能:院系学生工作文化运用制度和舆论的力量调整师生的行为,并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师生,从而把师生引向其所高扬的终极价值追求。第四,凝聚功能: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而成的育人样式,全以一种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力量感召和凝聚全系师生,其共有的价值观、共遵的行为规范会催化出同一的认同感、归属感,其共同的理想追求会催生同一的责任感,从而把师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四、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建构
“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5],院系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所高校学生工作的二级分支,虽然在总体的文化属性、文化目标、文化指向、文化内涵、文化内容上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但因每个院系不同的历史、传统、专业、师生、资源、办学目标、人才特色、行为特质和特色活动,客观上存在每个院系建构独特文化的现实基础和个性化操作的自由空间,主观上同样存在每个院系建构自身文化的独特意图。根据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多元化和多样性是文化世界的主要特点,文化当中始终存在“我们”和“你们”多个不同的世界[6]。因此,必须尊重、鼓励、强化各二级院系创设自身文化的“我们”意识,在一个高校内部营植一个勃勃生机、五彩纷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以各具特色的二级院系文化交融汇集、相互辉映成更加斑斓多彩的学校文化,这也正是二级院系学生工作动力之源和意义所在,只有更多的小“我们”方可造就更好的大“我们”。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大方面探究院系学生工作的具体建构。
(一)精神文化:作为文化核心的主体性建构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院系学生工作在特有的工作理念之下意义建构的过程以及其结果。其核心是价值观,即以何种的价值理念培养有何种价值的人,产生何种积极意义的精神文化成果。它既然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正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价值观是一个院系学工团队的基本教育哲学,是所有学生工作的逻辑起点,主要关乎两大层面,即学工团队的“组织意义建构”和师生个体的“生命意义建构”。院系学生工作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学工团队“组织意义建构”的结果及过程,体现着其创设的文化圈内的文化个体(院系师生)参与、创造“生命意义建构”的结果及过程。换言之,院系学工团队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团队成员和全体学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必须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的社会关系中,主体是人。因此在院系学生工作的文化建构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即学工团队人之主体性和学生工作对象(大学生)人之主体性,所以学生工作核心价值取向必须尊重学工团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凝练出一种基于组织的核心价值存在和基于个体的意义存在的“理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工作理念,通过“理念”以一种文化认同的方式推动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何以形成?一是与二级院系学工领导的文化理念有关。人是一种文化性存在,二级院系学工领导的文化观念如何,即直接决定着该二级学院以何种文化面目存在。所谓高校学生工作,就应该是在文化的潜基础结构和背景世界中,引导学生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内化、道德自化和文化同化的过程及结果。真正的学生工作不应只有表面的政治灌输和道德教化,更应深入到意识形态(政治、国家)和道德(民族、传统)的背后——文化,基于文化认同开展更为丰沛和活生的文化传承、文化启蒙和文化创新。二是与二级院系的专业文化有关。文讲情怀、史讲客观、哲讲逻辑、理讲科学、工讲严谨、医讲精诚,每个学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院系学生工作理念必须与其专业文化一脉相承,或反映或凸显或升华其专业文化精神。三是与二级院系的历史传统有关,文化作为历史的投影,其历史积淀、传统精神等深刻地影响着二级院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生工作理念必须深深扎根于院系历史文化土壤中,传承并发展着生生不息的院系文脉。四是与二级院系的师生精神特质和行为特质有关,费孝通认为,“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是在既定的文化里边长起来的,一切离不开自己所属的文化”[7]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一个二级院系成长起来的人,其生命自然而然烙上了院系文化的印记,形成内在相对一致的精神特质和行为特质。院系学生工作理念应表征、宣扬或张扬这一种特质,以不同于他者的“我们”意识从精神层面发展着院系文化。笔者所工作的二级学院是文学院,“阳光中文,梦想启航”是其核心工作理念,旨在凝聚和传播“阳光”价值观,主张学生工作持阳光心、行阳光事、育阳光人,鼓励青年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中国梦的大环境中以实际行动启航梦想。
(二)制度文化:作为文化机理的系统性建构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协调学生工作各种关系而建构起来的为全体师生共同接受的校园生活样式。衣俊卿认为,文化“这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必须通过特定的价值规定和行为规范体系,通过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而体现出来”[8]。由此可知,学生工作一是通过制度性的精神文化安排,清晰地反映学生工作特定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追求;二是通过一种内在规定性,构成了学生工作隐性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和导引着学生工作的发展。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规章制度,以一种显性的外在条例调整着学生工作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建构起助学制度、评优制度、党建制度、团建制度、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危机干预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等等。
“制度文化”何以形成?一是与二级院系学生工作理念有关,“制度文化是高校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理想追求的凝结,蕴含了大学的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是指引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路标”[9]。二是与二级院系学工团队的“法治”意识有关,制度是学生工作的“自我立法”,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必须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学生工作的权利义务、培养目标、工作原则、办事规程,进一步明晰学生工作边界、管理权限。三是必须以学生为本,制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嵌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利益诉求。用制度真正观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障学生真正的知情权、表决权、监督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场的制度制订者、执行者和贯彻者。三是必须注重制度的内在性文化生成。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一个制度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到主体本身,成为主体真正的生活样式,那它只能是落在口头上、文字上的制度文本,而不能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即“内心的道德法则”)。制度所强调的规则、规范与秩序,只有真正反映主体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形成一种共有的信念、习惯、传统、氛围,才有可能以一种文化的范式存在着、作用着。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着力建构一种“阳光”制度文化。如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推行“民主自治”, 各级团学组织均通过自由竞选产生;课外活动大力推行“班级承办制”,把学院大型的课外活动交给班级承办,焕发“主人翁”精神;评先奖优大力推行“阳光评选”,让评先推优有“阳光下”运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社会实践方面大力推行“阳光100青年志愿者”活动,把社会服务与评先奖优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内化“阳光”特质,做一个身上有光、手上有温度的人。
(三)行为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具体化建构
所谓行为文化,是指学工团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不同文化形态呈现出来的师生行为特质和文化活动。菲利普·巴格比认为“文化”就是“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10]。单个行为或单个个体的行为不足以构成文化,“如果说个人品质是某个人生活中所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文化就是那种在一个集团或一个社会的不同成员中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10]。学生工作具体建构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工团队(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的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工团队在具体的教育、管理、生活、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行为修养、生活情趣、文化品位。二是团学干部的行为文化,二级院系的团学干部(团总支、学生会及班团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各项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行事风格、生活品位和文化倾向。三是大学生的行为文化,是指大多数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为校风、学风、班风。四是二级院系学生工作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象征性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大众化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球赛、文艺晚会等)和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如专业竞赛、专业考察、专业实践等),集中体现了一个二级院系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位和文化气象。
“行为文化”何以形成?一是与精神文化有直接关系。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如果说精神文化是一个二级学院的核心与灵魂,那么行为文化就是一个二级学院的体貌和形象。如果说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行为文化就是既能“看得见”,又能触摸得到。它不仅仅是二级院系师生外在的富有生命质感的行为,更体现为鲜活的富有生命律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活的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含有独特的教育意旨,所以在引导和模塑师生上,必定具有某种程度的倾向性。不管全院系的师生行为有多少种、文化活动有多少项,总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总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体现其中,慢慢积淀成一种共有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二是与制度文化有关系,制度文化是一个组织按照一定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性文化模塑,表征为有关行为的可能性期许或有关行为的组织性期待。三是必须注重活动的文化性体现,行为文化包括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虽然从广义上来说,学生工作所组织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但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能体现出学生工作所期许的独特的文化意义。所以从狭义上来说,只有那些教育意旨明确、行为指向清晰的活动才能被真正定义为行为文化。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第一方面,着力养成一种“阳光”行为特质,引导师生在为人处事上能做到积极、乐观、向上、微笑、热情、真诚、大方、气度从容、胸怀坦荡、笃实力行。第二方面,着力打造“阳光”系列活动,如专业素质拓展打造“读行者”活动品牌,勤工助学打造“健行者”活动品牌,学生党建打造“先行者”活动品牌,创业就业打造“创行者”活动品牌等等。
(四)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基础的整体化建构
所谓物质文化,是学生工作通过具体的实践所物化和对象化的文化产品。是院系学生工作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既包括具有一定人文意蕴的文化时空,又包括具有特定教育内蕴的文化实物。它既是一套 “文化符号”,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工作的价值追求、工作理念和教育意旨;又是一种“文化环境”,让置身其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得到一种有意义的熏陶和启迪。物质文化追求其文化形态的直观性和精神隐喻的超语言性相对统一。作为学生工作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院系学生工作所创设的物质,不能简单理解为开展学生工作所需要的设施、场所和资料,它既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物质,又包括那些深藏在物质之下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离开了意义附着,再多的物质也只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砌,再多的形式讲究也只是一份虚空的张扬。物质文化讲求的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容由表及里、从内至外的整体化建构。文化主要包括文化标识(院徽、院旗、院服、院歌、院刊)、文化环境(办公环境、学习环境、住宿环境、活动环境)以及有形的院史文化(图书、资料、照片、视频、实物等)。
“物质文化”何以形成?一是与学生工作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有关,这并不是说精神决定物质,而是在二级院系学生工作没有多少物质选择权和决定权的现实语境中,如何在现有的物质和物质环境中有意旨地体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建构,决定着外在物质以何种意义文化地存在着和作用着。二是与学工团队的审美能力有关,一个学工团队对美有良好的发现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能让文化标识有设计之美、工作环境有布局之美、活动场景有装饰之美、设施物件有人文之美。三是与院系学生工作历史积淀有关。学生工作的发展历史可积淀为一种文化,院系学生工作所留存的许多物件,如图片、视频、刊物、获奖证书、奖牌奖杯、图书资料、设备物件等,均以不同的物化形式表征着学生工作丰富的文化存在,如能及时留存、归类、保有以及系统性展示,定能呈现出学生工作继往开来、历届学生相继成长的连续文化图景,让留存的物质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为整体建构起具有“阳光”特质的物质文化,笔者所在的学院首先设计好推广好院徽、院服、院旗、院歌等文化标识;其次抓好“阳光”文化环境建设,如悬挂由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工作理念“阳光中文,梦想启航”,在荣誉墙上悬挂或摆放学生工作各个时期所获得的突出成绩和奖励。再次做好院史文化建设,建构院系文化的历史叙事,编印《“青出于蓝”校友访谈录》、《“文脉”校友访谈录》,出版院刊《理想大学生》,立体式记载那些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生气淋漓的人物和故事,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表述学院传统和大学精神。
[1]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卷)[M].齐世荣,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39.
[2] 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 4):10.
[3] 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向春.校园文化与大学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8,(3):12.
[5]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48.
[6]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5~11.
[7] 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3.
[8]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9.
[9] 冯永刚.高校制度文化及其道德教育蕴意[J].南京社会科学,2016,(3):129.
[10]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0.99.
责任编辑:熊 瑛
2095-4654(2017)02-0153-04
2017-01-08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文化自觉:高校学生工作的问题与出路”(16JDSZ3003);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重点项目“文化自觉语境下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014ZK016)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