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2-24谭雅颖刘一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院校政治高职

谭雅颖 刘一鸣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谭雅颖1刘一鸣2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长沙 410208;2.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高职院校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路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国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长,办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高职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2004年10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为先,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1]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情感特征和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都决定了要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首先就要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一)灵活性教育与多层次认知水平的协调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紧密的融合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的特征,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政治文化适应性。因此,如何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个体教育和普适性教育相结合,灵活教育与多层次认知水平相协调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需求才能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的青春和活力。[2]

(二)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的统一

从根本上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统一的特殊性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相对应的。内化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将主观需要和内在情感相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内化成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和人格升华。[3]外化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以及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内化性的教育模式与外化性的培养目标互为条件,密不可分,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关系。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实现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的统一。

(三)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培养模式的融合

高职院校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的相融合。一方面在理论基础教育上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包括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性又要求必须体现实践性的特征,因此课程设置体系也要在专业技能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理论基础知识为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实践过程深化理论基础,二者有效融合促使高职学生的知行统一。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得不看到,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育主体性不突出

教育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者积极引导、调动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促使其自律自教,在双方的互动互促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核心价值。但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师仍然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并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生在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下,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欠缺学习的主动性,更加不可能做到“自律自教”[4]。

(二)教育模式单一陈旧

虽然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盛行,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运而生。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然故步自封,实行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检查开设了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缺乏后续管理,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此外,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缺位也导致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水平。

(三)教育内容片面不完整

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了国情党史教育,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意识、情商培养、实践能力以及价值塑造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理论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对于学生理论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的培养。过于抽象和片面的教育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沦为政治教育的重复,丧失其应有价值,成为一门摆设。

三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就是要明确思路,找准定位。思政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的解读人和学生思想理论建设的领路人。首先,自己要准确地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思想理论的深层次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讲和指导学生。[5]其次,学校要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保障思政教师的队伍建设,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好政策支持、人力支持和后备保障。再次,积极引进和吸收优秀的思政专业人才,建设重点学科和教研室,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从素质、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等多个方面。[6]要提升综合素质,需要从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第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和本科生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选择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方法。要把教育方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第三,营造良好的自身环境。具体而言,是指家庭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家人;在学校中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树立榜样;在社会上要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

(三)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继续发挥显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专题理论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融合隐形教育,将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7]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呼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加大网络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教学多元化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外化性培养目标与内化性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普通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又要突出它的职业特色。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8],唯有如此,才能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专注的职业精神,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己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贾娜.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100-101.

[2]卢岚.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38-40.

[3]叶秋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76-277.

[4]杨宝国,解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回顾、评价和教学中的十大关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6-104.

[5]白同葵.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反思[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59-60.

[6]初秀伟,蔡岩,张静.实施全过程育人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9-90.

[7]姚素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58-59.

[8]张皓.路径依赖理论下的高校德育力量耦合[J].教育文化论坛,2012,(5):20-23.

(责任编校:宫彦军)

G641

A

1673-2219(2017)05-0060-02

2016-08-20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GYKYJ2016019)。

谭雅颖(1979-),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刘一鸣(1980-),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院校政治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