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家风家训的特点

2017-02-2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革命家党风家训

薛 华



论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家风家训的特点

薛 华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湖南 株洲 412021)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涌现出了一支阵容强大、光彩夺目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论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这个群体家风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对于我们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更好的发扬其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家风家训;湘籍

所谓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是指湖南籍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革命家群体。这个群体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数众多,功勋卓绝,几乎一度左右了近代中国社会走向。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考察这个独特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就不能回避他们的所秉承的良好家风家训;考察他们的家风家训,除了追溯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特点,还要考察他们所处的独特的时代条件和地域文化,总之,经世致用的学风、倔强霸蛮的民风及其党纪党风形塑出他们独特的家风文化。除此之外,还应从他们所处的转型与动荡中的近代中国的大背景中去探究形成这种家风家训特点的成因,这对我们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更好的发扬其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家风家训的特点

(一)其家风家训承续着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的鲜明特点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训均可溯源自早期所接受到的传统家风家训,“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孩提时期所受的传统家风家训的熏陶对其一生的成长成才打下深深的烙印,并且深深的融铸在其对后代的成长教育之中。

在社会教育资源极为稀缺的古代中国,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从大量留下的家训家风资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不单只涉及到家庭伦理,而是延伸到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多个层面,古代中国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以德性为本位,以忠、孝、悌、恕为基本内容,其目的是教育孩子立身、存世,以延续家族兴旺、泽被后世。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父母乡邻族人都曾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浸润,传统而保守,其耳提面命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的“士”的教育。

(二)儒家思想熏陶下传统家风家训的一脉传承

毛氏族谱里一条重要的族规即“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毛泽东在其《祭母文》中就称颂其母“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大小亲疏,均待报赉”,并发誓自己要“以秉悃忱,则效不违”、“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即誓言要秉承其母诚实善良、兼爱无偏的道德情怀。少年刘少奇受到族规“戒忿争”影响深远。刘氏族规有七条,其它六条为“正家室”、“睦族党”、“务正本”、“崇节俭”、“择交游”、“训子弟”,和睦乡邻,与人为善,在这种族规的影响之下,刘少奇逐渐形成了平和冲淡隐忍的性格。老年刘少奇写信要求他第二个儿子“要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就仿佛看见少年刘少奇接受传统家教的影像,因为深入骨髓,所以影响深远。

(三)首重读书的耕读家风与经世致用的哲学契合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多出生于耕读世家,耕读世家家风家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首重读书。通过读书,进可读书致仕,退可修身做人;进可光宗耀祖,不辱君命,退可恪守家风,专务本业。大部分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极度贫困,但其家庭都重视教育,父母或族人拼尽一生心血送他们读书识字,期望改变他们并由此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学而优则仕”,寄望子孙后代读书后能谋得个一官半职,光大家族。大将许光达曾回忆说:“我家数代没有一个读书的,希望读些书,将来或许可谋得一官半职,不为人欺。”陈赓家祖训:“令二子今后可读书,但不得从军,不得为官。”正是这种重视读书的家风,在风云际会的旧社会,培养了经世致用的种子,造就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双全,智勇兼备。这种重视读书的家风的深深地烙在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之中。毛泽东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博通古今,在百忙之中,亦不忘指导儿女读书,在1959年12月30日写给李讷的信中,他写道:“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的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邓力群不理乡村族人要他帮忙找事做的要求,却给他们寄来了不少书籍,告诫他们“将来搞什么,还得靠教育”。

(四)将党的纪律作风融汇于家风家训之中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中国,斯时,天低云暗,风雨如晦,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联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失败告终,通向恢复国家正常治理秩序的自下而上的途径被堵塞,国家迫切需要一个献身于革命的团体组织来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于是遭受深重苦难而又最富有革命精神的底层人们,和怀着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走在了一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的主张,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一大批先进革命者的追随,就像陈赓在《我的自传》里所说“第一年有党,第二年有我”。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本身也积极参与了建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毛蔡二子”与“南陈北李”交相辉映,在建党理论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功伟绩。中共一大之前,全国53个中国共产党员中,其中湖南籍党员占到20人左右;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十三位党员中,其中就有四位湖南籍的共产党员,而且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翘楚毛泽东同志最终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引向辉煌。

对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者而言,对党的忠诚与对国家忠诚和对人民的忠诚毫无二致,这种忠诚是出于一种强烈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也使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党的纪律的忠实执行者,部分革命者更是党的铁的纪律的制定者和阐释者。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笼子,规定了权利的边界,要求所有进入这个组织的个人都必须要严格遵守。慎用权、廉为政、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党纪、党律成为他们终身的信条,并深深地将这种党风融铸于家风家训之中。

党风指引家风,家风彰显党风,“家风正,方能党风清”。但是,对于当年筚路蓝缕,砥励前行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而言,鲜有完整的家庭,更没有庭前垂训温馨情境。正如很多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感叹的那样“是党给了我二次生命”,这生命,是理想的生命、是希望的生命、是彻底抛弃旧思想、旧观念将有限人生投入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中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重生,是涅槃,无一例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已经深深的浸入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血液之中。因此,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家训上特别重视将党风融入家风之中,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基业后继有人。

概言之,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风融入家风家训方面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铁面无私。古人云:“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伟大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做的,他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将自己钟爱的儿子送到朝鲜战场上,得知毛岸英同志牺牲后,毛泽东同志忍住巨大的悲痛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当胡耀邦之女满妹希望父亲托托关系,给她找个上大学的机会时,胡耀邦拒绝了,他说,“共产党员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严于律已,以身作则,铁面无私。

2.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不给国家添麻烦,践行平民作风。有“中国的巴顿”之称的钟伟将军,子女后代都在农村踏实劳动,从来没有沾过将军一点光,当他孙女提出想去当兵时,钟伟将军说:“不要走后门,那是可耻的,回去自己考大学,考不上就回家种田。”他还说:“你不想种田,他不想种田,大家吃什么?”钟伟将军一身始终坚守着平民作风,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底线与良知,不沾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彭德怀元帅一生无子女,他收养了好几个革命烈士的后代,但是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他用自己微薄的薪金供他们读书,当他侄儿彭刚想要他伯伯送他参军时,彭德怀元帅严的说:“不行,不能开这个头,搞这个特殊。”开国上将朱良才严格要求子女,要他们靠自己,找谁也没用。

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决不忘本的朴实作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居高位,仍旧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且以此严格的要求家人、部下和亲属。彭德怀元帅居住的永福堂,不仅旧,而且小,根本容不下那么多收养的孩子,有人建议元帅换个大点的房子,元帅不同意,他说:“一个人不能忘本,我这人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贺龙元帅常告诫他的子女,“一粒粮食一粒汗,要懂得去珍惜”。从不允许孩子们浪费一粒粮食,衣服也是两件或几件缝成一件穿。罗荣桓的女儿拿一件破裤子到街上去补,罗荣桓看到后,批评道:“为什么不自己补啊?千万不要忘本啊!”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忘不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处处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子女。

4.时刻想着国家、心中装着为人民的大局观。功利存乎人民,是非存乎已心。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也时刻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陈赓大将曾怒对蒋介石说,愿“瘦吾身而肥天下”,他还说:“天下饥,我以个人温饱为耻。”陈赓逝世后,董必武在《悼陈赓同志》的诗中写道,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实际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情怀。革命先烈刘大身常说:“做人就要多为国家,多为百姓做事。”烈士朱克靖在狱中写道:“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一心为党国,一死何足愁。”

(五)具有胸怀天下,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家国情怀

两千年前,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就融入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此,由已及家、由家及国、家国同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成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在国脉民命不绝如缕的中国,素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传统”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自觉担当起了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历史使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故此,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风家训中也蕴含着深沉的感时忧世的家国情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投身革命之后,转战南北,但从没有中止对妻儿的思念,他在家书中深情写道:“音书久断绝,生死不可踪。累汝苦思念,暮暮复朝朝。累汝御强暴,一夕或数惊。累汝家计重,荆棘苦支撑。遥知鬓发改,不复旧时容。”但是多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丰富的感情,并能以已爱人,烈士陈觉牺牲前写给家人的信中说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对国家深沉的爱,对人民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使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舍弃小家,献身革命。陈佑魁烈士遗诗《无题》:“英雄不用墓志铭,烈士何须记功碑。生为真理而斗争,死为主义来献身。”这种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也激励着他的妻子,妻子龙淑得知丈夫牺牲后,掩埋好烈士的尸体,继续革命,“烈士遗言我牢记,携儿背女转湘西。二十年间斗饥寒,一心向党志不移”。家信家书满载着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爱,展示了革命先烈的伟大襟怀。因此,负家国命运于一身,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训精髓之所在。

二 影响其家风家训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具有强烈的公平和正义感

罗尔斯认为:正义感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达到一定年龄的人,都能获得一种正义感。但由于长期儒家思想的熏陶与浸润,传统中国人思想中更偏重“仁义”而轻“正义”,正义意识的觉醒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朴素革命思想的精神之源,它指引他们追寻更大的仁义,即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这种正义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得益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处于混乱与变动不居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异族侵凌、乡国沉沦,国已不国,强烈刺激着他们的神经,毁家纾难、舍生取义成了有识之士共同的选择,湘籍革命家欧阳梅生发出了“中国一团黑,悲嚎不忍闻。愿为刀下鬼,换取真太平”的怒吼;另一方面,归因于其与生俱来的正义感。正义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表现,是人的首要美德。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公平感,他非常同情班上一位因家境贫穷而带不起午饭的同学,常常把自己的饭和他分着吃,当他母亲看到毛泽东晚饭吃得那么多而不解时,毛泽东告诉母亲他将他的午饭送了一半给同学后,善良母亲从此便每天早晨让儿子带两份中午饭去上学。谢觉哉也曾说:“我不能说我参加革命是由于懂得革命理论或者阶级仇恨来的,而只能说是固有的正义感与道德观念支配我的人生。”

(二)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南人的性格中有质朴笃实、勇于任事、自强不息、桀骜不驯、踔厉敢死的独特民气。这种民气与湖湘文化中悠久绵长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在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产生了一种独特使命感和责任感,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存亡,在我湖南”之悲壮,杨毓麟在《湖南人之性质与责任》中说:“且我湖南人对于同种之责任,其重大有远过于诸省者,诸君亦尝闻之乎?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土;知有所谓天下之责任堵,当自洪杨之难始。”湖南人杨度更是喊出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自信,毛泽东豪迈地提出:“大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这种敢为国家和民族而舍弃个人的一切,一往无前、百折不屈的牺牲精神更是造成“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辉煌成就。湘籍无产阶级的家风家训更是处处体现了这种湖湘文化传统中独特的精、气、神。

(三)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徐向前曾说,我们这些人迟早要离开人世的,如果不把后代教育好,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会付之东流。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才会对家风家训格外重视,从穿衣吃饭、读书求学、为人处事等琐碎日常到国家大义、民族大义,周到细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2015年出版的《谢觉哉家风》收录书信115封,书信甚至细到家里应该喂养几只鸡鸭几头猪。的确,家风、党风、国风,一脉相承,家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国风,家风正则党风清,党风清则国风纯。

应该指出的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家族的独有家风,而是所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家风,他们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思考,应成为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1]邹华斌.关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毛泽东思想”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5).

[2]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谢觉哉.谢觉哉家书[M].北京:三联书店,2015.

[4]萧三.革命烈士诗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陈克鑫,夏远生.湘籍开国人物传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蔡栋.湖湘文化百家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纪学.曾风华.彭德华元帅[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8]编写组.陈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9]刘秉荣.贺龙元帅[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2

A

1673-2219(2017)05-0052-03

2017-03-08

湖南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家风家训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5A02)的阶段性成果。

薛华(197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革命家党风家训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家训伴我成长
“七一”高歌新党风
扎实开展党风讲评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阳煤集团开元公司开展党风讲评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