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空间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2017-02-24吴燕民

关键词:空间

吴燕民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14000)

公共空间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吴燕民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14000)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关乎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宋代以来市民不断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着文化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反映出公共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对今后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有巨大影响。

公共空间;演变;现状;发展趋势

1 公共空间的理论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其后,越来越多学者对公共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主要在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领域展开,建筑学家从艺术、物质的角度对公共空间进行审美、实用层面的研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从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的角度进行公共空间存在意义的研究,政治学家主要将公共空间视为公共领域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进行研究。

何谓空间,当代学者包亚明通过对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与索亚《第三空间》的研究,将城市空间的生产概括为不同性质但又不脱离内在关系的三种划分。第一空间是可以作为一套物质化的“空间性实践”来研究的空间。[1]即列斐伏尔所说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来作直接把握。[2]11-12从第二空间的视角出发,城市空间则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第二空间视角倾向于更为主观,更涉及“关于空间的思想”。[1]是人的逻辑延伸、思维扩展的空间,试图用想象的空间代替真实的空间。第三空间是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1]

本文将要研究的空间是第一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与单位空间的公共空间,是个体交往、活动、娱乐、休闲的载体,是体现社会的公正、宽容、精神自由的场所。公共空间不进入市场模式从事盈利行为,具有非竞争性特点;个体及社会群体可以无阶层差别限制进入场域使用公共设施分享公共生活,具有非排他性特点,属准公共产品范畴。公共空间是可以满足公民驻足、休息、交往的室外公共场所,如广场、集市、公园、街道、绿地等;也有学者将一些可以满足人群集聚性令人精神放松的室内场所列入公共空间,如商场、博物馆、咖啡厅等,郑也夫先生在《城市社会学》的《公共空间》一章中即将茶馆列入公共空间。鉴于室外公共空间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及城市生态的重要性及对市民心理诉求的极大满足性等缘由,本文研究均为城市室外公共空间。

2 公共空间的功能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由不得个体选择的成长与生活的必须行动,选择性与社会性活动作为人生存权与成长权的重要补充能够辅助个体完满人生。人的行为实践心理幻想均需在社会空间里有目的的完成,空间能够满足与塑造人的行为。

2.1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指人有与他人亲近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一种原始本能,是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

人的亲和动机、合群性在广阔的空间里能够得到促进,个体与亲人、朋友三三两两在公园、广场亲近自然谈天说地,通过亲情、爱情、友情寻求情感的归属心灵的安乐。人的亲和动机亦能在空间里得到扩大,通过空间里人际交往的交织将陌生的彼此变为熟识的朋友,扩大人际网络累积社会资本。个体亦有选择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意愿。人的生理心理时刻都在寻求一种自我保护,人群的聚集性能带给人这种安全感。公共空间里散落的人群虽然为彼此陌生的他人,但个体在进入空间之前与之后却因他人的存在而感到安全,同时,个体的潜意识里会有因他人存在而共同面对分担突发事件的信念。越是在恐惧的情境下,人的亲和动机越强。

2.2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社会化需求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互动,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环境,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从早期的基本社会化,到之后的发展社会化再到个体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适应新环境而做出调整的再社会化,人一生都处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

人生每个阶段的社会化目标都是在健全的神经系统与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成长依赖于外在的生活空间。婴幼儿在空间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结识新朋友学习最初的社交法则和认识社会万物。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在公共生活中学习游戏规则、行为规范、团队精神、价值观、社会政策。老年人在空间休闲娱乐、丰满人生实现老有所乐。人离开公共空间的实践学习、无声熏陶将不具备社会性而停留在自然人阶段。

2.3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游戏需求

席勒、斯宾塞认为人在完成与生存成长相关的行为后会以游戏的方式消耗掉身体里剩余的能量,拉扎鲁斯认为人在精神疲惫之余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放松心情、休息身心。不管游戏的原因与目的为何,游戏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幼儿喜欢角色扮演游戏,扮演货车司机、消防员、快递员;儿童青少年钟爱运动游戏,如:打球、轮滑、滑滑梯、荡秋千;老年人喜欢表演游戏,在公园里演奏音乐、唱歌、跳舞、演出戏剧。当然,并非所有游戏都一定要在户外空间进行,但是,公共空间的开阔性免费性接近自然的特点使人们更喜欢选择户外空间进行游戏。

2.4 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要是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人有对物体对称、井然有序、外观美、平衡特性的评价标准。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3]如河流山川、书法名画、至纯至美的音乐、文学经典、炉火纯青的技艺等集艺术性、欣赏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各种静态与动态的表现形式。早期寺庙广场上的各种佛家的文化表演,宋朝以后在勾栏瓦肆进行的一些技艺、手艺、娱乐表演,旧社会北京天桥的各种杂耍等传统艺术已经消失,但是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依旧。街角、广场上给人画头像的;公园、广场地上练字、绘画的;天桥下演奏乐器、卖唱的;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以此谋生都让城市充满了文化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2.5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互动需求

“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吉登斯将时间、空间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的结构性特征融合在一起来研究空间,认为人的各种经历可视为“时间——空间中的生命历程”。[4]63任何社会互动必须拥有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交汇的时间——空间途径才能完成,通俗地说必须要有同时性的日常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场合,即在地理上可以得到的“停留点”以及社会互动盛行的“范围”。[5]265-266在这些“停留点”与“范围”内个体或群体与他人或他群之间发生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在工作情境、熟悉情境外不能脱离社会性的社会人完成与邻里、亲友、陌生人的互动。

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衰落又到重新发展几个阶段。有资料显示,我国唐代以前的城市管理制度是里坊制,里坊制度对城市实行严格的区域规划与居民作息时间管理。里坊制度下居民的居住地为“里”以坊墙围之,“市”作为商业区分布于城市的特定位置同样环以高墙,两者皆定时开放定时关闭。主街边侧筑以高墙,高墙外再以深沟为壑,城市实行宵禁制度。

此时期城市管理制度体现出分明的等级和阶层体质与严格的政治高压管控手段,是中央集权统治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下的必然形态。统治阶级将百姓与社会割裂,违背了人与社会关系下人的社会性本质。人对各种权利的追求与严苛的社会政策的矛盾必然导致政府与百姓对赋权与禁权之间关于权力的对峙。阶层壁垒将最终上升为无可遏制的阶层冲突,破坏现有社会政策与不合理的权力分配,构建新的社会管理制度与权力分配制度。

宋朝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定型时期,宋朝打破里坊制的藩篱实行新街道制度,构筑新的健康的城市肌理。宋朝允许居民在街边自由建筑、开店行商。街道的使用率及具有的多元功能使其迅速上升为居民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沿河区域、寺院广场等开阔地域成为开放式领域满足居民交易、交往、休闲、娱乐需求。这一空间格局的确立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阶层日常生活需要之间的紧密联系。再残忍的制度与惩罚都不能以牺牲人的自由性为代价,人必须在自由的空间里享受权利赋予下的生活。

元明清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基本延续宋代格局,个别之处略有变化。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初期我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经历了分化与重组的过程。原有的历代百姓活动、娱乐、休闲的空间部分萎缩与消解,如破除迷信与对宗教性活动的排斥导致明清时期红火的庙会活动受到重创;建国后通过对北京天桥各种民间艺人及民间表演的整治使天桥地界不断被侵蚀,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彻底消失。

在旧有的公共空间逐渐消逝的同时,一些新的场域作为公共活动的物质载体开始萌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受西方城市建设影响现代性质的公园开始在一些殖民城市如青岛、大连、济南出现。建国后,我国一度高度重视广场建设,使广场成为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现代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但个别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不能作为此时期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总体成果,总的来看,从民国到建国初期这段时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停滞不前。但是,类似现在社会各方参与讨论空间划分与空间有限需求无限的现象并未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轿车尚未普及,现代交通业对人们生活影响尚浅,同时部分单位对拥有空间实行开放式管理无形中保证了公共空间的量。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墙角下、一棵树下、一个街角都可以进行各种想要的游戏,因为空间的安静、安全,没有噪音、机动车、高空飞物。

4 公共空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原有的公共空间在城市化、老龄化、交通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下不断地协调与重建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公共空间美化提升、亮化增强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需求上的问题。

4.1 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4.1.1 公共空间数量少

社会学家费瑞认为城市中心应该预留大片去商业化的土地以用来满足市民的公共生活。但是,在城市建设表面乐观的工程背后有一个数字上的发人深省的思考,此类场所个数的总量或面积的累加与城市人口总量下数字的匹配。虽然没有人均占有公共空间的统计数字,却有实际应用上的表达了的空间不足。此外,还有大、好、优的空间品牌对市民来说存在的“可达性”问题,除却周边市民所拥有的天时地利的优势外,大多数市民要进入此类空间都要投入较高的时间成本、出行成本(交通成本),进入空间的代价使一部分人放弃对空间的使用权,公共空间的使用公平性部分地成为一种美好的摆设。相较之下政府对市民热衷的可达范围内的空间的建设投入不大重视不够,致使类似空间存在数量少、面积小及安全问题。

4.1.2 公共空间被侵蚀严重

公共空间的所有权随着社会变迁出现分化趋势,呈现国家所有与个人所有并行状态,公共空间的无条件使用权限越来越多地被加以条件限制成为有条件使用。此方面的最大行为者为房地产开发商与个别企事业单位。

现代楼盘的物业管理早已取代计划经济年代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放式管理变革为封闭式管理,小区内部的儿童乐园、楼间三角地成为小区业主的私有领地拥有完全的使用权,身份之外的他人则失去了对此范围的踏入权。同样出于管理及安全需要关闭原有公共空间的还有学校等一些企事业单位。此类单位均以围墙与外界隔离形成孤立空间,孤立空间内部的物质设施与活动场所作为私有物品成为本单位成员的另类福利和权力附加下的公器私用,即使自己不用也要剥夺他人的使用权。

4.1.3 公共空间品质差

现有公共空间存在的品质问题主要有地面铺设问题、树木的栽种问题、座椅的设置问题等。

地面存在硬化面积过大甚至纵贯整个空间的现象,在夏季硬化地面吸收、储存并反射太阳热,加剧空间的炎热程度让人难以立足。有些空间出于美观需要栽种一些植株不高但在春夏季节花满枝头的树木,漂亮足够却难以蔽日,最糟的是不仅没有高大旺盛的树木降低温度也没有足够的凉亭、回廊作为弥补,成片光秃的硬化地面让空间的四季少了一个季节。座椅本应是空间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但是一些设计者或者建设者出于一劳永逸的懒人想法,尽量少的设置座椅或者在空间的四角和边侧修筑一些石凳,冬天冷得不能坐,夏天热得坐不下,而且不易清扫。

4.1.4 空间管理不到位

公共空间的管理表现在卫生管理、治安管理(包括破损设施管理)、使用管理几个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为免费的公园、广场等,此类空间人流量大、人口素质参差不齐,乱扔垃圾、不及时清理、惩罚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公共空间卫生堪忧。

治安管理主要指空间的安全指数,也就是市民在空间里的人身安全、物品安全问题。如广场细节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认真,个体在使用时容易产生生理伤害,发生意外事故。因缺少足够的巡警、治安员市民随身物品安全没有保障。损坏设施的更新速度慢,存在危险区域未设警示标识与临时防护措施致人伤亡惨剧也有发生。

4.1.5 空间设计规划不合理

空间的质化可以通过进出场所的人数、停留时间、使用频率等系列指标进行定位。种种数据表明使用率高的空间一定能够与周围的建筑或商业网点耦合,将市民的居住、休闲、娱乐、购物融为一体。不合理的规划则正好相反。

空间远离居民居住区,居民没有可达性,设计再美轮美奂也不能起到服务市民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建造的意义。城市里公共空间的存在与人类商业行为、娱乐行为密不可分,脱离娱乐、购物、居住等一切生活气息孤立存在的空间是规划者的规划失败。

4.2 原因分析

4.2.1 城市规划落后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在我们还没有重视城市规划的时候城市已经发展成熟,当我们看重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想去规划城市的时候中心城区已经无法变动。

我国城市规划开始于建国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对武汉、洛阳、西安等重工业、历史名城进行城市性质定位、内部功能分区等方面规划,对这些城市的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到六十至七十年代受政治环境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我们才重新重视城市规划并于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我国城市规划有法可依科学发展的开始,相较1874年瑞典制订的《城市规划法》晚了100多年。

4.2.2 城市化速度过快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放开户籍控制允许公民自由流动,大量剩余人口和怀揣城市梦想的人群蜂拥涌入城市,激增的城市人口数量大大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暂住人口、新市民对住房的急剧需求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在开发商市场占有化与利益最大化的快餐式经营模式下公共空间建设并未提上日程,对空间意义的忽视成为日后空间争夺、停车难问题的隐患。此时,政府本身在城市发展速度方面估算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忽视城市规划的大背景使得政府未有意识地规划休闲空间,使一些老旧小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规划不合理。

人口的结构性流动带给城市住房、交通、用水用电等方方面面的冲击,形成过度城市化现象,给本已超载的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更大的压力。

4.2.3 私家车的崛起

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的大幅增长,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大多数家庭在旅游、出行消费等方面的开销在总支出中的比率逐年上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中国的轿车销售价格的大幅下降成为一些渴望出行方便的中国家庭购买私家车的契机,以此开始,私家车的生产销售开始在中国呈爆炸式增长态势。

中国的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1亿,私家车出行的道路问题及其连带的停车问题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新困扰。不断拓宽的道路及停车场无法比肩私家车的增幅速度,已经严重影响居民居住、工作、商业活动。不少城市出现购车容易停车难的现象,无地下停车场规划的老旧小区再实现地下停车梦想已不可能,大批车辆只能停在街边、小区门口或者铲掉小区内部草坪侵占市民的生活空间。随着汽车增多而侵占空间的问题将越来越难以解决,人与车之间将是一场持久对抗战。

4.2.4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本世纪初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相较于国际社会较低的退休年龄,我国退休人数偏多年纪偏轻身体健康程度较好。退休后多数老年人同社会与职业的关系遵循连续性理论与年龄分层理论,依据个体的年龄高低与身体健康程度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继续从事一些有关职业或社会的工作,与社会保持密切或适度的关系。由于基因问题、非基因问题、生物学问题而导致的老年群体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现象,使他们对读书、看报、看电视、电脑、手机等静态活动兴趣不大,他们更喜欢走出家门到室外空间参与社会与邻里互动。对老年人来说,与同龄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够使他们精神愉快,在户外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其生理健康,有助于其成功老化。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成为对空间需要最大的一个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空间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4.2.5 休闲社会的到来

美国学者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认为休闲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休闲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生活的快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休闲动机、展现出频繁的休闲行为与多元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静态的可以是读书看报,动态的可以是逛街、旅游、养鸟、遛狗、下棋、跳舞、健身等活动,大多数休闲活动的进行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空间。

动态的休闲行为几乎是全民性的,只是在不同时间段会呈现出不同特点。常态性的进出城市公共空间频率最高停留时间最长的是老年群体。其次,未成年人也以轮滑、打球、踢球等各种方式提出对空间的需求。

5 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们松弛、旁观、好奇、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人们都有逗留公共空间的兴趣。城市居民因人际关系的疏离、交往的匿名性,群体喜好的多样性对公共空间的要求更为复杂。面对市民对空间的大量需求,预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5.1 步行街的回归(步行系统)

扬·盖尔对传统与现代的看法与滕尼斯相近,皆崇尚共同体生活崇尚传统,认为过于理性的选择推动了社会进步却违背了人的感性追求。如何使街道恢复原有的购物休闲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城市开始在现代生活中进行复古行动,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活动。在城市中预留或划定繁华地段或者历史厚重地段街道将其建成步行街恢复其作为公共空间的本原功能,步行街由商场或复古建筑围合,并安置基本的休闲座椅、以树木或骑楼等方式增强其遮阳避雨功能,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一站式出行需求。因步行街聚集的大量人气及带来的大量商机,越来越多的城市修建了充满城市特色的步行街,步行系统随着社会现代化需求将越来越大。

5.2 广场建设化整为零

人类行为的完成离不开特定的功能区域,人口大国压力下星罗棋布的小广场更有利于分散城市人口减少人口对空间的挤压。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的城市建设可以作为此方面的参考。大连市在城市改建之初就高度重视城市空间建设,建成了一批大小不一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合理平衡了居民的休闲压力。

现有生活中活动区域规划建设的主要主体是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以新时期业主心理为规划本源,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精心构建本楼盘的区内私有空间以赢得最大利益。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其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长远性地规划居民的生活空间。在即将建设的大型商场集聚区域保有一定留白来满足市民在购物之余的停留休憩需求;在楼盘聚集区域预留非商业功能的空间作为小型广场,在减少居民出行成本的情况下方便居民就近活动,让分散小巧的空间散布城市角落。

5.3 改造被忽视的空间

面对市民渴求空间与难以满足的现实的失衡,隐形空间的挖掘或可成为解决失衡的一条潜在出路。将以往忽视的沟渠、湖泊、水塘、杂芜之地进行清理改造,栽种树木铺设草坪摆放小品,让隐形空间成为有形的开阔之地。

沿沟渠、水塘的横向空间经过清理之后多半可以建成一条整洁小路,设计者还可将有限空间向水面纵深,在水面修建回廊、凉亭,在水里放养鱼苗,使空间灵动、人文、生色。

除去这些可以开辟的自然领域外,还有一些现存的人文空间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很多居民楼、办公楼楼顶空间出于管理及免责目的被弃之不用,这是对空间的巨大浪费。可以借鉴某些学校在楼顶修建运动场的做法将一些办公、居民楼楼顶的平台辟为生活空间,养花种草,修建楼阁,以优美舒适的环境满足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乘凉之用。

5.4 免费开放中小型市内公园

公园分为多种,有动物园、植物园、花园等种类,大小不一的公园公共区域作为可持续使用的开放空间将是今后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方向。

城市中大型公园、古迹因维修需要、人员支出费用大等原因设为有条件使用是其本身良性运行的有效路径。但是,对于开销较小或者可以动员志愿者参与管理的小型公园,政府可以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来维持公园运作,将公园设定免费活动场所,将免费活动作为市民的一项社会福利,增强市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幸福感。

在国家不断地以评促建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活动中,各级地方政府在增加居民绿化面积、扩大公共空间拥有量、减少人口挤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城市综合实力评比、城市人文环境评比等活动的展开,中小型公园的免费开放式管理必将成为城市空间管理的发展趋势。

5.5 加强地下停车场地建设

在私家车严重侵占市民生活空间的现状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矛盾的理性选择。因地下空间使用成本较高,同时伴有使用不方便特点,我们对地下空间的使用率还很低。今后政府应强制要求新建单位充分使用地下空间,将停车场全部移至地下,改变现在工作时间建筑物周围被车辆围绕,造成出行不便又给人凌乱和压迫感的局面。地下停车场甚至可以修建负二层、负三层,严禁车辆停靠使用地上空间,将更多空间还给市民。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关乎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宋代以来市民不断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着文化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的生态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物质构成元素。任何一个城市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都不应忽略作为城市软实力的城市空间建设,如发现城市空间建设的不足应及时调整。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应该高瞻远瞩,将城市设计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中应注意听取民声民意,让城市成为市民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的物质家园,同时也成为市民释放活力享受生活的精神家园。

[1]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Wdward W.soja .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http://baike.sogou.com/v7768490.htm,搜狗百科,美育.

[4]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陈家琪.积极建构我们的公共空间[J].人民教育,2014(7).

[7]马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野[J].读书,2013(5).

Class No.:TU984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Evolution and Status Quo Analysis of the Public Space

Wu Yan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other urban infrastructure are involved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of urban resident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rich and colorful city life has been created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reflect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space and human behavior,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evolution; status quo;development trend

吴燕民,硕士,讲师,安徽工程大学。

1672-6758(2017)01-0044-6

TU984

A

猜你喜欢

空间
您好!新“第三空间”
NewsPicks GINZA创意空间
Dust of Time-Maò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PLAN B地下居住空间
十月·空间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结婚后为什么还需要独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