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与曹典球的交往述略

2017-02-24吴勇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钱钟书师范学院湖南

吴勇前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与曹典球的交往述略

吴勇前

(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 涟源 417100)

抗战初期,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内迁至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期间曾与湖南名贤曹典球先生诗文酬唱,互致倾慕,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坛佳话。特别是钱基博与曹典球密切交往长达七年之久,面对民族危亡,他俩不仅是志同道合者和知音,更是一对坚守湖南抗战桥头堡垒的老战友。

钱基博;钱钟书;曹典球;诗文酬唱;交谊

1940年,钱基博(字子泉)、钱钟书(字默存)父子同在1938年创办于今湖南省涟源市蓝田光明山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任教。钱基博任国文系教授兼国文系主任,钱钟书任英文系教授兼英文系主任。这一年,钱基博携钱钟书一同前往今湖南省涟源市杨家滩镇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湖南名贤,时任文艺中学校长曹典球先生。曹典球是什么人呢?他们之间有什么深厚的关系呢?

曹典球(1877-1960),字籽谷,号猛庵。湖南省长沙县人。比钱基博大10岁。1895年曹典球在长沙应试举秀才,后入湖南时务学堂读书,其文章得到主张变法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江标的赏识。江标又把曹典球应试秀才时的作文《文选学赋》、《祝秋海棠文》及另外的5篇文章编入到《沅湘通艺录》,刻版印刷,传诵一时,使这位长沙后生名声鹊起。

江标(1860-1899),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末维新派。曾出任湖南学政,整顿校经书院,增设史地、算学等学科。1898年创办《湘学报》,组织南学会,受到王先谦的攻击。变法失败后被革职,被永不叙用。江标与钱基博的二伯父钱仲眉是戊子乡榜同年。江标在回原籍的路途中,拜访了钱仲眉,并把自己编辑的《沅湘通艺录》赠送给钱仲眉。此时,钱基博12岁,正受学于钱仲眉。二伯父便拿《沅湘通艺录》教授他。当钱基博读到曹典球的文章时,感觉“其词蔚如,其趣渊如,低回往复”;对作者充满了仰慕之情,想象曹氏其人“必神情散朗,意度安详”[1]。

仅凭少年时的好感,就能让“性畏与人接,寡交游,不赴集会,不与宴饮;有知名造访者,亦不答谢”[2]的钱基博携儿子远行去拜访曹典球吗?

其实,除了少年时对曹典球的深刻印象外,还应有钱基博对其为人的敬佩和两人的志同道合。

1912年春,曹典球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主事,1913年被熊希龄委任为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曹典球不满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自请离任。袁世凯称帝后,曹典球回到湖南,撰写了大量讨伐袁世凯的文章。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秘书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唐生智东征讨蒋,曹典球为唐生智撰写讨蒋电文。这正是钱基博激赏的知识分子“有独立自由之思想”[3]的表现。1923年曹典球用自己多年积蓄在长沙创办文艺中学。1929年,曹典球被谭延闿委任为湖南省政府委员,1930年兼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1931年底被任命为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但因曹典球写过反蒋文章,蒋介石就强令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免去其教育厅厅长和湖南大学校长职务。1934年至1935年曹典球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1936年省政府改组,被免去省府委员,于是专心办文艺中学,倡导“教育救国”,认为救国“要的是科学,要的是经济,要的是人才”,并将60大寿所得贺礼万余元全部用来建筑文艺中学的实验室和图书室,以育人为己任。1940年,为避日寇,曹典球将文艺中学迁至今涟源市杨家滩镇。除主持校务外,还兼教国文、历史。这时办学艰难,全家生活也艰难,只好借亲戚的长沙地皮进行变卖,以维持一家生活及子孙的教育费用。其妻子和第四个儿子(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教于文艺中学)都因劳累过度于这一年病故却无钱安葬,湘乡县一士绅周咸和仰慕曹典球的才学人品,义赠棺木两具,才完毕丧事。这种舍家办学的行为也确是钱基博所说的“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3]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可歌可泣。

这种从政从军至一心从教的经历,钱基博也有过。1911年无锡光复,成立锡金军政府,钱基博参与草拟文件的工作,草拟了一篇讨清檄文,传檄四方。1912年至1913年,先后任革命军少校参谋、中校参谋、都督府参谋。有感于国民党卤莽灭裂,难成大事,遂萌生去意。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谢绝了直隶都督赵秉钧的聘任,出任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国文、历史、理科教员。从此彻底投身教育,历小学、中学、中等师范以至大学。钱先生认为,教育救国须先重视师范教育,在《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一文中,他写道:“而当国者乃以创制师范学校诏我亿兆有众。国无常强,民奋则强……惟师有学,用诞启民暝。亦惟师克范,用式四方……”他认为:“人不自强,何能强国!而诚窃以为此一役也,非造人,何以善后!胜,则惟造人可以奠基复兴之基;败,则惟造人乃能图报吴之举。而造人之大任,微师范学院谁与归。”[4]来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时,钱基博已52岁,体弱多病,他在《自我检讨》中说自己:“早年失血,以致心脏硬化,肋间神经常常作痛,往往彻夜不得贴席眠;及到日本抗战发生,家破流亡,眼看到各地的沦陷,人民的惨痛,恐怕焦虑,加增了我的心悸、舌麻、头痛。”[5]但他为人治学笃厚勤谨,婉拒一切宴请,教学之余,就是治学著书。

正因为有这些相似的经历,和同样具有“教育救国”的理想,以及“坚强不磨之志节”[3],钱基博对曹典球“委身教育,亘四十年。一意以长养人才为己任”的行为大为赞扬,说曹典球“思不出位,不懈夙夜,日省月试,饩廪称事,为一身一家,即以为一国”[1]。

更重要的是,在日寇大举侵略中国,深入内地,国土一步步沦陷的国危之时,两人都有共同的抗日主张和发奋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钱基博评论曹典球“及见日人之获逞于我,而人未知警,依然故我,猛庵发愤而道,每引1806年德之见破于法,而哲家菲士的之所为大声疾呼以诏德人者,曰:德国之败,非徒一二在高位者之咎也。负其咎者,曰全体之相怼,而诿过于人”[1],而主张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承担抗日的责任来。钱基博也是如此,1938年,目睹国难日日深重,就重新兴起少年时期习武图强的志趣,研讨古今中外军事著作,开始谈军事;与浙江大学顾谷宜合作翻译了《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一书,一来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授和国文系主任时,就针对抗战需要,增设《孙子》课程,并亲自讲授;认为自己不能上阵杀敌,但应承担“明耻教战”的责任。

杨家滩距国立师范学院所在地蓝田只有三四十里,得知这位自己心仪许多年,且志同道合的长者的信息后,钱基博便携钱钟书来杨家滩镇拜访曹典球。此时,钱基博已53岁,它在《猛庵集序》里是这样描述见到的曹典球:“黔颜伟躯,颀然一丈夫,风情云上。纵谭天下事,如龙虎变化,出余想象之外。”[1]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钱基博将自己在国立师范学院出版的《中国文学史》(1939年作为国立师范学院教材在蓝田印行)赠送给曹典球;钱钟书可能带去了《国师季刊》第五期(1939年12月13日出版,上面发表了钱钟书写于巴黎、地中海、香港、昆明等地的10首诗,它们是《何处》、《将归》、《孝鲁无题云谁识幽人此夜心渺如一叶落墙阴因忆余牛津秋风所谓此心浪说沾泥似更逐风前败叶飞真同声也因赋》、《孝鲁以出处垂询率陈鄙见荆公所谓无知猿鹤也》、《更呈孝魯》、《简孝鲁索翘华夫人画》、《入滇口号》、《读近人诗鲜厌心者适孝鲁寄鹤柴翁诗来走笔和之》、《双燕》、《春怀》)及新近写的诗。使诗人曹典球非常高兴,三人交谈甚欢,自然也与钱钟书成了忘年之交。曹典球写有《喜钱子泉挈默存至》、《答钱子泉所著书》和《和钱默存》(诗二首)记载此事。《喜钱子泉挈默存至》是这样描写的:“笋舆得得出山隈,一笑拈髯凤子陪。各自崎岖忘老至,为怜寒俭载春来。文章细与分流别,狂简都能识体裁。只是盘飧嫌市远,洗尘先举稚孙杯。”[6]《和钱默存》(其一)赞叹钱钟书曰:“那有桃源足隐居,大千都是劫灰馀。羡君海外归来客,读尽人间未见书。兰芷入怀殊不恶,文章憎命竟何如。漫愁屈贾无安处,卑湿于今渐扫除。”[7]这首诗和的是钱钟书的《赵雪崧有〈偶遗忘问稚存辄得原委〉一诗,师其例赠燕谋,君好卧帐中读书》原韵。钱钟书的这首诗没在《国师季刊》上发表过,但编入在《槐聚诗存》1940年里。

后来,国立师范学院请曹典球兼课,曹典球与钱基博、钱钟书交往方便了。钱基博将自己在国立师范学院陆续出版的《近百年湖南学风》、《元代文学史》赠送给曹典球;曹典球与钱钟书常有诗作唱和。曹典球的《谢钱基博赠所著湖南学风及元代文学史》、《和钱默存岁残》、《和默存除夕原韵》、《和默存禽诗》等诗作记载了其事。《谢钱基博赠所著湖南学风及元代文学史》大赞钱基博:“劝学郇卿老更加,偶来山国拾芳华。展开河岳英灵集,览遍沅湘耆旧家。一树秋桐怜爨尾(友人章行严公盛称之),千年古柏护萌牙(吾国民族思想潜伏金元文学中,公力为阐扬)。天涯咫尺荒朝夕,浣诵鸿文问女娲。”[8]

1944年春夏之交,日寇长驱深入湘中腹地,湘乡县沦陷,日寇逼近当时属于湘乡县的杨家滩,曹典球不得已带领文艺中学的师生搬迁到今涟源市的桥头河镇,1946年初才搬回长沙岳麓山。

国立师范学院也被迫西迁溆浦。年届58岁的钱基博面对寇难日深的形势,义愤填膺,一方面痛感当时政府无能,人们苟安,所谓武人不知保家卫国,舍生取义,师者不思明耻教战,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考于兵法,揆诸地理,推乎人事”,坚信日寇兵势已竭,蓝田必无忧虑,于是以一介书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明志。当时驻守湘西的国民党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听到这事后,立即派人力劝钱基博先生后撤,并欲派韩军长护送他到洪江。但钱基博先生不为所动。9月17日国立师范学院最后一批留守师生撤离蓝田,钱基博先生在举行的离院仪式上用宏亮的声音发表演说。演说中他坚信:“中国抗战是胜利的,国师前途是光明的,诸位前程是远大的!”这时学院校舍被军队接管,钱基博没有随撤离的师生去溆浦,而是由其女儿钱钟霞陪同去了距蓝田50多里的桥头河镇,一是继续他在于1939年搬迁到此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兼课,二是将先前出版的《近百年湖南学风》交由设立在桥头河镇的求知书店再版。1945年1月还赴前线大庸驻军处讲授孙子兵法,共两次,每次2小时,听者500余人。6月,经过湘西雪峰山战役,终于寇退危解,钱基博特意在再版的《近百年湖南学风》的封面上印上的“发挥湖南人的精神,完成时代之胜利”口号变为了现实,钱先生才赴已转移到溆浦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在桥头河这段日子里,钱基博与曹典球交往更密切。钱基博索读曹典球历年的诗文稿,感到曹典球的诗文“悲天悯人。老而弥笃,慷慨伤怀,有不能喻诸人人者”[1];劝勉曹典球将诗文编辑出版,并为之写了《猛庵集序》。到1945年春曹典球带领文艺中学师生为避日寇流离迁徙已7年,年已69岁,不免有心力衰疲之感。但钱基博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明志的壮举、奔赴前线宣讲孙子兵法的事迹,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曹典球,使其强国抗战的斗志没减,明耻教战的责任未懈。湘西雪峰山战役(一称“湘西会战”)后,曹典球谈及钱基博时说:“先生与余同遁梅山(笔者注:梅山指新化与安化地域,当时蓝田与桥头河都属安化县)山谷,七载于兹,有所赐……且先生料敌之神,见道之深,平日所昭示于余者,至巨至切。”[9]钱基博在《猛庵集序》中也记叙道:“猛庵有感于英相邱吉尔‘已享人生应享之年一语’,而赋诗相示曰:‘已享人生应享年,静中思索亦陶然。纵无健骨能支国,尚有痴情欲补天。万物真如刍狗弃,九州宁许蛰龙眠。东西一圣同心理,只作愚公不学仙。’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并感慨地说:“余少不自力,以无所效于世,今诵其诗,独无少愧于心乎?”[1]

更重要的是钱基博与曹典球两位老人虽不能上前线,却以后方为前线;虽不能上战场,却以笔为武器,坚守着抗战的堡垒。1945年5月15日《湖南日报》在桥头河创办,钱基博豪迈地宣称:“昔拿破仑高掌远跖,挟百战百胜之威,而谓一纸报,不下五千毛瑟!今吾人寇深国危,承三战三北之余,而得一纸报,不啻一座堡垒!《湖南日报》以全省糜烂之今日,而发刊于桥头河!桥头河者,穷乡僻壤之一隅也。然吾人勿以穷乡僻壤而自陋!……呜呼!颓厦亦有一木支;函谷可以丸泥封;吾人当把握桥头河以控制湖南,即以《湖南日报》之一纸为桥头堡垒!”[10]

吴忠匡曾经追述钱基博在桥头河“为当地的《湖南日报》连续撰写讨论战局的文字,他建议倘在安化置一师兵,配合外围兵势以控制湘中,如曾涤生之驻祁门,只须按兵不动,则邵阳之敌北进西上,皆受牵制,而地形阻绝,又一时无法取安化,扼吭拊背,看似呆着,其实活势。”[11]俨然作战参谋,为击败西进的日寇而出谋画策。而曹典球也为《湖南日报》撰写诗文,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

此时,钱基博与曹典球不仅是互相研讨、切磋的志同道合者;而是在国危时艰中互相鼓励、保持“坚强不磨之志节”、共同承担明耻教战的历史责任的知音;更是一对坚守抗战堡垒的老战友。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两人与曹典球交往的这段文坛佳话,长期来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注意到,连《钱基博自述》、《钱基博学术研究》,以及众多研究钱钟书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只有傅宏星编撰的《钱基博年谱》有这么简单的一条:“本年,为老友长沙曹典球先生《猛庵诗文集》作序。”[12]曹典球是钱基博主动与之密切交往长达7年之久的为数不多的湖南朋友之一,钱钟书因1941年夏离开国立师范学院回到上海去了,与曹典球的交往没有继续下来。本文利用相当有限的文字资料,把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与曹典球的诗文交往揭示出来,难免挂一漏万,但对研究他们三人都是很有价值的。

[1]钱基博.猛庵集序[A].夏国权,吴继刚.爱国教育家曹典球先生[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97-99.

[2]钱基博.自传[A].钱基博自述[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9.

[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4]钱基博.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J].国师季刊,1939,(1).

[5]钱基博.自我检讨[A].钱基博自述[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37.

[6]曹典球.喜钱子泉挈默存至[A].夏国权,吴继刚.爱国教育家曹典球先生[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109.

[7]曹典球.和钱默存[A].夏国权,吴继刚.爱国教育家曹典球先生[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109.

[8]曹典球.谢钱基博赠所著湖南学风及元代文学史[A].夏国权,吴继刚.爱国教育家曹典球先生[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117.

[9]夏国权,吴继刚.爱国教育家曹典球先生[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99.

[10]钱基博.湖南之桥头堡垒[A].傅宏星.潜庐经世文编[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0.

[11]吴忠匡.毕生勤奋读书著述的钱基博教授[J].文献, 1987,(3).

[12]傅宏星.钱基博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9.

(责任编校:潜庐)

2017-04-22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立师范学院对湖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ZXX034)阶段性成果。

吴勇前(1953-),男,湖南涟源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K26

A

1673-2219(2017)11-0065-03

猜你喜欢

钱钟书师范学院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洛阳师范学院
三线建设在湖南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