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制造业合作发展研究
2017-02-24惠国琴
惠国琴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制造业合作发展研究
惠国琴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纵观国际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国、美国和德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正式吹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号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在初级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国际社会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大力支持,从需求层面看具备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能力。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牵引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掌握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主动权,中国应该积极布局制造业,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牵引作用;制造业布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的全球经济仍然在分化和发展中前进,尤其是国际贸易和投资呈现多极化发展,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正处在深度调整期。面对全球经济乏力,国际和地区局面不稳定,中国为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在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大形势下,以大国姿态积极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出访中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访问东盟期间再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带一路”沿线涵盖60多个国家,而且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一带一路”希望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设最终形成以点带面和由线到片的国际区域合作大格局*董秀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4期,第14-16页。。之后,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以及各种重大外事活动中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地位逐渐上升,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终将“一带一路”确立为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秉持开放、共赢的区域合作精神,有助于中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助于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从世界工业发展历程看,经历了蒸汽化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以及正在兴起的新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智能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将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架起自然人、机器与资源之间的智能互联桥梁,产生了极度自动化和极度连通的双重颠覆效应。极度自动化实现了智能化生活、生产和制造,极度连通则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全球化趋势和地球村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工业革命催生的智能、互联、定制和绿色等生产方式,有可能使得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重塑国际市场体系分工地位,乃至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因此,新工业革命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发展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布和实施为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际合作,是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实力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一环。
一、“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必然性
从国际观察,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主要大国意识到,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美国为例,其极力倡导以自身为主导的区域贸易体系,充分体现了其在区域主义中的多变化战略,倘若这一格局形成,那么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体制必然被这些国家抛弃或作为国家间贸易投资的最低限制。深度开放、全方位和多体系的国际合作将是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也将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中国与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大发展。
从国内观察,中国经济改革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0版本,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0版本,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3.0版本,到如今打造经济新常态、加强区域合作的4.0版本。中国在历经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不断突破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随着劳动力资源要素的优势日益减弱,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占有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构想,正是中国突破经济发展传统方式和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次大胆尝试。目前,中国“互联网+”思维浪潮已经席卷国内各个行业,产业变革的潮流也正在兴起,中国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快速推进技术革新、产业转移,使经济增长走向创新化、质量化、效益化。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影响
1.提供更多机会参与价值链分工,提升国际市场地位 由于全球生产网络以及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试图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来加深和扩宽融入产业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全球价值链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深度整合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变迁,世界出现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可以预测,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新比较优势变迁为根本动力因素,比如说由低端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等优势转变为高端劳动力成本、本土内销市场以及产业配套等优势。要素投入结构、企业竞争资源基础的改变,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的全球生产方式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将以较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以不断增强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作用和地位。
2.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工业革命对这些国家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经济商业运行及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及企业组织构架的调整和优化。比如,印度对新工业革命的重视就是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税收制度方面为“印度制造”提供良好环境,通过城市和农村的高速宽带网络为建设“数字印度”打下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制造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功能特性。新工业革命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会再按部就班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路线,逐渐实现人、机器和资源之间的智能互联,在这个过程中,则会不断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或商业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并且极有可能跃升为新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角。
3.物联网成为连通关键,极大促进民生改善 新工业革命时代,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提供基层卫生、医疗及教育服务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其实,不仅“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对物联网技术也有着强烈的需求意愿。据国际电联统计,2015年,全球出货的无线物联网设备超过了10亿台,安装基数达到了28亿台,预计到2020年将有250亿台的互联网装置实现互联互通。举两个医疗和教育的例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新工业革命如何改善发展中国家民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荷兰科技巨头飞利浦共同打造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社区生活中心,为科特迪瓦百姓提供基础医疗、清洁用水以及太阳能照明服务,社区生活中心与大型医院对接起来,进而大医院医生能够远程分析科特迪瓦患者的生命体征。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从300美元的设备起步,到2009年建立一座非营利的“可汗学院”,向全球各地的需求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
4.通过与世界互通互连,突出地球村概念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内外的联系,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各地生活、新闻等情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32亿人左右,这个数字已经占到全球总人口数量的43.40%,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过去五年间呈翻倍增长态势,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居住在发展中国家。根据ITU预测,2020年有45%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以及11%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家庭会获得互联网接入,“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会更加突出。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德国“工业4.0战略”到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再到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战略(两化融合),乃至中国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充分说明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内生动力。
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机械制造业出口份额位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中国、美国和日本,四个国家机械制造业出口占世界机械制造业出口比重的16.30%、11.70%、11.40%和8.90%。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德国有16个制造业领域的产品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日本和美国位居其后,分别有7个、5个和4个的制造业领域产品位居世界第一。毫无疑问,从制造业在世界地位观察,德国、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发展进程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未来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
尽管美国、中国和德国三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均落在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入融合和联结技术方面,但三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仍然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表现形式不同。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以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发布的一项战略,政府主导性比较强;德国的“工业4.0”战略,则是以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和研究部门三方共同发布和共同推进的一项研究性课题;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则是以协会联盟的形式发布。二是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制造业现实基础存在很大不同。德国制造业重在“硬实力”,并要超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软实力”;美国与德国正好相反,重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软实力”建设,并长期占据世界霸主地位,在民用制造业方面则远不如德国和日本;自我国提出“两化融合”战略后,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有着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三是在制造业战略实施中,中国、美国和德国三国的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同。主导中国制造业变革和走向“制造强国”的主体是政府;德国政府主要是以参与为主,即以共同参与者的身份推动“工业4.0”实施和发展*潘爱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产业经济评论》2015第2期,第5-10页。;美国政府在制造业发展的角色已经基本隐匿淡化,民间组织的作用更加强大。四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制造业战略的发展和愿景表现有所不同。中国希望凭借互联网这股“软实力”力量整合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通过信息科技技术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美国希望通过依托“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德国制造业现实能力则远超过虚拟能力建设。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极具潜力
按照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均会在不同阶段内或者不同时期内,其产业发展型态将逐渐由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特别是对于沿线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制造业尤其装备制造业是由低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必要的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同时转移一部分优质产能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打造制造业产业体系。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一般的工业化国家相比,其他国家有两点与中国无法比拟,一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存在落差,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已经处在中等高收入国家水平行列,只有少数周边国家较中国高,绝大部分国家还是低于中国。二是中国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各个制造业领域界限划分相对清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水平不高情况下,具备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部分产业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虽然中国人均GDP规模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低,但如果按照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计算,则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投资区域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看,发展中国家仍然占据首要地位。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年增长看,根据中国历年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3—2015年中国OFDI总值增长了近51倍,年均递增38.80%;2004—2015年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总值约增长了50倍,年均递增42.66%。根据欧盟对全世界企业层面的FDI统计数据,2003—2011年,全球企业对外投资案例105 295个,投资总值为66 862.47亿欧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为2 038个,投资总值为2 610.70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总值为1 364.07亿美元,年均递增21.06%;对其他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总值为1 246.63亿美元,年均递增10.4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
如果将中国置于产业转移源头,根据东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那么“一带一路”沿线哪些国家可以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购买力评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际元),1995年和2000年中国分别为1 812元和2 846元,2015年进一步上升至13 801元,甚至预测2020年更是达到20 003元。按照经济持续增长和20年标准差距选择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可以将2 000元至7 000元的国家纳入其中,“一带一路”沿线仅有18个国家满足此标准,这18个国家分别为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南太平洋岛国的萨摩亚、东帝汶、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东南欧的摩尔多瓦和西亚的阿富汗。按照经济持续增长和2020年达到2 846元标准要求,可将东帝汶、阿富汗、萨摩亚和汤加排除在外,此时仅剩下14个国家能够满足中国向其外产业转移所需要的20年发展差距的标准要求,可作为第一选择对象国。
中国经济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位居世界发展前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大,可考虑将2015年人均GDP在7 000~14 000元间的国家纳入第二选择对象。除中国以外,这些国家分别为中东的伊朗、约旦,北非的埃及,东南欧的阿尔巴尼亚,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洋岛国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南太平洋岛国的斐济,南亚的不丹和东亚的蒙古。如果考虑经济增长率,则伊朗和斐济可基本排除,剩下还有9个国家。
进一步思考,这些国家是否可以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还需要做深入的经济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处在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阶段,尚达不到大规模资本输出,经济发展也处在初级工业化水平,更加需要国际社会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大力支持。从这个意义讲,具备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需求面因素,即“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有着强烈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政治诉求方面也具有接受中国产业转移意愿。同时应该看到,多数沿线国家制造业能力较低,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创造出和发展出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制造业,也难以按照“雁形模式”来获取产业发展能力*余珮,王俊杰:《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全球工厂”的视角》,《当代财经》2015年第7期,第98-107页。。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能力看,除泰国外,几乎所有国家均落后于中国,甚至有些国家差距更大。如果按照梯队排列,孟加拉国排在第一梯队,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排在第二梯队,菲律宾、尼泊尔和约旦排在第三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越南、埃及分别排在第四梯队和第五梯队,考虑国家市场规模因素,上述13个国家地位将显著上升,具备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牵引作用
(一)大型飞机
当前,大型飞机制造商两大巨头波音和空客占据着大飞机制造业的主系统集成商地位及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了“两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世界各国大航空企业都不断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充分利用各类先进制造技术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升级产品服务等,进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面临严峻的国际垄断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为取得中国航空工业的长足发展,应该和必须实现更大跨度的技术进步。中国大飞机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美国、欧洲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等产品仍然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大型飞机产业技术比较落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从世界大飞机产业专利申请的分布地区情况来看,美国大飞机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其次是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大飞机专利申请总量已经占到了世界大飞机专利申请总量的71%左右,美国、德国和法国在大飞机领域处于绝对主导和优势地位。
(二)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飞机性能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掌握着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高度垄断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能够进行独立研制和发展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仅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五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的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则只有美国和英国。从全球航空发动机的专利申请数量看,美国位居第一,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2 316件,其次是德国和日本,而中国航空发动机专利申请数量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是德国的二分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和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实现了由“涡喷到涡扇”和由“中推力到大推力”的实质性跨越,自主研发能力取得了很大提高,而且航空发动机也具备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但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例如,中国研制的C919、ARJ21、新舟60系列,均采用国外进口发动机,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及核心产品的缺乏降低了中国航空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无论从飞机发动机专利申请数量还是质量看,中国与美国、德国和日本存在较大差距。航空发动机制造位居世界前五位的公司美国占据三席,足见美国在世界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和领先地位。航空发动机技术集中程度较高,世界大型公司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位居前十位的制造公司其航空发动机专利申请数量能占到世界航空发动机专利总申请数量的约50%左右,从而对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发动机产业来说,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产品生产均面临巨大挑战。2016年10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主要集中精力做强、做优、做大航空发动机主业,这必将对中国基础工业和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辐射效应。
(三)“互联网+”行动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的牵引作用
《纽约时报》2012年2月13日撰文称,当大数据、智能制造和移动互联网三者技术结合在一起并发挥最大效应的时候,将彻底颠覆已有的理念和生活。中国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并重点实现四大方面的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和优势竞争”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工业4.0”战略的高端技术则主要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九大技术支柱*张可云,蔡之兵:《全球化4.0、区域协调发展4.0与工业4.0——“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在本质与关键动力》,《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第87-92页。,九大支柱中可以产生无数商机和高科技公司。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大部分国家,均具备了上述支柱技术相当程度的先导优势,可与发达国家共享市场空间。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制造业合作策略
(一)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和不同国家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得经济发展迈上更高的台阶,有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和提升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倒逼和推动中国企业去国际市场上锤炼,这是未来中国经济提档升级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考量*钟飞腾:《“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40-49页。。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骨架和支撑。同时,对装备制造业自身而言,其关联产业多、产业链条比较长、吸纳就业能力也较强,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要让中国的高、强、尖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加大对中亚、南亚等仍处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发电行业、船舶港口建设的投资,实现以大带小,充分利用优势技术实现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通过发挥沿线国家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均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其技术发达、金融业强大,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较好的技术和金融支持;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具备较为成熟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甚至在某些高科技制造业上崭露头角;以越南为代表的低收入国家其劳动力优势明显。在现行已有的合作机制下,中国应积极深化各国合作,同时创新和开拓各国间合作机制,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合作组建合资公司,通过建立类似欧盟委员会的区域组织结构,统筹协调各国之间利益关系,最终促进区域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放大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升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及一些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同时一些高端制造业发展则存在技术瓶颈,突破需要较长时间*王志:《“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中美中亚竟合关系》,《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20-27页。。德国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上竞争优势明显,一些德国企业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可以借此与德国合作,吸引德国制造业进入中国,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进一步增长。随着人力成本提高,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优势与越南等低收入国家相比已经没有明显优势,而越南等国家工业基础差、资金不足,所以中国和越南的合作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及相关产业进入越南,对中越双方都是双赢的策略。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中要关注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抓住有利契机,促进合作,实现共赢。
(三)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制造业合作模式
国际制造业合作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美国模式,二是日本模式。美国制造业合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产业关联理论”,始终将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基本准则,从而将具有更大增值空间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环节留在国内。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制造业世界强国地位,并控制世界制造业技术制高点,这与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制造业合作模式密不可分。日本模式是以成本为导向,遵循“边际产业扩张论”,在其他国家获取生产基地和市场空间,奠定了日本制造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纵观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合作模式可发现,只有在一国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基础之上,选择正确的和合适的制造业合作模式,才能助推本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要充分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发挥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国家资金优势,深耕海外市场,进行合作模式创新。在具体的合作模式的选择方面,要兼顾美国和日本模式,不仅要将已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过对外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更要通过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间进行产业合作,推动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AStudy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dJoint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Industry
HUI Guo-qi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rbin 150080, China)
Rooted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China to deepen the opening up and constructing an open economic system. In terms of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have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n particularly the strategy of Industry 4.0 put forward by Germany pilots the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enty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re in the starting phas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 great need of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upport,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inherit the transfer of China’s industry in terms of need.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uch as the large airplanes, aircraft engines and industrial robots, along with 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of and Made in China 2025,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th this initiative, China should actively layout i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o as to gain the initiatives in the internationally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eading role; layou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 424
A
1004-1710(2017)06-0041-07
2017-09-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JY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AJY017)
惠国琴(1974-),男,黑龙江嫩江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编审,管理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黑龙江省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从事工业经济、国际经济研究。
靳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