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02-24邢起龙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性论儒家人性

岳 悦, 邢起龙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岳 悦, 邢起龙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人性问题是一直为社会教育所关注。先秦儒家人性论开创了人性教育的先河,并且在中国人性教育理论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孟、荀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都是将人的自然欲望作为出发点,以成就人的道德价值、实现其政治抱负为落脚点。对先秦儒家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思想教育,不仅在理论上进行阐释和建构,而且提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可实际利用的思想教育方法。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下的启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重视抽象空泛的理想信念等理论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实践的价值,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视环境对人思想行为的习染作用,引导人们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先秦儒家; 人性论;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变革和转型,无论从政治制度、道德准则还是意识形态都是剧烈的冲击。在这个极不稳定的社会转折时期,人们传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性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并成为首当其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人性论研究中,儒家人性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我们应当时刻联系历史,以史为镜,学习借鉴先秦儒家人性论中的积极因素,推动思想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1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逻辑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秩序、道德准则、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社会面临政治失序和道德失序的双重危机。为了应对社会双重危机,重新确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给人们提供一套合乎人性的道德准则,先秦儒家人性论的产生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1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的本义就是人性。在孔子看来,“性”就人的天性,是生而就有的,在最初未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时,人性都是相近的。但是在接受了文化教育,受到家庭或者是周遭环境耳濡目染,其性格之间的差异就逐渐显现了出来,或者是“习於善则为君子”,或者是“习於恶则为小人”。孔子的人性论主要侧重点还是在于“习”字,这个“习”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练习、实践的意思,二是受到周遭环境的“习染”。“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生来的本性相似,没有什么差别,既无所谓之善,也无所谓之恶,之所以现实社会中人的性格品质各不相同是后天教育影响、人生轨迹和所处环境差异所造成的[1]。这种后天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动的,即后天主观能动地投身于社会的实践;二是被动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周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人性问题上,可以从后天的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从根源上解决人性变化的问题,从而引导人性向善。

孔子的人性论虽然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与论证,但他的学说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对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启发的作用[2]。其学说中所强调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重要性,即使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有其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的。

1.2 孟子“性善论”

孟子受到孔子人性论的影响,系统地展开和论述了人性论并建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理论,孟子把人性分为了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因此在研究人性问题时,从自然本能与道德价值两方面入手并挖掘这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孟子看来,人性不仅有味、色、声、臭、安佚的生理追求的一面,又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追求的一面。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性中存在着道德伦理方面的自我约束,因此其人性论的研究重点还在于社会性方面。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在出生之际都是善的,因此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且这个人性向善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样,属于人性发展的规律,因此对于人性的教化就要像大禹治水一样,不应盲堵乱教,违背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要像依据水的运行规律来解决水患一样,利用人性本善,引导人性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一出言便立意甚高,他认为人生来本性中就带有道德属性的萌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认为人生来本性都是单纯善良的,都蕴含着潜在向善的可能性的,但是必须要用心涵养这些善的萌芽,,自主自觉地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且人性虽然本善,但是从最初的道德萌芽到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之间还存在着很长的距离,要想实现从道德初心到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的完美进化,还是离不开后天的努力,离不开自我内心的道德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人性本身,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善和良知;由于善性和良知先天固有的存在,人能够自觉地弃恶从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发掘良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以此为发端和源头,人性的社会的德性伦理才能够成立,以德性和良善伦理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准则才能够建构。孟子的性本善论为中国历史人性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荀子“性恶论”

在孔孟之后,荀子又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也就是说,人生来都是带有原罪的,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们后天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其实是伪装出来的。荀子认为社会混乱动荡的源头就是由于人本有的私欲,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人与人之间进行不道德的争执,社会因此也发生动乱,而礼仪法度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约束人性中的恶,使人们为了不受惩罚而克制自己向善不作恶。从这个观点角度来看,那么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恶的,善是后天被约束的“伪”的结果。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使人“化性起伪”。性恶论否定了孟子的理论,因为如果人本性真是善良的,人们顺从自己的本性自然就会一心向善,人与人之间交往和谐友好,社会稳定大同,那么法制教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可是事实上,人类社会却必须要有圣王之制和礼义教化的约束才能够和谐平稳地运行发展。

当然,性恶论也并不只讲性恶而忽视人性自身的修养,只不过是以“化性起伪”的方式对恶性来进行改造。“伪”的含义就是以礼仪道德法制来约束改造先天之性恶。性善论和性恶论看似对立,其实也相辅相成:性善论强调人性先天的道德萌芽和内在的自我教育,性恶论侧重于后天礼仪法制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性善论的关键在于注重扩充人性本源的善端,性恶论强调后天礼仪法度的约束和引导,尤其是对“伪”的保障作用。荀子性恶论着重于道德法制对于约束本性的作用,突出了后天的努力对改造先天恶性的积极作用。以客观影响主观,从而达到改善人性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荀子强调“伪”,强调“人为”,其本质也就是强调后天影响对于人先天道德理性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后天影响既包括孔子所说的教化环境的影响,又包括社会礼义法度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性之恶才会有所改善。

总之,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的,因为没有道德不守规矩,社会才会发生动荡,礼仪法制才有了建立的必要,人性才有可能化本性为伪善。虽然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人性在教化的引导和礼仪法制的约束下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这便是是荀子思想对后世人性论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2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特点

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一词,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用来概括解释儒家学说正为恰当。儒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既表现在道德伦理等方面,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其从道德教育人性矫治出发的人性理论,其最终落脚点还是现实的政治,是为政治服务的[3]。先秦儒家人性论由于历史局限和思想缺欠,其不足之处肯定不少,但其精髓之处对于改革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4]。

人性论的落脚点在于明心见性,追溯人性之源。先秦儒家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建立一种修养道德品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整体性原则,注重从个体延伸到整体,从个人修身养性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虽然关乎人心,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关乎政治。人性理论也可以说是治国之本,因此,先秦时代的儒家人性论学说,不是单纯的理论,其真正的目的还是现实社会生活——改善人性,完善道德伦理,其用意还是完成“务为治”的追求。所以,人性论、修养论和政治论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体系。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一种在人性问题的基础上,构建道德修养论和政治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种先秦儒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由于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道德修养就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道德品质,不能独善其身而是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诉求,所以说儒家道德教育理论立意很高,境界开阔,放在今天,仍然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二是先秦儒家人性论已经认识到并且承认人性道德修养的发展是以生理欲望得到满足为基础的。由这两点出发,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重视“尚志”的意义所在。

3 关注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先秦儒家提出人是“最为天下贵”的主体论思想,重视人,重视人性,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先秦儒家思想教育的一大特点[5-6]。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先秦儒家人性论认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教育中十分必要,只有个体自身才最为了解自身,让个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有助于促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和知识的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是如此,只有让受教育者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和自我教育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理论指导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学为主体,教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入实践的活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到人的生活当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受教育者去主动了解与实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灌输,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在坚持灌输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注重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坚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不仅教育者要从单纯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方法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改变,受教育者一方也要积极挖掘自身的内在需要,变消极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学习,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实现自我教育。

针对环境作用和人性矫治问题,先秦儒家人性论中的孔孟荀三者主张虽略有不同,但是都提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重要观点。社会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培养人的优秀品格,而恶的环境则相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不仅环境对于人性的发展起着重要地作用,人也会反过来能动地改造环境,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努力降低环境的恶的影响,发挥环境的好的影响。其次,要积极发挥人对于周遭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的改造,有效控制约束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当前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创新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可能会动摇,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被淡化;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在利益驱使下各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使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到来,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便捷,既加速了正能量的传播,同时也加快了腐朽思想的发展步伐,给社会容易造混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应这些社会环境中恶的问题的存在,荀子的“性恶论”就提出了法律规范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惩戒作用,如果只是温和的教化没有严厉的“刑罚”,不足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不能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只有实施礼法并重,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方式,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合理地维护社会秩序,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总之,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学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治道”,人是教育的起点,对于人的合理欲求,我们首先要正视它,满足它,其次要推进合理的制度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自我教育和外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只有这样,个人的道德境界才有可能得以提高,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方法上来讲,改善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发掘和借鉴。在研究先秦儒家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工作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有效性也得到了明确。努力实现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和改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 朱志則.孔子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4.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 陈兴安. 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德育意蕴[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2):52-54.

[6] 姚远峰. 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3):5-8.

EnlightenmentofPre-QinConfucianTheoryofHumanityforModer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YUE Yue, XING Qilong

(SchoolofMarxism,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Humanity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of social education.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ioneered humanity educa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education theory in China.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Xun,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ll advocat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at takes the human desire for na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chievement of human moral value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political aspirations as?the?footho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 pre-Qin Confuci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not only expounds and constructs it in theory, but also proposes many method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at can be actually used in real life. The pre-Qin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nlightenment for the moment is that: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focuses on abstract vague ideals and beliefs and other theore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practice and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on?people’s ideological?and?behaviors, and guides people to pursue spiritual needs.

pre-Qin Confucianism; the theory of huma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rn value

2017-08-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70002)

陈 氢(1968-), 女,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陈奕炜(1994—),男,河南信阳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1003-4684(2017)06-0083-04

B222

: A

[责任编校:张众]

猜你喜欢

人性论儒家人性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