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汉英翻译探析
2017-02-24余桂霞
余桂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网络热词汉英翻译探析
余桂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分享公共信息,并在线参与讨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于是以网络为平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热词新语。本文在对网络热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探讨时下网络热词的汉英翻译策略及技巧。
网络热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及方法
一、 网络热词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网络热词也叫网络雷词、网络流行语等,主要指在网络上流行并被赋予特殊文化内涵的话语形式,包括词、短语,甚至还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因其约定俗成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之中。网络热词可因文化发展而形成,可因交流需要而产生,可因社会热点而出现。网络热词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变化和大众心理,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1]。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网络热词从20世纪末期开始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而真正对其展开汉英翻译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多数学者侧重于介绍或探讨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热词的翻译案例,进而总结翻译策略及技巧。也有学者运用翻译学或语用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相应的翻译策略[2]。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热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和延伸,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热词翻译研究的需要。首先,现有的翻译案例分析所采用的译例往往较为陈旧并多有重复,而且大多停留在构词、句型等语言层面,仅有少数学者涉及文化等其他因素;其次,翻译策略的总结往往不够系统并且缺乏深度。
本文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网络热词的翻译策略及技巧。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根据翻译的根本性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理论,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动态对等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3]159。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因此,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把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把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翻译研究的领域。
三、网络热词汉英翻译策略及技巧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方面探讨网络热词的翻译。
(一)直接翻译
网络热词的直接翻译包括音译和逐字翻译。通过直接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词的表达形式和意义。
1.音译
音译是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相同或相似发音表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人名、地名、品牌等专有名词的时候,音译被广泛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异国情调的音译词在网络上更为流行。
纯粹的音译可以展现中国特色。比如“福娃”音译成“Fuwa”,“两会”音译成“Lianghui”,“山寨”音译成“shanzhai”,使目的语读者耳目一新。“土豪”被用于讽刺那些气质够土、花钱够豪的有钱人,曾被译成“provincial tycoon”“vulgar tycoon”“rural rich”等。英国 BBC 为“土豪”一词做节目,介绍“Tuhao,let’s be friends!”之后,“Tuhao”这一音译词被公众正式接受并快速传播。音译词的创新是对特定文化的尊重和保留。
2.逐字翻译
逐字翻译可以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交流。“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称“高大上”,是2013年开始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偶尔也作反讽使用。“高大上”被翻译成“Luxury, Large, Level up”,简称“LLL”或“3L”。“高富帅”被翻译成“a tall, rich and handsome man/guy”,而“白富美”被翻译成“a fair-skinned, rich and beautiful woman/lady”。
网络名人“犀利哥”被翻译成“sharp broth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定义“sharp(犀利)”为“快速地注意到、快速地理解事物或快速地做出反应”和“时尚的和新鲜的”。因此,“犀利哥”被外国读者广泛接受。
逐字翻译兼顾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但是逐字翻译容易流于形式,缺乏生动性。
(二)间接翻译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复制原文的信息。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也造成了不同的语言结构,给翻译带来了困难。间接翻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意译
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当直接翻译可能会引起误解时,我们不妨采取意译的方法。
傅园慧的“洪荒之力”爆红后,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微博@CCTVNEWS在一段报道中将其翻译成“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用prehistorical powers来翻译“洪荒之力”容易产生误解。prehistorical在英语中更常用的意思是“从原始社会来的”。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盘古开天地之后是洪荒时期,其间有无数的神话传说故事。而prehistorical一词把“洪荒”二字的文化底蕴全部埋没了。按照傅园慧接受采访时的语境,她说半决赛没有保留,“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其实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将其意译为“I have given my full play.”“I spared no effort.”或者“I have swum up to my potential.”笔者认为,如果把“洪荒之力”翻译成Genesis powers,以盘古开天地对应西方圣经创世纪,则可以把东西方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对一些因社会现象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如“坑爹”“拼爹”“羡慕嫉妒恨”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词汇中很难找到“对等词”,应该在忠实通顺的原则下,译为具有对等意义的短语,来展现其内涵。上文三例可分别译作“the reverse of one’s expectation”“parent-privilege competition”“envious,jealous and hateful”。“拼爹”一词也可译为句子“Dad is the king”,来展现源语讽刺戏虐的风格。
2.合成
合成法是将已有的词汇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合成法是一种能产性很强的构词手段,在网络新词的构成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dawk(中间派)”就是由“dove(鸽派)”和“hawk(鹰派)”合成而来。根据合成法,可将网络视频播放之前的“片前广告”译成“cinemads”(cinema + advertisements),将“秒杀”译成“seckill”(second + kill),将“围观”译成“circusee”(circus + see),将“微博控”译成“twuilt”(tweet + guilt 不发微博就内疚)。用合成法翻译网络热词,可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体会其内涵,并展现出网络流行语新颖幽默的风格。
3.类比
在英语词汇中,很多新词都是由类比而形成的。例如,根据“earthquake(地震)”“nightmare(噩梦)”和“simpleton(傻瓜)”,分别产生了“youthquake(青年大骚动——指1960年代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学潮)”“daymare(恶梦般的经历)”和“singleton(独身)”。网络热词的翻译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选用或创造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根据“No pain no gain(不劳不获)”,可以将“不作不死”翻译为“No zuo no die”。这种类比的翻译贴近生活、表达通顺、易于理解,使目的语读者耳目一新。再如,根据“citizen(公民)”把“网民”译作“netizen”,“蚁族”译作“antizen”;根据“small potato(小人物)”“big potato(大人物)”“hot potato(棘手的人)”等,可将喜欢泡吧的“泡吧族”译成“bar potatoes”,将喜欢呆在家里上网的“宅男”“宅女”译成“net potatoes” “couch potatoes”等[4]。
4.创新
网络热词鲜活地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它们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求译者选择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但它们另类新颖的特点也要求译者进行适当的创新,使翻译如同这些词语本身一样充满智慧,更加巧妙地传达源语文化内涵,再现源语语言风格,并达到文化信息传播的目的。
“女汉子”是近来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词,用来指那些身为女性但却有男子性格的人。将其翻译为“wo-man”,巧妙而且传神。首先,人们第一眼看到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它仍然是“woman(女人)”,但是仔细看,这个词被一个“-”所分开,其中还包含着“man(男人)”。正如女汉子们给人第一印象是女人,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们身上有着男人的性格或特质。用“wo-man”翻译“女汉子”可谓形神兼备。再如,“笑而不语”译为“smilence”,“偷菜”译为“vegeteal”,“折腾”译为“Z-turn”,等等。
翻译具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的网络热词时,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审美情趣或片面地追求表面的“对等词”,而忽视语义与文化涵义的吻合。翻译的语用功能之一是填补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白,丰富已有词汇,促进沟通与理解。因此,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网络热词,可以适当地创新,创造性地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1] 余义勇.汉语流行语的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0(4):45-46.
[2] 李梓, 江波. 当代网络流行语英译研究综述[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7):102-104.
[3]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E.J.Brill,1964.
[4] 丁一.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81-83.
(责任编辑:李翔)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Network Hot Words
YU Guixi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twork, more and more Internet users share public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an online discus ion on various social hot topic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 emerge a batch after batch of hot words and phrases on the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skills on the network hot words.
network hot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2016-12-05
余桂霞(1970—),女,河南襄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H315.9
A
1008—4444(2017)02—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