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权及其教育之管窥

2017-02-23王丽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批判女权主义

王丽

摘    要: 女权主义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理论。一个反女权主义者对它的理论不合理进行了直接揭露,尖锐批判了女权主义要求女人在所有领域,尤其是政治权利上获得与男人一样平等的企图,并指出这种企图根本不可能,敏锐觉察女权主义者们对坚守的“女权”立场的不自信。在教育上,女权主义教育学和女权课堂理论存在不客观、理想化、不合理的缺陷,提出静修式课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教育    批判

“女权主义”是个洋词儿,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国初见端倪,后传到英美等国家,五四时期进入中国。“女权主义”是什么?简言之,即女人争取与男人同等权利的一种思潮、一种运动、一种理论。女人争取的权利有政治权利、受教育权利和其他一切社会权利。作为一种思潮,女权主义一开始就具有多元色彩,是多阶级、多种族、多个人的理论和思想。如今,女权主义不管是作为一种理论思潮还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世界上的热度是世界上的人们都能感受到的。

一、女权主义

(一) 一种运动:两个阶段,三次浪潮。

1.两个阶段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源于女权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那时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口号,这一口号当然就包括女人和男人一样的平等。不过,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潮是由男人策动和领导的,而后才有个别女性的声音。这一时候,西方女权主义的声音都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口号相呼应。但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女权主义独立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思潮。战争年代,男人奔赴战场,造成国家劳动力奇缺,要求女人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而战后,从战场上归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理由要求女性让出工作岗位,男人理所当然这样认为。这迫使女人思考她作为人类存在物的地位,也迫使她们审视女人的权利和角色,由此,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先后出现。法国的女哲学家波伏瓦在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权主义思想。波伏瓦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運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1]P9英国的女作家伍尔芙在1929年写出了题为《自己的一间屋子》的文章,抨击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女性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应当具备的社会前提条件。这两位女性的思想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女权主义运动进入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西方女权运动以追求女人的社会权利为目标,及至本世纪初,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胜利告终。但女人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平等,没有找到女人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原因不可简单地认为是西方男权社会意识的存在。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弗里丹对两性关系的思索写进了一本书《女性的奥秘》成为这一阶段女权运动的开端。这一阶段女权运动其声势和影响均非上一阶段女权运动所能比拟的。其主要特征是:对男权中心主义的全面清理,已不再局限于为女人争取某一方面的平等权利,而是企图全面消解父权制,彻底铲除父权制的土壤。同时,女权主义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阶段女权运动的理论标志是1970年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的出版,这一阶段女权运动非常看重理论建设,并与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和众多学术流派紧密相关,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与风行欧美的各种后现代思潮一起催生了诸如“女权主义文学”、“女权主义史学”、“女权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神学”、“女权主义哲学”、“女权主义人类学”、“女权主义教育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纵向来看,女权主义也催生了“黑人女权主义”、“第三世界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等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时代的“女权主义学说”。

2.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主要是女人追求与男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经过不懈的斗争,妇女最终获得了选举权。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引发了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如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引起的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新左派运动形成了波及欧美的新女权运动。在新女权运动影响下,体育女权主义的产生,促成了欧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

第三次浪潮:是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女权主义受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影响,形成“后现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与传统女权主义一样没有离开讨论男女平等问题,同样希图消除整个男权文化。

(二) 一种理论。

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主张女人与男人享有一样的权利。在政治上,号召女人参政议政,与男人一样坐在政治权利的宝座上;在经济上,号召女人经济独立,宁愿让女人舍弃家庭从事社会上的工作,赚取工资赢得与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在文化上,号召女人从男人中心的传统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中彻底解放出来;在历史上,强迫自己和社会承认她们与男人有同等的贡献和价值。

女权主义认为,不管一位女性工作是否为了赚取工资,其阶级地位首先取决于她与父亲的关系,然后是与丈夫的关系[2]P29。女人的地位因她与男人的关系而变化。离婚或变老能使女人经济地位下降。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可见,女权主义的这一见解与它的理论自相矛盾。

女权主义理论提出了深刻但尚未得到充分应对的问题:性别关系。性别是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女权主义理论视性别具有一种高度可变的、历史偶然性的重要特征,并质询性别间的权利关系,探索这些关系是如何运作的。

二、作为一个反女权主义者对女权主义的批判

(一) 女权主义理论不合理。

女权主义运动声势浩荡,但女权主义者自始至终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女权主义所谓的理论体系是从后现代理论体系中借用的,女权主义在时间上与后现代主义相叠合,又浸泡在后现代主义的氛围之中,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是顺手拈来为自己所用。女权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解构男权制,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应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理论。如此做法不科学,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会降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价值。这种不合理的借用,使得女权主义者小心翼翼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既亲又恶、既喜又忧的心态。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会有这种心态;从理论取向上看,女权主义理论庞杂,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有各种各样的女权主义,有多少个女权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女权主义理论。正如琳达·哈奇恩提议:“我认为我们再也不能谈论单个女权主义,而应讨论多种女权主义,因为有多少种妇女便有多少种女权主义。”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难以持久。

(二) 女权主义企图消除所有形式的女人对男人的从属。

在所有领域获得与男人之间的平等,尤其是政治权利的平等,这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可能。女人是自然的,马克思对妇女的定义也是从自然而不是从社会,妇女天生属于社会生活给她们安排好的位置。马克思显然坚信造成一个妇女喜欢家庭生活的不是社会关系,而是因为她是女性[3]P20。废除母权制并不像今天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只需说“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就这样自然被废除了。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自然的转变,而若想废除父权制却难上加难,这已是不证自明的事实。

女人没必要和男人争权夺利,上帝既然创造了女人和男人两种人,就足以说明女人有女人的位置和价值。女人的价值不是通过与男人争权利体现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女人首先应该是母亲、家庭主妇和弱势性别,同时,马克思也承认性行为的差异是劳动分工的起源,男人和女人因生殖功能不同而导致了劳动分工,这种原始的分工就导致了其他分工。在人类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里,男子狩猎、捕鱼、防御野兽;女性则采集果实、制作衣食、哺育后代。女人的价值在家庭,在丈夫身上,在孩子那里。女人一旦与男人一样参加了社会工作就失去了作为女人的意义,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女人参加工作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但是参加工作的女人有多少人能够扪心自问,说自己很幸福。工作导致了女人身体状况的恶化,错过了对孩子教导的最佳时期,可能早餐没有按时准备好……当棉花危机把妇女赶出了工厂,马克思感到了一丝安慰:“妇女现在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给她们的婴儿喂奶,她们有时间学习烹饪。”他进一步把孩子的高死亡率归结为:“除了地域性的原因,主要的……是由于母亲的家外就业……导致了母亲和孩子有悖自然的疏离……母亲对他们的孩子来说性质发生了变化,这是令人难过的。”[4]P8马克思虽然通常放弃作道义上的批评,视此为资产阶级拜物论,但在妇女的工作上却表现出道义上的敏感性[5]P8。人人都渴望自由,女人也毫不例外,但女人今日的工作不是自由。经济上和男人一样独立的女人,在道德、社会、心理状况中并没有和男人一模一样的处境。当人们探索这类女人的发展和未来时,质疑的正是她们。工作对她们只是表面的自由与幸福,内心的苦水无处吐露。她们越是成功地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她们的处境就越不堪。如果女人的独立性能够给男人免去许多烦恼,那么肯定自然拒绝给男人许多幸福。

女人与男人不同,女人是自然的、静态的、被动的,女人的地位和价值正是由于她们的这些特质显现出来。女人和男人在生理結构上的原始不同决定了女人和男人的不同。男孩子对站着小便非常自豪,看不起姑娘们,他们的蔑视正是来自她们缺乏一个器官的事实。女人的价值在子宫,在生育。从解剖学来看,男人的身体特质比女人适合社会劳作;女人与男人在心理情绪上也有很大不同。男人和女人在对待爱情上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拜伦说得好,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分离哪怕是两厢情愿,伤害的还是女人;在体力上,女人不如男人占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天然的优势,父系氏族社会才自然地确立。

女人可以拥有政治权利,从事政治事业,但这对女人来说要牺牲很多:很有可能因政务繁忙而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也不能给男人带来快乐,家庭或婚姻与政坛的协调,对女人来说远比对男人不容易;很有可能顾不得自己身体生理情况而造成对身体永久的伤害……女人在政坛上的位置越高就会摔得越重,女人可以辅佐男人从政,女人运用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帮助男人,没必要非得抛头露面,大事面前还得男人来当,男人的成功也体现了女人的价值,女人只管做真实的自己,女人是真的唯一。

(三)女权主义者不自信。

女权主义者争取女权的呼声日渐减弱。她们从起初要求选举权的平等到社会生活中其他权利的平等,这些由于女性先天条件的限定,即便由国家政府出面制定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政策和行动,也没有真正让女性感到与男性的平等,迫不得已女权主义者提出有差别的平等,性别差异概念进入女权主义的分析范围,但女权主义者又怀疑承认性别差异能否真正反映女性的权利和愿望。这无疑让女权主义者陷入困惑。其实,真正的平等源于人的内心认同。

女权主义者的政治诉求是结束男性的特殊待遇,推翻阳物中心论,但是她们又认为在一元的世界里,女性没有立足之地,唯有在多元的世界中她们才能获得一片空间。

女权主义者声称她是一个会占有的女人,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真正占有另一个人,她们占有欲越强,内心恐惧感就越重。

不否认女权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女权主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不可能远足。女权主义者应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识到内心深处的那个企图的不合理。女人要争取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与男人争权,女人不能超越她们与男人的自然差异,没有哪个女人会承认异性个体是和自己同样的人。在政治参与上,女人根植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冲刷,却顽强地传延至今,个中原因并非历史中侥幸的偶然,而是我国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必然,无论有多少诸方外夷文化染指中原都不可撼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其结果总是被华夏文明所融合。“女权主义”在中国是女界之怪现象,中国的土壤不适合“女权主义”生长,女权主义在中国像悬浮在空中的气球。中国女人与西方女人有着不同的女性气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主张男女有别,有别才有序。女人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有阴柔之美,男人有阳刚之气,阴阳互补、阴阳和合才能产生万物,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如果女人不做真实的自己,变得矫情,社会就会混乱。

三、 女权主义教育

女权主义教育是女权主义与后现代思潮一起的催生物,女权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的女权主义在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关于女权主义教育学。

女权主义教育学发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最初是女权主义者从女性的视角描述和批判教育中存在的忽略女性的现象,要求与男人享有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发展到至今的女权主义教育学已触及对现行教育制度和理念更深层次的批判,要求建构专属女性的教育学[6]P98。可是,女权主义者并不追求该学科的体系化和学术化,因为他们认为女权主义教育学只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学术武器,只是他们基于现存性别歧视和两性之间权利关系的一种研究和运动,不可能保持中立性和学术性。与女权运动相结合,女权主义教育学不追求学术的客观性,只是追求与众不同。如果一门学科离开了体系化、学术化和客观性,它就相应获得了人们对它这种存在的质疑性。

赋权是女权主义教育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获得自主性和达到目的的途径,但女权主义教育学希图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赋权,为达到这一目的,它提高每个人对课堂成功与否的作用,并且明确班级中的所有成员对所有人的学习都要负责任的课堂策略。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权利,发挥所有学生对课堂成功的作用,明确班级中所有成员对所有人的学习都要负责任,这些“所有”很容易说到,不容易做到,这些主张非常理想化,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二) 关于女权主义课堂。

在课堂上,女权主义反对传统课堂上压制女性声音的倾向,要求女性发出声音,极力呼吁女性发言,女权主义课堂是为无言者立言的场所,女性发出声音就意味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吗?女性在课堂上发出声音应是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追求。喋喋不休地說话会使人心浮气躁,不仅扰乱了课堂进程,还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对女性学生来说,静修式的课堂更适合她们,更能显现她们那种沉静的美,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效果会更好。美国心理学家沃希认为,静修是指培养注意力一类的操练,它借助更主动地控制产生一些心理过程,培养一些特殊的心理品质,如明了、领悟、专注、镇定和关爱,它的目的是追求最佳的意识状态和最佳的教学效果。静修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修养方法,这种修养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孔子的弟子颜回,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常常静修,陆九渊、高攀龙、程颐、苏轼、陆游等都非常重视静修,因为静修能使人体会安定、宁静、澄澈、喜悦的境界[7]P67。《陈献章集》一书中说:“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静修式课堂是可能的且简单的,正如高攀龙在《静坐说》中所言:静修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目下静修式课堂像一颗刚露出小芽儿的种子,但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这种课堂模式终会有普及的一天。

参考文献:

[1]波伏瓦著.第二性II[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2][3][4][5]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6]高惠蓉著.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9

[7]王晶.儒家“持静修养”理论的深度阐释[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猜你喜欢

批判女权主义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