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工作进化论

2017-02-23陈静蒋丹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互联网

陈静+蒋丹

摘    要: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以平等、开放、共享、个性和快速等内涵引发各行各业思考。有必要探索“互联网+”对于教育行业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给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需更新理念,重塑角色,重构工作模式与内容,重建思想教育阵地,重造师生协同能力,重立个性化服务,实现自我进化,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互联网+    辅导员    工作进化论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于是,这一概念席卷而来,各行各业无以避之,教育行业也在深入思考并实践与其相融合的方式,“互联网+”教育或将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

当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翔时,处于一线育人队伍中的辅导员责无旁贷,发扬“扫地僧”精神,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需与时俱进,更新理念,积极通过互联网改进工作模式,提高自我进化能力,以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商场=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的士=嘀嘀打车。“免费”的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互联网+课程,产生了MOOCs;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網络教学平台;互联网+学习,创造了移动学习。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和人工智能带来的革新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同时伴有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层面的变化。

然而,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用户的感官体验,不能代替生产制造[1]。互联网不会取代,也不会颠覆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透过互联网的喧嚣,教育者需头脑清醒,不要恐惧或神话互联网,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把握教育的核心价值,专注于如何打造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如何深化和扩展学科内涵与外延,如何设计制作质量高的课程,如何以用户思维服务好学生,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互联网+”给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以其信息的丰富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共享性、平等性等特点,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给辅导员带来机遇。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互联网+”时代,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可以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地,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辅导员更新知识结构,大量真实案例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互联网为辅导员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以其开放性和即时性打破了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关注特殊学生状态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拓展了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丰富了辅导员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拓展了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渠道,使单向灌输式教育变为交互式引导教育。

2.“互联网+”给辅导员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辅导员一般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座谈会、学术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通过组织创新讲座、专业实习、“启明星”、“挑战杯”等科技赛事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等。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信息获取模式及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说教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需求,辅导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及有限且固化的教育素材均受到挑战,效度降低;“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于正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困扰,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和现实的矛盾,导致大学生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互联网以其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加大了辅导员网络监管的困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愈加复杂,同时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受到了挑战,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这都加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工作进化论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样给辅导员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者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必须和党的教育方针一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大学生。“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积极迎接挑战,突破思维定势,更新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模式,实现工作进化。

1.互联网思维推动辅导员工作理念更新。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在IT界仍然众说纷纭。小米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而非“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这些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阿里巴巴马云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360周鸿祎认为,互联网思维有四个关键词: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3]。总之,互联网思维在本质上不是工具,而是方法论。这就为“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化改进提供了可能。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时空界限,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把握“平等、开放、共享、个性和快速”等互联网思维内涵,更新理念,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2.师生关系平等促使辅导员角色重塑。随着互联网+教育催生了MOOCs,全球名校纷纷推出了各学科精品课程,学生只需在有网的情况下即可享受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接触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知识由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实现公平。于是,学校的核心资源优势受到冲击,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挑战,师生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辅导员和自身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辅导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身教育与管理水平的同时,需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更多地尊重和贴近学生,重构师生关系,重塑自身角色,真正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以平等的姿态、教学相长的态度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以服务意识为出发点开展学生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特点,获得学生的支持与认可。

3.技术的改进和资源的开放共享敦促辅导员工作模式与内容重构。传统学生在固定教室有限时间内听老师讲授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以学习动力督促和学习方法指导为主,“互联网+”时代,大量MOOCs及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可选,辅导员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应用及课程体系的指导。另外,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增强,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微商、淘宝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辅导员需着重培养学生资源分配与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使其在信息芜杂的环境下去伪存真。其次,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丰富而生动的网络素材可改变传统方式的爱国教育,朋友圈展示的经历和感受可随时被关注,师生的情感共鸣更容易和谐二者关系,深入了解使得危机可以尽早被发现,及时得到处理,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再次,常规的事务性工作、活动的组织、信息的传递通常通过校-院-系-班-个人的金字塔模式上传下达,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系统的搭建可以使管理规定及各类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发布源头直接到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4.信息高度开放要求辅导员思想教育阵地重建。“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在带来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俱下的爆炸式的信息量,一方面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未成熟,且对庞大的信息量去伪存真能力欠缺,然而学生主体意识却较强,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得的信息越多,师生间的信息越对称,辅导员信息发布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开拓思路,扩展渠道,通过搭建内容生动有吸引力的APP或网站,建立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从信息提供到思想引导的功能转变,避免學生的逆反与排斥,以平等与尊重的出发点进行思想引领,提升凝聚力。再者,辅导员需要在大学生的积极分子中组建思想先锋队伍,发挥他们在同学中的辐射性与影响力,争夺线上线下思想教育阵地的话语权。

5.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协同能力的重造。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且信息获取能力较强,在接受和实践互联网带来的“共享”精神的同时,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组织线上线下、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且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并邀请学生参与到事务性工作的决策中,尤其是与他们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集体决策、实践活动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及科技活动中,与学生合作共享成长过程与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思维活跃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6.用户思维要求辅导员个性化服务的重立。“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促使“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至上”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化服务的诉求得到充分彰显。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利用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应用——大数据,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兴趣、爱好等的搜集、整理、分析,并依据这些数据,建立针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数据库,充分把握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迭代更新,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逐渐形成的今天,辅导员需认清形势,在保持传统工作能力与优势的同时,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努力实现自我进化与发展,争取在“互联网+”的“风口”飞翔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元庆.互联网和诚信,都可成为企业的增长动力[J].IT时代周刊,2014,17:13.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R].2006.

[3]周鸿祎.互联网思维无法“包治百病”[J].IT时代周刊,2014,07:10.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5JDSZ2073;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支持课题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BJSZ2015ZC208;2015年度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党建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60201507。

通讯作者:蒋    丹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互联网+互联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