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思

2017-02-23汤乐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创新发展

汤乐

摘    要: 本文从环境意义解读新媒体,充分认识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特征,分析和探讨它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过程、主客体关系上产生的影响,从而从客观环境建设和教育参与者的主观意识角度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这种理解把新媒体视为一种技术手段,一种传播介质,与之相对的是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故又被称为“第五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形式更新日新月异,从网络社区、搜索引擎、手机短信彩信、数字电视到今时今日的微博、微信、播客等,显然新媒体已然超越了纯粹技术的概念,演化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里,新媒体也成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以蓬勃发展的数字通信技术为支撑,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性。如果新媒体作为技术,人们有可能不会使用或者拒绝使用它,但新媒体作为环境存在,则让人无法轻易远离。新媒体已经逐渐深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新媒体最频繁和最主要的受众。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性,并在这个视阈中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不断优化新媒体环境,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新媒体的环境意义——“虚拟性”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总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新媒体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环境现实。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是指“网络空间中影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有机总和”①。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就是一种虚拟环境,它是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的现实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学者主张“将社会环境及其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范围”②。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积极因素和教育支撑条件必然也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展开的必备因素。因此,从环境意义角度审视新媒体,对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很有必要。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基于该技术手段的新媒体环境有着虚拟性。人人都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信息源,也可以通过更改文本、图像而制作出逼真的假信息。同时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设定的传播关系,身处该环境中的角色多数是虚拟的,这种与传统的现实环境的重大区别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内容受到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边关系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从单一变得更复杂。虚拟性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交往有利有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對策适时推陈出新,以提升实效。同时,也应看到,虚拟环境并非脱离现实环境的独立存在,也不是现实环境的完全替代,而是现实环境的再现、延伸甚至超越。它和现实环境互相影响,虚拟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追根溯源,而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现实的社会活动。虚拟环境的新形势使得这一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是现实社会中的简单复制,必须立足于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从客观环境的建设和教育参与者的主观意识能力培养两大角度,深入挖掘、拓展新媒体环境的育人功能,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合理对策。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新媒体环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比,有虚拟性这一显著特点,而这一特性又与开放性、超时空性、交互性杂糅在一起,对置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一)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信息可以经由网络辐射各处,表现出超地域、跨文化的开放特征。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极易获取环境中迅速传播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很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信息,它恰恰与传统现实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内容相互补充,甚至作为鲜活的例证,较好地填补了理论的空洞。但同时,这种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在这一环境中更易传播。因此,开放性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丰富,从平面走向立体,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效果,让内容的甄选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的超时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便捷。

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和通信卫星,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借“资源共享”的方式从一种媒介终端传递到另一种媒介终端。这一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比拟的。师生之间可以经过QQ群、微信群第一时间发送信息通知,不仅可实现“一对一”的指向性传播,还可“一对多”集体性传播。“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必受时空等条件的制约,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他们所需的任何知识和信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速率和效率”。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清楚知晓党和国家的路线和方针等。通过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自由连接,实现信息速递,从而形成一种“流媒体”之势。如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全面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因此,教育信息的传播速率明显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关系的变迁。

与传统现实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更具有平等性、融合性和实时交互性,每个人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指向性。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注定直接具有教育的身份和地位,成为天然“权威”的一方,习惯于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而新媒体环境中,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层次各异的信息使得受教育者主动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由于掌握信息的时间早,层次高,容量大,往往掌握话语权,但在新媒体环境中这种权力被技术手段的掌握力削弱了,即往往对技术手段掌握地好,恰恰可以美化表达形式,加速传播,使之更为人接受,形成该场域中的话语权威。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过程亦为互联网从技术变为生存方式,并全面嵌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高,对技术手段的掌握力強,很容易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引领者,甚至在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自由化、流动的即时性和身份的隐匿性使得主客体关系不断变化,有时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得到教育者积极回应,教育关系无法实现形成。原本现实社会中主客体身份、人格、地位均被虚拟化,主客体之间的界限随之模糊,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多向互动的新模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新媒体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之道

新媒体环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沃土,对于该环境特征的分析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要求我们在新环境中顺应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趋势,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展阵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

现代传媒形态与传播环境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超乎想象,高校也成了新媒体环境的重要辐射区,新媒体越来越融入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环境。高校要提升意识,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时刻充满时代性和生命力。

将新媒体环境下的阵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依托新媒体,挖掘富有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资源,逐步建立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体系。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做好新媒体环境中“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运用新媒体营造健康向上、积极的青年成长氛围,以新媒体优势加大榜样宣传力度,提升传播效率,以正能量助推青年成长,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引导大学生正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主动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的引领工作。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行为习惯以及话语方式都发生改变,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价值多元,若信息判断分析筛选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价值观扭曲,审美观异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丰富但可能片面和未经审视的主观储备,线下沉闷,线上活跃,现实寡言,虚拟空间则讨论热切,这给肩负引导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教育者们提升个人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的认识、抵制和利用方面的素养”④。教育者们应认识到在这一环境中必须改变以说教为主的单向度灌输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信息选择、发布、反馈方面的自主权,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制,建构主客体双向自觉自愿的互动交流平台。新媒体打破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界限,容易在交流中缩小心理差距。教育者恰恰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在非面对面的情境中以平等心态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形成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在亲近、柔和的教育模式中使受教育者接受、认同教育者的信息,从而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具体行动。因此,只有教育者自身媒介素质提高了,才能逐渐建立起这一新环境中的话语权、主导权。

(三)加强新媒体信息的引导和监督,健全监管机制、舆论处理机制。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信息传播门槛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一些媒体传播信息低俗混乱,还有部分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悄无声息地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渗透。要营造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新媒体环境,须建立、完善新媒体信息过滤、信息监测与跟踪、控制系统,构建完善的新媒体信息防控体系,及时控制不良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蔓延。这需要调动政府、高校、社会一切有利因素,其中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通过对信息传播的渠道、途径进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形成有机的管理运行链条,这是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此外,由于新媒体环境的越发普及,社会舆情也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隐射。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在相对平等、开放的环境中,高校师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发布一切和高校事务相关的言论、意见与态度,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挑战。高校应通过通信管理部门及网络接入服务商的配合管理,监控舆情信息,及时处置网络舆情,适时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建立舆论引导工作队伍。针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动态,立足于掌握新媒体传播交流特点及时回应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理性思考。针对突发性事件,群发性事件,做好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创新。

注释

①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5.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③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13(2):80.

④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创新发展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