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

2017-02-23杜小玲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

杜小玲

摘    要: 通过相关文献学习,本文首先介绍隐喻的本质内涵,然后阐述中英隐喻的可译性及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接着重点阐述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最后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中英翻译    隐喻翻译    翻译原则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英语语言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容置疑,而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对英语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国人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展开更为广泛的领域合作。另外,英语也在不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英语文化逐渐为人熟知,例如各种西方节日、饮食、人际交往方式等。中西文化交融为中英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英翻译迎来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使我们更加关注不同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其中的隐喻翻译成为语言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相关文献学习,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的本质内涵,随后阐述了中英隐喻的可译性及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接下来重点阐述了当前所提出的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最后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回顾

1.隐喻的本质内涵

语言学上,把因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事物的演变方式叫作隐喻(Metaphor)。如:

She has a heart of stone.(她铁石心肠。)

We nosed our way through the dense forest.(我们摸索着从密林中穿过。)

事实上,隐喻性表达普遍存在于语言交际中。Weekley认为:“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转引自蔡龙权,2005)而Richards也说道:“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同上)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不仅证明了“隐喻是生活的必需”(同上),而且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完全革新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刘法公,2007),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李福印,2005),“是一种思维方式,使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刘法公,2007)。

2.汉英隐喻的可译性与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2000年以来,隐喻研究在我国迅猛发展,进入了多元角度的研究领域,如从语言认知(程琪龙,2002)、语用意义(匡方涛,文旭,2002)、文化比较(王文斌,姚俊,2004)、应用语言学(庞继贤,丁展平,2002)等多视角探讨隐喻表达。而在汉英翻译方面,2004年以来,国内外的外语研究刊物上也出现了几十篇论述英语与翻译的文章。

刘法公在其所著《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一书中提到了汉英翻译的可译性。首先,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是它的本质,是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因此,他认为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决定了汉英隐喻存在共性,从而决定了汉英隐喻的可译性。其次,通过建立起中英语言与文化间表现隐喻时的某种同质或相似与相近的寓意关系,中英隐喻翻译也存在其可译性,“可以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不但形式吻合,比喻意义也聚合,从而可以达到译文与原文都是用一个已知概念来阐释一个未知概念的修辞效果”。

在汉语文化中,隐喻俯拾皆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语言表达及人们的思想。例如:

国庆节期间,全国各大景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泰山就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此外,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既生动有趣,又具有深刻的隐喻寓意。例如:蚁族、蜗居、剩斗士、表哥、微信乞丐等。

同样的,隐喻在英语中也十分普遍。例如: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I sleep in the basement during the dog days of August.(在炎热的八月份里,我就睡在地下室)

Truth and oil are ever above.(真理和水里的油一样,总是显而易见的)

中英隐喻的共性和普遍性决定了中英互译必然涉及隐喻的翻译。正如刘法公所说:“任何从事翻译的人都必须经受翻译隐喻的折磨……”隐喻现象是历史文化的烙印,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任何翻译活动都无法避免隐喻翻译,可以说,隐喻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翻译的成败。因此,中英互译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西方隐喻理论在国内的兴盛,国内语言学者开始将隐喻理论用于汉英隐喻比较。2002年,张光明在其所著《英汉修辞思维比较与翻译》的第七章“隐喻”中探讨了西方隐喻及其思维方式,在第九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和翻译隐喻”中也专门研究了隐喻的认知理论问题。2004年以来,许多文章都论述了隐喻与翻译问题及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等。2008年,刘法公在其所著《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

三、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及其内涵

根据刘法公的观点,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①保持隐喻特征;②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③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刘法公,2008)。

1.保持隐喻特征

刘法公认为,汉语隐喻原文在翻译之后应能在英语译文中保持其喻体特征及寓意,從而使英语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与汉语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意象感受。如:

原文:豆腐渣工程

译文:bean-dregs project;jerry-built project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其中,bean-dregs作为英语译文喻体,虽然有一定的联想力,但仍会使译文读者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为我们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英语母语者的文化思维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比喻意象,英语中比喻“工程项目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可用jerry-built这个喻词。其中,jerry源自人名Jerry,有“王老五”之意,暗指“低劣;简易”。显然,上述后者译文很好地体现了英语译文中隐喻特征保持这一原则。

原文:烫手山芋

译文:hot potato

“烫手山芋”在中文里指的是“麻烦事”、“棘手的问题”或“难对付的人”。而“potato”一词在英文里特别有意思,常可以用以指人,例如“small potatoes”表示“小人物”、“微不足道的人”。“hot potato”则有中文“烫手山芋”之含义,同时喻体“山芋”与“potato”同属植物类,形式上更为对应。此译文也体现了隐喻特征保持的原则。

2.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其内涵为:在掌握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汉英隐喻的译者应寻找原文和译文喻体所表达的事物或概念间的关联内涵,“建立起某种同质或相似与相近的寓意关系,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形式与喻指都吻合,达到译文与原文都是传递同一个隐喻”(刘法公,2008)。隐喻是历史文化的烙印,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肩负着传递中英多元文化的重大职责,必须掌握熟悉中英文化的异同点,在“保持隐喻特征”的基础上,“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力求中英文化的成功转换。试从隐喻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如下译文:

原文:过河拆桥

①《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19.

译文A:burn ones bridge behind one;

译文B:spurn ones benefactor after fulfilling an objective;

②曾宪灵,强瑞春主编,《迷你汉英分类词典》,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748

译文A:remove the bridge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译文B:discard ones helpers after their help is made use of

上面所列举两组译文中,译文A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文B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意思都很清晰。然而对于译文A,我们需要在这里打个问号,即英语文化中也有“过河拆桥”的典故吗?直译能否让他们产生共鸣呢?译文B虽然解释了“过河拆桥”的文化内涵,却失去了喻体的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较好地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智慧的凝练。

试比较如下译文:

译文A:cast dirt into the well that has given you the water.(由英语谚语cast no dirt into the well that has given you the water改写而来)

译文B: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海词词典》APP)

其中译文A的喻体dirt及water与中文的“桥”、“河”相对应,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与该中文成语相近,因此,是符合上述两点原则的更为英语母语读者易于接受理解的译文。译文B采用了意译,其喻体danger,god间存在相关联的寓意,其中god更是毫无歧义,很好地体现了保持喻体特征及接通语言文化内涵的中英隐喻翻译原则。

3.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此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根据中文文化寓意设定英语译文语境。该语境在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使中文表达的思维意象能够在英语译文中既保持一致,又能保障其深刻寓意。在翻译过程中,文化隐喻意象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该原则可以将此缺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保证基本文化意象的传递。事实上,该原则涉及翻译的可译性问题,一直以来,中外翻译研究者在该问题解决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汉英隐喻方面多用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注释法进行处理,但刘法公认为,“收效甚微,译文缺失依旧”,“……汉语隐喻喻体的生动意象在译文中消失,原文富含的寓意被‘浅薄化,译文读者不能领略原文文化”。他受漢语歇后语结构的启发,创立了“文化喻体直译+内涵‘解译”的翻译方法,认为该方法“既能把汉语的文化喻体在译文中保持下来,让英语读者分享汉语文化喻体丰富物象,又能领悟汉语文化喻体的深邃意象”。以下为其运用此方法翻译的几个例句:

(1)逼上梁山: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rner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

(2)近墨者黑,近朱者赤——Staying near link,you will get stained black——very careful in choosing your company.

(3)树倒猢狲散:Once the tree fall,monkeys on it will disperse——no more power to depend on.

四、结语

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兴起,隐喻研究也在我国语言学界有了蓬勃发展,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涉及语言修辞、认知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等。其中,中英隐喻翻译研究将隐喻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刘法公更是提出了汉英隐喻翻译的三个原则,其研究成果对中英翻译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英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该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较少关注隐喻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归化及异化处理,以及其中归化、异化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强调隐喻的喻体特征保留及文化内涵接通往往易造成归化趋势,从而影响到不同文化间更为灵活、自由、广泛地交流。文化交流需要共通,也需要外来新鲜血液的加入以寻求发展,我国英语文化教育的目的于此,汉语文化的输出同样如此,即使中国元素融入更为广阔的英语世界。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中英隐喻翻译归化及异化处理问题,以更好地将浩瀚广博的中国文化有效地输出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21-25.

[2]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47-51.

[3]李福印.概念隐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4:21-28.

[4]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46-52.

[5]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4:42-45.

[6]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6-40.

[7]庞继贤,丁展平.隐喻的应用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9-12.

[8]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9]张光明.英汉修辞思维比较与翻译[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10]惠宇,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1]曾宪灵,强瑞春,主编.迷你汉英分类词典[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

[12]海词词典.2015-12-05取自手机APP.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浅析电视剧台词中韩翻译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