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发展之路
2017-02-23胡茵
胡茵
摘要:本文对艺术史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基于中西方学术比较视角,对中国艺术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它律性外向观、自主性内向观两种观念下的中国传统艺术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情况,分析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边界问题,旨在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做出有效指导。
关键词:中国艺术史 西方学术 多元文化
对中外学术界研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对我国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影响,是现阶段国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其中包含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我国艺术史发展脉络的分析及研究,是属于自身的研究经验。其次,西方学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主要视角不断更新,实际上直接体现出西方学术界以何种姿态及立场来分析中国艺术史。最后,西方的相关描述是否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将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到艺术史研究工作中,能否发生一定反应,如弱化学科限制。
一、艺术史概念
艺术史属于外来概念,兴起于欧洲,受到人文思想及理念的影响,艺术史具有人文性,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从“艺术史”名称本身来看,即可明显感受到其自身的定义,也就是将历史作为背景,并在其框架下,对多种形式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艺术,从而贴近艺术。黑格尔认为,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或艺术作品,其必然具备民族属性和时代的烙印,且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艺术不仅依存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念性和目的性。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形式的发展必然与历史存在密切的联系,与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相互关联。在研究艺术史的过程中,脱离历史背景与环境,会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不仅与历史发展进程相悖,同时也无法体现出艺术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艺术并不是独立的,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其必须是一个综合多种环境、语境的综合性实体。为此,在研究中国艺术史时,应兼顾到历史环境,并将其与社会文化进行充分联系。在历史的框架下对艺术进行了解,是现阶段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共识。
二、传统艺术观——中国艺术史研究观念
(一)他律性外向观
所谓“他律性外向观”,主要为生活服务,是满足生活物质条件的一种技艺,也是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桥梁。他律性外向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历史性,从商周时期开始,到两汉时代,我国知识阶层出现官学与私学的竞争,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出一系列知识体系,利用这些知识对未知世界进行分析,此项技能被称为“艺”,而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被称为“术”[1]。在多年发展进程中,传统艺术并非完全出于审美目的,而是与信仰、巫术等活动密切相关。他律性外向观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即使西方艺术观念对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也未能完全改变。也就是说,将艺术观看作人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历史与现实的主要反馈。
(二)自主性内向观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及文人探讨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开始从他律性外向观逐渐向自主性内向观过渡,形成自觉文化,这与人的意识觉醒存在密切关系。自主性内向艺术观不再仅仅突出目的性,而是强调艺术本身的美感,不仅让人身心愉悦,同时也逐渐脱离于现实,表现出超越历史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不同,这种精神追求将人进行抽象化处理,使人的精神超越神灵,并充分表达出来。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能够证实自主性内向艺术观确实存在。这样一来,艺术不再是文人思想的载体,也不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而是传达人的精神作用,彰显出人性的光辉。魏晋到清末,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且逐渐得到底层民众的认可。
三、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艺术形态丰富,且变化复杂,并非完全由他律性外向观和自主性内向观演变而来。从发展情况来看,他律性外向观与西方艺术观比较契合,且一直延续到今日。但是,自主性内向艺术观则在上世纪初被割断,这是因为此种观念强调务实精神,与当时中国国内环境、社会需要紧紧贴合[2]。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西方学术界在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研究时,也将其划分到中国学研究中,并作为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分支内容。现阶段,中国学者非常关注西方学术界对中國艺术史的研究,西方学术以其思想和逻辑,对中国艺术史进行分析和描述,或者按照其自身心理学、历史观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定义,当中必然会存在一定误差,或者很多地方仍然值得商榷。
但是,不得不说,西方学术界从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进行解构,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并且给人以新鲜感。之所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广泛,是因为西方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比较高,且比较重视学术传承,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西方学术界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很少设定研究界限,而是希望不同学派、学术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并借鉴对方研究视角,不断丰富自身研究内容。例如,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角度,来对自我视角进行补充或修正,从而不断丰富理论基础。
(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史及中国艺术观的过程中,也会对西方艺术史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在欧美社会中,其眼中的中国艺术学科,与其社会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互动性,从现实情况来看,西方中国学不仅关注中国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要求学术研究必须有益于国家建设。
(三)西方艺术史以传统艺术为根本,不断向新艺术史观发展,并且向视觉文化进行有效延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在当前学术研究氛围下,解构主义开始向艺术史研究领域渗透,必将对西方本身艺术史研究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比较与反思——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边界
(一)比较方法,突出艺术史研究特征
比较研究方法主要得益于比较文学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体系非常完善,并且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相关研究成功显著。西方学者指出,比较思维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并且能够不断加大知识交流层面,艺术没有国界,只有不断融入异国文化,才能在交融中得以进步和发展。对中外艺术史进行适当比较,可拓宽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思辨能力,促进自我艺术史的认同和理解。中国艺术史具有时代性,并兼具地域性特点,在比较中研究,能够加深认识体会,开拓思维。
通过中外艺术史的比较,不仅能够及时了解西方艺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在东方艺术中攫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不断比较,才能真正发现两种艺术传统的差异及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深入解构效果。例如,欧洲绘画和中国绘画在题材上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在表达同一思想上,表达手法完全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而出现这种审美差异的根本原因则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利用比较方法,能够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艺术史的思维特征,解释文化渊源,揭示文化差异。
(二)文化渗透,带动中国艺术史研究发展
19世纪中叶,英国很多艺术史学家普遍认为,艺术史研究与其他学科并无关联。但是,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在艺术史研究上取得新的认识。在跨学科的鼓励下,英国艺术史研究人员开始对中国艺术史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入了解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联系,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较大启发。现代学术研究经验证实,研究艺术史,应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有效促进自身发展,使艺术史研究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意义。从更确切的角度来看,艺术史研究可以大胆进行假设,并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开拓研究思路。
传统研究方法不仅沿用传统美学概念,同时在社会学的框架下开展相关研究。为更好的了解中国艺术史,应将艺术史研究与普通历史学家的研究内容进行有效区分,摆脱将艺术作品作为主要出发点的桎梏,在沿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艺术本身的特质,并使艺术史研究更具全面性。例如,包括将人类发展学、考古学、心理学等学科逐渐融入到相关研究课题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方法。艺术史研究不应局限在艺术品中,而是应该将艺术史研究作为切入点,更好的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凸显人类智慧。
(三)重视反思,了解中国艺术史研究边界
西方学者在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研究时,能够不断创新,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够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和体系性,同時也能将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文科学。但是,从西方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西方学术界及西方研究学者毕竟属于他者眼光,在中国艺术史经验描述上是否存在偏差。其二,在研究中国艺术史过程中,需要融入众多学科,这样是否会消解艺术史的学科边界,从而导致中国艺术史研究趋向边缘化。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开展研究时,跨学科研究将学科边界问题凸显出来。正如权威专家所说,要想充分理解一门学科,首先需要进行详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实践人员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究。从近年来精英文化的不断变化上可以看出,艺术史研究逐渐向视觉文化方向发展,并且兼顾大众文化,在历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宗教因素进行分析。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科界限逐渐模糊。也就是说,即使是艺术史研究学家也会产生质疑,究竟其研究主体是艺术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亦或是考古学家。当出现研究风格偏离后,如何保持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立场,是中国学术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其在价值观上始终存在自主性内向观,并且存在他律性外向观,两种观念相辅相成。受到西方艺术观的冲击和影响,自主性内向观逐渐被割裂,而他律性外向观则得以保留。西方对我国的艺术研究具有创新性,与其他学科启发、不同研究视角及同行业经验存在密切联系。在引入西方相关研究理论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我国艺术研究相关规范,还要详细考虑其他因素,如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礼仪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宋眉.重构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所面临的囧象”及前提性思考[J].艺术百家,2014,(03):110-116+229.
[2]赫云.关于比较艺术学形态研究的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16,(02):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