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

2017-02-23田燕朱艳玲

医学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变化

田燕 朱艳玲

摘要: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患者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变化。结果 患者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患者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被溶解,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下降,值得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制定对应措施。

关键词: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变化

输血不仅是临床治疗大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抢救大出血患者生命的关键。伴随临床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高尖端手术产生并且被逐渐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中,从而导致更多临床手术依赖大量输血,进一步诱发严重输血反应[1]。此外,再加上输血理论体系的形成、血液采集与成分分离技术越来越先进,成分输血逐渐成为临床主要输血方法。但是若成分输血方法使用措施,仅仅给予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并不重视对出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及时给予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则可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为了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2.18±1.06)岁。按手术类型分:急诊手术36例,择期手术64例;按疾病类型分:脊柱侧弯者16例,肝内外胆结石者25例,产后出血者13例,膀胱肿瘤者22例,直肠癌者24例。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在术中及术后1 d内输血量不低于3500 ml。全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 d内各空腹采集4 ml静脉血,并且分别注入到EDTAK2抗凝管以及枸缘酸钠抗凝管中,混匀后及时送去检查,若无法及时送去检查,则保存在-48 °C冰箱中。工作人员应用血液分析仪与配套试剂对已处理标本的血小板水平进行检测,而血液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则采取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及记录全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1 d、2 d后的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

1.4统计学原理 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均使用专业医学软件SPSS 19.0以及Excel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率方式来表示,并进行χ2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s)方式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输血前后的PLT、FIB变化对比 输血前,患者的PLT为(184.68±110.36)×109/L,FIB为(4.15±1.18)g/L;输血1 d后,患者的PLT为(73.64±38.37)×109/L,FIB为(2.81±1.13)g/L;输血2 d后,患者的PLT为(100.25±70.36)×109/L,FIB为(3.17±1.22)g/L;患者输血前的PLT、FIB显著高于输血后,同时输血1 d后的PLT、FIB明显低于输血2 d后的PLT、FIB,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2.2患者输血前后的PT、APTT及TT变化对比 输血前,患者的PT为(12.48±2.12)t/s,APTT为(11.68±1.36)t/s,TT为(34.14±3.86)t/s;输血1 d后,患者的PT为(15.82±2.24)t/s,APTT为(14.68±1.47)t/s,TT为(44.53±4.14)t/s;输血2 d后,患者的PT为(15.82±2.24)t/s,APTT为(14.66±1.45)t/s,TT为(44.52±4.16)t/s;患者输血前的PT、APTT及TT明显低于输血后,同时输血后1 d后的PT、APTT及TT明显高于输血

2 d后的PT、APTT及TT,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患者临床手术时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容易产生大出血现象,为了保持血液循环与凝血功能,需要及时进行输血[3]。由于输血时所输入血液中无凝血因子,血液被严重稀释,从而致使血液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也被稀释,加之输血时血液温度较低,当血液进入患者身体后,可致使患者体温降低,从而减少机体内纤维蛋白原分泌量,血小板数量及功能也降低。另外,患者行大型手术其发病或者病情更为严重时,机体为了充分发挥免疫功能,会大量消耗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为此,医务人员在输血前会对患者开展一系列实验室检测(主要对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输血相容性进行检测),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4]。本研究中,患者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与输血前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充分说明手术患者大量输血后,其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会发生变化,值得医务人员的重视。为此,医务人员在患者大量输血过程中,应该对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其对其血小板计数进行监测[5]。

综上可知,患者大量输血后,其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会出现显著下降的现象,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构成严重影响,为此,医务人员应该对血液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预防患者术后产生并发症的现象,从而对患者的手术室安全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Murphy,Colin H,Hess,John R.Massive transfusion:Redblood cell to plasma and platelet unit ratios for resuscita-tion of massive hemorrhage[J].Current Opinion in Hema-tology,2015,22(16):533-539.

[2]段莹,肖南,陈玫.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96-97.

[3]Hallet J,Lauzier F,Mailloux O,et al.The use of higherplatelet:Rbc transfusion ratio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umaresusc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41(12):2800-2811.

[4]卢春生,林列坤,曹文平,等.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3):291-292.

[5]Mc Daniel LM,Neal MD,Sperry JL.et al.Use of a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in nontrauma patients:Activ ateawa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13,216(16):1103-1109.

编辑/杨倩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变化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从9到3的变化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鸟的变化系列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