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经得起《天空之眼》的审视?
2017-02-23方正宇
◎方正宇
经不经得起《天空之眼》的审视?
◎方正宇
国家/地区:美国
出品:2016年
导演:加文·胡德
主演:亚伦·保尔艾伦·里克曼
台词三段论
对,我会用可能的80条性命来换取这个小女孩活着。如果恐怖袭击发生了,那也是恐怖分子干的。永远不要对军人说,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法律不是来约束他们的,而是保护他们的。
前情预告
在一次英美两国共同参与的反恐行动中,军方将目标锁定于肯尼亚的一间房屋,其中有多名恐怖组织的头目,正在进行自杀式袭击的准备工作。为了预防进一步的恐怖袭击,指挥部决定通过无人机发射导弹来摧毁目标。但就在此时,一名天真无邪的肯尼亚小女孩偶然坐在房屋周围卖面饼,一旦实施导弹攻击,就有可能危及这名无辜者的生命。于是围绕着是否应该下令袭击,在指挥部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无人机的操控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在目标房屋附近,还有特工不顾危险地尝试将小女孩引离危险地区。然而在各种努力未果之后,指挥部还是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决定,结果是几名恐怖分子当场丧命,小女孩也在袭击中受伤,最终在医院不幸身亡。
剧集展开
凡是看过《天空之眼》的观众,一定会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监控技术印象深刻。开始的时候,观众看到的是无人机从空中俯拍的镜头,在如今这个普通爱好者也能用无人机完成航拍的时代,此类技术看似不足为奇。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有伪装成小鸟外形在飞行过程中偷拍的器材,更有缩小到飞虫体积的袖珍器材直接入室拍摄。
不过对于整部影片来说,以上这些技术层面的展现本质上只是花絮,电影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以极为尖锐的方式,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指挥部当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是:如果放弃袭击,就意味着只能坐视恐怖分子发动新一轮袭击,保守估计会有超过80人伤亡;但如果选择袭击房屋,其威力很可能会危及那名无辜的小女孩。尤其是借助于最先进的监控系统,每一个决策者、执行者都能直接看到小女孩,让人很难下达如此残忍的指令。换句话说,为了80人甚至更多人员的生命安全,是否就可以牺牲掉一条无辜的生命呢?这个问题构成了影片中的核心冲突。
实际上,类似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早已存在。比如近年来有一道出自大学课堂的题目颇为流行:“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刹车失灵但是方向盘好用,火车正常行驶的正前方有5个人,而距离5人三米的地方有一处废弃的分轨,分轨上有一个人正在工作,问,如果你是火车司机,你会怎么选?选择继续行驶撞死5个人,还是转到分轨撞死那一个人?”
或许,《天空之眼》只是将课堂上出现过的这道题目,以电影的展现形式重新进行了提问。站在观众的角度,当然会对影片中相关人物的各种选择做出评价,甚至嘲笑那些在官僚系统内部互相推诿的做法。但是,如果必须做出决定的换成了我们,我们又会进行什么样的选择呢?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在影片的最后,当小女孩被送往医院时,相信无数人都期待她能够被抢救成功,可编剧还是留下了一个最令人伤感的结局。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即便小女孩得救了,就代表了当初选择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吗?影片中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段落,为了说服指挥部同意发射导弹,上校要求部下将针对小女孩的伤亡评估概率由65%调低到45%,结果由于数字低于50%,终于促使指挥部下达了命令。但对于一条鲜活的生命来说,这些数字游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当我们经历了如此复杂甚至有些痛苦的思考之后,再来看待《天空之眼》这个片名,或许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开始的时候,也许很多人都认为片名仅仅代表了来自无人机的监控。但如果想得再高一些,在无人机之上还有什么呢?也许只有以天空的高度来进行俯视,才能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社会的冲突。影片结束时,重新播放了小女孩独自玩耍呼啦圈的段落,再次展现了生命的可贵。或许,很多问题依然不会存在最完美的答案,但至少对于参与者来说,应当尽自身最大努力表现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就好像影片中那些底层特工和操控人员曾经尽力挽救小女孩那样。让人类的每一次选择,都经得起“天空之眼”的审视,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期望表达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