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看人类未来的休闲
2017-02-23李云霞
李云霞
(中华女子学院 思政部,北京 100101)
从社会发展看人类未来的休闲
李云霞
(中华女子学院 思政部,北京 100101)
面对富裕的时间和相对贫困的文化,人类的生活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是延续消费社会的惯性,二是在消费社会中产生新的萌芽。休闲问题研究将在某些层面上对此做出回答,休闲提供的新式思维方式,将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阶层流动和职业差异问题、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衡问题等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休闲;社会发展;生活方式
休闲在现代社会逐步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这使得休闲成为了一项人们享有的普遍权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内容。同时,现代休闲在消费社会中又带有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趋势,这一点与休闲的自由特性相悖。如何避免工业化的生产本位主义对休闲的消极影响?如何既要现代化又不要资本主义化?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一 消费社会的延续
历史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和发展演化的观念这些启蒙运动高扬的旗帜,只有在线性时间观中才有可能。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实现了自希腊文明以来时间观念的一次大转折,但是历史并没有像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所预测的那样,一路高歌向前。20世纪上半叶专家们预言生产力将会极大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会相应得到增加,然而像我们常常说到的,人们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使当代很多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提出了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型,50%~59%为基本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30%~40%为富裕型,30%以下者为最富裕型。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80年前后平均高达60%左右,2016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富裕。经济的稳定增长,给人们提供了消费的经济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契机。
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使人们的休闲时空也在不断扩展。从农耕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从生产中游离出来,并辐射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科技、交通运输、通讯的发展,使休闲的空间也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休闲文化从边缘逐渐走向常规;但是人们意外地发现,与生产力提高的速度相比,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是极其缓慢的。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生了很多产业部门,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研发和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上。
生产-消费模式的继续并不必然以劳动和休闲性质的转化为前提,因此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市场将不断出现,这是由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决定的。服务行业的人员会越来越多,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休闲作为一种产业使其自身功能趋于单一化。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活动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活动,但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以相同的思维和方式去参与不同的活动,得到的也只是作为消费者的满足。
消费社会的可能需求现在来看还远没有尽头,这会继续加强对生产的刺激。休闲活动将仍然受制于生产-消费模式,使休闲活动停留在闲暇娱乐消遣的层面上。我国现今的横向休闲文化网络结构相当复杂,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闲聊消遣型、旅游观赏型、游艺娱乐型、竞技博弈型、虚拟互动型、求知探创型[1]。这些活动大部分以物质形式为中介。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如果大家把休闲的消费都投入到上述活动之中去,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另外,可供人们消费的艺术演出、大众化体育活动、虚拟时空等产品大部分都是快餐文化的产物,质量参差不齐,缺少文化内涵。例如曾经一度风靡全国的大型实景演出,很多地方都在盲目上马类似项目,但未必会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
各种各样的虚拟空间也层出不穷,一些追求田园生活的人在郊区、农村租赁土地,耕田、养花、种草;另一些有同样追求的人在虚拟的电脑网络中种菜、收割。这些活动有着相同的特征。你或者付出租金租赁土地,在从城市到乡下的路上耗费时间、消耗汽油;或者要在网络中购买各种虚拟的工具,还要面对不时蹦出来的各种广告,才得以完成心愿。这些形式的出现仍然是生产-消费模式下的创造,网络游戏中各种盈利模式的创新时时提醒着我们,价值正在被创造着。
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活动会继续发展,这从科技行业公司的研发项目就可以知道。大多数公司把资金投入到家庭电子信息娱乐产品的研发上面,并通过各种渠道展现这些概念产品的魅力。人们的消费习惯被概况为: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在马惠娣主编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一书中,有一组对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市在业群体和非在业群体时间分配状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下面各种活动一周平均所用时间:读报刊书籍;看电视;听广播;学习与自修;逛街、逛商店、逛夜市等;看录像、影碟、听音响;去影剧院、录像厅或现场观看表演、比赛;体育锻炼、室外散步;去舞厅、歌厅、夜总会娱乐;利用电脑学习或获取信息;玩电脑游戏、玩游戏机;吹、拉、弹、唱等自娱活动;下棋、打牌;业余爱好;养花鸟鱼虫和宠物;参观、游玩;参与社会工作或公益活动;从事工作外有收入的活动;从事社交活动;电话闲聊;与人聊天;参加宗教活动;无事休息。[2]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里看电视、逛街、锻炼和社交活动是休息时间里占比例较高的,一些更为有益的活动无论是对在业者还是非在业者来说,都是参与度较低的。这和有没有空余的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某些活动和需不需要有所花费也没有必然联系。一方面出于经济的考虑,一方面出于人们思想文化的现状,消费的异化在社会中仍将延续,休闲在社会中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经济功能,休闲时间几乎等同于消费时间,在消费时间里又增长出许多虚假的需求以刺激生产。在生产-消费模式中,人们即使摆脱了电视的控制,也大都沉醉于物质享受和各种刺激之中。不是“得休忘闲” “执休用闲”,而是“闲而无休”。消费社会中,休闲是身份的一种象征,人们通过消费各种各样自然的、人化的休闲活动来实现对自身的认同,由此,短时期内人们普遍的休闲方式仍然将以物质追求和享受为主要目的。
在过去久远的年代中,人们的生活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赢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物质成就,但最难改变的是人的生活习惯、语言、日常思维方式等。如何使丰硕的物质成果转化为精神成果,是当代的一个重大课题。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经济行为,“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3],更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缩影。“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是必然的人,经济关系松弛,人与人的关系密切,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是偶然的人,经济关系紧密,人与人的关系疏离。”[4]要在消费社会中恢复人与人的应然关系必定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变革,在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人们固有的“占有”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中孕育出积极的消费需求,即基本的生活需要、休息享受型需要和发展型需要。同时,抵制异化消费,确立适度享受和积极休闲的生活态度,注重人的精神需要,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提倡真正有益于人的休闲消费。
二 人类解放——休闲作为社会普遍状态的来临
休闲社会来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活动的社会转变。劳动消除与休闲的对立,在其活动中呈现出自由自觉性。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由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以人为本的劳动生产,为人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劳动生产,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
我们理解人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生成性的历史过程,自由是从必然中生出并与之相比较而得来的。“不能认为只有当必然性消失了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甚至最自由的诸种活动形式:科学、艺术和体育活动,也只有做到与工作一样精确、严密、一丝不苟,甚至比工作更精确、更严密、更一丝不苟才有价值可言。”[5]这就是说在生产劳动中,人们可以培养认真严肃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独特的创造性。马克思说:“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6]人的实现包括能力的发展,劳动活动的目的要求人们在过程中培养、发展其能力,这在适度的劳动观中才能实现,劳闲均衡在人的实现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萧伯纳在《社会主义和文化》中说:休闲可以看成是自由的活动,劳动则可以看成是强迫的活动。休闲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劳动是做你必须做的事。[7]李开复在《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中为青年们提出的建议是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差异。必须做和喜欢做,可改变和不可改变一定是有差别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的这种现实转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预设:全球范围内不再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指标,不按照机器效率的标准安排分工。显然,这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面临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刘小枫在重温《金蔷薇》中提到近代文化由西向东艰难渐进: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文化运动、俄国文化精神运动,精神的牺牲换来了用血和泪浸泡出的文化。他同时质问:西方文化精神的脚步已踏入远东王国,我们能自信必将到来的文化聚生会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新生吗?他的回答是不抱希望。对于这段话的前半段,笔者表示认同。在20世纪,西方文明仍然进行着不断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思考着自己文明的走向。理性的强力深入到西方文明的最深处,把自己也当作批判对象来反思,对理性的张扬与对理性的批判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合力。理性力量和非理性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西方社会,牵引着西方文明的走向。但是如果说西方文明自身的机制决定了它自身发展的取向,那么它向东方的转移就是百年来历史的指引。近代东方,积贫积弱,西方文明是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当代东方,国富民强,西方文明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的。往前可以上溯到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今天可以看到中国的成功。西方对中华文明的追捧,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西方文明关注的角度,正好提示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挖掘传统文明中积极的思想资源,共同防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加以阐述的,不是历史的乌托邦,劳动-休闲模式在当代的互涉正是这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休闲思想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强化了休闲的意义定位,为休闲的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在此情境下,文化精神新生确定无疑,休闲文化就是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极其重视休闲的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极其重视休闲的内容——面向自身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极其重视休闲的制度保障——法律的明文规定与执行;极其重视休闲的观念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传统文化崇尚自然、简朴、闲适、达观的生活方式,以境界取代外物来衡量人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必然包含孕育这一理论的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包含传统生活方式新生的活力。
三 休闲促成新的生活方式
从休闲观入手,前面的问题至少有了一种答案。问题的解决必须要超越单一的西方模式,并且要在社会实践中推行新的生活方式并加以检验。需要丰富,欲求少,消耗减少,境界高。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阶层流动和职业差异问题、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衡问题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解决。
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工业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示了严重后果。在后工业社会中,除了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外,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以接触自然、文化相关的资源耗费少的服务行业和体验经济将继续蓬勃发展和优质化。在全球化趋势继续延续的态势下,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这个村落里,文化心理差距将越来越小。文化是流动的,先进文化必然会发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消费的增长会让位于休闲的增加,生活方式将优先于物质生活水平。
梁漱溟的口述史书名为《这个世界会好吗?》,其中明确指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有志之士前仆后继、挽救国家于危亡的动力,就是因为只要社会是流动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人们就有活下去的动力、战斗下去的勇气、憧憬未来的信心。阶层之间的流动在消费社会刚刚来临时,着实有暗潮涌动之势,但是随着消费的异化,消费活动反而越来越带有符号的意味,某些活动与普通公众基本绝缘。新型休闲观的逐步确立,会慢慢打破这种消费时空的壁垒,打破阶层之间的樊篱,通过休闲活动使阶层流动更加活跃。休闲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常见的一种生活状态,休闲有多有少,但没有好坏。如果一种休闲显得是坏的,那是因为它被用去实践坏的事情。这样一来,出于共同的目的——休闲,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可能聚集一堂,例如国际、区域盛事都可以吸引到不同类型的人的关注,尤其是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很多休闲活动与人的背景关系不是很紧密,更多的是体现着个人的理想和兴趣爱好。在休闲活动中,会形成阶层的流动,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休闲会破除人们的固有职业观念,弥合个体生命的分裂感,使工作和休闲统一于人。历史上,休闲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工作的补充和无所事事,这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都有关系。休闲的意义一度丢失。工作对于人来说是有积极的生命意义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一个人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经常可以体验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即使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不退缩,那是因为这正体现了自我的存在。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与休闲是不可分的,境界高的人在工作和休闲中都会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禅宗有云:砍柴挑水做饭即为道。同时,在工作中,一方面可能会吃到苦头,另一方面,工作中得到的系统训练也可能会使人在休闲活动中如鱼得水。一个厨师在聚会中小露一手,会激发大家的兴趣,赢得大家的赞赏。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在外出游览时充当义务的讲解员,娓娓讲述当年的那些故事,会使游览的过程更有文化意义,让同游的人印象深刻。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只要认真敬业就是值得尊重的。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只要勤恳地工作,那么工作所得对于其他职业的人来说必定是额外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根本不分好坏贵贱。那些以职业为标准来区分人的人,对自身其实是最大的不尊重。
休闲以一种生存的方式培育着人的实践精神和观念。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中,人才得以通过实践活动,独立地进行思考,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可见精神产品的质量也会随着精神需求的提高而提高。在高水平的精神财富的享受之中,人们又能扩展视野、激荡心灵,形成新的文化启示以回馈休闲文化生态系统。休闲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验必然会将人的休闲实践推向更高的层次。通过休闲活动,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通向审美的境界,美的观照化为生存的实在,审美的现实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通过休闲人们可以去亲近自然、改变对工作的偏见,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也会相应变化,直至进入审美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工作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中国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大大增加,跨国公司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很多新型企业中已经实行,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流行。对于这些行业中的人来说,劳动和休闲的时间已经非常弹性化。人们的休闲欲求越来越强烈,休闲的品味越来越高,休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按照西方通行的标准,进入休闲时代要有下面几个指标:首先,休闲产业的产值要占总产值的50%以上;其次,休闲产业及相关产业人口要占到50%以上。这是两个硬指标。另外,也要有软性指标,如休闲文化、对休闲的有效需求、对休闲时间的利用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现在离休闲时代还比较远。[9]
不过,鉴于西方文明自身已经显现出来的弊病,我们不能沿着其老路亦步亦趋。还是老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既要经济的高度发展,也要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我们要力求旧题新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补充,把休闲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重塑之中,以建设和谐健康的生活世界。
[1] 谢洪恩,孙 林,张世慧.论我国休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05(6):182-187.
[2] 马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7-18.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4] 陈先达.漫步遐思 哲学随想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4.
[5] WEIL S. Oppression and Libert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58:84-85.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3.
[7] 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45.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9] 盈 竹.休闲在富裕的时间与贫困的文化之间:访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王雅林[J].小康,2006(1):24.
责任编辑:黄声波
SocialDevelopmentandtheFutureofLeisure
LIYunx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Facing affluent time and relatively poor culture, the human race has different choices. The first is to keep the habit of consumer society; the second is something new appearing from consumer society. The study on leisure will provide answers for us at some levels. Leisure will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ocial life according to its new way of thinking. It will promote people to develop healthy life style and ease the social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uch as the problems on popul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lass mobility and occupation difference, moral decline and value imbalance.
leisure; social development; life style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5.019
2017-06-10
中华女子学院基金资助项目“休闲的当代意义研究”(KY2016-03001)
李云霞(1977-),女,辽宁抚顺人,中华女子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文化问题。
C913
A
1674-117X(2017)05-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