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平方言持续体标记“倒”和“住”

2017-02-23蔡马兰龚先美

关键词:昭平补语介词

蔡马兰,龚先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昭平方言持续体标记“倒”和“住”

蔡马兰,龚先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昭平方言持续体标记有“倒”和“住”,主要针对“倒”和“住”的基本用法、语法形式以及历史演变进行探析。

昭平方言;持续体标记;“倒”;“住”

持续体标记指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宾语之前的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普通话为“着”,昭平方言则为“倒”和“住”。昭平县位于广西贺州市东部,《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昭平方言划归为粤语勾漏片。[1]上世纪90年代,汉语体貌研究开始兴起发展。同时,汉语方言持续体研究也成为方言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麦穗,[2]李蓝,[3]罗自群,[4]林颂育[5]等,针对某一方言点的持续体标记进行详尽描写或对比分析多个方言点的持续体标记。目前,对于广西的持续体标记研究主要有贵港方言、玉林方言、[6]南宁白话、[7]梧州白话、[8]灌阳话、[9]柳州方言,[10]尚未涉及昭平方言。昭平方言持续体标记主要有“倒”和“住”,符合罗自群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持续标记的地理分布特点时得出的结论:[ts]/[t]和[t]两类声母的持续标记的分布有明显交错现象,在粤语区“紧”或“稳”和“倒”可能共存。本文将从这两个持续体标记的基本用法、语法形式、历史演变三方面展开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方言研究。

一 “倒”和“住”的基本用法

普通话常用持续体标记为“着”,句法环境为“V+着”,而昭平方言主要用“倒”和“住”,其用法比较复杂。

(一)“倒”字的基本用法

1.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顶身体倒立。

2.将容器里的东西倒出来。倒油。

3.向反方向移动。倒转来行向着相反方向走。

1.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目的。你衫裤找倒冇曾你的衣服找到了没有?/头猫捱木杈夹倒咧这只猫被木杈夹住了。

2.作可能补语,指做事的能力或动作的可能性,意思是“能够,可以”。手太冷写冇倒字手太冷写不了字。/借倒银纸咧借到钱了!

3.作方位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在”或昭平方言的“跟”,后接处所名词,如凳子、桌子、地板等。坐倒凳睏了坐在凳子上睡着了。/头妹睡倒地底哭这个小女孩躺在地上哭。

4.作持续体标记,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我屋停倒八个人我家住着八个人。/头老师跟教室上倒课那个老师在教室上着课。/个人冇跟屋,又见灯光倒一个人也不在家,但灯又亮着。当“倒”用于“在”或“跟”引导的介宾短语前时,“倒”实际是粘着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此时为持续体标记,如:坐倒跟凳睏了坐着在凳子上睡着了。

5.作动相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补语“好”,表示动作银纸放倒波放好钱哦。/把头发绑倒把头发绑好。

6.作进行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一般跟时间副词连用。我果尼吃倒饭我现在吃着饭。

(二)“住”字的基本用法

(1)作实义动词时,相当于普通话动词的“住”,表示居住、停留。佢住跟农村佢住在农村。/阿嫲捞我队住跟一起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

(2)作非实义动词时,其用法如下:

1.作结果补语。拉住佢,冇畀佢跌拉住他,别让他跌倒了。/拖住狗拖着狗。

2.作方位介词,与介词“倒”用法一致,相当于昭平方言的“跟”,后接处所名词。睡住地底睡在地上。/躲住床底躲在床底。

3.作持续体标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我果尼吃住饭我现在在吃饭。/睡住看书睡着看书。/头妹面红住那个女孩脸红着。“住”同样可以置于“在”或“跟”引导的介宾短语前,如:睡住跟床上睡着在床上。

4.作动相补语,等同于普通话的补语“好”。银纸放住波放好钱哦。/把头发绑住把头发绑好。

5.作进行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可以跟时间副词连用。我果下洗住凉我这会儿正在洗澡。

二 持续体标记“倒”和“住”的语法形式

昭平方言的“倒”和“住”是典型的持续体标记,均可跟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其基本句法环境为“V+倒/住”或“Adj+倒/住”,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持续体标记“倒/住”可构成“(N施/受+)V+倒/住(+ O)”“N处所+V+倒/住+O施/受”“(N施+)V1+倒/住(+O)+V2(+O)”“(N施+)V1+倒/住+V1+倒/住(+斗)+V2”等多种语法形式。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以分为静态动词、动态动词和终止动词,其中前两种动词可接持续体标记。静态动词指动作行为进行过程中或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某一静止状态或结果的动词,如坐、蹲、躺、睡、停、等、穿、戴、系、拿、扶、放、挂、关等;动态动词表示动作本身,不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持续的状态,只是接了持续标记后才表示动态持续,例如:吃、喝、行、说、跳、看、听、猜、走等。此外,能进入“Adj.+倒/住”格式的形容词主要有光、暗、红、黑、白、空、痛、肿、累等,常带贬义色彩。

1.(N施/受+)V+倒/住(+O)

“(N施/受+)V+倒/住(+ O)”是昭平方言持续体的基本形式。V多为单音节词,前面可跟副词连用。主语和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主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为受事。主语一般为人称代词,宾语一般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主语、宾语均可被量词修饰。当主语为施事时,句子形式为“N施+V+倒/住+O”,而当主语为受事时,只不过是将“N施+V+倒/住+O”的宾语提前至主语位置,而主语位置保持不变,即“N受+N施+V+倒/住”。此语法形式多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中,也可以用于疑问句。

(1)佢契倒/住饭她吃着饭。

(2)本书佢看倒/住他看着这本书。

(3)佢成日黑倒/住面他成天黑着脸。

(4)头新娘穿倒/住红衫这个新娘穿着红衣服。

(5)企倒/住来站着!

(6)你眯倒/住眼你眯着眼!

例(1)和(2)的“倒/住”表示动作的持续,不能省略,其主语分别为“佢”和“本书”,其中“佢”为施事,“本书”是受事,前有量词修饰,表示特指。(1)中如果省略“倒/住”,则句子只是陈述一般事实,无持续义。如:“她吃倒/住饭”表示吃饭这个动作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表示由“吃饭”这个动作行为形成的动态持续状态。要是省略“倒/住”,则只是陈述“她吃饭”这个事实。(2)若省略“倒/住”,变成“本书佢看”,意在强调“这本书是他在看,而不是我或者其他人看”。例(3)为状态的持续,表示他保持着“黑着脸”的这个状态,形容动词“黑”前面用副词“成日”修饰,表达说话人埋怨或不满的心情。例(4)因“倒/住”也作进行体标记,因此“穿+倒/住”有两种解释:表动作的进行;表“穿”动作完成后保持“穿着”的状态。(5)和(6)为祈使句,说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做出或保持相应动作,表示命令或建议。“企倒/住”表示“站”这一动作的持续,“眯倒/住”表示“眯”这一动作完成后保持的状态。祈使句中的主语可以省略,如例(5),也可以不省略,如例(6)。祈使句中的持续体标记“倒/住”一般不能省略,省略后则不表示祈使,而表示向听话人提出邀请,如“坐”,意思为“请您坐下”。“倒/住”用于祈使句“V+倒/住”,其后还可以添加趋向补语“来”等,即“V+倒/住+来”,使祈使句强加于人的语气稍微缓和,多用于劝说或建议。具有该用法的动词不多,一般为静态动词如企、坐、睡等。

2.N处所+V+倒/住+O施/受

该句式为存现句,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说明动作完成后存在的一种状态,其宾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若要将处所名词后置,则需要在“倒/住”后添加方位介词“在/跟”,构成介宾短语,此时该句式可以简略为“N施/受+ V+倒/住+在/跟+N处所”。处所名词或介宾短语置于句首或句末,语义上相差不大,但强调重点有所不同。若位于句首,强调某人或某物存在的处所,若位于句末,强调某地或某处存在的人或物。

(7)门口槛坐倒/住几个人门槛坐着几个人。

(8)衫架上挂倒/住件衫衣架上挂着一件衣服。

例(7)的宾语为施事,说明“门槛坐着人”,是某处存在某人的一种状态。该句强调“门槛”而不是别处坐着人。也可以直接在处所名词前添加方位介词“跟/在”,则例(7)变成“跟/在门口槛坐倒/住几个人”,与“门口槛坐倒/住几个人”语义相差不大。若要将处所名词“门口槛”后置,需在“倒/住”后添加介词“在/跟”,原句变为“几个人坐倒/住在/跟门口槛”,此时强调在门槛坐着的是“几个人”,而不是其他事物。例(8)的宾语为受事,“挂倒/住”表示“挂”动作完成后保持着的一种静态持续状态,即“衣架上挂着衣服”,表示某处存在某物。例(8)也可以表示为“件衫挂倒/住在/跟衫架上。”

3.(N施+)V1+倒/住(+O)+V2(+O)

该句式为连动句,“倒/住”用在两个动词之间,V2是主要动作,其中“V1+倒/住”表示V2的伴随状态或手段方式等,以“V1+倒/住”的伴随状态或手段方式进行V2。主语只能为施事,由指人或动物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人称代词充当。

(9)尼通日睡倒/住玩手机你成天睡着玩手机。

(10)我阿叔经常吃倒/住饭看电视我爸经常吃着饭看电视。

(11)开倒/住车去黄姚古镇开着车去黄姚古镇。

例(9)中的“睡倒/住”表示施事处于“睡着或躺着”的状态去进行另一动作,即“玩手机”,V1前面添加副词“通日”,使句子含有埋怨义。例(10)“吃倒/住饭”表示主要动作“看电视”的伴随状态,即“吃着饭的时候,看电视”,因此一般不说“看倒/住电视吃饭”。例(11)“开倒/住车”是“去黄姚古镇”的一种手段方式,强调是“开车”而不是采用走路或坐船等其他交通方式。

4.(N施+)V1+倒/住+V1+倒/住(+斗)+V2

此语法形式表示在某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情况下突然出现新情况、新发现。“V1+倒/住”本身就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而重叠形式“V1+倒/住+V1+倒/住”使得“V1+倒/住”的延续时间更长久迟缓。V1和V2一般为不同的动词,但在否定句中,可以一样。该句式的主语为施事,不能为受事,且“V1+倒/住+V1+倒/住”后不能接宾语。

(11)头细子行倒行倒斗扑一跤那个小孩走着走着就摔了一跤。

(12)哭倒哭倒斗睏咧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13)跳住跳住冇跳咧跳着跳着不跳了。

(14)只手红倒红倒斗黑咧这只手红着红着就黑了。

例(11)动作“扑一跤”出现的状态为“行倒行倒”,即一段时间内保持走路的状态,它比“行倒”持续的时间稍长;例(12)静止状态“睏”出现的动作状态为“哭倒哭倒”。肯定句中,表示出现新情况的动词V2不能与V1一样,但在否定句中却可以,如例(13)中动作状态“跳住跳住”出现的新情况是“冇跳”。该句为否定句,因此句中重叠式“跳住跳住”的动词“跳”与出现新情况“冇跳”的动词一致。例(14)中“黑”这个新情况在前面“红倒红倒”的状态下出现,表示手的颜色变化渐变的过程。

三 持续体标记“倒”和“住”的历史演变

(一)语言学界关于“倒”和“住”的来源说

关于持续体标记“倒”的来源,罗自群认为持续标记“倒”字来源于附着意义的“著”。梅祖麟[11]猜测西南官话的“倒”本字可能是“着”,而李蓝则认西南官话贵州大方话的“倒”来源于现代汉语“到达”的“到”。关于持续体标记“住”的来源,罗自群认为“住”同样来自附着意义的“著”;杨敬宇[12]则认为普通话中“住”的“停止、停留”义是广州话“住”发展为具有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的语义基础。宋金兰[13]指出粤语和广西平话的持续貌助词“住”均与“在”存在双声关系,在壮、侗、苗、瑶等民族语言里,“在”和“住”为同一个词。

罗自群认为应该将持续体标记来源归于中古汉语附着意义的“着(著)”。如果坚持持续体标记同源说,那么各地方言持续体标记为什么会呈现各种不同的语音形式呢?李蓝指出,“在汉语方言中,并非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就源于同一个字。”因此,对于昭平而言,不同语音形式的持续体标记“倒”和“住”可能有不同来源。从语音的角度来看,普通话“到”“着”和中古汉语“著”,在昭平方言中的发音分别为[tu44][tiɛk55]和[ty44],而昭平方言“倒”和“住”发音分别为[tu55]和[ty214],可见昭平方言的“着”[tiɛk55]与“倒”[tu55]声调值一致,但声、韵母不一样,“著”[ty44]与“倒”[tu55]声韵调均不一样,但“到”[tu44]“倒”[tu55]声韵母调方面基本一致;对于“著”[ty44]字,其声韵母与“住”[ty214]一致,声调值存在差异。很多学者也指出“住”不是本字,应该为方言同音代替字。由此可以大胆推测,昭平方言的持续体标记“倒”不大可能来源于“着”或“著”,应该来源于动词“到”,而“住”的来源应为中古汉语的“著”。

(二)持续体标记“倒”的历史演变

“到”在《说文》为:“至也,从至刀声。”“到”本义为“到达”,从先秦时期周朝开始,这种用法就开始出现了,后常接具体的处所名词,指到达某地或某处,如:蹶父孔武,靡国不到。(周·《诗经》)。春秋时期,“到”后接表示时间的名词。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春秋·《论语》)。战国时期开始,“到”开始出现在位移动词之后,“到”仍接处所名词。如: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战国·《庄子》)。到了唐代,“到”接动词作补语,后接宾语充当句子的结果补语,如:百姓所纳到弓箭、长刀等,府县不合收贮。(唐·《唐文拾遗》)。北宋时期,“到”接动词作补语的用法更为广泛,甚至出现了“到”作持续体标记的用例。如:又见陈到肴馔,老人饮啖自若,左右亦无仆从。(北宋·《太平广记》)。

李蓝指出,“‘到’的虚化过程可能是:V到表示动作到达某一地点>V到表动作涉及对象>V到表动作有了结果>V到表动作持续。”[3]50从我们考察的史料来看,“到”的虚化路径也基本符合这一路经,并且符合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的普遍规律。

(三)持续体标记“住”的历史演变

因昭平方言的“著”与“住”声韵调大体一致,作持续体标记的“住”应为“著”的方言代替字,其虚化过程类似普通话的持续标记“着”。“著”的本义为“附着”,同“着”。先秦时期,“著”主要用作动词,常以“著于”的形式出现。例如: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春秋·《左传》)。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主要以“V+著+处所名词”的形式出现,可见这个时期的“著”已经开始向介词虚化,但仍保留着动词的“附着”义。例如:诸将覆护,乃囚於壶关,闭著土窖中,以车轮盖上,使人固守。(六朝·《三国志》)。唐宋时期开始,“V+著”后还可以跟非处所名词。如:上公跪著剑,俛伏,兴,纳舄,乐作,复横街南位,乐止。(唐·《通典》),并出现了“处所名词+V+著”的形式。如:刀剑为峰崿,平地放著高如昆仑山。(唐·《全唐诗》)。当“V+著”后的名词省略或“处所名词+V+著”前的处所名词不出现时,留下“V+著”的形式,此时“著”已经开始虚化为持续体标记。例如: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唐·《全唐诗》)。

从以上分析可知,持续体标记“著”的虚化过程为:动词“著”表附着意义>处于动词于介词之间的“著”表附着义兼存在义>介词“著”表存在意义>持续体标记“著”表动作或结果状态。

四 结语

昭平方言的“倒”和“住”均属持续体标记。文章首先探讨了“倒”和“住”的基本用法;其次对其构成的语法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说明,主要有4种语法形式,即“(N施/受+)V+倒/住(+ O)”、“N处所+V+倒/住+O施/受”“(N施+)V1+倒/住(+O)+V2(+O)”“(N施+)V1+倒/住+V1+倒/住(+斗)+V2”;最后探讨了“倒”和“住”的历史演变,得出“倒”的来源为“到”,其虚化过程为“‘到’表示动作到达某一地点>‘到’表动作涉及对象>‘到’表动作有了结果>‘到’表动作持续”;“住”的来源为中古汉语“著”,按照“动词‘著’表附着意义>处于动词于介词之间的‘著’表附着义兼存在义>介词‘著’表存在意义>持续体标记‘著’表动作或结果状态”这个过程虚化。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

[2] 麦 穗.广西贵港方言的“住”[J].语言研究,2002(特刊):273-277.

[3] 李 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毕节师专学报,1996(4):44-52.

[4]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

[5] 林颂育.试论东南方言的持续体标记 [J].语言科学,2013(3):250-260.

[6] 梁忠东.玉林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J].百色学院学报,2009(2):95-98.

[7] 吴旭虹.南宁白话体貌考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 余 凯,林 亦.梧州白话的进行体标记与持续体标记[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5.

[9] 王赢君.广西灌阳话的持续体标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0] 易 丹.柳州方言的“倒”[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73.

[11] 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 [J].中国语言学报,1988(3):193-216.

[12] 杨敬宇.广州方言动态助词“住”的历史渊源[J].学术研究,1999(4):60-62.

[13] 宋金兰.汉语方言持续貌助词语源新探:兼与梅祖麟先生商榷 [J].玉溪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1):50-55.

责任编辑:李珂

Continuous Aspect Markers Dao(倒) and Zhu(住) in Zhaoping Dialect

CAI Malan;GONG Xianme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Dao(倒) and Zhu(住) are continuous aspect markers in Zhaoping dialect.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ir basic usages, grammatical form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Zhaoping dialect; continuous aspect marker; “Dao”(倒);“Zhu”(住)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24

2016-12-29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贺州昭平镇语言使用及态度调查研究”(YCSW2016012)

蔡马兰(196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龚先美(1988-),女,广西昭平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

H17

A

1674-117X(2017)02-0113-04

猜你喜欢

昭平补语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灵魂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分为二”:破解一次复合型函数问题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2017年高考三角热点考向预测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两次求导 实现目标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