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隐喻下的课程及其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启示
2017-02-23孙桐
孙桐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幽灵隐喻下的课程及其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启示
孙桐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幽灵,在中西方文化里有着不同的含义,人们对幽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幽灵形象,作为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表现形式又对课程有着特殊的隐喻。幽灵隐喻下的课程具有过程性、全局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而对我们理解课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于课程的价值取向,例如多极对话、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幽灵隐喻下的课程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也有助于今后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
幽灵隐喻;课程理解;价值取向;启示
一、幽灵显现及幽灵隐喻
幽灵,谓人死后的灵魂,亦泛指鬼神。在中国古代,对幽灵一直有敬畏、恐惧的心理,儒家文化里对幽灵、鬼神的看法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真正提及“幽灵”一词是在《后汉书·桥玄传》中曹操为桥玄撰文的“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在《晋书·佛图澄传》里“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这里的幽灵代指的僧人佛图澄,他精通玄术,为大将军郭黑略预测战事,所以幽灵也是一种未卜先知的形象。
在西方,自古以来就相信幽灵的存在,“灵魂不灭说”也是西方宗教传统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构成了“天堂”与“地狱”善恶二元论的基础。而在西方的文学戏剧作品从古希腊开始,就不时地在舞台上出现了幽灵这类的人物形象。有“悲剧之父”之称的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作品《报仇神》,其中的战争、祭女、杀夫、弑母、裁决审判串起了整个复仇故事的情节链。最后,被儿子杀死的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幽灵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向观众控诉她的复仇意愿。虽然克吕泰墨斯特拉这一幽灵的形象设计简单、角色文化意蕴较浅,却开启了西方戏剧幽灵形象功能的先河。[1]
幽灵,他们作为人类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殊的形象功能和文化意蕴。从这些形象中可以看出,幽灵是具有个性的,具有主体性,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幽灵有充分的自由,他们能够令人羡慕地穿越于各种空间之中,构筑着人们渴望的故事。
那么,幽灵隐喻则是指一种修辞手段,即用幽灵这个词指出另一种常见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在笔者看来,隐喻要比抽象逻辑概括或者是演绎归纳更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强调的那样,逻辑是界定性的,它是帮助我们更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它旨在结束抑或是排除,甚至用塞利的话来说“是扼杀”,然而对于“隐喻”来说,它是生产性的,它是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东西,它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2]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更愿意以“隐喻”的方式来解读课程。
二、幽灵课程的特殊意蕴
对幽灵隐喻下的课程解读,就是以幽灵做喻体,对本体课程的解读,是人们对课程解读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做喻,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和表达课程中的实质内涵,通过对隐喻的事物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课程现象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幽灵形象入手,找到幽灵与课程的相似性,我们发现幽灵是自由缥缈、反复无常、捉摸不定、存在于多种时空的东西,比喻到我们的课程就是过去真实发生的、现在一直存在的、将来可能发生变化的事物。
(一)无处不在与过程性
幽灵无处不在,正体现着课程在教育活动中的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需要把课程当做过程来理解,而不仅仅是课程目标或者课程结果,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的课程,瑞吉欧对幼儿的“项目活动”课程,布莫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课程没有终点,即便是在完成了一项课程目标那也只能说这里的终点又是起点。
(二)穿越时空与全局性
幽灵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是一个可以来回走动可以穿越的形象,它具有情节上的叙事补充功能,不仅能够回到过去更可以预测未来。从文学角度来说,幽灵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成为戏剧行动的主要推动力,增强戏剧效果。从课程的角度来看,课程应该能够掌握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并且具有这些活动中的个体心理外化的作用。多元文化价值融入课程乃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课程应该有全局的视角和观念,所以,我们解读课程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我们当前可以观察到的形态,而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全局性。
(三)神秘莫测与复杂性
幽灵这个事物对我们来说,它有幽暗、恐怖、让人心生厌恶的一面,同时又因为它本身的神秘莫测让人产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因而,课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多尔曾说:“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被摆渡到永不回归的彼岸安息,而在此岸的我们,则需要获取新的灵魂。”[3]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幽灵隐喻的课程有两方面的意味,第一是那些旧的幽灵,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控制我们思想,同时更影响着我们对现在及未来的课程的判断力;第二是有前瞻性的幽灵,它们以现在的视角探寻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研究课程的理论有着指导的作用,当然更能促进我们教育愿景的实现。我们以幽灵隐喻课程,幽灵是一种缥缈虚无的存在,他们可以被看到、被感觉到,但他们没有具体的形体。他们存在于我们意识的边缘,既真实又虚幻,若隐若现。[3]
作为课程研究者个人理论的表征,课程隐喻可以促进知识的显性化,进而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乃至个人理论的扩展和转变,对课程隐喻的分析与探讨,不仅促使更好地理解课程原理、课程观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
三、幽灵课程的价值取向启示
(一)以过程性理解课程,强调多极对话的价值取向
幽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经验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不同主体之间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互动的实质便是对话,教师与学习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主体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主体之间的对话,等等,每个主体之间的对话都是在建构新的课程意义。例如,教师与学习者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教师在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前提条件下,同时也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参与对话,引导学习者创新个性化知识,提高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理解课程的过程性是要强调课程过程的多极对话和动态生成的价值取向。
(二)以全局性理解课程,注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
幽灵课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体现出其特有的全局性意蕴,全球化和社会阶级分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共存导致的价值取向冲突成为了社会现实,因而,在课程中需要理解并择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异质文化之间在课程目标、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的差异[4],使课程能够反映全球多元文化的要求,也能够使得教师与学习者运用价值理性来认同、理解多种文化的价值。怎样才能够用全局性的视角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呢?这就需要有异乡人的思维。所谓异乡人,即外来人/外地人,是相对于“本地人”的一种称呼,它是对人群的一种模糊性归类,参照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指本人非本地出生、本人的先辈非本地出生或者本人长期居住在非本地等条件来分类,甚至于是按照自己或周围人的主观意愿而分类。作为异乡人,身在他乡,漂泊无依,或许还会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礼仪习惯格格不入,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可正是这样的孤独感,会给自己以新奇的视角重新思考,才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似的不全面地理解课程。
(三)以复杂性理解课程,关注真态课程的价值取向
幽灵的真实与虚幻隐喻着在当前多元、多变且充满了不确定的环境下课程的复杂,因而,需要我们课程研究者更多地要关注课程中真实发生的情境。真态课程,即在真实情境中真实发生发展着的课程,是一种以动态过程为基本导向,以多极对话、多元文化为基本价值观念下关注的真实的课程。正如没有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看一本书、一场电影,进行一次演讲、一次参观,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环境或者如何改变社会环境都要受到现实情景的深刻影响,也要受到他们对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应和改革的理解的影响。[5]
以后现代课程观的观点,真实状态下的课程,是使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课程领域,要意识到自组织的作用并且要学会利用自组织,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忽视且正确看待干扰。只有当干扰、混乱、问题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而需要继续运行已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出现自组织。正如皮亚杰所言,这种未定的状态(不平衡)为再发展“提供了动力”。[2]课程中干扰有可能带来的深渊有可能带来的希望,对于课程中的干扰,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提前思考如何避免这些影响课程进度的干扰性因素,倘若在真实课程中遇到了这些情况,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敷衍了事,这些对课程的干扰久而久之,也就变得只有消极作用了。因此,对课程研究者来说,对基础教育岗位上的一线教师来说要在真态课程中引起好的干扰,创造干扰去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让我们从“飞流直下三千尺”平铺直叙式的课程转变为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真态干扰式课程的关注。
[1]王珏.简论西方戏剧中鬼魂形象的演变[J].比较戏剧,2009,(11):71.
[2][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74,163.
[3][美]小威廉E.多尔,[澳]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张文军,张华,余浩,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1,26.
[4]苏强.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1,(06).
[5][美]Leigh Chiarelott.情境中的课程[M].杨明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7.
G642.3
A
1671-2862(2017)03-0091-03
2017-01-25
孙桐,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