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制美货运动中社会心态探微

2017-02-23吴元元吴宝晓

关键词:总商会上海运动

吴元元,吴宝晓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0)

抵制美货运动中社会心态探微

吴元元,吴宝晓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0)

抵制美货;社会心态

从宏观角度对民族主义思潮与抵制美货运动的互动关系对抵货运动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从微观角度考察抵货运动中参与者的心态,更有助于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化,并可解释运动中商会内部诸多冲突的起因。

一、同情心态与国民意识

抵货运动兴起不久,即得到各地响应,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其成因一般认为与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时空不同往往呈现多样性。民族主义的实质在当时是爱国主义。"爱国之心,对于君国,则为忠爱之心;对于同胞,则为仁爱之心。"[1]其中心是以维护主权为宗旨的各种爱国运动,如拒俄运动和各种收回利权运动。抵制美货运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商界和一般民众,运动中展示的民族主义主要是以国民意识为基础的民族正义感。在这方面,抵货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有很大不同。收回利权运动多具地方色彩,具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目的,且涉及相关地方的实际利益,相关地方的绅商学界积极支持,并不奇怪。抵货运动就不是如此。除广东、福建少数省份的商人从抵货运动中受益较大外,其它省份商民多和抵货运动缺乏切身利害关系。但是,抵货运动的波及面要比一系列收回利权运动大的多,这其中,民族正义感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抵货运动前,虽然中美禁约谈判持续了二十多年,但一般民众对其知之甚少,很难在国内形成支持谈判的广泛舆论环境。这使支持对美谈判保护华侨的活动主要局限在一些清政府官员、海外华侨及广东民众中,并不奇怪。1885-1886年美国排华极为严重的时期,重庆在1886年发生了攻击美国、法国、英国传教士和华人天主教徒的教案。这是对美国排华的较为典型的反应。但这类事件波及范围有限。从其不但反对美国人,也反对法国人和英国人及中国教民看,这类事件的指导思想仍是华夷观念,具有单纯报复性质。[2]总的看来,抵制美货运动前,除广东外,国内一般民众对美国排华,谈不上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抵货开始前,很多地方向上海总商会索取美国禁约情况,可为例证。曾铸本人对美国排华的了解,亦属有限,主要来自梁启超的《华工禁约记》。5月21日,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劳治师和上海绅商关于华工禁约问题会议上,他向劳治师出示《华工禁约记》,作为美国排华的证据。[3]抵货开始前,各地相当程度上是通这本书了解到华人在美国受迫害情形,进而支持抵货运动的。有人还把这本书和《拟抵制禁例策》及上海总商会发动抵货,看作抵货运动形成的三个关键因素。[4]抵货时期,由于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华侨在美遭遇一旦为民众所知,其"苛虐待情形,惨无人理"[5],很容易引起同情,从而激起民族正义感。营口工人不愿为美国煤油船卸货时所说,"我辈虽都未到过美国,未曾受其虐待,然而兔死狐悲,物伤其类。"[6]温州商会说,"我国国民受侮于外,自当仗义力争,共伸公愤。"[7]芜湖抵制会声明,芜湖"学界中人提倡之宗旨,乃尽国民义务,非为名利起见。"[8]小说翻译家林纾认为,"林肯去后,美人竟以奴虐黑人者处黄种",抵货之举正可"拔吾同胞于苦海。"[9]都是这种同情心理的流露。于抵货运动以支持,显然属于尽同胞义务。抵货运动中,在给上海总商会通电中,一般人对于美国禁约对于华商、学生究竟有多大损害,很少进行深入探讨。相反,他们对国家尊严受损十分关切。金匿学界代表指出,抵制禁约并非主要目的,借此"激励爱国之热心,练习合群之一德",乃主要目的。[10]在给族人曾胜的信中,曾铸把拒约看作是"黄族发达之萌芽,为报国自强之基础,事关重大。"[11]在《留别天下同胞书》中,曾铸说明他死之意义在于使"千万曾少卿相继而起,挽回国势,争成人格,外人不敢轻视我、残贼我、奴隶我、牛马我,有与列强并峙大地之一日",并为提到要人继续抵货,不达改约目标不止。

商界的这种同情心理被舆论界恰当地转化为尽国民责任的义举,上升到维护国体民生的高度,认为通过拒约可"伸国权而保商利"。商会、学界主要不仅把这次抵制看作是为少数华商及学生谋利,更重要的是把他看成是一种"义举",是洗刷国耻、提高国威和维护国权的重要手段。而所说国威、国权,其中心内容还是国家荣誉感。1905年5月10日,《时报》刊登《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在指出美国排华损害中国商业利益的同时,又说指出美国迫使中国签约,"一、损害国家之尊荣 古今各国均无此等禁约……辱国莫甚焉。二、玷辱国民之人格 种种横逆,几不以人类待我,我岂能堪!三、失两独立国彼此同等相待之权利,彼来,受我保护;我往,乃受彼苛禁虐待;天下不平事孰有逾此!" 这种观点十分典型。由于抵货运动参加者的广泛性,当时中国"民智未开",立宪运动尚未展开,一般人对权利、合群等词汇谈不上有多少了解。抵货时期,国内对权利(不管是人权还是国权)理论甚少建白。除了把抵货与否为人权之一作为反对美国干涉的根据外,甚少运用资产阶级民权学说予以论证。偶有论者指出美国排华损害的是中国的"国际交通权",即国家间"设公使领事,缔结条约,凡以便国民间之交通,为国际公法所公认"的交往权,[12]但持此论者甚少。这和随后的一系列收回利权运动有很大区别。可知大多数人参与抵货,乃是在了解到华侨在美受虐,甚至不如黑人后,持同情态度,纯属尽国民义务而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一些组织,如人境学社、芜湖抵约会对拒约只求改良商人、学生待遇,不为华工谋利不满,但也积极参与抵货。如芜湖拒约会以为,"奋全国之力量,振全副之精神,其所捍卫、所保护者,仅在少数之士商,而多数之工人反听其鱼肉刀俎而不之顾,岂士商为华人,工人独非我华人乎?"但鉴于"同具国民一分子,敢不聊尽义务。"[13]可为典型。

二、乐观心态与静候等待

抵货的直接目标是拒约。据雷墨研究,抵货成效愈大,对实现目标越有利。但抵制美货高峰期仅一个多月,效果较大者主要是上海、长江流域及广东。抵制美货何以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原因很多,除通常指出的清政府的压制外,和上海总商会内部抵制开始就出现分歧有密切关系。抵制美货从酝酿到爆发有长达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何以上海总商会内部在运动之始即产生分歧?从各种资料看,这和抵货前商会在乐观心态之下未作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反对美国排华的活动虽已延续相当长时间,但抵货运动的爆发却具有突发性。陈仪侃虽在1903年就提出抵货,但一直有唱无和。抵货的突发性正如《时报》在公启中所说,美国禁约"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国理当拒而弗纳,而今美政府既强我政府画押矣,危机一发,稍纵即逝;急则治标,徐图善后,事关全国之荣辱,人人有切腹之痛,合群策群力以谋抵制,是所望于爱国诸公。"[14]公启中的内容值得注意:指出美国政府正强迫中国画押,面临这个危机,中国必须拒约,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并认为这是"治标"之策,善后事宜可慢满处理。这种判断给人产生一种印象,即拒约很快就能取得成果并结束,即使抵货,时间也不会太长。商界的考虑,也是如此。因拒约时间不会太长,甚或以为抵货未必会发生,商界在没有认真考虑甚至就根本没有考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就通电上海总商会表示支持。这或许是为何抵货开始前商界包括洋布界一致响应,但抵货刚开始就很快发生分歧的重要原因。

从曾铸本人到一般商人、商会,这种乐观态度普遍存在。

上海总商会四月七日决定以抵货为最后手段,不无向美国施加压力之意。以为即使真的抵货,快则二个月,至迟六个月就可达到目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缓和的态度,也造成误解。在5月21日对上海绅商表明,美国政府对中美华工条约"极欲改良,务使两国均沾利益";"禁约改良当容商榷,不过稍待时日"。[15]曾铸等人虽然怀疑柔克义所言有可能是托词,"未免不实不尽",但估计只要施加压力,美国就会让步,"美势虽强,当亦稍知转计","当不至如前梗议"。[16]在给郑观应的信中,曾铸甚至认为,既然美国已经同意改良禁约,不必再采取进一步举动。"美官既推诚,许我改良,若不收蓬转舵,窃恐蹈为之己甚之诮。故见机而作,暂行停议。"[17]在答复杭州士民函中,曾铸以为即使美国不改良禁约,只要中国"万众一心,实行抵制,不愁不达"目的。既然很容易达到目的,即使少数华商不同意抵货,曾铸相信也起不了大作用,"不必虑少数华商只顾私利",并要杭州士民"少安毋躁"。[18]

由于曾铸的这种态度,抵货开始前各地商会除通电声援外,有效措施很少采取。既然上海总商会"停议,静待换约改良",厦门商会也"即传知各商,静听后命",可为一证。[19]叶高等建议曾铸,在禁约未定之前提前抵货,由商务总会联络经营美货商家止定美货,当然由于曾铸对改约持乐观态度,叶高等人"迟之又久,不见(曾铸)声色",还以为曾铸"不以此说为然",或"另有他故。"[20]抵货受挫后给海外华商所发通电中,曾铸还认为拒约"事已垂成",只是由于"业美货者多方运动",才遭到破坏。[21]抵约开始他即决定不受海外华侨捐款,以鼓动华侨爱国情感,争取在改良美约后,从海外华侨中募集股份,在上海设立大工厂、工艺学堂及银行,安置从美国返回的工人入厂作工,既可彻底解决华工问题,使中国人不必再远涉重洋,寄人篱下,又可抵制外国商品,实行商战思想。[22]

其实不止曾铸,其它商界人士想法大体如此。由于乐观估计抵货未必能实行,即使实行也不会持续多长时间,故受抵货影响最大的上海洋布业对抵货对自己的影响也未过多考虑。有人对曾铸道出了上海洋布界最初的心理:"当四月初七日上海决议办法,重在不用美货一条。该业初不介意,相率加定,盖料人之未必便做到不用也。"[23]六月十八日上海总商会开会,有人建议不定美货,曾铸提出"在沪存货及已定未出之货,理应销售",已照顾洋布业的利益。"由是业美货洋布帮首先允许,各帮继之,次第签允,大众赞成。"但洋布业者未想到,抵货不久,美货即滞销,严重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24]不少商人的考虑和洋布业者相似。在香港开设花旗火柴公司的陈进祥等尽管公司"公司已历年所,货物亦甚流行",但为了响应抵货,"遂将全厂停工,待至苛约改妥后再张旗鼓。"[25]工厂停工固为壮举,但也可看出他并不认为抵货会持续多长时间。叶高等人在致曾铸函中,表达得更为详细。他们以为,由于"各家多是预年定货者,暂虽止定无害于贸易。"若实行抵制,"行之兼旬,各埠必闻风应之,则美商已皇皇无主,美国必大为震动,自然就我范围,从速定约。至国权无损,然后各商照常定办,未为失时。"[26]显然,曾铸等人对抵货的艰巨性及华商可能受到的损失,估计严重不足,以为即使抵货也会很快结束,自身利益不会受损失。直到7月10日两月之限将满,而改约谈判迄无进展,上海总商会也未制定出抵货具体办法。各地致函曾铸,"多所责备",曾铸感到压力,致函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劳治师,敦促其电告美国驻华公使,"迅示改良办法,以便电传各埠,力劝照常贸易。如其不然,惟有各行其是。"[27]既是向美方施压,也可看出曾铸对改良禁约仍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产生问题便是准备不足。正如《时报》7月4日所登来函所说:"抵制美约之义举,中外同愤,大有不可终日之机。"但二月之期"转瞬将届,究竟不购美货之主义,亟当早定章程,慎毋观望迟疑。盖倡之者不先立法,随之者从何行法?"由于缺乏细致考虑,抵货开始不久,上海总商会内部即出现严重分歧。

三、"疏通"者的态度

抵货运动开始后不久,上海商界内部即发生严重分歧,出现"不用"和"不定"美货两派。当时,"不定"派和从中疏通的士绅受到广泛攻击,被批评为破坏团体、破坏抵制、亏损公德。严复因"反对抵制美货之议,大为群矢之地。"[28]"不定"及"疏通"对抵制美货运动的彻底性是不利的,但其产生原因,主要还是不如此,中国商人利益将受严重打击(存货及已定货价值在六七千万两左右),以及运动准备不充分有关,不一定就能说明其对外态度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主疏通的张謇、汤寿潜、汪康年等人都是一系列收回利权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张謇在甲午战争后以状元之尊投身实业界,创办大生纱厂,抵制外货。对于抵制美货,张謇是赞成的,认为对政府外交起到赞助作用。1905年,张謇在给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信中写道:"美禁华工,非常虐待;夙自美归者皆如此言。华人同声抵制,遍各行省。此等国民知识,文明竞争,五年之前所不敢望。幸而有之,是宜养成,以收赞助政府之效。所谓赞助,有正有反;正助有力,反助尤有力。"他还劝袁世凯虽然可奏请朝廷下旨禁止不用美货,但只能作作样子,不能真的依靠专制之力禁止抵货运动。[29]5月份上海总商会发出两月后抵制美货通电后,张謇代表通州上海通电赞成。抵货运动开始后,张謇在通州发表演说,呼吁通州商界不用美货,并援照上海商界办法,签名保证不用美货。[30]汤寿潜在其后的收回苏杭甬铁路建筑权斗争中表现积极。他和张謇都是江浙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人物。汪康年在甲午战争后主办《时务报》,提倡变法。后又创办《中外日报》,这是拒俄运动中表现最为积极的一家报纸。拒俄运动能形成气候,很大程度上和汪康年的大力呼吁有关。张謇、汤寿潜、汪康年等人的反帝爱国意识十分强烈,是无庸质疑的。鉴于此,对他们在抵货运动中力主疏通,更多的抵货运动这种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如准备不充分,涉及各方利益等有关,不一定能说明这些人对外态度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正如梁启超后来评价抵制外货时所说,如果本国工业发展,商品物美价廉,外货不排而自绝。如果本国工业不发展,虽可一时抵制某国货物,但由于本国无适当商品填补空间,往往不得不从其它国家进口商品。这样,抵制外货不是虎头蛇尾,就是达不到目的。[31]抵制美货时期,美货在中国市场所销,主要为粗布斜布及煤油。煤油中国不能造,粗布斜布即能仿造,产量亦微,谈不上满足本国需要的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抵制美货运动也很难持久。显然,抵制外货是一种重要的对外斗争手段,但认为通过它可实现民族振兴也属奢望。

[1]《南方报》原本,英国季理斐译,吴江任延旭述,《论中国上等国民之程度》,《万国公报》1906,8,(211):15.

[2]《清末教案》第五册,159-160,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当地米价飞涨.

[3]记沪埠商董在美领事署会议并与美使问答语,《山钟集》,伊熙绩鉴定,苏绍柄编辑,清末刊本,493.

[4]《山钟集》载"宁学界抵制禁约会同人代表上元窦畇田莱甫":"抵制美约,发端于禁约记之缕述情形,根据于某报之筹议办法,而成就于贵(上海)总商会之一力维持。"551.

[5]上外务部书,《山钟集》,29.

[6]《近代史资料》1956(1):38.

[7]温州商会公所,《山钟集》,132.

[8]芜湖抵制会,《山钟集》,234.

[9]寓京林纾,《山钟集》,56.

[10]金匿学界代表人裘廷梁,《山钟集》,90.

[11]致曾胜,《山钟集》,36.

[12]敬告我对付美约诸同胞,《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四日.

[13]芜湖文明拒约会,《山钟集》,171-172.

[14]《近代史资料》1956(1):13-16.

[15]记沪埠商董在美领事署会议并与美使问答语,《山钟集》,493-494.

[16]上外务部书一,《山钟集》,30.

[17]致郑陶斋观察,《山钟集》,35.

[18]答杭州士民,《山钟集》,474.

[19]厦门商会,《山钟集》,56.

[20]叶高等,《山钟集》,55.

[21]致海外各埠公函,《山钟集》,37.

[22]答抵约善后会,《山钟集》,490.

[23]东吴陆醒庵上曾少卿书,七月初八日《时报》。又见《近代史资料》1956(1):62.

[24]张謇等覆商部函稿,《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八日。

[25]《近代史资料》1956(1):40.

[26]叶高等,《山钟集》,55.

[27]曾少卿致美领事劳治师君函,《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九日。致函日期见"曾少卿与美总领事面商工约事",《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28]《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3287.

[29]《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89.

[30]《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90-91.

[31]梁启超著,《国民浅训》第九章,乡土观念与对外观念,《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影印本,15.

A Probe into the Social Mentality in Boycotting the American Goods Movement

WU Yuan-yu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0, China)

boycott of American goods; social mentality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trend of thought and the boycott of the US goods movement have been fruitful.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the participants' mentality in the boycotting movemen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t ideas, and can explain the causes of many conflicts within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2095-2708(2017)04-0020-04

2016-12-12

吴元元(1991-),女,汉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 吴宝晓(1966-),男,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D922.295

A

猜你喜欢

总商会上海运动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德国江苏总会总商会镇江办事处授牌仪式成功举行
不正经运动范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代表团到访辽宁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