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与启示
2017-02-23尹虔颀谢琼沙
尹虔颀,谢琼沙
(1.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与启示
尹虔颀1,谢琼沙2
(1.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与特点,发现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模式及科研衍生模式、政府主导促进模式、大学主导的多元化模式,呈现出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逐渐完备及培养模式日益成熟等特点。国外意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强化监督评估体系建设、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重视创新能力提升等经验为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迁;启示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6届会议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版)明确提出,人才包括应用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产物,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发达国家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早,从培养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到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层次不断升格。同时,基于各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其自身办学经验,各国也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一)学徒式模式及科研衍生模式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而产生。从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到专门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建立,其培养模式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条路径:一是由层次较低的应用技能培养升格而来;二是从重视科研能力向重视应用能力转型而来。德国是最早开展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家,主要推行的是学徒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占据主要地位。学徒式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组织管理较为松散,导师的权力很大,招生时导师只需考虑经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及研究兴趣、方向等,不受入学时间和招收指标限制[1]。作为现代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鼻祖,学徒式培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法、日、俄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且至今仍是各国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学徒式培养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在导师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研究生最多的指导;没有僵硬的体制限制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太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没有学分上的严格要求;导师精力有限,指导人数往往受到限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研究方向多由导师制定,多偏重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的权力过大,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等。
此外,研究生应用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往往是研究生科研活动的附带产物。因此,英、美、德等国也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探索,找到了早期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型的另一条途径——科研衍生模式,即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加大研究生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力度,促使研究生教育从科研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二)政府主导促进模式
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经济及国际政治、军事活动背景下,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始从以自由粗放的学徒式模式为主向以政府主导的政府促进模式为主转型。这一时期也是英、美等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速发展期。政府促进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政府颁布法案,并将资金等投向大学或研究机构,主导其机构设立、专业设置、招生政策、研究方向等。其中,众人所熟知的《莫雷尔法案》就被史学家视为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该法案的实施催生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工业学院,为美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政府促进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一典型国家是日本。二战后,日本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产学结合”口号,颁布了一系列教育利好政策,财政经费也向教育倾斜,从国家层面对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知识结构等作出了总体规划[2]。二十世纪末,日本政府针对本国高等教育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合研究开发;二是优化大学的资源配置,追求规模效益;三是创立大学风险企业。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产业经济的腾飞,确立了其全球发达国家的地位。
政府主导促进模式下,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国家发展服务,培养出适合国家各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应用型研究生招收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既要保障生源的素质,也强调政府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控制。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许多国家选择借鉴政府主导促进模式发展本国高等教育,造就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当然,政府主导促进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如过于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特殊人才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国家经费的控制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的招生计划与促进多学科发展存在脱节,不利于发展文学、哲学等学科。
(三)大学主导的多元化模式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战后重建时期,各国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始探索以大学为主导的多元化模式,即赋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根据其不同特色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保证学科发展的多元平衡。正是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美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脱颖而出,造就了大批尖端应用型人才,逐渐确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国模式”,并影响着当今世界众多国家。“美国模式”既包含了学徒式模式的精华——强调学校与导师的权力,又吸收了政府主导促进模式的优点——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可以说是两种模式的包容汇合,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促使学校与企业、政府更多立足于共同发展的角度,在合作中寻求实现各方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美国模式”还发展出了新的特性——注重创新,即以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和智能、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大学主导的多元化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由直接控制转向宏观调控,有利于推动大学主动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同时,各国也开始重视建立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如德国和法国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会根据国家相关机构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估[3];美国高校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重视全员参与,且要接受由教育界或专门职业机构组织的鉴定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学徒式模式及科研衍生模式、政府主导促进模式、大学主导的多元化模式这三者并不完全独立,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优势,彼此有着不同程度的交融。而且,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国家的现实状况与发展需求,探索制定出契合自身国情的培养模式,并以历史条件为转移,才能更好地开展本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看,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模式愈渐成熟,已经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点与趋势。
(一)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加快发展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其培养规模日益扩大,涉猎领域不断延伸。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量甚至超过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人数。与此同时,众多大学在启动研究生培养工作之初便确立了研究生应用型人才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大学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进而形成明显的就业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认可度的增强,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其社会地位也会快速提高。
(二)培养体系逐渐完备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性,科研活动侧重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也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其教育质量评价主要通过学位申请者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毕业论文来进行检验[4]。日本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工作[1]。总体上看,各发达国家虽然对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各有侧重,但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基本相近。同时,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方面,各国都普遍重视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不断优化和完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培养模式日益成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众多国家已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面向实际,项目化的学习模式是德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即在一个学期内组织五到八名学生结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以上项目作业,学生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有可能获得学位证书[5]。美国是现代“产学研”教育模式的诞生地,从“辛辛那提合作教育模式”到“安提亚克模式”,再到“科技工业园与创新中心模式”,美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视创新且具本国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日本在借鉴“美国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工业实验室”为主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在“产官学一体化”中,“官”是指处在主导地位的政府,它指导大学和研究所将科研成果、专利项目等有效地转化给企业[2]。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构建和发展契合本国战略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同成长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各国培养模式日臻成熟。
三、国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确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6]。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分析、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可以加快提高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在学科门类上,涉及经济管理、理工、法律、农医等多个方向,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领域;在培养类别上,形成了全日制培养和在职培养的教育格局;在社会认知方面,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也正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知[7]12。然而,相比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尚未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国内许多高校也对培养研究生应用型人才重视不足。因此,加快发展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立足其培养目标与定位,重视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学科范围,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增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类别,加大师资力量和条件投入,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覆盖面更广。
(二)强化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初具规模,已呈现出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对象多样化、评估指标合理化、评估程序规范化的发展态势;但较发达国家近几十年建立的相对完备、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我国还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因此,推进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首先,建立和规范社会评估机构,吸收社会力量发展多元评价主体,让具有独立性的社会评估机构更多地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来。
其次,引导高校重视自我评估,根据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规格等建立多元化的分类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也要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再次,建立全面的评估信息公开机制,实现全社会对大学的监督,促进评估结果在推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合理运用。
最后,引入滚动淘汰机制,形成高校、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评估机构等协同互动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反馈机制。
(三)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培养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该模式下,培养计划的制订具有针对性,科研训练具有实用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适应性,可以有效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产业发展,以及学科建设,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促进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和推动产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认真总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有效借鉴国外的典型做法和成功范式,加快实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试点,科学构建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四)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用型人才与社会联结紧密,其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依赖创新的思维特征打破常规思维的禁锢。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人才创新活动,但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仍然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快提升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系统培养。
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把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作为提高研究生应用人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其次,要认识社会文化对创新能力形成的深远影响,引导社会和学界对有助于创新思维养成的行为采取宽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而营造和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与社会氛围。
最后,要实现政府、社会、大学协同互动、资源共享,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研究生应用型人才。
[1] 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6-79.
[2] 张亮.日本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110-113.
[3] 刘皛.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制度探析:德国和法国的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57-62.
[4] 胡剑波.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5(4):46-51.
[5] 刘玉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建发展、办学特色及其启示[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2010-11-26)[2017-07-20].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
[7] 姚纬明.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EvolutionandEnlightenmentoftheCultivationModeofAppliedPostgraduateTalentsinForeignCountries
YIN Qianqi1, XIE Qiongsha2
(1.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uld not be ignor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tran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of foreign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and typical approaches on how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pacity, build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promot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aims to bring useful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 in China.
applied post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transition; enlightenment
2017-08-24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GZZ15-111)
尹虔颀(1979—),男,江西九江人,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谢琼沙(1993—),女,江西九江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G643.0
A
1008—4444(2017)05—0119—04
(责任编辑:蔡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