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典所载虞夏商推己及人思想

2017-02-23张靖人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张靖人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历史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46; 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儒典所载虞夏商推己及人思想

张靖人1,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历史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46; 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儒学的推己及人思想,渊源久远。虞夏商时代就存在这种思想的雏形,被挟裹于浓厚的神权思想之中,后成为周初敬德保民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前孔子时代儒学发展原始形态的展现。辨析《尚书》《论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可以从文献上证明相关史料的可信。相关史料所载的早期历史,与儒学的生成高度相关。

儒学渊源;推己及人;虞夏商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仁礼,仁礼如何阐释,学者争论很大。晋傅玄把仁解释为推己及人:“夫仁者,益推己以及人也。”[1]26皇侃疏解孔子温良恭俭让之行云:“推己以测人,故凡所至之邦,必逆问之也。”[2]15宋儒多次使用推己及人概括仁恕, 程颐云:“仁推己及人,若老吾老以及人老。”[3]823朱熹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以己及人也。‘近取诸身’,……是推己及人也。”[4]690这里使用的推己及人,基于孔子儒学思想,主要指在君臣父子之间,家国之内,从自身做起,逐渐达到治国平天下,与后来《礼记·大学》所概括的“大学之道”相似但又不同。笔者认为,孔儒的这一思想,渊源极为久远,并不是孔子发明。它的雏形,在孔子前的历史时期就已显现。本文着眼于周前的虞夏商推己及人思想,尝试以现有儒家早期典籍为主来讨论。

一、《尚书》所载早期推己及人史料

最为古老的儒家典籍《尚书》在孔子前就已经存在,称为《书》;现在流传的今文《尚书》,经过儒家整理,含有推己及人的史料。

《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5]1这里描述尧之品行,联想儒家“大学之道”中的修、治、齐、平,二者何其相似。它们的出发点是“己”,从己的修养推广到治平天下,其中含有儒家常讲的推己及人之道。

《皋陶谟》云:“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5]37

上引内容亦与儒家大学之道相似。知人、安民,乃《论语》中涉及到的推己及人的常见词。

但根据现有研究,对《尧典》《皋陶谟》的产生年代争议很大,认为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者较多。也有研究者主周初说、秦代说、汉代说,等等[6]140,169。也就是说,现在鲜有研究者把其定位为三代之前古书的。

关于其中思想,不少学者指出了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就《尧典》而言,康有为指出,《尧典》是孔子所撰;钱玄同认为,《尧典》是晚周伪造的;郭沫若认为《尧典》为子思氏之儒所作[7]219。刘起釪认为《尧典》来源有三:远古素材、儒家思想、汉代的影子。其中的儒家思想,特别是上文所引的修治齐平的观点,是儒家所有,与古代无关[6]226。蒋善国指出:“今《尧典》因经儒家的整编,里面充分表现儒家思想,”[6]148“《尧典》的直温、宽柔、刚简和《皋陶谟》的宽栗、柔立、愿恭、乱敬、扰毅、直温、简廉、刚塞、强义,都是渊源于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孔子以前是没有人提倡这种性德的。”[6]149对于《尧典》中与儒家大学之道的关系,蒋善国认同钱玄同的分析,指出:“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就是修身;‘克明俊德……’就是齐家;‘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就是治国;‘协和万邦,黎民子变时雍’就是平天下。次第井然,里面正蕴着儒家政治哲学的程序。”“可以说即使尧、舜的传说在周初已有了,甚或周以前已有了,可是今《尧典》实秦统一天下期间的儒家根据已有尧、舜的口说和简编所整编的,所以内容完全染了儒家的色彩。”[6]150

对于《皋陶谟》与儒家大学之道的关系,蒋善国认为,与上引《尧典》文“异词同义,不过由于《皋陶谟》是羽翼《尧典》的作品,在词句方面比《尧典》简略些罢了。这种思想都是从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哲学来的,战国以前尚没有这种思想,尧、舜时更谈不到了”[6]171。

蒋氏的研究,从文献上来看,似可成立。但是判断“战国以前尚没有这种思想”,过于肯定。就上述《尧典》《皋陶谟》产生时代而论,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后人对前代的追述,但必定是有所依据的,不全是捕风捉影之事,刘起釪所谓的“远古素材”即指此。目前还有学者采取科学方法证明《尧典》存在尧时代的部分史料[8]37。

基于本文的任务,焦点问题是,关于其中类似“大学之道”的论述,反对其为当时时代产生者较多,上引刘蒋明确否定这一点。实际是否如此呢?

二、相关推己及人史料之可信

这一问题其实涉及到儒家推己及人之道,特别是上二文中的那些思想,起源何时的问题。换言之,尧舜时代是否有这些思想或者其萌芽形态?如果从这一点出发,还可从其他视角观察。

在可信的今文《尚书》中,对早期《虞夏书》《商书》部分,研究表明,它们基本上都是后代的追写。如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其产生时代,就不能简单用来论证它们表面所代表的时代问题。如果不使用这部分文献,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来讨论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使用比较可信的后起文本推论文本所描述时代的思想。《尚书·周书》《论语》是可以帮助部分解决此问题的。

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周书》是可信的,特别是其中与周公相关的部分。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论语》是最能真实反映孔子思想的。下面的讨论不但含上文所及尧舜时代,还包括夏商时期。

先从《周书》入手,所涉及的多为夏商故事。关于殷代的贤明君主的美好品行,《周书》有如下描述。

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酒诰》中,描述殷先王盛德,“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从成汤至于帝乙,都是兢兢业业,治理国事,更不敢饮酒,“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5]274

在劝诫殷迁往新建洛邑时,面对殷民的对抗情绪,周公又一次申明周代殷的合理性,述及殷先王之贤明时说:“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5]305

周公在劝诫成王勤劳王事,不要贪图安逸的《无逸》篇中认为,殷代亡国的重要原因,就是后期的君主不能发扬殷先王的勤苦精神,贪图享乐。他指出,殷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殷高宗有社会底层生活经历,作了王后,能够“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祖甲在社会底层生活时间不短,更能体会小民之困苦,推己及人,行仁政,“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以后的殷王,逐渐贪图享乐,国家也衰落下去了[5]314。

《君奭》是周公对召公的答辞。周公指出,殷代的成汤、太甲、太戊、祖乙、武丁等王,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故当时殷代官民,“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5]324。

周公代表成王告诫诸侯国君的诰辞,有《多方》篇。在文中,周公又一次以史为鉴,说明周代殷的合理合法,勉励诸侯国听从天命,和睦相处。“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5]341汤在行政过程中,明德慎罚,时刻想到民之好恶,故能灭夏建商。

上述引文,除《无逸》篇推己及人思想较为显著,其他部分不太明显。笔者以为,文中一再提到的“德”,就包含有推己及人思想。殷纣自信保有天命,背弃其先祖的美好品行,骄奢淫逸、暴虐下民,进而上天不悯。周之文武,能够勤劳王事,亲老尊贤,推己及人,称为明德。最终上帝转移天命于周,取代殷而有天下。这里的德,主要是推王及民。至此,可以说,《周书》的相关记载清楚表明,在夏商时代,已经存在推己及人思想。

下面再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来讨论唐虞夏商时代推己及人思想。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9]7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9]179

两段语录有相似之处,儒家的“大学之道”与之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是后来的“大学之道”之渊源。上文所引《尧典》中与儒家类似思想亦可能渊源于此。笔者认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就是安人。博施济众,就是安百姓。所谓仁恕,就是推己及人。这里显示,博施济众,安百姓,尧舜要做到极致,也是有难度的。与上引《尧典》文是有细微差异的,后者是叙述性语言,认为尧做到没什么困难,与《大学》的相关理论描述也不尽同。但有一点大多数阐释是认同的,尧舜是能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仁恕的。仁恕是推己及人原生形态之一种。

儒家推己及人之道,以自我为出发点,凡事反求诸己,首先加强自我修养;在事功中,主张亲力亲为。有论者指出,这是古先王的必备素质,是有道理的[10]443。儒家尤其强调这一点。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9]182

此乃对舜的赞美。无为而治,很多阐释认为着重在举贤,很有道理。《大戴礼记·主言》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11]3伊尹对汤言举贤之重要:“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12]13齐桓公得管仲而喜,认为:“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13]106

这几则史料,可为《论语》此章作注。后何宴、皇侃、刑昺都这样理解此章[14]810。为什么舜能够做到选贤任能?笔者以为此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舜能够做到“恭己”。所谓恭己,是自身修养完善,即儒家所强调的推己及人之道的娴熟。“己立而立人”,其中的立,本意指“位”[15]20,实隐含有选贤任能之意。选贤任能是推己及人的一种表现,《论语》亦可证明。

樊迟问仁章含有舜汤选贤事[9]146。君主把贤人选拔到应有的官位上,才能做到爱人,才能接近以推己及人为核心的仁。臧文仲章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问题[9]186。

《论语》中还载有孔子对禹的赞美。在孔子眼中,禹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圣君。他给予自己很低等的物质享受,但却能对于祭祀、礼仪、公共工程竭尽心力[9]97,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9]169。正是此等品质,才使他取得天下。这十分符合儒家推己及人之道的标准。

舜禹都是能践行推己及人之道的君主,故孔子赞美他们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9]96显然,所述为儒家宣扬的禅让之制。尽管历史记载还有不同的说法[16]7,但在儒家的历史叙述中,这些圣王因拥有美好德行这一重要素质,才能取得天下。即使说舜禹取得天下不是禅让而充满血腥权斗,这与他们能够推王及民、实行仁政也不违背。(这里还需注意,巍巍章众多阐释中,还有一说认同者较多:此章章旨指舜禹能够任贤使能,而不是事必亲躬。这一意思在上文对无为章的阐释已经表达。即使把巍巍章解释为舜禹能够选贤任能,同样包含推己及人思想。)

除上文有商汤关于选贤的记载外,《论语》中还有关于汤的章节。“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9]234履,商汤之名[17]277。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虽然本章内容不能证明是孔子说的,但文中所引关于汤的故事是真实的,《墨子》[18]122与《吕氏春秋》[19]200都有相似记载。汤所言,反映了他的推己及人思想。墨子评论云:“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祠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18]123墨子的兼爱,比之于孔子仁爱,范围更为广泛。墨子把汤的这一言行,看作是他兼爱思想之来源,揭出了此章所隐含的推己及人思想。

《论语》所载的上古圣王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奉行儒家的推己及人之道。结合《尚书·周书》《论语》所载,笔者以为以下几点认识是可以成立的。

首先,即使《尧典》《皋陶谟》如蒋善国所言成书在孔子之后,但其中的部分史料,是极有可能存在于孔子之前的。孔子之前,应该有类似《尧典》的成文典册存在,因孔子一再言及用《书》来教育弟子。从这一思路出发,关于《尧典》《皋陶谟》的推己及人之道,也不能简单断定为是后来的儒家所造;它们与古史密切相关。

其次,《尚书·周书》《论语》中所载的尧舜禹汤事,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所概括的推己及人之道。学者如果否定《尧典》《皋陶谟》早出,较易立论;如要否定《论语》所载,难度较大。孔子是主张吸收三代文化精华的[9]185。在礼乐制度方面,孔子主张吸收三代精华,那么,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推己及人之道,当然不能说没有唐虞夏殷的文化因子。后儒所一再盛赞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人谱系,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上述,笔者以为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在殷周大变革前的历史时期,存在儒家主张的推己及人之道的思想因素。下面我们尝试再寻找一种观察视角。

三、虞夏商推己及人思想的产生背景

儒家推己及人之道,在远古时代主要表现在王与民的关系上。这种推王及民的理念,从理论上来讲,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私有制逐渐形成、贫富分化、王权出现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如何结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学界多使用酋邦理论来阐释文献所载传说时代的历史。这里涉及到的虞夏商时期,就包括在学者所称的酋邦与早期国家时代[20]45,74。

今天学界研究基本证明了先秦儒家所传载的古史传说不少内容是可信的。在儒学史上,有一人们熟悉的儒学传承谱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后被称为道统。这一谱系并不是唐宋儒学家的刻意安排,而是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在先秦儒家记载早期历史的可信典籍中,如《尚书》《论语》等,古史传说时代是从尧舜禹开始的,而非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发端的。(《大戴礼记·五帝德》载有黄帝、颛顼、帝喾,但是这一文本不是早期文本。)孟子、荀子已经反复论及这一谱系了[21]。

对此,《大戴礼记·五帝德》所示的原因是古史久远,没有什么重要史料流传下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11]117。而学者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证明尧舜时代的确是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动的时代[22]77。

尧舜禹时代,是历史转型时代,是新旧制度交替存在的时代。这种新旧制度是什么制度?有学者认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公社公有制转入私有制国家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是从酋邦转入早期国家的时代。按照儒家《礼记·礼运》的记载,是从大同转入小康的时代。现在基本的共识是把夏代建国作为新时代开启的标志。

《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小康之世的社会,现在也多被学者通过新的研究手段证实是可信的。文献的可贵之处在于,虽表述了大同与小康之别,但却反映出这种新旧社会的转型时代的新旧共存状态。小康时代的圣王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显然不包括尧舜,而尧舜显然是处在大同时代的。这里,儒家用历史事实阐述了他们的理想,可谓寓理想于史实。儒家的小康,虽然是圣王用礼制之,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状态,但是还有更高阶段的大同时代。

而本文所论的儒家推己及人思想,正是在小康时代才产生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3]332天下为家,建立世袭王权,以及礼兵、城郭、制度、田里,真正的国家出现了。在此背景下,儒家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有着落,才会有推己及人的系列思想,仁礼,忠恕,等等。

尧舜禹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吕振羽把尧舜禹时代称为“母系氏族社会”,把夏代称为“男系本位的氏族社会”[24]2。徐旭生解释《礼运》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认为婚姻制度与以后的亲亲子子的婚制不同[25]25。郑慧生认为,尧鲧都是女人,“从黄帝到尧,是母系女酋长主持分配的‘公天下’;从禹以后,是男系传宗的‘家天下’。男系传宗代替女系分配,这就是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的实质”[26]85。这些结论,与《礼运》参读,可更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真相。儒家推己及人之道,重要载体就是父子君臣关系,是父权制主导地位确立后才能产生的思想。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儒家推己及人论说就没有依据。只有君臣父子关系明确了,父权制主导的国家建立了,这一思想所涉及的诸问题才能凸显出来。

儒家所关注的大同时代的实质,已经不只是史实的,而重点是精神的、道德的。大同社会主要表现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7]331。这显然是站在小康时代而对大同时代的描写,是父权制国家建立后对父权制下人际关系缺点的展现,也是对母权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温情脉脉的向往,进而把母权社会的这种现象当成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理想。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回应上文的问题,为什么先秦儒家只从传说时代的尧舜谈起,从表象看,确实可以说是这之前年代久远,渺茫无稽。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只有从尧舜禹讲起,才能够清晰表明他们的理想,才能用这个转型期的新旧事物并存而展现他们的心曲,也才会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合乎逻辑的说服力。因从禹上溯尧舜是顺理成章的。儒家依据历史事实设定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关注点就是本文总结的推己及人之道。从此而论,儒家虽然怀旧守旧,但是又有社会理想,又慕新趋今的。

此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前文所引《论语》子贡问如有博施章、 子路问君子章,也是把尧舜德性作为最高目标。联系这里的分析可见,儒家为什么津津乐道尧舜?因为他们是儒家推己及人之道至高境界的历史依据。

至此,可以说《尧典》《皋陶谟》所反映的推己及人之道是基本可信的。《论语》反映的虞夏商人王品行也是可信的。也可以说,《尧典》《皋陶谟》的确与儒家密切相关,极有可能是孔子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编辑的。

学界所讨论的民本思想,与此处所谈推己及人问题密切相关,有必要结合学者研究讨论一下。

学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民本思想起源于殷周革命,形成于春秋时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认识是受进化论的影响,与历史实际并不符合。“民本这个观念从史前时代起就是与鬼神上帝信仰同时并存,而非前后相继的两个因素,从那时起这两个因素就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彼此对立的。”[27]218显然,这里强调的是重民惠民在早期国家的存在。沈长云把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看成是三代意识形态的一个特征,他认为:“保惠于庶民,注重民情,以民为邦本,这不是孔子的发明,甚至也不只是周初统治者的思想。传说夏代统治者就已提出了重视民众的主张。”[28]140

学者所谓的民本思想,与本文所论的推己及人思想有很多重合之处。这样,上述坚持民本思想绝不是导源于周初,而是伴随三代甚至有更早历史的观点,同本文上述的论述有很多相合之处。但有学者为坚持此点,批评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所揭示的周初由“敬民”而强调“敬德”,导致了受此说影响的学者研究民本思想,“形成了相应的年代学判断:‘民本’的东西都要讲成是受周初影响而来的,或者说有‘民本’痕迹的东西就不能早过周初”,认为王国维“言过其实”[29]。其实,问题在“民本”二字上,依据上文所论,在尧舜时代,就有儒家所谓的推己及人思想,这是完全可信的。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使用民本概括三代的重民惠民的推王及民思想,需要斟酌。何谓民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30]1422如果这样定义,把夏商周三代都称为民本时代,无疑遮蔽了殷周革命后,周人敬天保民思想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意义。笔者以为,名实问题,成为这里争论的关键。

笔者以为,如果使用民本,就人为地淡化了现在所认识的当时已有的浓厚的神权存在。历史地观察,在周前时代,应该有浓厚的宗教神权思想存在,不但存在于观念中,应该也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其他一切领域。人类在天帝面前是十分弱小的。人类与天的差距,对天的恐惧,大大超越民间的王民关系是否稳固上。显然,愈是年代久远,人类的生产力愈低下,人类的原始性愈强,王权愈弱,人己分别就愈小。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早期,有一天治阶段。“至有史时代,而最高一神之观念已渐确立,其神名之曰天曰上帝。于是神意政治进为天意政治,吾得名之曰天治主义。”[31]27杨东莼认为,夏商二代神权政治很盛行[32]73。笔者以为,这些概述可以适用酋邦时代与周前的早期国家,可以名之曰神本时代,与民本时代相对。酋邦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神权权威,塞维斯认为:“组织似乎普遍是神权性质的,对权威的服从似乎是一种宗教会众对祭司—首领的服从。”[33]197所以,也可以说神本时代把酋邦时代包括了。《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23]792这里所谓夏道对鬼神态度,竟然与周人相同,使人莫名其妙。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那么,如何回答上文已经论证的《尧典》《皋陶谟》所反映的推王及民的观念的可信,二者并不矛盾,上文只是在论述是否存在推己及人的思想,没有说明这种思想的存在状态。现在我们要说,这种思想是存于浓厚的天人神权观念之中的,当时的天人问题是大于王民问题的。所以,说当时有推王及民的思想是可以的,认为当时存在民本思想,从而忽视存在的强大的神权观念,是不对的。

四、结语

第一,在儒家早期典籍《尚书》之《尧典》《皋陶谟》所载的推己及人思想是可信的。尧舜禹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作为儒家理论核心的推己及人思想,正是在所谓的“家天下”社会建立以后,也就是早期国家成立以后才能产生的思想。儒家的这一思想,虽然建立在早期国家的王权结构之上,但他们还有更高的理论追求,那就是大同社会。这一社会的实质就是最高层级的推己及人。

第二,早期的推己及人理论,主要表现在推王及民,实为早期国家建立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问题。换言之,这时的推己及人思想,展现为政治思想。

第三,一些学者所提出民本思想起源甚早,与神权思想相伴随。这一认识隐含有合理的成分。但是,笔者认为,把这种重民惠民政治思想称为民本思想,言过其实。这时的推王及民的重民惠民,弥漫在浓厚的神本实践中,神本与民本比较,前者几乎是笼罩一切的。

[1] 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2] 高尚榘. 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3] 王孝鱼. 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4] 王星贤. 朱子语类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 李民,王建.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6] 蒋善国.尚书综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杨世文.近百年儒学文献研究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8] 李学勤.《史记·五帝本纪》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9]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钟哲.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 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 李华年.新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4] 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 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6] 范祥雍.古本竹书记年辑校订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 孙钦善.论语本解: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8] 孙启治.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9]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郑泽.评荀子所言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J].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7(9):197-201.

[22]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3] 饶钦农.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4]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M].北平:北平人文书店,1934.

[2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6] 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7] 常金仓.重新殷周天命与民本思想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8]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 宁镇疆.清华简《厚父》“天降下民”句的观念源流与豳公盨铭文再释:兼说先秦“民本”思想的起源问题[J].出土文献,2015(2):103-117.

[30]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1]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32] 杨东莼.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3]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PreliminaryExplorationfortheConsiderationofOthersinYu,XiaandShangDynastyRecordedbyClassicsofConfucianism

ZHANG Jingren

(1.Institute of Histor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China; 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China)

The thought of consideration of others in Confucianism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age of Yu,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is thought starts to sprout and heavily impacted by theocratic spirit, then it becomes the vital base for the thought of protecting the populace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and shows the original form of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age of the Confucius. One can prove the authenticity of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by documents by analyzing the record of some classics likeBookofHistoryandAnalectsofConfucius. The history recorded by some relevant history data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generating of Confucianism.

origin of Confucianism; consideration of others; Yu, Xia and Shang Dynasty

2017-08-25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先秦公私关系考论”( 2014BLS005);2015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公私关系研究”(2015132001)

张靖人(1981—),男,河南西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

B222

A

1008—4444(2017)05—0064—06

(责任编辑:李翔)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