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期刊的创办及对水利科技的贡献
2017-02-23宋孝忠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发展规划处,河南 郑州 450045)
《水利》期刊的创办及对水利科技的贡献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发展规划处,河南 郑州 450045)
1931年正式创刊的《水利》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会刊,也是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水利期刊,它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水利》创刊后积极传播水利科技知识,在推动水利科学研究,造就卓越水利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水利科技的传播和发展。
《水利》期刊;水利科技;贡献
《水利》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会刊,该刊于1931年7月正式发行创刊号,是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水利期刊,吸引了一大批水利精英的文章,成为宣传水利科学的主要载体之一。《水利》从1931年在北京正式出版,直到1948年3月停刊,其对水利科学知识的传播、水利科学的研究和水利人才的培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水利》创办的背景分析
《水利》的创办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孕育并催生这一颇具特色的水利期刊,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多种因素相互碰撞、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侵略,政府无力治理水利。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次年会指出:“近数十年来,河流失治,旱涝濒仍。全国富庶之区,如辽河、永定河、黄河、运河、淮河、扬子江、珠江等流域,几已无年无地不遭水患。”[1]这不仅深刻地描述了当时水旱灾害的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彻底解决扬子江水道整治、导淮以及港口建设等问题,孙中山曾在“实业计划”中进行了详细阐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实业计划实施程序案,对治黄导淮、兴办水利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因此后国内战争频仍,且不久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已经制定的兴修水利方案也已无力落实。
其次,为了富国强兵,许多志士仁人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包括水利科学技术。例如,李仪祉1909年先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水利,后于1913年入丹泽工科大学,师从德国著名水利科学家恩格尔斯,从此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成为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先驱。此外,李书田于1923年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水利学;汪胡桢1920年也进入该校学习水力发电。正是以李仪祉、李书田、汪胡桢等为代表的水利专业领域的留学生归国后,对水利事业给予的极大关注,又在其“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水利》得以创办。
再次,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建立直接促进了《水利》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推动水利科学与水利事业发展,李书田与李仪祉开始酝酿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但没有结果。1930年,一批水利专家齐聚南京,参加导淮委员会举行的导淮计划讨论会,李书田再次提议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1931年,李书田、张自立、孙辅世、须恺、陈懋解等再次聚集南京,具体商议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成立事宜,最终于1931年4月22日宣告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议推选李仪祉为会长,李书田为副会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是中国第一个水利科学团体,其宗旨是联络水利工程同志,研究水利学术,促进水利建设。会议决定创办《水利》期刊,作为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会刊,委任汪胡桢为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水利》。《水利》创刊号刊发了“编辑者言”:吾国水利工程界同志,向无联络之机关。各学其学,各事其事,彼此不相闻问,淡然若望其为一国兴利弭之急先锋者,此吾同志之过也。今幸吾同志及时自觉,有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之组织,并首先谋及出版月刊,使吾同志之所思所学所事所成就,皆及籍本刊以表见。学理因切磋而益显,事业因互助而益宏,行见中国水利学问与事功均因时而俱进,则此刊为不虚矣。”[2]
二、《水利》期刊发展概况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后不久,1931年7月,《水利》在北京正式刊出,16开本,横行排版,使用标点符号。该刊每6期合为1卷,每卷有精装合订本。
时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副会长的李书田在《水利》第1期上发表了创刊词。在论述了创办《水利》的重要意义后,他写道:“幸近年从事水利工作,并侧名于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追随于各水利专家之后,窃拾唾余,略有千虑之一得;复经会内同仁协议,为贯彻研究水利学术,及促进水利建设,组织出版委员会,刊行《水利》月刊,专载关于水利之论著计划译著时闻等文字。”[3]
《水利》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实验方法、研究报告、工程总结、管理经验、治水方略、水利史料、国外技术、水利新闻、出刊介绍等,专业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道、给水、污渠、港土等,并出版有泥沙、灌溉、黄河、北方大港、黄河堵口、水利行政等论文专号。这些文章讨论了黄河、淮河、永定河、运河等河流的治理,对西北水利、西南水利、三峡工程也进行了探讨。
为了及时反映国外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水利》还专门设有国外通讯编辑,如美国有黄文熙、张光斗,德国有陈克诚、薛履坦,印度有王鹤亭等。农田水利学家、新疆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王鹤亭作为在印度的通讯编辑,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密切结合印度水利实际,写出了多篇域外水利论文,此外,还陆续寄回所搜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水利资料。如,在《水利》1937年第1、第2、第4、第6期,王鹤亭分别发表了《印度河之特性及其与中国河流之比较》《印度河水利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工作》《印度河之防汛组织工作及策略》《印度苏喀活动屯运河工程概况》等文章,对当时国内的灌溉、防洪事业颇具参考价值[4]。
为了培养更多的水利人才,鼓励水利学术研究,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设立了多项奖励基金,“耕砚论文奖”就是以李书田先生的字命名的一个奖项。1934年,李书田先生捐款800元作为奖励基金[5]。在当年召开的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出版委员会主任汪胡桢介绍了《水利》出版情况,并颁发了第一次耕砚论文奖,获奖论文为李仪祉发表于第1卷第1期的《对于改良杭海段塘工之意见》。1935年召开的第五届年会颁发了第二次耕砚论文奖,获奖论文为张含英刊于1934年第6卷第1、2期的《黄河流域之土壤及其冲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水利》一度被迫停刊,改在重庆出版《水利特刊》,由孙辅世具体负责,前后共出刊6卷62期。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水利》在重庆作为双月刊恢复出版。由于时局的变化,1948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全国性的活动基本停止,《水利》停刊。《水利》从1931年正式出刊到1948年停刊共出版15 卷83 期,发表了近500 篇文章[6]381,在交流水利科学知识、团结广大水利工作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研究近代水利史和水利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水利》对水利科技的贡献
《水利》的创刊者基本都是归国的留学生,他们了解西方近代水利科学与技术,深知国家积贫积弱的原因,积极创办了该期刊。该刊传播了水利科技知识,促进了水利科技研究,对中国水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在水利科技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该刊凝聚了一批学有所成的水利大家,为国家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极传播水利科技知识
《水利》刊出的文章,除了有高深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也有浅显易懂的科普性质的文章,简洁明快的水利领域报道,甚至有极富科学思想的水利漫画和杂记,对水利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水利科普性质的文章有:须恺的《运河与文明》(1931年第1期)、张含英的《黄河之迷信》(1933年第2期)、董开章的《禹陵》(1934年第4期)、武同举的《江南运河今昔观》(1935年第3期)、叶遇春的《历代水利职官志》(1935年第5期)等。水利领域的报道有:汪胡桢的《一年来世界之水利工程》(1931年第1期)、沈百先的《一年来江苏水利建设》(1935年第2期)、郑耀西的《贯台堵口纪实》(1936年第2期)、杨保璞的《江北运河挡军楼庙巷口堵口纪实》(1936年第3期)等。水利漫画和杂记有:《陈九龙将军化身画》《朱文王化身画》《金龙四大王化身画》,以及张含英的《视察黄河杂记》(1932年第5、6期合刊)、孙辅世的《勘查汉水日记》(1936年第5期)、姜纪元的《参观四川灌县水利工程记》(1936年第5期)、汪胡桢的《海塘一年》(1948年第2期)等。
此外,《水利》还刊登了一些关于水利的论著、计划、实施状况、工程治理方案等方面的文章。刊物中还附有多帧图片和图表,为我们今天研究民国时期的水利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推动了水利科技研究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届年会就明确了其宗旨,即“联络水利工程同志、研究水利学术、促进水利建设”。作为会刊的《水利》积极贯彻了这一办刊宗旨,在推动水利科学研究方面成效显著,刊出的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至今仍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须恺在《水利》1931年第3期发表了《水权法商榷》一文,从“水源之规定”“水权之获得”“水权之审定”“水权之监督”四个方面对水权理论作了专门探讨,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水权法构想,也为此后国家制定水利法奠定了法理基础。
何之泰积数年科研成果写成了数万言的科学论文《河底冲刷流速之测验》,发表在《水利》1934年第6期,文中提出的水利起动流速与泥沙粒径和水深间的经验关系式,被称为“何氏公式”,对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起动流速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沙玉清在《水利》1947年第1期发表了以“因次分析无量纲化”手段处理泥沙静水沉速的经典之作《泥沙分类命名之商榷》,从水力相似观点提出了新的无量纲沉速判数(沙氏数Sa)及无量纲粒径判数,并以沙氏数对泥沙的水理特性作出了更科学的分类。著名泥沙专家钱宁曾感叹说:“沙先生用因次分析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是其他人无法达到的”[8]312。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水患、促进水利建设,《水利》编辑人员经常组织专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分别出版了泥沙专号、黄河专号、黄河堵口专号、灌溉专号、北方大港专号、水利行政专号等。例如,1934年《水利》第6卷第l、2期合刊出版的“黄河专号”刊载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二十二年冀鲁豫堵口工程计划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纲要》,还有李赋都的《黄河问题》、王应榆的《治理黄河意见书》等治河名篇。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水利》先后出版了3集“黄河堵口专号”。 1935年第9卷第4期的“黄河堵口专号第一集”刊载了宋希尚的《冯楼堵口实录》,恽新安等的《贯台堵口实习报告》《车石段大堤堵口护岸实习报告》和李仪祉的《论德国堵塞决口法》。1936年第10卷第2期的“黄河堵口专号第二集”刊载了郑耀西的《黄河堵口工程概论》和《贯台堵口纪实》、薛履坦的《利津扈家滩堵口始末》、张炯的《黄河中牟大工始末记》等。1936年第10卷第5期的“黄河堵口专号第三集”刊载了粟宗嵩的《清顺康雍三朝河决考》、薛履坦的《乾隆黄河决口考》、骆腾的《嘉道两朝河决考》、戴祁的《雎工始末和濮阳大工记》[9]445-446。
此外,《水利》还刊载了许多介绍国外水利科技的文章,成为国内了解国外最新水利科技动向的重要窗口。例如,沙玉清的《日本治水之变革》(1932年第5、6期)、孙辅世的《苏俄集团之农场与中国之垦殖灌溉事业》(1932年第5、6期)和《美国灌溉垦殖事业发达史》(1933年第3期)、张光斗的《美国之灌溉事业》(1936年第5期)、栗宗嵩和张书农的《印度支那水利工程实习报告》(1937年第2、3期)、张炯的《瓜哇文登灌溉工程》(1937年第3、5期)等。
(三)造就了一批卓越的水利人才
在《水利》诞生之时,出版者和作者大多都是当时风华正茂的水利科技工作者,他们既熟悉国内水利科技现状,又了解国外水利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编辑出版这一刊物或撰写水利科技论文的过程中,这些水利科技工作者伴随着《水利》的成长而成长,成为了一批卓越的水利科技精英,形成了在国内外水利界颇具影响的学术群体。
1931年,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大会上, 34岁的汪胡桢成为出版委员会主任和主编,他几乎每期都亲自撰写“编辑者言”,而且积极撰写各种类型的稿件,发在《水利》期刊上的有近50篇,其中有学术论文、各种水利工程计划书和图谱、新闻报道、翻译资料、水利名著介绍等。其中的学术文章有1933年第2期“导淮专号”上的《导淮经高宝湖入江之研究》《导淮经射阳湖入海之研究》《导淮经废黄河入海之土方估计》《导淮经盐灌河入海之土方估计》,此外还有《洪泽湖之操纵与防制淮洪》(1933年第6期)、《贷款兴办皖淮水利工程之试行》(1933年第4期)等。此外还有关于运河治理的文章、翻译国外技术进展的文章等。正是由于他在水利科技方面的卓越建树,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钱正英曾评价汪胡桢:“作为一位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10]
著名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须恺1931年在《水利》创刊号发表《运河与文明》时,年仅31岁。此后,他在《水利》期刊上先后发表了《水权法商榷》(1931年第3期)、《江潮对于淮河排洪道泄量之影响》(1932年第2期)、《洪泽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计》(1933年第2期)、《洪泽湖之效用》(1933年第2期)等10多篇学术文章。须恺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主持制定了海河、淮河、钱塘江、赣江、秦江等多个流域的规划。在其主持的苏北运河规划设计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沉挂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的孙辅世在《水利》1931年第4期发表《太湖流域模范灌溉事业进行状况》时,年仅30岁。此后,孙辅世在《水利》上先后发表了《江苏武锡区之模范灌溉事业》(1932年第1、2期)、《河道防洪工程》(1932年第3、4期)、《美国灌溉垦殖事业发达史》(1933年第3期)、《密西西比河截弯取直之研究》(1936年第4期)、《国营蓄洪垦区之研究》(1936年第4期)等10多篇文章。
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水利专家张含英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1年张含英在《水利》第2期发表《葫芦岛筑港之过去》时,正值而立之年。此后,他在《水利》上先后发表了《视察黄河杂记》(1932年第5、6期)、《黄河之迷信》(1933年第2期)、《黄河流域之土壤及其冲积》(1934年第1、2期)、《各河流之洪水峰研究报告》(1936年第1期)、《威权之水利组织:介绍美国坦那溪流域管理公署》(1937年第2期)等10多篇学术文章。
此外,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三峡计划的著名水利专家宋希尚在《水利》期刊1931年第6期发表《扬子江水灾原因及标本整理之商榷》一文时,年仅35岁;著名水利史学家沈百先在《水利》1931年第2期发表《导淮为民生建设之首要工程》时,年仅35岁;著名水利专家何之泰1934年发表在《水利》上的论文中提出“何氏公式”时,年仅32岁;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沙玉清在《水利》1932年第5、6期合刊发表《日本治水之沿革》时,年仅25岁;著名水利勘测专家戴祁在《水利》1931年第3期撰写《全国水灾续讯》时,年仅24岁……
[1] 中国水利学会历史沿革[EB/OL].(2009-05-25)[2016-10-23].http://www.ches.org.cn/zgslxh/gyxh/lsyg/A060104index_1.htm.
[2] 汪胡桢.编辑者言[J].水利,1931(1):1.
[3] 李书田.创刊词[J].水利,1931(1):1-2.
[4] 何家濂.新疆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王鹤亭[EB/OL].(2006-10-18)[2016-10-23].http://www.gmw.cn/content/2006-10/18/content_493018.htm.
[5] 朱进星.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写在李书田诞辰 110 周年之际[N].中国水利报,2010-11-09(007).
[6] 罗相成.中国基础水利水资源与水处理实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7] 李勤. 试论民国时期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2-26.
[8]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撰委员会.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人文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 王志华,张建民. 汪胡桢:能教兴世看河清[EB/OL].(2014-09-28)[2016-10-25]. http://news.hhu.edu.cn/s/5/t/6/50/07/info20487.htm.
(责任编辑:王兰锋)
Establishment ofWaterConservancyand its Contribution to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NG Xiaozho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 China)
WaterConservancyis not only the journal of China Water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but also an influential water conservancy journal founded in modern China. Its birth has the profound social background. After its establishment,WaterConservancy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training excellent water conservancy talents. It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ater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tribution
2017-02-10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14AZD073)
宋孝忠(1970—),男,河南固始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发展规划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K928.4
A
1008—4444(2017)03—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