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棋局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价值

2017-02-23高思峰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学生

高思峰

(1.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

大棋局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价值

高思峰1,2

(1.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永恒的课题,也是经济发展大逻辑下的必然要求。大棋局视阈下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要谋势,又要做活。突破传统理念的藩篱,创新观念,精准培养,精准供给,铸造适合学生个性、学院特质和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因此,有必要从梳理和分析创业教育演化的价值关怀和实践路径入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逻辑,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剖析并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教改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体制机制,以图为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转型及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支持。

大棋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践

谋势者,须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厘清发展大势。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课题,也是切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热点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本身,也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其对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逻辑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时至今日,学界以高校为考察对象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围绕其创业教育的理念机制、管理模式、改革配套、创业体系、经验启示等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但是也暴露出“同质化、非标化、零碎化、地域化”的研究倾向,如:部分研究侧重现象描述,缺乏内在机制分析;若干研究囿于主客观因素,致使模式多元,标准各异;若干调研局限于场域和时间,忽略了研究的系统性及对效果的验证;研究中突出概念解释、惯套西方理论模型、忽视学生主体性、照搬他者经验的问题也较为普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社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演化大逻辑的整体关怀把握不够,从而削弱了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①

在高等教育趋向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抑或应用型人才,都是教育制度设计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创新创业教育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些年,研究者的学术关切多集中于知名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和价值未能进一步拓展。笔者从创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发展逻辑入题,从大棋局的视阈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管窥和细描,探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突出对策的适用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以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智库支持。

一、创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关怀

创业教育从问题的提出到概念的科学化,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关于此,西方社会有较为成熟的话语体系[2],建构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模型。[3]194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Myles Mace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始为人所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创业活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创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者——柯林·博尔博士将其总结为:“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②[4]从此,素质和能力成为创业教育中的核心要义,多样化的培育方式成为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理念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也与日俱增。美国学者杰弗里·蒂蒙斯将创业教育理念定义为旨在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5]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以后的创业教育理念都基本按照此体系发展延伸,如:有研究者指出创业教育应从明确其教育使命出发,分析潜在学习者的需求,明确目标听众来确定教学目标及传授的方式等;还有研究者提出个人的创业决策是由两部分背景决定的,其一是创业意识,另一是创业潜能;创业教育的传授类型分为说教式模型和创业式模型,在实践中,后者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创业技能的掌握。[6]

和创业教育在西方社会的不断推进相比,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创业教育开始启动并迅猛发展。1989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会议报告《学会关心世纪的教育》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概念。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方向,并被纳入工作重点。2002年教育部通过试点九所院校的形式,加大了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从理论化的课堂教育真正走入实践,也使得实习、创业实践正式投入到创业教育体系中。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的总目标。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渐进发展,既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理念界定的回归,也是对当前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其发展逻辑背后映射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所盼所求。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国家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驱动对于人才、创新、创业提出了实质性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创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渐成趋势。2015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重申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作用。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则显示出国家要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创新创业浪潮以及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决心和愿景。在2017年的两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以及促进机会公平、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从“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等主流话语反映出国家对“教育—人才—发展”理念已有长远规划和通盘考量。在如此的实践逻辑和价值关怀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业与创新教育”模式已然成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本质性问题,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然而,就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而言,尽管有诸多成熟的理论资源及丰富的实践案例可资参考,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走别人的道路并不舒坦。理念层面上,相关理论尚未融汇成熟,尤其是本土性理论的创新不足,各个地域、各个学校甚至是各个院系的千差万别也使得创业教育鲜能达成标准范式,进而增加了理论凝炼及提升的难度;实践层面上,众高校“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复杂多变的创业现实,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钱学森老先生曾有一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道出了一位老科学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忧虑。钱学森之问,无精英和大众之别,映射出我国教育事业无论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短板和尴尬,中国的创业教育何去何从?

“肯取势者敢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盘活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是为教育兴国之策,人才培育之途。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各高校定位和发展规划不尽相同,每所学校有不同的校情和特色。在此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专长的独立学院需秉持大棋局观,通盘考量,谋势做活,在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上赢得主动。这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坚持的基本逻辑和价值理念,也是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举。在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观中,谋势,即在沿袭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8]角色定位的同时,要从理念层面审时度势,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逻辑下的内涵和特征,从战略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向进行判断,谋得先机,把握主动,做好通盘考量和顶层设计;做活,即从实践层面有所作为,精准做好创业教育的各项举措,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局面,构建符合自身文化性格的创新创业培育体制机制,致力于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盘活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路径之理念考量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创业教育体系,在学习和汲取已有成果之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努力探索和积累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与理论经验,构建与区域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以后发优势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盘活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的题中之义,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有之举。

(一)在组织机构建设上,权责明晰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精细化分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校领导主管,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实现机构的精细分工和多方协同。教务部门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学工部门负责创新学分的认定及考核、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研部门负责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审核和奖励;团委负责创业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创业实训的培训和协调;招办负责学生创业就业信息的回馈和利用等。各部门在领导机构的指导下共享数据,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对学生创业就业大数据实现全面把握、精准分析和有效管理。

(二)在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上,科学准确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作为培育目标,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着力于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在价值层面上,一方面对于学校的创业教育观念进行重塑,形成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业灵感。马克思提出过“人始终是主体性”[9]的观点,创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创业心态、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价值目标。

(三)在学科设置和课程设计上,优化调整

结合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特色和就业前景进行特色学科专业方向的开设和调整。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特色课程等板块,构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业人才培养新课程机制,如: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哲学》等通识课,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身特长、脾气秉性的职业规划,用哲学的理念把创业技能和创业思维融合教育;此外,要结合经济社会需求和母体学校特色在相关专业方向将创业规划教育定为重点单列课程。通过学科体系的优化调整,推进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精准培养。

(四)在培养机制上,彰显个性

从制度上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案,如:在学分和学制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弹性设置,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创新实验等活动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此外,构建有特色的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当地合作实践基地和企业或者兄弟院校甚至是国外合作院校,突破地域的束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分学制改革、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等培养机制,多层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在考核机制上,不拘一格

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评价机制,如:改革单一的传统考试模式,实施因材施考的个性化考核方式,让笔试、机试、口试、免试等方式契合学生的专业旨趣;改革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模式,提升科目的日常成绩权重,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践,规范化、精细化学生的日常考核管理;建立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评价机制,如财经管理类的学生可采取提交企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等方式作为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组织教师、专家、企业界人士进行联合考评。借助这些方式来激发学生投身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和兴趣,为创新创业教育空间进一步松绑。

三、盘活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路径之实践设计

在信息、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举措除了训练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创业必须的知识技能与品质精神外,还要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其它基层经济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训练;充分延展学生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以创业促就业”的创新就业实践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拓展特色创业教育实践空间;积极探索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举措,培育区域型创新人才。让社会和市场为人才培养模式点赞,是盘活创新创业教育“大棋局”的实践所需和价值所依。

(一)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渠道

如以学生专业社团拓展创业思路,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模拟交易;组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创业课题组,建立“以赛促能”的创业锻炼平台;定期在学生中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健全创业奖励机制;提供场地作为“众创街区”,遴选学生在区域内实施先期创业活动;建立毕业生回访协助制度,鼓励学生主动与校友创办的企业接触,加强校内校外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校园网络升级建设,加快实施基于创业信息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推广创业教育专属的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和云平台的建设;构建特色实践基地体系等,③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置身市场,接受磨砺,感知成长。

(二)丰富创业活动文化氛围

高校要筹办一系列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者”论坛、创业沙龙、“挑战杯”大赛等;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及地方的创业大赛,如“创青春”创业大赛、全国创业专项大赛等;学校可以邀请部分企业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探讨,进行创业现场指导活动;班级、系部、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整合,一方面让创新创业氛围像空气一样弥散在学生周围,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存在。另一方面可以砥砺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学生创业体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

(三)重视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学校要引进及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创业认知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允公允能。基础课、通识课的老师要致力于教授创新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担负创业任务的专业教师除了理论教授外要亲自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对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教师,制定激励性的奖励办法,如对学生获奖的作品进行表彰的同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给予认定等;学校亦可从一些优秀企业聘请一批创新精英担任该校的顾问或兼职老师,让他们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实践教学,而且可以为年轻教师学习、观摩、提高提供机会。通过尊重劳动、鼓励创新,使得师生同德,共同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共进的创业驱动机制。

(四)精准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业教育优化升级的时代契机,进行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供给”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区域经济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而“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企业所处地区的地方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化特征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10]。当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创业人才的匮乏,而这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甚至出现人才的“无效供给”不无关联。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办学思想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上,研究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关系,调整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找寻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生态规划融合的切入点,着力于区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创业教育优化以及高校内涵发展的和谐共赢。

(五)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场地供给、场馆维护、设备升级、赛事活动等费用支出,学校可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校政合作平台、校企创新创业基金等渠道进行资金筹措;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有成的学长、学姐回校进行经验交流,一个面对面的小型交流可能会达到大讲坛无法实现的沟通效果;建立面向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正向引导家长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争取政府和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岗位待遇,筹划与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打破政策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强化与其它高校、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的联动和合作,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④当然,学生也要积极把握国家和地区相关新政,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互联网+”等,要关心政策、了解政策并用好政策。

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断走向纵深,高校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11]。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大趋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大棋局视阈而开展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是回应“钱学森之问”的有益尝试,是展现当代大学生能力和个性的“星光大道”,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绿色”加速剂,更是开启人生智慧和能量的“金钥匙”。

诚然,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校文化积淀不深、办学基础薄弱;构建基于国情的“原理、方法、史论和比较”[12]四位一体的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尚待时日;一些研究人员对于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13]缺乏把握;体制内一些根本性、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社会相关创业评价体系的失范;创业者风险意识与从业经验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缺失等。但是,中国发展从来都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笔者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秉持大棋局视阈下的逻辑和关怀,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适合学校办学特质和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中国风格、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人才供给机制于国于民多有裨益。

注释:

①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趋势及问题,近些年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可参见:李伟铭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刊于《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刊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刊于《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4期;傅许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与路径》,刊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储德平等:《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 数据库的分析》,刊于《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1期等。

②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在论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提出创业教育是“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创业教育提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

③如学校可逐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如“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 “学院创业中心”是平台, 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指导,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可以入驻“学院创业空间”进行孵化与提升。入驻创业空间的工作室都按公司的方式运作,工作室要缴纳房租等相关费用,经营不善的将被淘汰。

④这里涉及区域内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合利用问题,如高校联盟、合作办学、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突出特色、统一标准,强化政策对接,基于区域发展需求,构建高校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可参见:马蔚姝等:《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探析》,刊于《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1期。

[1]高思峰.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界,2010,(6):27.

[2]Bertrand Duchenea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Global View [M].U.S.: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 (corporate author), 2001.129.

[3]Jerome A. Katz.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283~300.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5.

[5]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译.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2.

[6]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46~4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8]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发[2003]8号,2003-0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130.

[10]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5.

[1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

[12]杨晓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2.

[13]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7.

TheLogic,PathandValueofth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of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ViewoftheGrandChessboard

GAO Si-feng1,2

(1.History Colleg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2.Pearl River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1811, China)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eternal subjec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s also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under the big logic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rand chessboard,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seek for survival. Break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dating the concept, casting the model that conforms to student individual with college 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the trends of tim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 and analyze the concern and path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rection, to combin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dependent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of fostering talents from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pporting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of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grand chessboard;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 practice

G647.38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7.03.015

1671-1653(2017)03-0098-06

2017-09-10

高思峰(1983-),男,山东青岛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2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华北地域社会史和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生写话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