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于生命中的张力与意义
——林语堂对“美”的昭示与标举
2017-02-23潘水萍
潘 水 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在20世纪的中国文艺思想史上,林语堂因其学识修养而被人们尊誉为大家。其实,关于“读书的艺术”一词之清新活泼的精神内涵,在林语堂超旷不羁的书写中获得鲜明而深刻的独标和解释。可以说,林语堂的文字里有“美”。但可惜的是,这一直以来未引起人们的深入关注,学界尚且鲜有人论及而相对沉寂作罢。林语堂“冷静旁观”的文字声音里生长出来的“幽默”,显然包涵着其通向自由的美育、美学思想的纯真生命火种。实际上,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所折射出来的“美育”问题,被隐然地低估、轻视了而尚未被人自觉地加以整体的研读与采用。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记得美学家宗白华曾洞察深微地指出:“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意志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满而不溢。希腊的雕像、希腊的建筑、希腊的诗歌以至希腊的人生与哲学不都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有力的‘古典的美’!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1](P212)宗白华这段话颇具代表性地点出了“美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特点和价值意义的核心问题。“美”为切入点之教育,尤为重视挖掘、培养并启发个体情感的丰沛、兴趣的多元、自信心的确立、创造力的生发、竞争力的提升等生命安放、承受的必备要素。这一切无不蕴于“美”育之中。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读书艺境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与人的个性秉赋、人本价值、自主灵性、素养取向、生命要求、未来想象及自身憧憬等多元因素的投射有关,同时也与人爱生乐生的精神生态、生命理念、灵魂价值、内涵提升、己身超越、情感形塑、心智生长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关联。事实上,当下需要加大对“美”的重视与投入。毕竟,它对人们了解 “自我与他者”及回应“自我与世界”都必不可少。
一、美:加丰人的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顿悟觉醒与日常生活中的“美”之间,显然是有一脉相通之处的。这是很自然的。林语堂昭示并标举了培养成爱美的习惯——即培养“生命中的优美的性质”、“发达高等的情操”及“高尚的鉴赏”,无疑是人生在世最值得的一种投资。因为它能将“永恒的喜悦”注进人的全生命,从而增加人的快乐的容量及增高人的品格,最终能够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细而思之,林语堂的作品文字深处不仅蕴藉着最为深层的生命哲思,而且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对其精神所提供的丰厚滋养与润泽。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人生需有善解人意的诗意与情味,亦需有坚韧执着的“美”点凝视。可以严格地说,理想的“美”,能使人变得既精深博大而又达观有趣。“美”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本然元素,它能够激发兴趣、超越局囿而乐于分享,同时也能够唤醒情感智慧而心怀大美。不可否认,每个健全的人的身上,与生俱来似乎都有着天然共性和性灵秉赋。在人生学问求知追寻的路上,公安派代表袁宏道较早就拈出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且评价甚高的学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说。事实上,纵观人类历史流衍的历程,大凡童心皆有探知世界、渴求新知、追问未知的好奇心目、个性想象及形貌精神。以此观之,读书探知的确可以知人论世而有容乃大,可以超然物外而皈依自然,亦可以情往以赠而兴来如答,更可以感时纪事而寄迹人世。倘若读到一定的情味悠长的至境至味,自然而然有其精妙的艺术所在——“思与境偕”而“我心素闲”之美感体验。王文生曾点悟式地指出:“人是按照美的原则来生活的。”[2](P前言)“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山水诗、田园诗、纯粹的抒情诗不具道德教育作用、理性认识作用,仅仅凭着它们给予我们的审美享受,就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然而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2](P13)这里深有体会地的话,由衷地投射出“美”更深刻的意旨。“美”本身脉通着对“丑”的质疑、突破、对抗与颠覆的别样表达的声音,同时也蕴藉着对“丑”的批判、疏离、鄙弃、剔除的心理暗示力量。也就是说,“美”不但可以启蒙人们崇高而脱俗、雅洁而纯正、从容而静穆的精神艺境,而且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心胸、眼光及各种感知能力,从而促进个人自身超越当下的名利得失而走向一种尽善尽美的全面发展,并于其一生中获得最大可能的终极和谐完美与幸福喜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切的人生往往是不完美的,似乎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阻隔、离散、囚禁、失联、断裂、错位、沉溺、迷惑与不知。更进一步讲,“美育”最大的使命意义就在于其教育人们懂得美的潜移默化之陶冶及美的心悦欣赏之享受,同时其将培养具有较高品性之审美力、鉴赏力、敏感力与修养质素的人,引导人们身心灵的自我警醒、觉识、教育、塑造、滋养与陶冶,最终归化于自我在情感精神的自觉反思、把握、分析与提升。林语堂十分看重“美”,他在《爱美的投资》一文中颇具独标意义地指出:“一个人从生活的早期起,就去培养生命中的优美的性质,发达高等的情操;高尚的鉴赏;总括一句话,去培养成爱美的习惯;从这中间日后正不知能涌现出多少的快意与甘美啊!世界上没有别一种投资,是比培养鉴赏这一事来得更上算,更值得了。因为它能将永恒的喜悦,带进人的全生命,而将人的生命染成彩虹一般美丽,它不但能增加人的快乐的容量,并且能增高人的品格。人的品格的造成,大部分是有赖于耳目之助的。所以在自然界中千百种的声响,如像鸟鸣虫语声,溪水潺潺声,微风拂打树叶声的听取;在天空中地球上,在汪洋中,森林里,在高山秀岭上,在原野里的万千种颜色的看取;在造‘真正的人’的一点上,其重要与学校教育相等。假使你不能借助你的耳目去尽量摄取外界的美的东西,以兴奋,发达你爱美的机能,你在生命将会是枯燥无味的。爱美一事,有净化、滋润,加丰人的生命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别的东西都是不具备的。”[3](P42)这段意在言中的话语,显然影射在“美”的精神内涵及诗意情味之主调问题上。细而察之,美育总能从生命情感的最根本之处,注意开启人的精神气、真善美的生命机缘及心路历程的导引。当然,读书的艺术境界乃是审美教育,最要紧的是从个人独特的性灵意愿、情感经验及审美感受此一新的文化视角出发。究其实质来看,“审美”自然有其一种独特的景语清闲之美感及物我理趣之张力。它不仅可以令人于日常生活中体验应物感怀、天地并生与山情水意的生命观照,而且可以使人轻易地领悟到有我无我之奔放豪健、闲远古淡甚至迥然异趣的诗味人生。
事实上,“美”之使命在于启蒙、拓展并开启美育方向更高层次上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之全面发展的精神素质与时代精神意义。老实说,健全而智慧的生命显然是有理想的魂灵、智慧的内涵、生命的活力、视野的宽度、眼光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及精神的品质。美育旨在培养生命精神、生活体验、自由思想与批判思维的高度融合。它对于人的精神健全、思想自由及生命情感却有着重要的启示。关于这个重要的问题,林语堂另辟蹊径地分析:“一个自小生长于只知崇拜金钱,而不懂得爱美的价值的环境中的孩子,一个自小受着错误的教育,以为人生最要紧的事不是高贵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不是美的鉴赏,而是多量的金钱、房屋与地产、儿女,真是绝大的不幸啊!所谓完满甜美的生命,一定是为爱美的习惯所点缀,所滋润,丰富的生命。对于美而不能领略尝味;站在一幅美丽的名画之前,看到落日斜晖,红霞返照的奇景,或者其他自然界中的美景,而心灵不觉得震撼的这种人,他的‘人’的组织,‘人’的条件,还有一个大欠缺,在维持人们生命的平衡这点上,爱美一事是很重要的,外界的人或物,对于我们的生命、品格,至有影响,普通的人或物,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许是微细的,不深入的;因为我们可以常常看见这些人与物,所以他们变成我们的平常经验,因之而不能引起我们意识的多大注意。但是在看到一幅美的图画,一抹美的斜陽,每个美的面容,美的形色,每朵美花时,无论何时,总能无形中提高增进我们的品格。使自己的心灵,对于‘美’有敏捷的反应,这是一件十分紧要的事。‘美’是生活之更新者,元气之恢复,健康之促进者,甚至可以说是生机之给予者。”[3](P43)这段文字颇为贴切地分析了“美”的耳濡目染对生命的自我超越性的潜在影响。特别是于“心物交感”、“应物自然”或“感物吟志”的生命情感、人生情味和美感价值之中,“美”更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觉知世界与自我之间所得到的某种独特的生活真实的体会与感情经验之体味。它自始至终能够激起人存在世界的某种共鸣而生成某种意味深长的情味。以此观之,“美”显然是乐心、寄兴、融情、诗意等的精神审美之思想活动结晶。基于此,不难看出,融“美”于当下教育中,即“美育”,无疑有其润物无声的美感价值及潜移默化的主导性的审美智慧。的确,审美教育实质上着眼于对人“文质彬彬”般的具有情味的“内美”性熏陶与“个人情趣”的品性培养。这显然是自不待言的。
二、心灵美:生命的内在张力
“美”,显然有其深义的文化概念内涵。心灵之美,诚然是一个人品位、情趣、德性等文化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说到底,“美”有益于情感的充实、思辨的活力和心灵的秘蕴,也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欣赏与生命的创造,更便于领略大自然的静趣、闲融、旷达与超逸。更为重要的,“美”之温醇、沉稳、朴健、端庄、凝重、敦厚之文化内涵,在培养健全、清新而纯正的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开启以“美”育人之源流,更加明确地引导着杂揉着诸多现代弊病的当下教育,如何走向健康发展方向。关于这个重要问题,显然是一个很值得给予足够重视及深入讨论的话题。毕竟,“美”本身一直引导着人们由内到外的一种精致、敏感而超然的精神质素。林语堂在《心灵之美》一文中燃犀烛照地指出:“一个女人的心灵美,实在比她的外貌美重要得多。一个女人并不一定要面貌生得漂亮才讨人欢喜,腰身生得苗条才动人,当然,如果她能从母亲那里承受了漂亮,那也不是一件坏事,不过,我们认为最要紧的还是应该努力修养自己,养成心灵上的美。一个人的外表,只须修饰适度,永远保持清洁、整齐、朴素就可以了;如果过分外表求奢美,有时不但是浪费金钱与时间,反而引人恶感。”[3](P52)“一般女子更将容貌与曲线作为自身的财产了。但是,外表的美丽毕竟是短暂的,所以,女人除了外在的容貌之外,不可忽略了心灵美,这种潜藏于心之深处的内在美,是不能够用化妆方法来涂敷打扮的。世界上也没有这种美容术,因而这种美也不可能被变成商业的交易,也就因为在此,它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美,最能感动别人的美。……所以你必须时时充实自己内在的心灵美,因为外表的美貌,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而内在的心灵美却能随时日而增加。……一个女子最好的心灵美,就是高贵的品性,广博的学识,善良的心地,纯洁的灵魂,待人和蔼诚挚,坦白的胸怀,伟大的爱心和纯正的节操,这都是心灵美所不可缺的要件。”[3](P53)林语堂这里的话透露了个中消息。说到底,其显然指向了“内美”与“外美”的问题。它使人们得到了许多启发。若从“美育”的特点出发来重新独立反思则可发现,美育本身就是一种注重情感、思想、兴趣、性格、性灵之陶冶、映射、熏染与启迪的素养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品性高尚、情感真挚、精神丰瞻、体魄健全的精神气之力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可“育”人、“化”人、“泽”人、“塑”人、“造”人与“成”人。它使个体在心灵的自我警醒与反思中,明显地得到了一种排压解挫、平复心绪、平和心境、形塑品格、刚正风骨、陶冶情操、潜心安然而宁静致远的净化。以此相应,植根且诉诸于情感力量与读书艺境的“美育”,不仅可以培养个体本身的积极认真、乐观向上的健康审美趣味、格调、理想与精神,而且其要旨最终指向的是越品越醇、令人赏心悦目的个体身心健康与人格塑造之和谐美综合质素的培养。
其实,从更深一层的内涵上来看,“美”唤醒的是一种近似于生命诗意栖居的本能意识及精神需要。走近“美”,可以获得某种独特的生存需要之感受与别样的生活艺术之智慧。当然,“美”不但可以清除“蒙昧”、“低俗”与“邪恶”,而且可以抵达“智慧”、“高尚”、“健全”与“善”。也就是说,“美”的意义正是在这里——“正”心态、“晓”情理与“主”热诚。问题的症结在于,现代教育、读书生活已经过于局限于其所在的体制,失去了读书真、善、美的原生态感情反思及初衷问题的省求。久而久之,现当代的读书教育杂渗着甚至陷入于过多附会牵合式的假、丑、恶的功利主义的窠臼。这不能不说是很可悲的。简言之,美本质上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乐生乐心的涵盖,其本身强调的是“尽善尽美”及“理性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美”指向的是以情感为本身的感性知识,趋归于更精深的生命经验“完善”为宗旨,同时更是影射出某种“感之深”的美学思辨审美能力及内涵关注。林语堂在《红颜佳人并非快乐之身》一文中言简而意深地谈及:“在很多情形之下,后天性人工造成的美人儿,反较天生美人胎子来得幸运。天生不太美丽的女孩子,一落地更得努力去获得其所要的东西;待其长大,又得探知对方的爱好,才能与其共处。在其早期,便了解必须学习些东西,以吸引对方,因此,我们可以说,面貌中等而内心优美者,反更能获得幸福。”[3](P82)林语堂于以上最为详切的文段话语论述与观察,是很有启发性的。他不约而同地谈及到“外美”与“内美”二者之间某种内联性的问题概括及某些美感经验的本质特性表征。在培养健全人格、优美心灵与激发兴趣的教育上,“美”育精神的鼓舞必不可少。事实上,林语堂受生命美育精神的影响最早,也最为印象深刻。归根结底,“美”强调的是高度的谐和、至善、中庸及各得其所的取向印记。显然,他甚为令人敬服地概括出了“心灵美”于一个女子之美感趣味的至境及嗜悦情味之质素。这一点是很值得回味的。
从另一视角看,美不但可以怡悦与陶养性情,而且同样可以显示出人的心理素质及深层的文化内涵,甚至可以培养自由发展的个性及真善美的人生价值之理想。20世纪的中国文坛学界,蔡元培首先力倡美育精神,为近现当代打开了一种美育的精神风气。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毕竟,他启发了人们对美育精神的珍视与新扬。众所周知,“美”更多地能够润泽、熏陶人的心灵美、精神美、境界美、品位美与人格美。弥足珍贵的是,林语堂尤为看重“美”之育,缘起于他懂得心灵之优美、人格之健全及品性之崇高,于人一生的质素修养中所具有的别样重要意义。他着力最多于读书艺术的阐述,也多次别有滋味地谈及到生命美感体验的妙不可言的问题,甚至他也颇为至味地论及“本色之美”。事实上,他是极为推崇“平淡为美”而贬斥“意浮寡味”的文艺作品之风格至味及美学观念。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其充满美感文风的作品风格当中。林语堂在《说本色之美》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标示:“文人稍有高见者,都看不起堆砌辞藻,都渐趋平淡,以平淡为文学最高佳境;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运用之,便成天地间至文。《论语》平淡,《孟子》亦平淡,子路出,子贡入,有何文法可言?……所以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思就是叫你把心头话用最适当最达意方法表出。……说而不修,丢而不修,是为天籁。”[4](P22~24)林语堂这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无比鲜新地道明了“本色之美、之味”。严格地说,他开启了言直而切、文质而朴、辞淡而实之本色之美的纯朴价值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灵气、不思而至的审美经验之精神贡献。换言之,美是至关重要的“心灵”捕手与“生命”敬畏,值得人们重视和关注。“美”在某种程度上,其旨向的是对人的自由性、独立性、精气神、内优性、真善美并重的整体性质素教育。“美育”是一种关乎身心灵之精神蜕化、心智成长层面的生命风尚。它能够使人们从真切的日常生活中品味出生命真正的“美”来。基于此,无论是陶冶性情,抑或是怡神悦志或导善引趣,还是称心合意或净化心灵,“美”对人的内化与觉知,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隐在作用。事实上,关于“本色之美”,林语堂在其论著中有很多较为精彩、细致而深刻的创见。只不过,当前的学界文坛对林语堂触及到的文艺“美”问题的宏观探讨实是鲜为少见,亦远远不够。
三、美育在当下的意义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林语堂对“美育”是推崇备至的,这一点可从其论“理想的大学教育”文字中看出来。他曾从人生、教育与美三大维度,以己身之人际经验应和着自身心路历程的人情物理,真挚表述、传达出一种精神上的真美与大爱,同时也颇具穿透性地昭示着人生的方向、生活的艺术及精神的依归。当然,林语堂所暗示的读书的艺术交织成真正的价值意义,更多的是蕴藉含蓄的思想“美育投射”、“思维批判”、“内心求索”和“精神启蒙”,而美育重视的则是与人知觉、性灵、思力、秉性息息相关的审美启蒙与出神入化般的特质生变。走近聆听、舔犊与反思林语堂所论的读书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从美育树人立性及自身治学的心得经验的视角,言简意赅地概观到诸多对后学大有裨益的读书艺术及发人深省的美育心理特质。林语堂耐人寻味地指出:“教育二字应解做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不应当解做一种人与书的关系。一个没学问的人因为得与有学问的人天天的接触,耳濡目染,受了他的切磋砥砺,传染着他好学的兴味,学习他治学的方法,明白他对事理的见解!这是我所谓教育。伟尔逊说的好,看书不一定使人成为有思想的人,但是与思想者交游普遍可以使人成为有思想的人。”[4](P31)概言之,林语堂富有教益的话开拓性地触及到理想大学的独特个性风貌、时代精神等本质方面的问题。他很有启发地勾勒出理想大学教育的生命自得、美感体验及自由志趣的精神气质内涵。事实上,当下很多人没有从根质上正确觉识、估量到“美育”在现代教育的匡正纠偏方面的正能量取向及潜在的伟大意义。需要正视的是,一方面由美育为导引基础的自由思想领悟,显然需要重新审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问题。另一方面以内涵式发展的美育本身,实质上正在迈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归化。这需要人的心智健全、情感内涵、品性质素等问题的凸显。
当然,要做出重要补充的是,美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的心理、心灵的交融、情趣的感应等观念意识。究其实质,以“美”育人则更是凸现、标举了审美教育存在的独立的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深刻贡献——对美的品味、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的提升。在日常生活当中,须将最高的真、善与趣味融而为一才能获得更为宽阔的人生妙谛。同时,也须将美、教谕、真知等融摄到生命心灵、人生理想与精神初衷中。读书最大的用意,无疑是在于其丰富生命内涵、充实精神灵魂及升华生活质量的一面。它能够促进生命内涵及成长空间的多元协调发展。林语堂在《读书与风趣》一文中指出:“人而无风趣,不知其可也。凡人之性格,都由谈吐之间可看出来。……《红楼梦》大观园姊妹,都是在各人的说话中表达出来。平儿之温柔忠厚,凤姐之八面玲珑,袭人之伶俐涵养,晴雯之撒泼骄憨,黛玉之聪慧机敏,宝钗之厚重大方,以至宝玉之好说怪话,呆霸王之呆头呆脑,都由他们的说话中看出。……你说读书所以养性也可以,说读书可以启发心灵,增加风趣也可以。只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断断不可以。”[5](P21)美育实质上注重的是人的生命质感,更多地倾向于完整生命的美感与人生的审美。概括起来,美育尚趣,不仅讲究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饱含、思理的显现、自然的浸润和生命的自得,而且注重性灵的兴发、情味的敞开、精神的交合、闲情的高致及个性的自由。林语堂在《唯美派》一文中指出:“白居易是为人生而文学者,他看不起嘲风雪,弄花草的诗文,他自评自己的诗,以讽喻诗及闲适诗为上,且不满意世俗之赏识他的杂律诗《长恨歌》。对讽喻诗,你说是为人生的艺术,是好的,但是他的闲适诗,你以为是消沉放逸,但何尝不是怡养性情有关人生之作?哀思为人生之一部,怡乐亦人生之一部。白居易有讽喻诗,没有闲适诗,就不成其为白居易。因为凡文学都反映人生,所以若是真艺术都可以说是反映人生,虽然并不一定呐喊,所以只有真艺术与假艺术之别,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及为饭碗而艺术。”[3](P125)说到底,林语堂直接道出了文艺源于人生、映现人生这一永恒真谛。这种对“美”的智慧看法,是极为深邃的。无可厚非,人生需要智慧,需要懂得“美”的趣味与境界。惟有“美”才有让人更觉生命精神的明朗、可爱、真切与可贵。需要加以认知的是,无论是慰安心灵抑或健康身心,美育本身各方面都指向了某种情理的统一、心理的认同的价值的体认。美育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它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的活泼及知趣,特别是其隐含着的情感认同、精神皈依、真情交会与身心健康之旨,其本身开辟出来的一种独创性的未来路径,也需要一种体认与重建。
综上所述,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东西加以批判、接受与继扬。他系列的论著文字中对“美”的昭示与标举,无比有力地彰显了“美”于生命中还有更深一层的张力与意义。正如他所言,“美育”也正是当前理想的大学教育内驱力最稀缺的品性。换言之,“美育”才是能够给理想的大学教育带来力量和启示的“向前看”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说,“美”能够培养出情感丰富、品格高尚、内心纯正、思想健康、心性善良而生活知趣的人。它不但可以培养与提升人们感受美的能力,而且总是蕴含对人们的生命情趣及价值情感的正向导向,甚至还对人们的生活艺术进行深切性的整合与内涵性的陶冶。另一方面,“美”能够使人们于自身的生命心路历程中,学会尊重、感恩、看待、审视、理解和感悟,树立起正能量的人生信念而直面人生挑战。这正是其重要意义所在。关于美与美育的概念内涵,一是美学家王国维较早拈出了人生三境的美感体验;二是为人宽怀的教育家蔡元培,于其一生都在践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及“以美育代宗教”等理想化的美育理念导向;三是美学家朱光潜则很早就谈及“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6](P9~34)此一问题;四是宗白华则以“美学散步”的审美态度来持守诗意生命的憧憬及心灵的净化升华等。其实,从根本上说,一颗优美的心灵、一种愉悦的精神、一种欣赏的能力、一种高贵的品格、一种高雅的情趣、一种美好的情感等的自觉习得,都离不开“美”的化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关涉到人们纵深的生活艺术、和谐人生与生存质量的精神实质问题。这也正是林语堂笔下所言及之“美”及“美育”的独特内涵意蕴。有论者言及:“林语堂并不用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而是选择了一种宽容博大的文化哲学,这一方面导致了他同二十世纪中国现实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能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批判力度,但另一方面又使他的文化思想更富有前瞻性,更有可能回应未来中西文化的挑战。”[7](P87)总的说来,林语堂是现代一位极为注重生活艺术和最为赏识至高艺境生命态度的学者。毫无疑问,林语堂所言及的“美”,恰如一面镜,它突显的是一种审视、领悟生活艺术的本质力量。同时,他也暗示了“美”的本身,正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人生情感最必要的身心潜能和审美心理教育。有论者认为林语堂正是一位“以诗意的情怀看待世界和人生”[8](P78~87)的学者。辩证地说,“美育”渗透性地激发着以情感为新思路的理念教育。它对人心灵的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重要的是,在当下人们不应贬低、排斥或抹杀美育存在的真正价值及影响意义。特别是重视心、性、情、怀、精、神、气等内涵意蕴的美育,它在激发人们自然涌发的思维力、理解力及领悟力方面,尤其是须要加以全新的重审与体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也是林语堂对“美”本身颇具启发意义的概念界定及不可忽视的内涵读解。他最为精妙地启引了人们去思考和探讨“美”本身及其旁射出来的诸多生命理念的问题,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1]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林语堂.人生当如是[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4]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5]林语堂.给思想一个高度[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6]朱光潜.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J].哲学研究,1957,(5).
[7]陈旋波.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J].华侨大学学报,1994,(1).
[8]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J]. 人文杂志,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