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2017-02-23侯玉双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陷阱改革

侯玉双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全面深化改革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侯玉双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我国已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压缩等叠加形势下,我国应全面利用改革的眼光去应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挑战。文章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表现出的不匹配性。在新的时期,我国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助推全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全局谋划,应坚持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生态体制等五大体制的改革相协调,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中等收入陷阱”;审视;矛盾;路径导向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球就有百余个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却仅仅十余个。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像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等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2015年,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8万元,成功跨进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而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而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三期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同时我国当前又面临老龄化压力,人口红利也逐步压缩。在这些形势叠加的环境下,我国有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这样的挑战下,我国应如何去跨越呢?一个肯定的回答就要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赋予我国经济增长以全新的动力。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解析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以后,出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显得不足,逐步陷入一种增长停滞的状态,然后再导致资产泡沫不断出现、居民收入明显下降,经济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时期。这里需要明确的就是中等收入的水平,即怎样才算是中等收入。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的中等收入水平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1]。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的这一阶段时,很多国家事实上都较难跨过这个阶段而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1000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就是拉美国家。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经济就已经得到较高水平发展,已基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行列,当时人均GDP明显高于我国。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巴西和阿根廷在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出现较明显的进展。相对而言,目前这两个国家的居民生活已不如我国。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复苏强劲,风险上升》指出了在几十年时间内,拉美国家和中东的许多国家和经济体都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我国而言,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313美元,到20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66美元,已接近10000美元。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已处在“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位置,因此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不断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显现,库存积压日益突出,这些现象似乎都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存在相似性[2]。

从目前普遍的观点来看,“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可表述如下:随着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规模不断扩张,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乏力,原有简单依赖于资源消耗、低成本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充分发挥效应,在出现这种情况的过程中,国家没有及时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明确发展导向和树立新的发展目标,导致该国的产业结构未能得到及时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而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加之这一阶段的社会财富分配断层现象严重,社会公平机制不断被打破,从而导致该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和基础支撑不断丧失,进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跨越。从“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可以明显地看出,要实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跨越经济增长方式、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转换的“陷阱”。

二、发达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虽然拉美国家是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但国际上也不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中,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就是成功的例子,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日本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功推动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过渡和转型,实现由“贸易立国”战略向“技术立国”战略转型,再向“文化立国”战略转型。韩国则确立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全面优化经济制度,政策倾向不断由扶持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扶持高技术密集型产业[3]。

二是调整收入分配体制。这一经验在韩国尤为突出,韩国政府依托税收政策调整初次收入分配,依托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优化了收入再分配。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的基尼系数显著降低,收入分配不断趋于均等。

三是城乡均衡发展的体制改革。韩国政府于1970年启动“新村运动”,引导农民在非农部门兼业,促进城乡不断均衡发展。二战后,随着日本城乡差距扩大,日本政府先后三次开展综合开发计划,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衡化机制,并有效解除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的体制约束。

三、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矛盾

以改革为视角,当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不相匹配。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应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改革发展必须与经济基础的改革发展相匹配。改革开放至今,党和中央都十分注重经济的改革发展,一以贯之地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但是在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却并没有与之相匹配,而是滞后于经济改革发展[4]。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失衡,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国内一些地区仍存在政经、政商关系扭曲,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的现象,对当地培育支撑经济良好发展的政治环境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是社会制度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不相匹配。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思路。但是在我国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多地强调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区间、城乡间的平衡发展,缺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社会建设方面的有效政策支持。在社会制度缺失的环境下推进经济建设,难免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提高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风险。2015年,我国20%的低收入居民和20%的高收入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5221元和54544元,前者仅占后者的不到1/10。除收入分配制度以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也都滞后于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文化制度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不相匹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长河里,文化建设的滞后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短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越来越凸显了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之处,从而导致市场上的趋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断扩大化。有部分人将追求经济收益视如己出,而道德文化的底线却一再被突破。同时,党和政府内部也有少数官员文化修养不足,未能培养起文化信仰,难免存在腐败现象,从而削弱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进一步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产生较大威胁。

四是生态制度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不相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盲目、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增长,忽视了生态制度的改革,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的失衡。2012年,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就已经高于全球其他国家煤炭消耗总量之和。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质恶化、城市环境破坏、农村面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现象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而当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与政治稳定,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无疑是不利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社会制度改革、文化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与经济改革发展之间表现出不匹配性,总体上是由于国家体制的三个方面因素引起的。一是顶层设计支撑不足。我国总体上缺乏较为成熟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理论体系,难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对我国这一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二是国际经验借鉴缺乏。改革开放至今,国际上仍缺乏适用于我国的较为成功的改革发展实践经验,这也是由于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例子在世界上也是极为少见的,正如邓小平所言“摸着石头过河”。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缺乏全面性和远见性。总而言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匹配性,是当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性瓶颈,在当前和未来都必须高度警惕,并通过走科学的改革路径加以解决。

四、全面深化改革视角下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导向

“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我国这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从全面深化改革入手,探究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导向。

(一)全面深化改革,做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全局谋划

未来我国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解决提高我国的收入水平,而且要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顶层设计时指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全面统筹考虑改革的顶层设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相互交融、相互联系,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要全面考虑各个领域的配套改革,坚决贯彻落实五个“搞清楚”的要求。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一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四五万美元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做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而且要设计好各个领域的配套措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5]。

(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引导

为了加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引导。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展,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做好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同步推进、相互配合。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三是健全权利监督体系,让人民当家作主。

(三)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

当前,制约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深化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6]。为了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即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构建新型的法治化阳光政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二是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设计方方面面的改革。我国应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补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加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围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等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努力实现共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大脑,将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将收入这块“蛋糕”切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逐步形成收入的“橄榄形”分配格局,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7]。同时,我国要适当调整国家财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灵魂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灵魂,不仅是一国的硬实力,还是一国的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快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吸取西方价值观的精华。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树立一种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生态体制改革为基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等生态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两山”思想理论,建设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在生态体制改革中,要严控污染源头,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文明,为人民营造一个温馨适宜的生存环境。

五、结语

“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紧抓当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良好契机,不断加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培育,同时积极抵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体,在以往实践道路上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积累了较多的问题与矛盾,同时在当前世界经济跌宕起伏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必须亟待跨越的挑战。当前,国内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怀疑态度,财政部长楼继伟则提出在未来5到10年以内,我国有50%以上的可能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8]。但是,党中央和国家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在新的阶段,要使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确保实现6.5%-7%的经济增速,要求我国在未来5-7年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方位做好改革,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解决市场中的扭曲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有序发展。

[1]朱富强.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策略[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 (1).

[2]冯根福. 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四点思考[J]. 当代经济科学, 2015 (3).

[3]S Yusuf,K Nabeshima. Can Malaysia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Strategy for Penang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R].2009.

[4]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我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EB / OL]. [2015-04-27]. http://news.cngold.com.cn/20150427d1903n41519319.html.

[5]“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跳过“中等收入陷阱”[EB / OL]. [2015-11-06].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1106/c1003-27786072.html.

[6]毛强. 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J]. 前线, 2014 (12).

[7]李梦凡, 韩绿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再思考[J]. 改革与战略, 2016 (10).

[8]哈青梅, 张晓光.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探析——基于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论证[J]. 改革与战略, 2014 (10).

Todeepenthecrossof“middleincometrap”fromthereviewofcomprehensivedeepeningreform

HOU Yu-shuang

(School of Marx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00,China)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radiction in our country a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how that has much mismatch among political reform, social reform, cultural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our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leading,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 a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o boost the reform, and should make the top-level design, overall plann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social system, cultural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five coordinate system. Accelerat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middle-income trap”; review; contradictions; path orientation

D64

A

2095-0292(2017)05-0029-04

2017-08-11

侯玉双,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陷阱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陷阱
陷阱2
陷阱1
瞧,那些改革推手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