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交初期的中新交流与新西兰对华移民政策
——1972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018-01-04

关键词:新西兰政府华侨新西兰

王 娟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2)

建交初期的中新交流与新西兰对华移民政策
——1972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王 娟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2)

中国与新西兰自1972年12月22日建交,双边关系发展顺利。官方、民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经贸往来势头良好。1972年后,新西兰政府废除了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新政策”。在多元化文化政策背景下,移民政策开始面向亚太,华人移民数量随之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末,华人移民在亚洲移民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新西兰华人社会的结构日趋多元化。

中新交流;对华政策;华侨华人

一、 中新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新交流

1972年,中新建交后,新西兰总理马尔登的首次访华开启了中新两国官方交往的先河,双方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航运互惠问题的换文》。访问进展顺利,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处理分歧。此后,中新两国交往在官方、民间层面顺利推进,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两国人民的友谊,像滔滔江水,源远流长[1]。

(一)中国与新西兰的建交及官方交往

建交后至80年代末,从官方层面看,两国高层领导接触与互访较为频繁,中国领导人共访问新西兰8次①,新西兰领导人也有6次访问中国②。此外,两国政府代表团也多次互访并达成相关成果③,1981年5月,中国对外文委主任黄镇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首访新西兰;1981年9月,新西兰内政部长海特率团访华,双方就1982和1983年交流项目达成协议;1983年3月,中国文化部考察组访新;1984年5月,新西兰内政部秘书长贝伯率新西兰文化考察团访华;1987年10月,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问陶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新;1988年8月,新西兰内政(艺术)部长巴特博士率团访华;1989年3月,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率政府文化代表团访新*资料来源:(世界各地-大洋洲-交流档案)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orld/2004-06/28/content_49453.htm。。

(二)中国与新西兰文化交流

建交前的中新交流主要以民间为主,由于有一批致力于两国友好的外籍人士及友好协会组织,使得两国人民之间有加强了解及互信的机会,为建交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在路易·艾黎先生和何明清女士等人的精神鼓舞下,以新中友协会*新中友好协会建立于1952年,目的为 “清除无知的阻碍,提供两国人民之间准确的消息,让双方可以互相理解”。协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公众会议为新西兰提供了解新中国的机会,以及让新西兰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运动。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西兰友华组织和人士为促进中新人民友好,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出重要贡献。在路易·艾黎的影响下,新中友协与甘肃省一直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新中协会通过文化和贸易的交往促进了新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培养新西兰华侨华人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支持国内的某些援助项目;促进新西兰人学习中文;培养和发展新中之间的所有姐妹城市关系;帮助到新西兰的新学生和新移民适应新西兰社会;等等。2014年10月,一部57年前拍摄的《走进红色中国》纪录片*由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于1957年访华时拍摄。这部纪录片是由西方国家最早拍摄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之一,客观呈现了新中国面貌,打破了冷战背景下西方对中国的片面印象。当时,访华团员到访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同普通中国百姓交谈,观摩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并参加了国庆庆典。,引起了两国人民的关注。

建交后,中新文化交流领域得到扩展和延伸,成果也是颇多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发布的信息:1972年到1980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多为表演艺术团体互访和相互举办艺术展览。改革开放以来,中新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1981年,新西兰内政艺术部部长海特访华,双方就1982-1983年度文化交流项目达成口头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馆:http://www.chinaembassy.org.nz。。此后,新西兰伊丽莎白二世艺术委员会主任、新西兰内政艺术部秘书长访华,中国文化考察组访新,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有所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至80年代末,已先后建立6个友好城市,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也逐渐加深。经各方的长期努力,中新交往的范围也愈加广泛,有农业、文化、工程、环境、投资、工艺等方面,从《广西通志》之《外事志》中可以得知,这些有益的交往,不仅促进了两国的合作空间,还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对于中新两国的邦交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与新西兰的经贸往来

中新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新关系中,经济贸易发展与合作占据重要地位,且对两国关系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新西兰建交初期,经贸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进入80年代,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70年代。

具体表现为:一是建交后,两国双边贸易发展很快,1950年贸易额为1万美元,1980年达到1.87亿美元,1988年就达3.32亿美元。到1989年,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第四大贸易伙伴。但那时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羊毛制品,它占了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商品的2/3。二是在此期间,两国签订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贸易协定建立起来*包括:1973年,中新商标互惠协议和海运互惠的换文,10月,两国签署贸易协定,设立联合贸易委员会;1978年,新西兰给我国出口商品普惠制待遇 ;1984年中新两国签订技术合作协定;1986年,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1987年签订科技合作协定;1988年,两国签署中新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同年两国直接通航。。此外,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待遇的国家,这对中新经贸交流及中国企业在新投资较为有利。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间经济层面的交流日益密切,一方面,此时的新西兰政府需要大力推行面向亚洲的贸易政策,重视发展与中国经贸关系,新西兰政府对华经贸政策,吸引了很多华人的商业投资移民;另一方面,中国积极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开拓新西兰市场,进行投资贸易活动。经贸方面发展的强劲势头,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华人赴新西兰进行商业投资、留学等愿望增强。这些都将对新西兰政府对华移民政策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新两国在不同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两国间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的领域不断拓展。

二、 中新建交至20世纪80年代末新西兰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影响

从新西兰的历史发展来看,新西兰经济的黄金时代应该是1950年至1973年的20多年,此后便逐渐衰退。到 1980 年,新西兰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CED)的前5名下滑到第19名[2](P220)。新西兰政府意识到要抛弃以种族为标准的移民政策,为新西兰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1987年推出的新移民政策成为现行移民政策的蓝本,从移民政策的调整来看,新西兰政府对亚洲移民的态度正在由严格限制逐渐转变为自由宽松。

(一)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移民政策的调整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西兰仍以接受传统国家移民为优先考虑。70年代中后期,传统移民来源国的名单范围扩大,把那些有可能向新西兰大规模移民的太平洋岛国也包括进去。1987年制定新的《移民法案》,即颁布了“非种族歧视”的移民政策,新西兰政府正式废除了“传统移民来源国”优惠名单[3],无种族色彩的移民政策也最终形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的移民政策一直比较严谨。其原因是新西兰政府一直保持较为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虽然新西兰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一样,自1972年以来分别废除了“白澳政策”和“白新政策”,开始对亚洲移民采取欢迎态度。但事实上新西兰政府出于经济上及社会福利上的原因,并没有大量引进亚洲移民来分享其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当时,新西兰政府对其公民实行较为优裕的社会福利制度,并不想与太多的外国移民分享。所以,对于新移民的入境都是采取严谨的态度。

1973年,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的资料显示,估计当时新西兰的华侨与华裔人口总共约为12,000人,较之1966年新西兰政府的统计数据增加了19%[4](P426)。这一时期华人新移民并不多,新西兰华侨华人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当地华侨人口的自然增加。“1974年3月新西兰政府实行更为严厉的新移民政策。虽然其主要目的和对象是英国人,但是,今后华侨新移民将更为稀见”[5](P420)。因新西兰本身经济低迷,移民政策一度变得严厉。1974年工党执政时期,由于供不应求,当地蔬菜价格昂贵,当时华人社团(主要是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就向当地政府建议,引进蔬菜种植的专业人员,增加蔬菜种植产量,可以解决新西兰当地蔬菜价格过高的问题,而中国人是此方面的能手,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经过商议后,政府决定允许50名华人入境从事蔬菜种植,同时规定:要从事蔬菜种植行业2年以上方能得到居留权,等待此政策取得成绩后再予以推广。这本来是一件十分有利于华人移民的事情,如果顺利执行必能使两国人民同时受惠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第一批移民迁入后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规定从事相关专业,这引起当地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国内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侨务工作情况混乱,这一政策也就停止下来。

1975年以后,新西兰当地人口增长率偏低,而且人口出现外流现象。新西兰的华侨华人人口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因为许多华裔青年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部分人才为邻近国家或其他英联邦国家所吸收,导致新西兰社会总人口数量出现下滑趋势。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西兰政府的移民政策略有宽松,少数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的华人前往新西兰开辟贸易和商业之路,这一举动也使得新西兰整体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得以缓和。

(二)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移民政策的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西兰政府的移民政策逐步面向亚太。这一时期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全球许多地区经济低迷的环境中形成一个亮点。“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吸引了新西兰政府的目光。移民政策也随之发生转向,大量吸收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以增加对亚太地区的贸易,吸引投资,提升多元文化。

1982年至1983年间,中国台湾地区《华侨经济年鉴》资料显示,新西兰的华侨人口已增至近2万人,除了当地华侨的自然增长,此阶段移民以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的华人居多[6](P514)。1986年新西兰实行新的移民法案即商业移民政策(BIP)。推出这一政策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商业移民的方式来吸引外国有关商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借以发展新西兰本国经济。其政策规定:“申请人只要提供20万新币的银行存款证明,作为他们到新西兰定居的先期投入,并且能够证明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到新西兰当地开展自己的商业计划。”[7](P588)。当然这些证明都要通过新西兰政府移民部门的仔细审查,确认无误后,申请人方可办理移民手续。

商业移民在中国首先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港台地区移民前往创业。由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吸引中国港台地区华人移民,新西兰政府曾派经贸考察团前往中国,而且很快便在港、台地区设立新西兰全国总商会的办事处,以提供关于新西兰的贸易、投资、移民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例如,新西兰著名的惠灵顿东方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华人投资移民服务的公司,此公司也先后在中国港台地区成立联络处。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那些有意向移民去新西兰的华人进行解答疑惑,并帮助他们前往考察、选择住处、安排子女教育问题等。新西兰的商业移民政策,从中国港台地区开始,而后延伸到大陆地区。对华移民政策的调整,商业移民政策的实施导致华人新移民逐年增加。大量的华人新移民移居新西兰,多数从事贸易和工商业,带动了新西兰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新西兰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对华人移民的影响

“过去25年新西兰与亚洲关系不断拓展,在亚洲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对新西兰来讲,同亚洲的贸易关系越来越重要”[8]。新西兰政府推行多元化文化政策,有些学者说:“新西兰,这个同澳大利亚最接近的邻国里,他们奉行的是没有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7](P83)这也是吸引亚洲移民的到来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新西兰涌入大量外来移民,其中以亚洲移民增加速度最快,华人移民的数量不断上升。

1972年,据华侨团体计算,当时旅居新西兰的华侨、华裔共计将近15,000人。根据1976年的新西兰政府人口统计,新西兰的华人数量已经达到14,236人。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中国人的经济观及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开始转变,大批华人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更好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西兰的华人人数逐渐增加,到1981年,新西兰的华人人口增加到[10](P506),480人。1984年间,华人人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记录,达到19,590人18。华人人口在新西兰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新西兰华人人口变化情况表(1971-1991年)

年份新西兰总人口欧洲后裔毛利人华侨华人1971—————————12,8181981—————————18,48019823,191,00086%9%18,00019863,307,837869%9%19,49419873,319,60086%9%19,50019883,347,000811%125%19,20019913,427,790738%129%37,689

资料来源:①世界知识年鉴编委会:《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出版社,1983年,第358页;1984,第382页;1988年,第669页;1989-1990年,第805页。②杨汤城(口述)、丁身尊(整理):《新西兰华侨史》,2001年。

1987年,新西兰政府颁发的移民新法案,被誉为划时代的移民政策,其核心是把新移民的选择标准建立在申请人个人条件的基础上,而与申请人的肤色、国籍或种族无关。任何愿意移民新西兰的国外公民须申请定居权。该定居权可允许在新西兰无限期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果临时离开,必须持有标注有效的新西兰居民再次入境签证的护照。定居申请被批准后,新西兰政府将会发出类似的回程入境签证。新西兰把移民申请分为亲属移民、技术移民、投资与商业移民、澳大利亚公民移民及难民等类。每类移民都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和申请条件。移民政策调整几年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人新移民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华侨加入新西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华侨经济也变成华人经济。大量新移民的加入,华人群体的实力不断增强。中新建交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西兰的华人传统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以蔬菜果树种植业及批发零售、农场养殖为主的农业和以餐馆、杂货、进出口贸易、运输、营建等为主的商业,传统经济稳定发展。另外,新移民的不断增长改变了当地华人社会的结构,提升了华人社会的整体实力。华人开始涉足新兴经济领域,华人制造业开始起步,例如,塑料加工、防化、食品加工及其生活日用品制造业以及一定数量的手工业等。另外,新移民给当地社会带来新的活力,也带来大量资金和专业人才,其中投资大且受人瞩目的要数房地产业和电脑行业。华人在新西兰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重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张兵.1976年南太平洋热风劲吹[J]党史纵横,2007(5).

[2]菲利帕·梅因·史密斯.新西兰史[M].傅有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高伟浓.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存适应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2).

[4]台湾侨务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G].1973.

[5]台湾侨务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G].1974.

[6]台湾侨务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G].1982-1983.

[7]台湾侨务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G].1988.

[8]New Zealand offical yearbook[M].Wellington, N.Z. : Govt. Printer, 1985.

[9]田森.大洋洲探秘——澳新社会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刘文龙,赵长华,黄洋.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K27

A

2095-0292(2017)05-0131-04

2017-08-15

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西兰移民政策及华人新移民问题研究(1987年至今)”(2016SJD770008)中期研究成果

王娟,徐州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澳洲华人华侨研究、近现代华侨与中国革命问题研究。

① 分别为:1977年,乌兰夫副委员长访新;1979年3月,陈慕华副总理访新;1980年李先念副总理访新;1982年,朱学范副委员长访新;1985年,胡耀邦总书记访新,这是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首次访新;1986年,万里副总理访新;1988年,孙起孟副委员长访新;1988年11月,李鹏总理访新。资料来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6/13/content_20258014.htm。

② 分别为:1976年,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访华,毛泽东会见了新西兰总理;1977年,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外贸部长托尔博伊斯访华;1979年,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外贸部长托尔博伊斯访华;1980年,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访华;1986年,新西兰总理朗伊访华;1987年,新西兰副总理兼司法部长帕尔默访华。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馆)http://www.chinaembassy.org.nz。

③ 资料来源: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网站: http://nz.china-embassy.org/chn/zxgxs/whjw/t25782.htm。

[责任编辑薄刚]

猜你喜欢

新西兰政府华侨新西兰
新西兰政府出手,帮助年轻人走出失恋
新西兰兔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游新西兰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警报拉响,“愤怒的小鸟”来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