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6,震撼中国的13个昼夜

2017-02-23

中外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何应钦事变西安事变

□ 周 渝

1936,震撼中国的13个昼夜

□ 周 渝

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时半左右,身在西安的蒋介石正欲披衣起床,忽闻行辕门外枪声响起,凭直觉感到大事不妙的他立即越墙而出……在这个拂晓,蒋介石卫队阵亡20余人,包括蒋介石的堂侄孙蒋孝先。至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本人也落入东北军手中。西安事变犹如平地惊雷,震撼中国,掀起惊涛骇浪

中共内部的分歧

关于西安事变“扣蒋”的过程,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细节,那就是,当东北军冲入蒋介石卧室时,屋内空无一人。但张学良却在此时,就向中共驻东北军中的中共党代表刘鼎发出电文,提前发布了“扣蒋”的消息。以致直到12月12日晚上,中共中央仍然不能确定真实情况,还在电文中问张学良:“是否已将蒋介石扣留?”

当天中午12时,中共就将张学良的来电照转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

12月13日一早,中共中央在保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首次讨论对“西安事变”的对策。会上,毛泽东肯定了“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历史事业,是应该拥护的”。关于对蒋介石的处置,毛泽东认为,既然事变已发生,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并提议应该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

不过,在是否开赴西安的问题上,中共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周恩来认为应先考虑在西安召开抗日救亡大会,将来西安或以陪都形式出现则更为有利。张闻天则提出不要组织和南京政府对立的政府,应当在“改组南京政府”的前提下尽量争取南京政府。张国焘的主张比毛泽东还强硬,他认为内乱已不可避免,故而要“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应该讨论怎样来实现”。

会议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意见。内因是事变刚发生,中共对西安方面的了解不足,也无法预料到全国各势力对此会采取什么态度。外因则是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之前就已有“全国抗日一定要争取蒋介石部队的大部甚至全部”的指示,中共中央不太可能变更这一策略。

国民党大佬们的动向

与中共中央一样,国内各大势力接到“西安事变”确切消息的时间,大多在12日晚至13日凌晨之间。

据时任冀察政务会副秘书长的王式九回忆,身在北平的他是在12日深夜(应为13日凌晨)接到一封由西安发来的急电,方得知事变消息。被唤醒的宋哲元仔细看完电文后,决定第二天一早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会议的结果,是他给张学良发了一条电报,盼他以国事为重,请保护蒋介石的安全,一切均可从长计议。不难看出,宋哲元此时的表态是谨慎的。

在应对“西安事变”时,当时主政山东的韩复榘,却没能像宋哲元那样沉得住气,以至于犯下一个致命错误。他竟然在情况已发生反转的12月21日,由其顾问代拟,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称赞“西安事变”是英明壮举云云。韩复榘后来被蒋介石所杀,这不能不说是伏笔。

相比宋哲元、韩复榘这些党国大佬,“西安事变”发生后,那些老牌反蒋派头目们的动向,更是国内势力观察风向的焦点。但老牌反蒋派冯玉祥按兵不动,李宗仁、白崇禧也表达了政治解决的主张。

在地方军阀中,反蒋最激烈者,恐怕要属新疆的盛世才了。盛世才第一时间命令迪化(今乌鲁木齐)以及其他各地区的《新疆日报》,要连夜赶写社论,对张、杨表示支持,并准备发排。当他得知苏联方面对“西安事变”持否定态度并指斥张、杨行为不当时,立即让新疆日报社撤掉了已排好的社论,对“西安事变”也不再作评述。

西安之外的另一个风口浪尖

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南京是除西安之外的另一个风口浪尖。

至少在12月12日晚之前,南京政府就已得知兵变消息,并做出强烈反应。当晚,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政治委员会紧急召集临时联席会议,通过了两项强硬的决议,即“褫夺张学良本兼备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和“指挥调动军队由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何应钦成为暂时的统筹者。

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初,强硬与主战是南京政府的共识,包括戴季陶、居正、朱家骅、叶楚伧、丁惟汾、于右任、朱培德、何应钦、吴稚晖、陈公博、陈果夫、陈立夫、张道藩、熊式辉、程潜等等,阵容庞大。

12月16日,中央军在“讨逆军”司令何应钦的指挥下,由潼关大举向西安推进,南京政府军的飞机也开始对潼关至西安线上的渭南县城和赤水车站进行轮番轰炸。

在这样的局势下,张学良不禁甚为焦虑,一方面,他对红军主张组织抗日联军的提议不置可否,另一方面,他始终没有放弃和解的可能,而联系宋美龄出面。

与此同时,宋美龄也在积极活动,她不仅极力在南京政府内主和,而且早在14日,做过蒋介石顾问、也当过张学良顾问的英国人端纳,就受命飞往西安,带来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亲笔信,宋在信中告诫蒋“宁抗日勿死敌手”,宋美龄还给蒋介石捎了一句话:“变中有变,戏中有戏,宁可抗日而死,不可让人暗伤。”

端纳到西安后即告诉张学良,他会明确劝蒋介石对过去的主张让步,让其与张、杨协商,求得一个有利于国家前途之方法。至此,“西安事变”有了和平解决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从当时的国际局势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也是唯一的上上之选。事变发生后,英美苏就表达了忧虑,极力主张和平。因为倘若蒋介石遇难,中国必定爆发大规模内战,日本必将乘虚而入,控制中国大半甚至全部领土,影响各方利益。

而此时,日本确实已不怀好意。关东军甚至发表声明,只要南京政府“反共防共”,他们将会给予援助。陆军的表现则更兴奋。“西安事变”消息一传来,陆军省就拟定了对策,企图趁“西安事变”的机会,来实现其吞并华北、扶植内蒙古傀儡政权等企图。

关键时刻的抉择

在各方的焦急期待中,西安方面的情况也正在变化。

12月17日是关键的一天,原本态度强硬的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名复电程潜等南京高层,表示只要蒋承认西安方面的政治主张,即可恢复其自由。同时,张学良还首次提出了“容共之论”,并同意周恩来之提议,如果西安被围、内战爆发,即对蒋介石“行最后手段”。

这天,蒋介石也给何应钦下达停止轰炸西安的手谕,理由是“中(指蒋介石)于本星期六(19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何应钦不仅照令停止轰炸,还领会了蒋介石“本星期六前”的含义,若三日内蒋介石未归,武力讨伐则可继续。

张学良后来回忆说,自己发动事变是反复思虑后才付诸行动的,即使西安城破,他也做好了“自杀”或“入山为匪”的准备。

但在对峙的这几天里,至关重要的苏联,对“西安事变”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意向越发明显。至于南京,因蒋介石在19日并未归来,“讨逆军”前线总指挥刘峙杀气腾腾进逼西安,内战一触即发。

尽管张学良此时电告中共,希望成立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但中共方面的政策因共产国际的授意,已从之前的组建抗日联军转变为和平解决事变,双方都十分为难。

在此时刻,南京方面的主和派起到至关重要之作用。宋子文也不顾何应钦等人的阻拦,于20日携随从飞往西安,代表宋美龄进行和平劝说工作。两天后,宋美龄也抵达西安,双方于次日在张学良公馆正式进行谈判。恰在这天晚上,中共中央也发电告诉张、杨,望暂不公开西北“三位一体”军事组织的事。在此情况下,张学良终于决心和谈,事情便朝着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了。

最后的结果为:蒋介石同意了关于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要求,并口头保证恢复自由后绝不对西安实施报复,张学良则亲自护送蒋离开西安。

就这样,1936年12月25日,由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宋美龄等一行人搭乘飞机离开,至此,历时13个昼夜,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终告一段落。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何应钦事变西安事变
一张抗战照片引发的历史解释
好事变“坏”事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
西安事变中何应钦主战动机之辨析——对“取蒋而代之”论的质疑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
“九一八”事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