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7-02-22王占清
王占清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及意识的增强,用数学思想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渗透 措施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65-01
0
数学是一个开发学生理性思维的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而不是教师灌输解题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解题机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一、学会迁移,学会比较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的体系中,是无“形”的。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承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那么,学生掌握知识才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我想用迁移办方法来教学,由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始,找出三者间的共同之处,同时我紧紧抓住重要的字词:相同、乘、除以教学,法则的学习能基本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在复习中问的问题太多,过于强调开放的思维,只说一种方法就行了,而我从两方面去分析。20÷8=( )÷4,只要学生能说出8除以2等于4,所以20÷2=10就行了,这样就会为后面的学习腾出更多的时间,而我就在上课时变成了还引导学生用乘法想,因为2×4= 8,所以2×10=20.這样在复习这一环节就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当我发现复习的时间用得太多时,后面讲解就显得仓促了。
在学习化简比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的例题时又花了不少时间,这样就减少了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进行化简的学习时间。这节课不用课本中的例题,就从20÷8=(20÷( ))÷(8÷( ))=( )通过转变除号为比号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化简整数比的方法,让学生出题进行练习。再出一道分数比:8分之4比6分之5。一步步引导学生:1、要转化成最简单整数比该用乘法还是除法,可以试一试计算。2、8分之4是乘2还是乘8,6分之5是乘2还是乘6,一个分数乘8,另一个分数乘6,这样不是乘相同的数,又该如何办?3、可以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在引导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是用乘法还是除法,无论乘还是除以都要是相同的数,这样学一种类型就练习一种类型。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要求,在结果表达上的不同,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上的区别。
二、学会换位,学会转化
转化思想是解答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熟知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求解比较困难时,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求解。在数学应用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条件的转化、结论的转化,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生为熟,最终求得问题的解。
“小数乘小数”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仔细回想,小数乘小数这节课不知上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教学中,就是设计例题教学时片面追求创设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习题内容的实际价值。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生活化。对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数学知识要和生活联系。于是,摒弃了课本中的例题,以为创设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设计时,只考虑到了:例题中的3.6×2.8 和 2.8×1.15要体现小数乘法的两种情况,我在设计例题时以超市购物为例,刚开始在设计时有些数据太大了,没考虑到实际作用,幸好后来得到了及时的改正。
三、把握整体,学会整理
整体思想就是把思考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在实际数学应用上,我们时常会发现某些数学问题,如果从局部着手难以求解,不如把问题的某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就能帮助我们开阔思路,较快解答题目。其实,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时,我认为数学得提升学生的整理与归纳的意识与习惯,逐步提高把握整体,能在归纳整理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以《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数,你对这些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哪些认识。这两个问题旨在贯穿学生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及百分数的知识,对数的认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哪些数?如果要把这些数分一分类,你会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类?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各自的分类方法及这样分类的理由,听取其他同学还有哪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把整数、小数各自单独作为一类,把分数和百分数作为一类,因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也有可能把整数单独作为一类,小数、分数、百分数作为一类,因为小数、分数、百分数可以互相转化;还可能把整数、小数作为一类,因为整数和小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因而可以加单位名称,分数单独作为一类,因为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加单位名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或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不加单位名称,百分数单独作为一类,因为百分数只能表示一种关系,而不能加单位名称。也就是说,还可以根据整数、小数、分数及百分数各自表示什么来对它们进行分类。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学生对这些已学知识的一种优化整合,形成体系的探究过程。通过经历这种探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挖掘新知,掌握方法,体悟思想,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