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2017-02-22景祯
景祯
摘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实践教学是推动普通高校为社会输送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的钢琴实践教学中却存在教学目标失衡、内容零散、方式陈旧、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重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实践教学;钢琴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72-03
钢琴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建立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未来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和综合艺术修养的必备技能之一。普通高校钢琴课教学优势在于充分发挥集体课教学的“群体动力”及“心理暗示”效应,通过丰富灵活的课堂演奏形式,學生间相互观摩与激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然而当前普通高校的钢琴实践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学原则及方法,重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增长,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但是在实际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却存在教学目标失衡,侧重演奏技巧、教学内容零散,不成体系、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枯燥乏味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失衡,侧重技巧
钢琴课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紧密联系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按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加以施行。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实践教学中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部分老师在上课时过于重视技巧表达而忽略作品情感的融入。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练习曲、基本功的训练,无法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跟不上进度,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又没有进一步提升,因此,钢琴教学考核的结果不尽人意。一方面,学生的综合弹奏技能没有实质上的提高,另一方面,过于看重演奏技巧,忽略情感融入及表达的钢琴教学是一种机械的没有灵魂的教学,因此也就失去了钢琴教学在丰富学生情感培养,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方面的价值所在。
(二)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钢琴是支撑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钢琴教学应该要遵循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然而当前普通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随意及主观。不可忽视一个事实即是当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教学内容的单薄:钢琴教材陈旧落后且单一,在内容选择上基本选用了《车尔尼》、《钢琴基础教程》、《小奏鸣曲集》等基本练习曲,并沿用了很长时间,这与专业院校的钢琴基础教材基本一致。此外关于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鉴、即兴伴奏及合作性曲目等内容也比较缺失,可见关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三)方式陈旧,枯燥乏味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钢琴实践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的钢琴实践教学方式有明显差异,前者侧重于钢琴集体教学,而后者侧重于钢琴个别化教学。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即是长期以来在设置上简单拷贝或模仿专业院校钢琴表演的学生培养模式,对学生一味追求表演技巧难度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其“师”的特点,忽略了钢琴基础知识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理论指导实践,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不熟悉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缺乏对钢琴基本教材的选择运用,忽略了钢琴教学教法的引导和运用,从而导致学生在钢琴实践教学应用方面的缺失,这种钢琴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于部分学生在进行即兴演奏和模拟实践教学时往往显得非常生涩。传统的个别化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学习重视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教学中存在只重视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体味感悟等现象。
(四)评价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长期效仿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普通高校钢琴实践教学存在评价单一、缺乏创新、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注重量化,标准单一、过程机械、片面主观等。传统的教学评价片面的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定制上比较单一,高校钢琴课程的考核只是依据学生演奏一首曲子时的表现程度来进行评分,忽略了学生对于作品情感的体验及综合艺术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主观经验主义明显,常常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喜好对学生进行评价,片面强调考试分数、通过率,技巧表现等数据教条主义。
二、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的设施落后,定位模糊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欠缺,主观倾向严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给予纠正和解决,而对于没有碰到或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则避而不谈,鲜少顾忌。这样的弊端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强调钢琴演奏技巧与基本功,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基础较差,生源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招,生源数量不断上升,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及专业水平却不容乐观。
三、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践教学的重构
(一)重构“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个性化。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教人+教书”的有效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完全依据教材进行课程教学计划,而是要关注学习对象,照顾学生的已有学习认知基础及个性特点。此外要体现“创作者+作品”的有效结合,将名家、名曲进行综合赏析,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主题式+模块化”的特点。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紧扣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重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减少单纯性练习曲的教学内容比例,需要拓宽钢琴教学的选材范围,需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其一,拓宽选曲范围,增加合作性曲目。在教学内容中逐步增加20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包括中国作曲家的近现代钢琴作品,亦可保罗诸如爵士、布鲁斯、拉格泰姆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其二,增补钢琴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钢琴教学实践能力;其三,增加钢琴艺术史及经典钢琴作品赏析相关内容,结合《钢琴艺术三百年》《钢琴作品赏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导学生在情绪情感、风格流派、文化底蘊等方面进行反复研究及感悟,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采取“主题式+模块化”的方式,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给作品资料库建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过关和提高。同时也提供了很多自主学习的作品赏析资料包,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海顿及作品赏析”这个内容模块,包括以下资料包:海顿所处的历史背景、作曲家人物生平、作品风格解读、经典代表作赏析、321作业资料包(3首平+2首难+1首高)。这样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在钢琴实践教学中力图发挥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的功效。毕竟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钢琴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仅凭一二年的时间就想突破尚且很难,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特色,培养其学习和弹奏钢琴的艺术兴趣,掌握学习技巧,领会学习精神,才能在课后主动学习,并将在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生涯中持续关注,将其培养成一种艺术习惯和艺术涵养。
个性化、主题化、模块化的内容体系设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其自主选择作品进行品鉴,同时又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同时满足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三)重构“欣赏+弹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
“欣赏+弹奏”相结合的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将“欣赏”与“弹奏”进行嵌入、进而渗透和融合。多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
集体课为基础,兼顾小组课和一对一辅导课,通过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的授课方式。钢琴个别化教学有一定的优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钢琴技术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小组课(根据学生能力及差异进行具体分组,可6人组、10人组、16人组等)和集体课的结合方式。 主题式模块化的教学结构主要将“欣赏”与“弹奏”进行有效的融合,打破传统的结构内容,深化综合音乐素养的目标,整合欣赏内容及弹奏曲目。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活动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开展专题研讨讲座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现场切身感受钢琴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种形式的音乐会、音乐剧等,为师生提供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构“以生为本”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的钢琴课程教学是指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结合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教”与“学”之间产生新型的关系,明确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是高度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支持、合作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调整考核比例,削弱终结性考核所占比重,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模块化课程任务的单元考核作为过程性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对钢琴技巧和艺术风格、音乐表现的感受力、领悟力,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对钢琴作品的品悟和鉴赏,逐渐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人”的塑造、发展与提升。在知识、技巧传授的同时加强情感的交流和对话,以情感人,以人为本。
新形势背景下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高校要加强对钢琴教学资源的整合,大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人才,有效充实师资队伍。积极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路径,切实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
[2]马棠华.钢琴课教学与评价改革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71
[3]高进.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