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艺谋电影造型语言的审美特征

2017-02-22王春雨柴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张艺谋

王春雨 柴娅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讲究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现、视觉的冲击,及色彩的表现。其电影影像造型浓墨重彩、铺天盖地地冲击着观众的视神经,让观众目不暇接,观众享受着一席视觉大餐和一桌精神的思想盛宴。

关键词:张艺谋;造型语言;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王春雨(1982-),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文学;柴娅(1994-),女,河北省邯郸市人,表演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一、文化的厚重感

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深沉厚重的,以陌生奇异的民俗风情作为底蕴,从对传统文化的扩音和对厚重历史的反思中,观众给了自己一个清醒的觉悟,因为影片使我们观看到我们的先辈,同时也看清了当下中国人自身。奔着观众扑面而来的,是其典型的色彩以及独特的构图等造型语言,使观众看得万念俱灰或心花怒放! 如《红高粱》中奇特的民俗表演,《菊豆》中封建观念和人性的对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封建势力所扭曲的人性,《秋菊打官司》中对正义、真理的执着,《活着》中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我的父亲母亲》中平凡而动人的爱情,《一个都不能少》中倔强的精神以及动人的师生关系,张氏语言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这是属于中国式的电影,是他人难以复制也难以借用的。

二、造型的唯美

张艺谋导演的众多电影在影像造型上都是美轮美奂的。如《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一个个神话、一个个童话故事通过张艺谋极致的手法诉说着。观众在看此类影片时,被华丽而奇特的影像造型紧紧地抓住眼球,视觉上大饱眼福,但内心却是实在空旷,是缺少文化和历史的空,太过于饱满与唯美的影像造型,致使故事在造型的压制下凸显不出,人们只能感受到奇特的视觉影像,而看不到符号所指的文化内涵,找不到历史的本质,无法揭示生活的真谛,也就无法给我们的真实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只剩下震撼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但这类影片在造型艺术上做到了极致,如《英雄》中,成千上万秦兵的宏大场面,气势恢宏,马在疾驰,战旗狂飘,尘土、战马、将士、战旗汇合成了一副完美的沙画,悠扬的马头琴将观众带入一个豪迈的武侠世界。影片是英雄的暴力,观众却如同在仙境遨游。

导演唯美意化的电影美学使观众流连忘返。《十面埋伏》中倾国倾城的盲歌妓,绝处逢生的竹林对决,高空劈叉,腾挪避闪,看得人心惊胆跳。影片中最经典的造型就是章子怡美女出浴,使观众潜意识里的窥视欲得到了大大的满足。《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富丽堂皇的宫殿,亮眼的服饰,丰胸的露点,壮观的万盆菊花、飞檐走壁的追杀……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令观众荷尔蒙爆棚。

三、色彩语言的意蕴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色彩是电影语一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和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视觉修辞的基本元素就是色彩,要根据影片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来定它的色彩与配置,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绪、情感。吸引观众眼球的不仅仅是巧妙地运用色彩,还可以对呈现主题氛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张艺谋看来“通过色彩的作用,观众能够一眼就识别我在想什么。”观众在观赏电影中,他们首先感受到的视觉修辞元素就是色彩,色彩间的设计搭配能够完美的诠释电影的主题,所以张艺谋在中国电影色彩的运用领域上可谓是领军人物,他通过巧妙地利用色彩,使得导演对每一段落别有用心意境的设计和故事的情感,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

1.以红色为主色调

张艺谋是最“钟爱红色的导演”,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以饱满的象征着生命、动力、激情、欲望的红色华丽的铺陈着。这深层的原因当然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他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红色是血液的颜色,是生命的动力和欲望,是最具有激情的颜色。影片中一出现就立刻感染观众的场景是红色的高粱、大红染坊、红红的辣椒、大红灯笼等。在张艺谋的很多作品中,《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土地》、《我的父亲母亲》中,红色的运用是淋漓尽致的也是举足轻重的。

2.以黄色代表民族性

《黄土地》的基础色调运用的是温馨沉稳的黄色,搭配了灰、黑、红等颜色,像跳动的音符,奏出和谐恢宏的交响曲。张艺谋以生活为基础,在服装的色彩上遵循了陕北农民的风格,男人黑色衣裤,女人红绿衣服,单纯浓郁。

《黄土地》中黄色的土地、红色的嫁衣、白色的羊肚毛巾、黑色棉袄,这些饱满凝重的陕西民俗民情中的色彩,都是基于张艺谋个人对其的理解与情怀,影片以黄红白黑为主要色彩,突出了色彩语言的饱和凝重,对比强烈。

黄色是中华民族的肤色,黄土高坡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深深的蕴藏在华夏文化中,千百年来黄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坚不可摧,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成为一种符号。运用“黄色”突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渊源的深刻反思正是影片的深度与魅力所在。《黄土地》中,无论是千回百转的信天游,还是心潮澎湃的千人腰鼓阵,都让观众感觉到生命的川流不息,民族的坚忍不拔。这片黄土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可以说,影片超出了文艺采风情节的时空局限性正是因为这种黄色所蕴含的符号意义,体现了更深沉更广阔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部可以剖析民族命运的具有史诗性的影片。

参考文献:

[1]王瑜.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语言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孟琪.張艺谋早期电影中红色元素的文化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

[3]邬双.张艺谋电影色彩意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张艺谋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论宫廷院体画的审美特征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