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联合自制充气复位器治疗腰椎骨折43例
2017-02-22陆向飞
陆向飞
(广宁县中医院,广东 广宁 526300)
·临床研究·
中药汤剂联合自制充气复位器治疗腰椎骨折43例
陆向飞
(广宁县中医院,广东 广宁 526300)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自制充气复位器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瓜蒌、柴胡、当归、穿山甲、红花、大黄、乳香、桃仁、木香、甘草、香附、没药)。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复位前后Cobb角度、椎体前沿压缩率、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自制充气复位器治疗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自制充气复位器;中药汤剂;腰椎骨折/治疗;临床观察
由于腰段脊柱解剖和功能特性,腰段脊柱成为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各种原因导致的腰椎损伤均易发生骨折,按骨折形态可分为压缩骨折、爆裂骨折、chance骨折及骨折-脱位。腰椎骨折的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叩击痛,伤及神经系统还伴有腹痛、下肢麻木、尿便障碍等[1-3]。目前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著,并发症多,恢复慢[4]。2014年8月—2015年6月,笔者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自制充气复位器治疗腰椎骨折4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8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平均(53.12±1.25)岁;病程平均(5.45±0.33) d。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平均(53.12±1.25)岁;病程平均(5.45±0.33)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患者有外伤史;②体格检查腰部肿胀,有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有骨擦感,可闻及骨擦音;③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部位椎管内明显占位病变;④临床诊断为腰椎骨折,未伤及神经系统;⑤患者有较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5-6]。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②粉碎性骨折患者;③骨折伤及神经系统,造成瘫痪、截瘫患者;④骨折严重,有休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手术将危及生命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不能进行系统的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7]。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统一处理,确保患者骨折症状不严重,不会导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适合后续研究处理,并确保处理过程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给予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治疗。操作方法:在术后前30 min均给予静脉止痛泵维持,以减轻患者疼痛,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利于复位;复位时让患者平卧于电子牵引床上,以患椎为中心在患椎下垫自制充气复位器,安装并调试好,然后给予电子牵引床持续牵引力为40 kg,并且缓慢往自制充气复位器内充气,使高度达到15~18 cm,并拍片确认复位成功[1]。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处方:瓜蒌15 g,柴胡15 g,当归20 g,穿山甲9 g,红花10 g,大黄15 g,乳香10 g,桃仁12 g,木香9 g ,甘草6 g,香附10 g,没药10 g。1 d 1剂,分早、晚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测量复位前、后Cobb角与症状的变化、椎体前沿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腰部肿胀消退情况。Cobb 角的测量:对患者进行X线扫描,根据X线显示结果测量出 Cobb 角[4]。见下图1。VAS 评分标准:将疼痛程度分为0~10 11个等级,0为无痛,10表示疼痛等级最高,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疼痛等级,数值越高代表疼痛度越大[3]。
图1 Cobb角的测量
5 统计学方法
6 结 果
6.1 两组复位前、后Cobb角度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复位前、后Cobb角度对比 度,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6.2 两组复位前、后椎体前沿压缩率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339.9±8.815.2±8.6**##对照组4340.1±8.634.5±9.0**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6.4 两组复位后腰部肿胀消退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7d后63%患者腰部肿胀基本消退,压痛、叩击痛减轻;而对照组为3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临床诊断为痊愈者占总数的93.1%,而对照组仅为83.8%;并且治疗组痊愈患者劳动耐受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7 讨 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近年来因交通伤、高处坠落伤不断增多,脊柱骨折也日增多,由于腰部特殊的解剖和功能特点,脊柱骨折多发生于腰部脊椎,而因暴力致脊柱骤然过度屈曲造成的屈曲性压缩性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72.2%,为临床的常见病[8-10]。脊柱骨折可引起脊柱正常序列的改变、解剖结构和稳定性的破坏,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11],因此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正常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充分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无神经损伤的病人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12]。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时,完善对患者的检查,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给予静脉止痛泵维持3d,之后对所有患者行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静脉止痛泵维持解决了患者复位时和维持伤椎下垫枕时因疼痛等原因而影响治疗的问题。复位后,对照组患者不再予以其他处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腰部肿胀消退情况,及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比较。2个月后拍片测量并计算椎体前沿压缩率和Cobb角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患者在复位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中医学认为:腰椎骨折是外伤导致椎骨骨折,并伴随着筋肉损伤,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13-15]。中药汤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可促进受伤部位血液循环,有助于骨骼的接续和生长[6,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用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Cobb角改善率和椎体前沿复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肿胀消退较对照组快,肿胀消退时间短。
综上所述,自制充气复位器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腰椎骨折,疗效较单纯复位显著,患者愈合时间缩短,预后较好,并且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黄月娟,何芬琴,谢浩洋,等.中药敷贴配合坎离砂热熨神阙穴治疗胸腰椎骨折腹胀37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4):429-430.
[2]周成洪,黄伟,龙亨国.自制充气复位器加牵引下复位与单纯牵引复位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815-817.
[3]李韦华,蔡大阅,黄伟章.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2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27-28.
[4]秦泗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研究[J].新中医,2015,47(6):119-121.
[5]许建文,尹利军,李智斐,等.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929-1931.
[6]杨清钊.中药治疗腰椎骨折60例[J].中国中医药,2012,上10(17):25-26.
[7]FAROOQUEK,KANDWALP,GUPTAA,etal.Subacutepost-traumaticascendingmyelopathy(SPAM):TwocasesofSPAMfollowingsurgicaltreatmentofthoracolumbarfractures[J].NeurolIndia,2014,62(2):192-194.
[8]龙雳.中药汤剂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随机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51-52.
[9]KRüGERA,FRINKM,OBERKIRCHERL,etal.Percutaneousdorsalinstrumentationforthoracolumbarextensiondistractionfracturesinpatientswithankylosingspinaldisorders:acaseseries[J].SpineJ,2014,23(14):405-407.
[10]周辉,彭亮,韩勇,等.体外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骨伤,2007,20(3):155-157.
[11]詹旭,龙亨国,刘玖行,等.中药结合充气弹性脊柱固定支架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846-1847.
[12]张金东,张宝玉,张金海,等.手法复位联合垫枕及运动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288 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11):35-36.
[13]王汉龙,赖展龙,柯晓斌,等.中医保守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45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6-77.
[14]刘峻,谭远超,张恩忠,等.充气式脊柱弹性固定牵引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7):15-18.
[15]彭亮,张政宏,倪飞,等.便携式充气复位仪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13-15.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1-0023-03
R68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1.10
2016-07-25;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