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效果分析

2017-02-22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影像学

廖 原

河南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洛阳 4710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效果分析

廖 原

河南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洛阳 47100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效果。方法 抽取2013-01—2015-10在我院依据标准化诊疗流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依据常规流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影像学检查时间、溶栓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5.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影像学检查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标准化诊疗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rt-PA静脉溶栓可有效缩短影像学检查及溶栓时间,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弥漫性或局限性脑功能受损,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等特征,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用的有效治疗措施,但有学者[2]指出,仅有部分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且实际治疗过程中受时间窗短等原因限制。因此,在有效时间窗内实施标准、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124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前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者;合并肺、心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者;合并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无法顺利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抽取2013-01—2015-10在我院依据标准化诊疗流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依据常规流程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2例,女20例;年龄48~79岁,平均63.42岁。对照组男41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63.31岁。2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依据常规流程接受静脉溶栓:rt-RA用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90.0 mg,静脉推注总药量的10.0%,余药物与100 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于1 h内滴完。rt-PA静脉溶栓治疗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出现血压升高、呕吐、恶心、严重头痛等不良症状则立即终止用药,并立即行颅脑CT检查。观察组经标准化诊疗流程行rt-PA静脉溶栓,药物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诊治流程见图1。

图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

1.4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临床疗效,依据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进行评定[4]:评分增长率85.0%~100.0%为基本治愈;评分增长率45.0%~85.0%为显效;评分增长率15.0%~45.0%为有效;评分增长率低于15.0%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2)对比2组影像学检查时间(到达急诊至开始检查)、溶栓时间(到达急诊至开始溶栓治疗)。(3)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5.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44,P<0.05

2.2 2组影像学检查及溶栓时间比较 观察组影像学检查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影像学检查及溶栓时间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患者颅内血管发生堵塞,可导致栓塞处脑组织发生缺血及缺氧,致使脑细胞出现电化学级联瀑布样反应,可与相关受损细胞中信号通路形成偶联活化,最终导致疾病不可逆性发展。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证实[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0~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由此可以得知,溶栓治疗效果与时间存在一定关系,主要是因为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越短,阻塞部位越容易疏通,更有助于减少脑细胞受损量。

但临床实际中仅有部分患者选择接受溶栓治疗,且受治疗时间窗等因素限制。因此,如何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成为临床研究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指出[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可实现多科室交叉协作,将传统个体经验型医疗模式转化为现代化团队协作标准化模式。通过标准化诊疗流程,可有机结合检验科、放射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相关科室,突破科室间障碍,提高诊疗效率。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影像学检查时间及溶栓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与姚麟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与常规诊治流程相比,标准化诊疗流程可缩短院内流程及等候时间,确保患者可及早进行检查和溶栓治疗。其主要原因是标准化诊疗流程使各相关科室责任明确、各环节工作清晰,对工作流程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时间浪费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标准化诊疗流程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为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了溶栓治疗。

综上所述,经标准化诊疗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rt-PA静脉溶栓可有效缩短影像学检查及溶栓时间,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陈华.瑞士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年的功能性结局及死亡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 354-1 356.

[2] 邱佩琪,杨国士,项耀钧,等.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4):5-6.

[3] 余剑波,黄文凤,朱继红,等.急诊医生决策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8):954-957.

[4] 余小艳,石际俊,姜春黎,等.血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卒中患者预后及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9):2 351-2 354.

[5] 孙玉芳,李继梅,张拥波,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 371-1 375.

[6] 顾萍,樊兴娟,黄琳,等.就诊时间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功能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5.

[7] 刘红丽,邓庆中,林罗此,等.基层医院急诊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绿色通道建设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3):240-242;246.

[8] 姚麟,连晓鹏,秦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rt-PA 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效果分析[J].新医学,2015,46(10):702-705.

(收稿2016-08-22)

R743.3

B

1673-5110(2017)02-0059-03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