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2017-02-22姚明明

金融与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营策略结构性供给

姚明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姚明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缓解各方面发展矛盾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商业银行如何调整和选择经营策略,以利用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大事。本文在对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违约风险加大、贷款质量下降、利润空间降低等挑战,以及改善信贷结构、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绿色金融等提供的机遇,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应以差异化为主,并建议加快信贷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搭建专项融资平台及打造绿色金融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营策略;同质化竞争;差异化战略

姚明明(1985-),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辽宁沈阳110031)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加快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成为根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以往采取的规模扩张的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此外,实体经济的不断升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银行落后的金融服务和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陆岷峰、杨亮,2016)。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挑战,改变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和经营收益,是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发展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下章节安排为:首先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分析,然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的内在逻辑分析,最后部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包括经营总体思路、经营策略定位和具体实施措施等。

一、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总量达到6009家,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民营银行、859家农村商业银行;相比于2006年底143家商业银行,增长了42倍。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2006年底43.95万亿元增长了4.5倍。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39.2%、18.6%、12.9%和11.4%。图1详细揭示了自2003年到2015年间,各金融机构类型市场份额占比变化,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挤占了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占比,不低于70%。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是在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金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按资产)(2003~2015年)

(一)规模扩张空间缩小

得益于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的释放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驱动,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利率管制和固定利差的政策环境影响,商业银行以极力增设营业网点、拓展域外经营等途径,达到增强吸储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然而,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需求,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越来越受到限制,以增设营业网点吸储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净利差收入在不断压缩,导致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减弱,规模扩张的空间愈加受限。

(二)净利润增长缓慢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的息差收紧,银行业原有的依靠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王家华、王瑞(2016)利差收入历来是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且金融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资产端的“脱媒”趋势愈发明显,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依赖有所下降,造成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增长缓慢(如图2)。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商业银行效益性指标,自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从2.53%,逐步下降到2.27%;资产利润率也从1.29%下降到1.11%;资本利润率虽然在2016年第一季度反弹至15.93%,但是从17.76%下降到15.16%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

图2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变化(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

(三)信贷风险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贯坚持规模导向的经营策略,过度发展的金融体系,在相当长时期鼓励银行业向经济主体过度负债,甚至向偿债能力弱的经济主体提供融资便利(曹国华、刘睿凡,2016),不仅导致不良贷款逐步增加(如图3),而且进一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4373万亿元,同比增长31.63%,环比增长3.25%。不良贷款率从1.39%上升至1.75%,已经连续12个季度上升。

图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趋势

从数据看,目前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基本都是前期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也是过去几年不良贷款集中爆发的领域,如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以及能源采矿等等。预计快速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新一轮的冲击,这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四)同质性竞争激烈,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

在规模化扩张的经营模式下,无论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均以“大客户”为重心,银行定位于经营战略基本趋同,目标市场高度重叠,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各银行间经营特色基本不存在,以价格竞争为特征,营销手段单一、收益不高,不仅造成实体经济金融资源错配,而且造成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欠缺。单纯的存款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资源管理的需求;单纯的信贷业务,已经不能成功对接经济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的转变;单纯持有信贷资产策略,难以适应业务扩张造成的资产规模剧增带来的收益;单纯的固定营业网点业务办理布局,难以媲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资金管理快捷与便利叶东海(2016)。

(五)综合经营能力提升承压

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放松管制,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外资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逐步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和业务,金融资产端的脱媒现象日趋严峻。在国内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图4),社会融资活动主体的多元化更加明显(表1),对商业银行而言,综合化经营能力的提升必须加快,除了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外,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唯一途径。

图4 社会融资规模变化(2005~2014年)(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如何改变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和自身经营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攻克的经营难题。

表1 我国历年社会融资规模及构成(单位:亿元)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型的逻辑

自2015年中央高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以来,国内各界人士达成共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从学理角度,需求侧改革或称需求管理,出自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扩大需求的政策取向,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新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理论,而又优于供给管理理论。国内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强调在供给端针对具体方面采用结构性改革,而非抽象的“管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用改革的手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供给体系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能力,通过缩小无效、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供给端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张茉楠,2016)。

根据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围绕五大任务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我国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和业务开展而言,既带来一定的挑战,也存在调整经营策略的转型机遇。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挑战

1.违约风险压力加大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部门,如有色、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这些产业中的生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商业银行追求的“大客户”定位中相对集中的部门(赵鹏程,2016)。去产能任务的实现,势必会对这些企业采取关停、改制或重组,甚至破产的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处理,将给提供贷款或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造成不良贷款增加,违约风险压力增大。

2.贷款质量下降的挑战

在面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出现住房库存积压,一线城市住房价格泡沫等结构性问题,去库存成为调整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房地产作为行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上游包括钢铁、水泥等建材部门,下游包括装修、物业等消费服务部门,吸引了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李海峰,2016)。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促进住房销售,另一方面对地产建设提供贷款资金,因此,为顺利实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住房价格和土地价格降价出售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并且,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导致不良贷款出现“双升”现象,进一步造成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表2)。

表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拨备覆盖率(2015年第一季度~2016年第二季度)

3.降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降成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而融资成本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刘杰等,2016)。在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渠道单一、费用高等制度性约束下,中小企业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日趋严峻,净息差和利润收入不断下降,而以减免和降低银行中间业务收费为主的降低融资成本措施,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利润空间。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机遇

1.为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提供契机

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可能向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产业转移。从一致性诉求上看,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去产能和去库存任务目标,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是一致的(曹师韵,2016)。国家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商业银行稳妥退出过剩产业,积极主动参与绿色经济与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资产投放提供了契机(杨海平,2016)。在目前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占比限制下,商业银行应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严控信贷资产投放方向与退出节奏,对新兴战略产业与绿色产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稀释不良资产,对倒闭关停企业依法组织清算,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

2.为进一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造了条件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央结算公司。

从2005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元年”至2015年底,我国累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超过1500只,仅2015年就发行了1386只,总金额达到5930.39亿元。截至2015年底,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看,信贷ABS存量占到66%,企业ABS占比为32%,而ABN存量占比仅为2%(图5)。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主体集中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或少数负债率高的大企业,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具有绝对的优势。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激活金融市场资本存量,提高资本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总规模接近6000亿元,但是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资本中的占比,差距还很大,对商业银行而言,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也是发挥金融服务职能的新型、重要渠道。

3.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也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指导,为商业银行拓展新市场、开展新业务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在淘汰具有落后产能的传统行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企业整合重组,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和投行服务等业务需求。另一方面,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科技型产业,不仅扩大了商业银行目标客户群体,而且增加了商业咨询、资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业务需求(陈卫东、宗良,2016)。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经济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具有持久的内生动力,在市场开发、产品创新、技术研发、带动就业和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带动能力,因此,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服务创新的重要领域。

4.绿色金融、民生金融成为新动力

鼓励、支持绿色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央行研究数据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修复的融资需求在30万亿元,特别是在绿色能源、碳排放权融资等领域,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具有长期市场需求。而且,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经济成长,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优质信贷客户。同时,在民生领域,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产品服务投资,是我国商业银行涉足较少的领域,而公共产品服务,如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是信贷资金及其其他金融服务的一片蓝海(曾煜、陈旦,2016)。发展绿色金融和扩大民生领域投资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为商业银行开展新业务,增加长期、稳定的利润收入提供了新动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选择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去产能导致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去库存引致贷款质量下降,降成本推动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和利润来源逐渐减少,导致盈利压力增大;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去杠杆和补短板等供给侧改革任务,也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策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开拓新市场和发展新业务提供了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经营策略,提高自身经营能力,是本节研究的重点。

(一)总体思路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曾在1985年提出了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三种经营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面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各银行间经营特色并无差异、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竞争导致的追求成本领先战略已经穷途末路,既表现在营销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还表现在经营收入不断下降。而实施集中化战略又不符合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因此,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并在娴熟的领域或业务层面培育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正确选择。所谓差异化经营策略,就是商业银行通过细分市场,在目标市场或目标客户中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培育竞争优势,并获得持续经营收益的经营策略。

(二)经营策略定位

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企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竞争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追求“大客户”定位的传统经营策略难以为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经营收益持续下降成为必然。因此,商业银行在差异化经营策略思路指导下,面临三种定位选择:一是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拓新市场、寻找新客户;二是对传统优势客户进行服务升级和提供差异化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此拓宽客户开发的半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为实现差异化经营策略,亟需在业务转型和金融服务链条两个方面重新定位。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中小股份银行,在同业竞争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一家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能满足客户,对所有商业银行而言,很难形成独有的、核心的竞争力,也难以摆脱经营定位上以贷款为重心的桎梏。差异化经营策略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定位上必须从以贷款为重心转变为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深入市场调研,并根据各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业务水准、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情况等,开发具有独特优势和市场差异化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力,并利用这种竞争力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具体措施

按照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策略的思路,为实现在业务转型和金融服务链条两个方面的重新定位,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加快信贷业务经营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有所增加,推进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和服务模式创新,是防范金融风险累积、推进盈利来源多元化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应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加强贷后资产风险管理,拓展服务支持空间。一方面实现从传统型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如主动参与政府招商引资的谈判、评估、融资等过程,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发展的积极作用,搭建差异化、多元化、全能型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注意防范新业务中潜在的金融风险,避免过度创新导致的高杠杆。

2.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升经营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的五大任务,根本目的在于将资源要素(劳动、土地、技术、金融资本等)从产能过剩、利用率不高、效益低的产业中释放出来,重新输送到中高端产业,以要素利用的帕累托改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资本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目标。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有利于盘活企业存量资本,用高能资产替代低效资产,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为缓解商业银行之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如前所述,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水平较低、资产证券化产品相对单一,66%的产品属于银行信贷资产,这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仅市场流动性差、发行效率低,而且产品的收益率低,既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别,探索证券化产品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是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策略需要深入开展的重要业务。

3.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搭建专项融资平台

大力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确定为“十三五”规划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量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且对GDP的贡献度超过了60%。但是,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偏好的信贷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商业银行而言,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偏弱,又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为妥善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困境和不损害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追求,商业银行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需要细分市场、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探索出既符合中小科技企业金融需求,又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金融服务格局。

搭建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整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资源为支撑,以契合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为主线的专项融资平台,是商业银行破除业务同质化,逐步实现差异化经营策略的重要措施。专项融资平台通过整合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专业风险防控体系、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研发部门等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流程的金融服务。

4.打造绿色金融,拓宽业务领域

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领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以输血式提供融资支持。政府补贴方式既没有形成激励和约束的长效机制,又不能激活绿色产业总体的市场活力。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对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融资方式从补贴的输血式向造血式的市场化融资转变,商业银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着力打造绿色金融,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贷款信用,逐步降低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的金融支持,同时拓宽业务领域,加快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排放权投融资及投资联动方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张惠,2016),形成综合、全面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满足绿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和配合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1]王家华,王瑞.利率市场化、同业业务与银行经营稳定性[J].金融与经济,2016,(09):57~62.

[2]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04):22~30.

[3]叶东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J].时代金融,2016,(14):96.

[4]张茉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推动“要素效率革命”[J].金融与经济,2016,(03):25~27.

[5]赵鹏程.我国金融体系与小微企业融资关系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6,(09):32~39.

[6]李海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的转型创新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6,(06):12~15.

[7]曹师韵.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的使命、机遇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6,(18):18~19.

[8]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银行业研究课题组.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化解当前经营压力——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6年第二季度)[J].国际金融,2016,(04):57~65.

[9]张惠.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投贷联动机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161~165.

F830.5

A

1006-169X(2017)01-0058-07

猜你喜欢

经营策略结构性供给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万科:楼市进入深水区,万科这样做! 万科2020年经营策略披露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本土便利店经营策略浅析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