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问题剖析
2017-02-21陈婕
陈婕
摘 要: 高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我国教育事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经过几年实践和发展,本文探究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其中包括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和理解。
关键词: 高校教育 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剖析
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事者开始意识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及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高校资源共享不但有利于缓解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同时,《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可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快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之取得的成果
关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这个重要课题,我国早就做出了政策导向和指导。我国《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及后来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教高[2002]18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有明确提出如何共建共享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同时,我国成立了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致力于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目前已经颁布的CELTS系列标准,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依据规范。教育部还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技术实现”课题,该项目力求实践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其研究成果随着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而推广应用,将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一方面,各地相继建立大学城,组成高校战略联盟,目前我国已经有大学城六十余座,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建立起资源共享专网,研发了资源分享软硬件,并且运用远程教育等方式实现了各高校教师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的有效共享和优势互补。教育资源的共享内容逐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创新。
二、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之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立并完善资源共享制度难度大。为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颁布了《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指导性文件。但文件仅对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作用和方式做了明确要求,却没有颁布针对教育资源共享可操作的相关文件,从而导致高校间资源共享不规范,资源库建设流于形式,教育资源难以保证持续共享。除国家、省市和院校立项的精品课程等外,多数教育资源是教师们根据课程与教学需要,自行开发的各种教学课件、题库、教学素材库等。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究其原因,主要和我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从管理体制来讲,我国高校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公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对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让一部分高校先发展起来,我国在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的现状下遴选了一批高校作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支持高校,这些高校虽然只有100余所,但是它们获得的教育经费却占有很高的份额,而其他绝大多数普通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却很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由于上述情况,导致不同高校间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拥有较多优质资源的重点学校通常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它们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共享意愿强烈,却缺乏与其他优质资源学校共建共享资源的机会。于是,高等教育资源就形成了封闭管理、单兵作战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有序的、持久的合作与共享。从运行机制看,高校的运行机制多是借鉴政府的行政架构,行政效率较低。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开放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还未建立起资源共享所需的配套机制。目前高校教育资源管理还存在资源管理缺少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缺少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效果无法得到反馈、共享知识产权保障及共享利益分配不明晰等问题,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很难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开展。
其次,高校资源共享观念存在缺陷。我国一些高校资源共享意识淡薄,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非营利性共享,大大限制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虽然建立了数目较多的大学城,但是校际资源配置率不高。主要存在两种意识缺陷:(1)共享意识淡漠。虽然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可以缓解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本位主义和“小农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关心本校资源是否配备到位。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不愿把丰富的教育资源拿出来供其他高校一起分享使用,教育资源不足的高校不愿向其他高校寻求帮助和支持。很多高校的观念就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由于共享意识淡薄,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很难推动和开展起来。(2)竞争观念过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竞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深入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高校间的竞争态势愈加激烈,在种种考核评价机制下,很少有高校愿意共享自己的资源,即使有,也多是一些利用价值不高的资源,真正代表学校特色的、品牌的、优势的教育资源是有所保留的。
再次,共享平台缺乏高性能的技术支持和统一标准。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资源共享起步较晚,在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中存在弊端,如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开发成本高,平台不兼容,效益低;重开发、轻应用,尤其是轻视资源共建共享;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建设要求,造成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无法重组。另一方面,课程和项目建设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标准。政府管理者提出的规范大多是“学者型标准”,广大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标准的要求吃透,而政府未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资源开发中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与开发,最终导致学习资源不能互换、重复利用,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教学资源分类也缺乏规范,资源描述缺乏统一标准,造成低层次的重复建设。
最后,共享的领域单一,内容层次低,受益面窄。(1)领域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实行资源共享的多是大学城中的高校或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别的高校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虽然远程教育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共享的内容多是在课程方面,对于其他硬件和软件资源则较难享受到。另外,我国多数高校的共享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多停留在物力资源共享的低层次阶段即选修课程和图书资料共享,层次较粗浅,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高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基本没有,财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更是难上加难。(2)内容层次低。课件和题库的制作水平较低。我国的远程教育站点很多,教学资源仅限于课本知识,并且多采用文本呈现方式,或加上少许的动画和多媒体。大多数网络课件的形式简单、交互性不强,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性资源和协作学习资源,少有隐形知识的挖掘,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互动很少,也很难得到学生用户的反馈,并为之改进调整。(3)受益面窄。①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但是针对性不强。通过比较各种资源库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师使用的教材情况,不难发现与教材完全匹配或者基本匹配的不多,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优秀资源更少,究其原因在于各地区教育教材存在差异,很难统一。②资源主要以课堂课件和题库为主。在各类教育资源中,题库占据相当的比重。虽然我国陆续建立了一些实用的题库系统,如高等教育基础学科系列题库等,但由于题库的使用还没有完全基于网络,还只局限于某些权威单位使用。同时,题库的修订和校正及题库的教育测量功能常被忽视,不利于题库的科学使用。③教育资源多为教师教学服务,对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太多支持。大部分教育资源库以素材类型资源为主、可交互性资源和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型、协作型学习资源不多,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总结
虽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课题,各种各样的好處和意义都显而易见,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建设,也颁发文件进行指导,但是纵观全国上下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尤其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虽然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让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变得越来越便利,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规范和改进,不能充分强调共享资源的意义,不能在技术上给予明确的平台支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就仍然是一个难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逐步调动各个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先把自己院校的共建共享制度建立起来,逐步营造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教育风气。
参考文献:
[1]孙照辉,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4).
[2]李井竹.完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有效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4(2).
[3]林凌敏,俞鸣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6(5).
[4]李楠,杜刚.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J].经济视野,2013(3).
基金项目:广东省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教育研究课题一般课题: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Y201402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