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构建路径与对策
2017-02-21孙咏洁
孙咏洁
摘 要: 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有效管理是“双一流”高校创建中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高校科研的特性、构建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的路径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首次归纳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特性,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高校科研的特性必然要求在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有效链接的桥梁和纽带,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正是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并达成内在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路径和对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科研特性 科研成果数据库
国务院2015年正式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高校和学科建设明确了“双一流”的任务和目标。“双一流”就是一个高校建设的竞争场,软硬件建设、教学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高校必将脱颖而出,其中高校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有效管理、转化、展示正是“双一流”高校创建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势在必行。笔者拟围绕高校科研的特性、图书馆构建数据库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科研的特性决定构建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高校科研成果泛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各自专业学科领域内,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凡是所取得,并经同行权威专家评议鉴定,确认具有学术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创造性研究结果,形式包括论文、专著、编著、译著、研究报告、专利等[1],其特性有三:
1.高校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密不可分,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内在互动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是科研成果的基础,科研成果是教学实践的发展与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
2.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基本是相应的教学实践推动与催化的结果。一方面,教学实践是科研成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实践本身包含科研的成分,教学实践的反思反过来促进科研的进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必将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从而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
3.高校科研过程及成果对相应的教学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与提升作用。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二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三是讲课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高校科研的特性必然要求其间存在一个能够有效连接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笔者认为能够成为桥梁和纽带的就是图书馆科研数据库,而且这个数据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高校各院系所、研究项目团队,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全部实现信息数字化;二是按照高校科研和教学的特定要求对数据结构进行相应的组织、存储和数据管理;三是实现复杂的科研成果信息的查询自动化、统计分析自动化,并通过局域互联网实现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库正是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内在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无法适应推进“双一流”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调研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教师成果数据库[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术成果数据库。目前大多数高校数字图书馆只是有偿链接各大商业知识库,并没有建立本校科研成果数据库,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形势。因此,构建适合本校科研与教学现状的图书馆科研数据库刻不容缓。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科研與教学实际状况选择最佳科研成果数据构库建方案。为此,笔者提出三种建库路径方案:
1.现有图书馆数字平台上创建科研成果子数据库,数据来源从现有科研管理系统获取。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建立科研管理系统,教师只能录入自己科研成果并浏览自己的成果总汇,由相关部门审核并锁定信息,其中科研人员数据由专人定期与人事部门核实并录入更新。但系统只归单一职能部门(如科研处)封闭管理,主要用于科研工作量考核等。图书馆应与现有科研管理系统联网,在保留原系统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或修改加以利用,在图书馆数字平台上专门创建一个科研成果子数据库,数据库的所有数据来源都从现有科研管理系统获取。如此,个人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既可以进入“个人主页”录入和浏览自己的科研成果,又可以进入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共享全校的科研成果,从而实现本校学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此方案建库经济快捷,节省人力物力,适合资金缺乏或只有少量资金的图书馆。但数据库作者信息等数据来源不是从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获得的,而另由专人定期录入更新,重复劳动、效率低,难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影响数据库的质量。
2.独立开发以DSpace软件系统为基础的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平台,并扩展DSpace功能用于校园网数字一体化管理的建设,实现图书馆与校园网内多个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形成校园网综合服务平台,打破各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通过数据交换、信息聚合实现数据库数据可直接从科研、人事、财务、院系、财务等权威部门获得[3]。数据库数据来源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质量,其中科研人员信息是数据库数据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人员流动、职称提升等人事信息变化复杂,给数据库数据的准确获取带来一定难度。此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有科研人员信息直接与人事管理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信息同步获得,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提高了数据库质量和校内资源的利用率。但独立建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调动多方资源进行协作,并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
3.联合多个高校图书馆协作共建数据库平台。多馆联合共建应该由基础好和实力强的图书馆牵头,联合多家有意向的图书馆共同承担开发任务。开发中,首先必须开展充分的需求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联合开发方案,其次根据各馆特点分配研发任务,明确质量、进度等责任要求,最后整合、调试,确保系统平台的良好运作。多馆协作联合开发最成功、最值得推广的案例是CALLS三期“机构知识库建设及推广项目”首创的“示范馆+参建馆(1+4)”的多馆协作开发模式,使用DSpace作为基础软件并进行本地化改造。201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启动该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作为“示范馆”,同时再召集4至5家高校图书馆作为“参建馆”,形成各自联建小组进行多馆协作联合开发。该项目的建设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高校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发机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整合资源、联合共建特色数据库提供了有益参考[4]。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对策
1.必须确保数据库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完备性和连续性。确保科研人员和科研数据的准确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队伍庞大,图书馆掌握准确的人员数据必须与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及各院系所充分沟通、通力合作,特别要关注教师和科研人员流动和职称变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数据变化。同时,科研成果数据收集实行双重审核制度,在个人申报录入或提供原件的基础上,先由院系负责初审,再由相关职能部门二次复审并锁定数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审核各类成果必须对照原件,查询权威信息或出版源信息,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确保数据库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确保科研数据的完备性。理清四类数据库数据来源:一是完备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基本信息;二是公开发表的成果,即国家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出版单位出版的包括期刊论文、著作类等文献资料;三是各级政府规划办或权威学术机构批准的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四是未正式出版发表的作品,包括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献、调查报告等[5]。凡是涉及科研与教学的相关信息必须完备。
确保科研数据的连续性。科研成果的取得具有实时性,及时获取相关资料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与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保持常态化的沟通,明确上报上传责任,制定严格的制度,尽快形成完善、可行、可靠的数据搜集体系。
2.多部门协作机制和制定相关政策是数据库数据来源的质量保证。数据库数据采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没有多部门协作和相应政策支持,单靠图书馆或某一职能部门不可能保证数据库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管理决策层应该确定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明确各部门职责基础上各司其职,各部门再细化责任到人头。人事部门应负责数据库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明确由二级院系的人事秘书负责本院系的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员流动或人员职称等信息变动时必须及时更新。科研部门应负责数据库各类科研成果数据的收集、录入和审核工作,同时制定长期有效的科研成果呈缴制度,特别是科研工作量年度考核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条例。与教师利益挂钩的制度能够确保教师定期主动呈缴和录入个人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授权二级院系的科研秘书对本院系科研成果逐一初审,最后科研处到各院系逐一进行终审。在确保每项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完整无误后,锁定数据信息,并将锁定的科研成果数据传输给图书馆数据库平台。数据库收集工作每年年底检查验收。
3.数据库功能设计是数据库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管理决策层与广大师生等各方用户的需求。构建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其功能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广大师生与管理决策层等各方用户的需求。师生用户需要数据库界面简明易懂、多途径搜索、查找方便、输出快捷;管理者关注数据库能否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操作高效快速,数据安全,便于维护;管理决策层或职能部门要求具有多方位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为职能部门的人才选拔、职称评审、成果奖励等提供公平的数据支持,同时作为了解本校科研发展状况、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为制定相關政策等提供宝贵的准确数据参考。
高校图书馆建科研成果数据库有其自身特质、管理模式和资源开发价值。因此,在设计上应考虑以下五个基本功能:
(1)统一身份认证功能。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设在校园局域网内,所有用户需要通过身份认证登录数据库,可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作为统一身份认证。教职工用工号和密码,学生用学号和密码登录。
(2)录入编辑功能。第一步,教师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可进入“个人主页”录入科研成果,录入内容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类型(下拉选项),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弹出选择),期刊名称,成果字数,成果级别,所属学科,作者单位(下拉选项),多作者排名,附件框(上传成果全文或网址链接全文)等,教师录入后显示“未审核”状态。第二步,数据库设置分级管理功能,两重审核录入数据功能,先授权院系机构进行初审和错误数据修改,并显示“已初审”状态,然后上级职能部门再进行终审和修改,并显示“审核通过”,最终锁定数据上传至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平台供用户检索查询。
(3)检索查询功能。用户要求数据库具有检索界面方便易懂、多途径检索和快速查询功能。检索种类可设置:快速检索、标准检索、专业检索、作者检索、成果来源检索等,同时可选择模糊检索和精确检索。检索途径可包括主题、关键词、摘要、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发表时间、作者单位(院系)、所属学科等,并显示被引频次下载次、被转载情况和基金项目资助情况等强大的查询功能以满足用户需要。
(4)日常管理功能。根据高校日常科研管理需要可设置多个管理模块,包括科研人员信息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项目和获奖管理、经费管理和科研活动管理等。
(5)统计分析功能。根据高校决策层和的需要可设置个人成果列表、成果分级计分、网上评审、生成图表(包括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和数字报表)等多种统计分析功能,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以及高校决策层了解本校学科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
4.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然面临版权、著作权等法律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数据库受法律保护的前提是必须在数据库内容选择或编排上具有独创性。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与其他商业数据库不同,属于特色数据库,其数据来源与系统编排上具有自身的特质和个性,具有独创性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6]。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也明确规定:图书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馆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利益[7]。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将本机构科研成果收录到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中,供校园网范围内用户免费使用不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应制定数据库产权协议,即数据库所属机构、作者和用户三方签订的法律合同,通过产权协议明确机构、作者、用户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此规避法律风险,使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在法律法规保护下安全有效运行。
高校科研成果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宝贵财富和独特资源,构建并完善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库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开发、使用科研成果。时不我待,高校管理决策层应充分意识到“双一流”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目标的实现必然有赖于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并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图书馆做好构建完善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工作,为在未来的“双一流”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明亮.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江苏教育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为例[CNKI].科技信息,59-75.
[2]梁光德,何岚,林忠烨.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教师科研成果全文数据库建设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136-140.
[3]刘宏磊,邸德海,李一鸣,韩博.机构知识库文献收集与DSpace扩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i):193-196.
[4]韦成府,聂华,崔海媛.多馆协作开发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以CALLS机构知识库项目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69-73.
[5]李英.高校圖书馆科研成果知识库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39-41.
[6]曾咏梅,彭丽.图书馆构建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3):29-31.
[7]中国法律法规查询网.http:/www.gov.cn/zhengce/zc_f
lf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