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研究
2017-02-21田建英
田建英
摘 要: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分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当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心理健康
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学科教育当中处于核心地位。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语言知识素养,还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逻辑思维方式等。有关学生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并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
一、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些孩子由于受到年龄或者生活背景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当中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外在表现为:自卑、胆怯,心理素质较差。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敢说话,不善于表达心理活动。不敢开口说话,就不能使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等到锻炼。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班级里每一位学生进行进一步了解,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成长环境、语文学习能力、智力状态等。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帮助,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有些孩子是因为先天的性格因素,本身胆子就小,或者由于家庭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定势。有些孩子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害怕答错问题,受到班级学生的嘲笑,从而不敢回答问题。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查,我们发现,越是到高年级,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越少。大部分班级里甚至有二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多数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女学生。如果没有纠正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就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反而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极为不利。如果学生的自卑心理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那么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学生郁郁寡欢,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障碍越到高年级时期,体现得越为明显,尤其是从小学三年级以后。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一规律,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師是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的第一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正如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以师生交往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平等、民主和尊重的原则。从理解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与鼓励,让学生感觉到与教师交往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教师要给学生十足的耐心,长此以往,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给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十足的鼓励,用幽默的语言化解自尊心强的学生的尴尬。坦诚地用微笑化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当中愿意交流、敢于交流。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放松身心的小游戏,让班级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了解彼此。坚持班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学之间是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关系,没有好差之分。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有特长就应该表现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
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技能。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此时很难给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此时我们要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就要运用情景教学,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具有目的性、生活化特征。要具备正确的情感价值导向,包含一定的人文内涵,符合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还要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必须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之内。学生在情境当中运用先前学习的语言知识,发表自身的真实感受即可。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当中,慢慢获得自信,内心情感世界逐步得到丰富。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媒介逐渐增多,学生获取语言的途径越来越多,情感世界越来越丰富,但是并不是他们接触到的所有语言都有利于他们成长。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与别人的交际较少。当受到语言的负面影响时,往往会比性格活泼的学生更难走出阴影。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地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信息。只要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达带有正能量的语言信息,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四、在语文口语交际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口语交际课堂教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有自身的特征,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是语文口语课堂的外在延伸。在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同样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当中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渐渐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找出他们在口语交际课堂各种表现的原因。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共同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关注。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自信。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就愿意突破自己,敢于表现。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要付出耐心引导,培养学生的耐力,让学生多注意细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战略,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采取科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在语用学中,口语行为是由对话双方主体、说话的语气、说话语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行为的规则由语言系统规则和语言运用规则两部分组成。其中语言系统规则包括一些简单的基本要求:正确的发音、正确的用语、正确的造句等;语言运用规则的要求:利用准确的交际语境,通过生动的语境让话语更加简单易懂地传达所要表达的话语。通过对以上语用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口语行为规则关系的调研分析,概括为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从行为发生者、接收者角度对发话者来说,语用策略就是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语言,使其勾画出易懂的语境让受话者能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而对受话者而言,则是通过话语和语境准确地揣摩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意思。
除此之外,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就要注重开发与利用与家庭和社会相关的学习资源。中国以汉语为母语,要在我国寻求汉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十分容易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求汉语使用环境,在大量语言交际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语言使用规律,让学生达到灵活自如表达自己心理活动的程度,這就要求教师学会将语文课堂与课余时间结合起来。汉语口语交流环境无处不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环境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进行集中的交流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和社区等口语交际环境,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口语交际练习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克服交际恐惧心理。
六、结语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染和熏陶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学生的交际心理障碍,是提高学生和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教师要在语文口语交际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积极的研究、探索,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将学校、家长、社会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学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美娜.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12).
[2]王新景.浅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2(35).
[3]郭玉.低年级口语交际中的情景创设之我见[J].学周,2012(33).
[4]曾琼晖.浅析小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11).
[5]周慕燕.让学生“说”活——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