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体育养生初探

2017-02-21朱星尚文豪��崔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苗族体育

朱星+++尚文豪��崔瑾

【摘要】苗族体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参与人数众多,具有提高身体素质、愉悦身心、促进苗族与外界交流等作用,但其受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亟需解决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建议去粗取精,更好地发扬与传承民族文化,为苗族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苗族;体育;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01-03

Abstract:

Keywords:

苗族作为我国第五大少数民族,一直以勤劳朴实、崇尚武术而闻名。历史上,苗族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了西南边陲[1]。为了强健体魄,苗族人民养成了习练武术的习俗,这便为苗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苗族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11来源于生产生活原始社会时期,苗族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不仅要防御自然界猛兽的伤害,还要抗争周边的敌对民族。在这种条件下,苗族养成了全民习武的习俗和崇尚武勇的民族精神。为了防御猛兽的伤害和狩猎获取食物,苗族先民使用了弩箭。这是一种用杂树木做成的武器,箭头涂以弩药,用来射杀猎物,后来这一运动成为了毕节苗族地区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3]。

12来源于民俗活动与节日习俗苗族非常重视节日习俗。每逢重要节日,人们都会身穿盛装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从众多的民俗娱乐活动中衍生出了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如爬花杆、滚山珠、芦笙舞等活动。

爬花杆是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踩山”中举行的一项体育活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初八,苗族群众都会聚集在踩山坪举行活动。在活动场地中间事先立一根花杆,顶端用红绸扎成彩球。活动开始吹奏芦笙等乐器,人们载歌载舞,随后便开始爬花杆。表演者先要绕花杆跳舞一周,然后原地翻身飞上花杆,头朝下,脚朝上并双脚交叉攀住花杆。随后一个鲤鱼打挺身体翻转一百八十度,如此循环反复直到爬到杆顶[3]。

13来源于古代军事活动自苗族祖先-蚩尤被黄帝与炎帝率领的部落击败后,苗族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苗族养成了练习武术的习俗。比如在黔西北的苗族民间,有练习“蚩尤掌”的习俗,习称“苗拳”,相传是由蚩尤所创[3]。在黄帝时期,蚩尤的突出贡献便是发明了武功与创制兵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蚩尤,便把所创武功改名为“蚩尤掌”。

2苗族体育活动在促进养生保健方面的体现

体育养生在我国历史悠久,历来被各医家所推崇。《黄帝内经》就有“导引按跷”的记载;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提出的“養性十法”,就有关于导引术的记载。其中“导引”便是古代原始的体育活动方式[4]。苗族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三类:竞技体育类,包括龙舟、赛马、摔跤、苗拳等;游戏娱乐类,包括打花棍、金一棍、打手鼓等;节庆习俗类,包括舞狮、跳芦笙、斗牛等活动[5]。其具体养生保健作用如下。

21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苗族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武术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强健了苗族人民的体魄,使得苗族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与此同时,武术和苗族其他体育活动在维护人体健康、防御疾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苗族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气候十分潮湿,非常容易滋生病菌及其他微生物。就在这种条件下,苗族人民习惯于习武和从事其他体育活动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抵御疾病的侵袭。

22愉悦身心,丰富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节制、疏泄、怡情、运动等方式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的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记载。运动怡情作为精神养生的一部分,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在运动中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予以释放,从而使自己的心理重新归于平衡[7]。

苗族多居住在深山深谷地带,交通相对闭塞,经济结构单一,生活水平偏低。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他们推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自己的寨老,然后由寨老管理寨中的大小事务。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交往基本局限在了狭小的村寨之内,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与外界环境的联系[6]。为了缓解日常生活的单调,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众多的体育运动。

23延年益寿,扩大苗族与外界的交流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天之动,故恒之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说明了运动养生对健康的重要性[10]。苗族人民通过体育锻炼,逐渐摆脱了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显著增强。许多苗族传统的习武之乡,其人均寿命已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苗族每年都会召开各类武术节吸引了众多苗族同胞和其他少数民族武术爱好者参加,他们在切磋武艺的同时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

3苗族体育活动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31西方体育文化对苗族体育的冲击随着外来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兴盛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开始热衷于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而苗族民间流行的跳芦笙、踢毽等活动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只有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才能看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体育的影响力,使得在外来体育文化面前更加的被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苗族体育的发展与继承[8]。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深入挖掘、整理优秀的苗族体育活动,重点扶持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树立起本民族的强势体育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参加本民族的体育活动。

32苗族体育活动普遍存在规范性不足苗族的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条件、器材、经济条件的限制。比如苗族的赛龙舟,只能在水流宽敞的江中举行。随着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机动船的普及,愿意从事该项体育活动的人逐渐减少。还有一些活动如爬花杆、打飞棒等,由于场地条件差,缺乏技术规范,更是处于无人问津的处境[9]。

面对这种问题,应该摒弃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不合理部分,全面继承和发扬精华部分,积极地引导民族体育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要指引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符合当代体育的特点与要求。

33苗族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随着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渗透和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有些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再加上体育活动资金的短缺,使得很多体育运动难以开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投入,设立专门的民族体育管理部门,全面提高民族体育的影响力。同时,将更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引入专门学校,全面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民族体育方面的人才,这样便能从根本上解决苗族体育事业后继无人、人才短缺的局面。

4小结

苗族体育的起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为苗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苗族群众的喜爱。养生保健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深入的挖掘与整理苗族体育养生的内涵,对于维持苗族体育的民族特色,提高其影响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对于苗族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发扬与继承好本民族的文化瑰宝,为苗族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发,潘炉台,张景梅.苗族文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5-16.

[2]蒋作文,王方雨,杨凤.湘西苗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66-167.

[3]孔德军.现代化背景下黔西北苗族民俗体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3):165-168.

[4]李曉琳,刘宇飞.中华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23-25.

[5]鄢安庆.对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析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5):67-71.

[6]余刚.贵州苗族体育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研究[J].魅力中国,2009,(77):183-184.

[7]马烈光.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3-66.

[8]陈波.贵州苗族节日体育文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4,(1):4-7.

[9]杨全辉,雷鸣.恩施土家族、苗族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84-87.

[10]吕立江,邰先桃.中医养生保健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7-138.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苗族体育
我为体育狂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