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来
——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
2017-02-21
教育的未来
——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
本刊记者 李沧海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充满挑战的未来,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努力,让中国孩子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定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知道自己文化的根,立足现在,勇敢地迎接未来挑战?请听2016年“教育的未来”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发出的声音。
伴随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少先队员们清脆的《木兰辞》朗诵声,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的2016年“教育的未来——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教育论坛12月25日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开幕。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教育学者、艺术家及1000余名校长、教师、家长和少年儿童代表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中国的孩子和全世界的孩子一起分享着丰富的资讯和多元的文化。怎样让孩子知道自己文化的根,传承自己民族的精神命脉,拥有文化自信,立足现在迎接未来?这一个个问号就在我们的面前……”在论坛主持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主任敬一丹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此次论坛的嘉宾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此,让我们摘取部分嘉宾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做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人讲汉语,写汉字,吃中餐,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古代先贤很多的想法也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看法。这些文化上的特质构成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我们的孩子要在当下活得明白、活得自觉,就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找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年代,中国已经深度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每个中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或多或少地与世界相联系。我们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自己,而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去面向世界,包括尊重、欣赏、理解、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人的根本。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让孩子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缺乏民族之根滋养的孩子,哪怕他自称为世界公民,终究还是肤浅片面的,断绝文化之根的孩子就是一个空心的孩子。只拥有这样孩子的民族,未来恐怕也会成为空壳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是凝聚力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我觉得是点到了教育的要害。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对各类文化进行审视、选择、编纂和诠释,使其精神和根本纳入教育之中。
教育本身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而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新的中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根基,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和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在文化作品里看到,更应该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见。要做到这样,全社会必须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教育,要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面渗透。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把文化在当下复活。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新生,乃至生生不息,有待于我们的努力。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更好地开来。真正的民族自信是对自身的客观的审视,只有我们兢兢业业地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认真地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只有我们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再创文化的辉煌,再度奉献出让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新成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传统文化教育如何面向教育的未来
我们有幸生为中国人,拥有五千多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奋斗中历经艰辛、苦难、挫折,积累的大智慧。这是我们的根。它引领和支撑我们的民族发展到今天,还将引领和支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不是为了回到过去,不是复古,复古是没有出路的。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和现代生活的要求相衔接,要立足时代,立足现实,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这绝不是无中生有、生搬硬套,而是要真正的理解、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当前,无论是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生活和工作的科技含量,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内涵,还是交往的范围和方式,都和过去有很大的变化。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与他人交往?怎样认识自己的责任?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这些问题仍然,甚至更加困扰着人们。而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并针对人们的现代生活实践和需求,认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吸收营养,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应有的准备。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多一些民族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既包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创造现代文化的自信。当我们这些成年人有了足够的文化自信的时候,再来谈中国儿童传统文化沃土上成长,我觉得才是有意义的。当然,我们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开掘传统文化宝藏、滋养中国儿童成长的热情,才能不辞辛苦地为他们精心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他们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来听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一个西班牙牧羊少年,在草原上做了两个内容相同的梦。梦中的情景是在很遥远的地方,在一组金字塔下埋藏着一批财宝。这个少年决定追逐天意,以梦为马遨游人生。他千辛万苦找到金字塔,但没有发现财宝。此时,来了两个坏蛋狠打了他一顿,准备离去时一个说:“你会活着,我要你永远记住你是天下最愚蠢的。两年前就在这个地方,我也做过两次内容相同的梦。我梦到在西班牙田野上寻找一个破败的教堂。我被告知在桑树的根部挖下去会挖到一批财宝。但是,我还不至于蠢到为做过的两个梦跃过沙漠……”那人所说的地方正是牧羊少年出发的地方。他听后仰望天空,热泪盈眶。少年重返西班牙,在他出发的地方发现了一大批财宝。这个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玩味。
此次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发布了由《知心姐姐》杂志开展的“知心调查”——《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易被孩子接受》;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海霞女士从有声语言的传播角度,分享了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对于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著名书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先生和中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先驱孙之俊之女孙燕华老师,以动人的家庭教育小故事,分享了“真诚、诚信、朴素”的家风;中央美院的董梅教授提出了“敏于感、富于情、正于性、会于意、见于道”的中国人格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等提出了建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分享了他对“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与文化自信”的理解。此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分享了对“核心素养下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分享了“提升阅读品质,传承优秀文化”的观点;作文教育专家罗珠彪分享了自己的语文生态梦想;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工作的于恬恬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影响与传播”。论坛上,来自北京、苏州、西安等地的校长们也分享了学校以“通礼懂爱、智慧创新、知天下明责任”为目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植传统文化之根,塑学生精神之魂”的美好愿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金帆民乐团的孩子们表演了民乐《太阳颂》。曹灿、雅坤、虹云、陆洋、陈亮、王宇红六位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导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授们现场示范朗读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的部分内容,为来宾们带来了一场声音艺术的盛宴。
论坛达成共识: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长路漫漫,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唯有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道
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思想资源之一,是中国非常巨大的进步。我想,传统文化对今天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恢复一种历史联系。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就在于我们有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和记忆是我们历史记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次,确认一种文化身份。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全球化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扩张,另外一种文化压缩。中国文化是处于扩散状态、发展状态,还是处于被压缩,甚至被删除的状态。这是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文化中所面临的危机和选择。再次,传承文化知识。中国的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同时是一种知识生产的体系。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和当下的创造。
我们不讲旧传统,不从优秀传统出发,我们就无根,没有当下。但是,如果我们不讲转换,不讲创造,就没有中国文化内在发展的脉络。我们要讲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不是说传统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和出发点,而是里面包含着许多人们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我们要注意旧传统和新传统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