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五代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论

2017-02-20沈玲颖吴庭满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唐诗

沈玲颖+吴庭满

内容摘要:唐五代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共100多首,主要由拟古乐府、新题乐府与近体五七言律绝两大系统构成。无论是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之变中的“宛转蛾眉马前死”,亦或是与杨贵妃相关的唐王朝命运,都是诗人关注的焦点。唐诗人以华清宫、温泉宫、骊山、马嵬等为吟咏对象,主要表达对李杨的褒贬爱恨和盛世不再的怀古伤感等情绪。

关键词:唐诗 华清宫词 马嵬诗

从盛唐开始,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就层出不穷。李白是最早吟咏者,其《清平调词三章》极力赞扬杨贵妃的美丽,同时展现出繁荣强大的盛唐气象。而“最早在咏杨妃诗中寄予政治含义的是杜甫”,[1]如其《丽人行》《哀江头》诸作;杜甫也最早指斥杨妃为“祸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中唐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先是进行反思批判,其次是同情追忆。他们反思安史之乱,批判杨贵妃甚至是唐玄宗,同情李杨旷绝古今的爱情悲剧,追忆盛唐繁华。到了晚唐,批判杨妃的情况才有所好转。晚唐诗人们“已没有了盛唐诗人在经历过盛世与乱世对比之中形成的切肤之痛,也没有了中唐诗人积极进取,渴望中兴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们显得更加冷静,也更加冷漠”,[2]因此,他们能够对安史之乱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于是,为杨贵妃鸣不平的诗作开始大量出现,如狄归昌《题马嵬驿》“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徐夤《开元即事》“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据笔者统计,整個唐代涉及李杨题材,并以华清宫、温泉宫、骊山、马嵬为诗题的诗歌共100余首。

一.春寒赐浴华清池

华清宫是骊山宫殿之总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曾名汤泉、温泉宫,别称华清池、骊宫、绣岭宫等。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唐玄宗时期。据《旧唐书·玄宗纪》所载,天宝六载冬十月戊申,“幸温泉宫,改为华清宫”。[3]改名之前,玄宗幸温泉宫达二十次;改名后幸华清宫十二次。即使安史之乱后,玄宗尚幸华清宫两次。“渔阳鼙鼓动地来”,伴随着盛世王朝一去不返,华清宫在诗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王朝兴衰的一个象征,共有诗60多首,其意蕴自不同。

其一,歌功颂德,书写皇家气派。这一类诗大都写于大唐盛世,华清宫鼎盛之时,如“幸华清兮顺天道,琼楼架虚兮灵仙保,长生殿前兮树难老,甘泉流兮圣躬可澡,俾吾皇兮亿千寿考”(韩休《驾幸华清宫赋附歌》),“上出蓬莱时,六龙俨齐首。长道舒羽仪,彤云映前后。天声殷宇宙,真气到林薮”(储光羲《述华清宫五首》其二)。选取“琼楼”“灵仙”“蓬莱”等意象,极赞玄宗和开元盛世,描绘了当时繁荣强大的大唐面貌。

其二,追忆往昔,怀古伤今。安史之乱暴发后,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曾经的辉煌不复再现。于是,诗人们开始追忆,开始伤今。如“武帝时人今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张籍《华清宫》),“香泉空浸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林宽《华清宫》),“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等。诗多用“空”“深深”“寒”等词,塑造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达到一种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效果。宫词大家王建的《华清宫感旧》云:“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写华清宫萧瑟的现状,一“涩”一“开”二字足以。还有《温泉宫行》“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热爱音乐舞蹈之人,传闻《霓裳羽衣曲》就是由唐玄宗所作;杨贵妃“最善击磬,音声清冷又能创新,宫廷乐师无人能及。琵琶也弹得好,在梨园演奏时,音韵凄清、飘若云外,诸王、公主、贵妇争相做其琵琶弟子”。[4]可想而知,曾经的梨园弟子该是多么风光!可如今,流落人间境况分外凄凉!张继《华清宫》“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与孙叔向《题昭应温泉》“谁言水是无情物,也到宫前咽不流”相似,都赋予温泉水以人的感情,为盛世不再而感伤。此类诗基本都是通过凄冷的意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抒发衰亡之感的,给人一种历史的沉痛感。很多诗中都有写到贵妃,好像杨贵妃代表着大唐的繁荣盛世,诗人借杨贵妃来追忆过去、感伤现实。

其三,歌颂李杨爱情,同情杨贵妃。最早咏贵妃的诗歌,当是李白的《清平调词三章》。“禁中木芍药开,上赏之,妃子从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白,为《清平乐词》三章”。[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笔下的杨贵妃是优雅、华贵的,与帝王在深宫后苑赏名花,作新词,夜夜欢乐,留给后人一个美好的盛唐佳话。中晚唐这类诗比较少,因为大部分诗人都持“女祸”论,认为安史之乱是由杨贵妃及其家引起的,而且诗人们都沉浸在那八年战乱的伤痛中,自然就很少有人关注杨贵妃本身了。徐夤《华清宫》“君王魂断骊山路,且向蓬瀛伴贵妃”,诗人想象君王魂断伴贵妃,歌颂了李杨之间“生生死死情不灭”的爱情;“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上皇銮辂重巡游,雨泪无言独倚楼”,“玉皇掩泪频惆怅,应叹僧繇彩笔飞”,这都出自吴融的《华清宫四首》,着重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刻骨相思,令人动容。

其四,审视与反思。唐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主要表现为探究安史之乱的原因。于是产生了两个结论:一是“女祸”论,认为杨贵妃是招致灾难的罪魁。此类诗歌如李商隐《华清宫》“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这一首很有新意,意思是说杨贵妃只是令天子暂蒙尘,比不上褒姒灭周。此诗用了反语,批判之情尤甚。又如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中指斥杨妃为“内嬖”。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这不仅是批判杨贵妃,还将矛头指向了唐玄宗。二是更为大胆地指斥玄宗荒淫误国,如李约《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罗隐《华清宫》“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皆批判唐玄宗的奢侈淫靡,言辞尖锐。一场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会只是一个人的原因,但唐代诗人们的大胆探究精神是值得赞扬的,毕竟他们指责的人是当朝尊贵至极的两个人。

二.郦宫高处入青云

骊山,《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如此描述:“在县东南二十里,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6]骊山自古以来就受帝王钟爱,远至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朝兵马俑,近至唐朝奢侈的华清宫,骊山无不显示出它的重要和地位,更是被烙上了亡国的标签。因骊山秀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唐五代,有不少吟咏骊山的诗篇。这些诗共有约20首,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有两种,一是怀古伤今,二是讽刺怨怼。

杜甫《骊山》诗云:“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这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开篇二句中的“绝”“黑”二字定了基调,寂寞凄凉,不胜今昔之感。“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窦巩《过骊山》),玄宗、贵妃“去不回”,宫殿深锁,宫树苍苍,青苔满布,而此前却是“长生玉殿开”。今昔对比,感时伤事。此外还有孟迟《过骊山》“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李郢《骊山怀古五首》“唯有春风旧情在,不将花艳出宫墙”,如此种种,令人不胜唏嘘。

“月殿真妃下彩烟,渔阳追虏及汤泉。君王指点新丰树,几不亲留七宝鞭”(唐彦谦《骊山道中》),这边玄宗贵妃享乐欢愉,那边战火已经燎原,相比较之下,说明玄宗耽于行乐而致乱。“七宝鞭”指智谋脱身,写出玄宗狼狈。笔者觉得所有骊山诗中讽刺得最新颖辛辣的是李商隐诗《骊山有感》“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杨贵妃原本是寿王妃,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明年,册为贵妃,半后服用”。[7]唐玄宗夺子妻、占儿媳,公媳两人还恩爱无比,寿王只能与那金舆背道而驰。在所有李杨题材诗中,很少有人提到寿王,作为苦主甚至是主角的他似乎被忽略了。那是因为寿王会提醒世人李杨关系之不堪,但李商隐写得很有技巧,不直接说唐玄宗夺子妻,而是采用侧面描写,从“不从金舆惟寿王”来展现寿王隐秘的心理,进而批判李杨,辛辣无情。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表达不同情感的骊山诗作。如杜牧《过骊山作》云:“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意谓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以暴治国,最终断送了大秦江山。诗人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而要体恤百姓。又如薛能《过骊山》“丹雘苍苍簇背山,路尘应满旧帘间。玄宗不是偏行乐,只为当时四海闲”。晚唐诗人歌咏骊山华清宫多责玄宗耽于行乐,而这首诗说玄宗并非偏爱行乐,他那样做,是因为当时天下太平,意味深长。

三.马嵬坡下泥土中

马嵬即“马嵬坡”“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因安史乱中的“马嵬之变”而名闻天下。“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谴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8]杨贵妃葬身马嵬,之后的马嵬诗中吟咏杨贵妃,只是态度不一罢了。这些诗共有约30首,对于杨贵妃的态度主要有两种:批判或同情。

杜甫最早在咏杨妃诗中寄予政治含义。《丽人行》写于安史之乱之前、杨家炙手可热之时,描述了杨家奢侈糜烂的生活,极尽讽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更是批判杨家,深感对国家的忧虑;在《北征》中直斥杨贵妃是“祸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天宝十四载,全国有户851万多,人口5291万多。战乱后的广德二年统计,全国仅存户293万多,人口1692万多。也就是说,这场战祸夺去了全国2/3的人的生命”。[9]面对如此大的变故,人们想要找一个发泄对象,于是承杜甫之“女祸”论,对奢侈放纵的杨贵妃开始大加批判。李益《过马嵬二首》也告诫人们警惕女祸“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刘禹锡《马嵬行》“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中将杨贵妃定位为“妖姬”;晚唐诗人郑畋的《马嵬坡》“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歌颂唐明皇能顾全大局,诛杀杨贵妃,挽回局势,是“圣明天子”,与之相对的杨贵妃就是“祸本”。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旨。”[10]

同情杨贵妃的也有很多,如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诗人指责汉将谎报军情,而将祸乱的根源归于杨贵妃,致使她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同情惋惜之意不言而喻。又如徐夤《马嵬》“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同样深受皇帝恩泽,张均兄弟投靠了安禄山,而杨妃却以死报君,两相对比,赞扬贵妃。徐夤的《开元即事》揭示了导致“ 安史之乱”的深层社会根源,进而为贵妃平反:“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狄归昌《题马嵬驿》则云:“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唐末,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重演了玄宗奔蜀的故事,历史惊人的相似,“这回休更怨杨妃”,发人深思。还有一些是从批判唐玄宗的角度来同情杨贵妃的,如李商隐《马嵬二首》“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于濆《马嵬驿》“当初嫁匹夫,不妨得白头”。

此外还有其它题材的诗,①有关“上阳宫”的:如元稹、白居易有同题诗《上阳白发人》,杜牧《洛阳秋夕》“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上阳宫”,雍陶《天津桥望春》“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②有关“连昌宫”的:如元稹《连昌宫词》“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张祜《连昌宫》“玄宗上马太真去,红树满园香自销”;③有关“绮岫宫、兰昌宫、绣岭宫”的:如王建《过绮岫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领春风”,刘驾《兰昌宫》“边恨在行人,行人无尽岁”,李洞《绣岭宫词》“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④有关“行宫”的: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李贺《三月过行宫》“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⑤有关“荔枝”的:如杜甫《解闷》“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钱珝《蜀国偶题》“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等。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的转折点,还是唐诗风格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之前,诗人们尽情享受着繁华盛世,沉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写的诗不是赞美盛世就是抒发闲情逸致;而安史乱后,国破家亡,不仅诗作数量增多,诗风也因此而变得悲苦。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大部分都作于安史乱后,虽然是一场灾难,却也是一场历时弥久的思想潮流的“开幕式”。正如清人赵翼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参考文献

[1]贺严.《杜甫咏贵妃诗的政治内涵——兼论中晚唐的马嵬诗》.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1.

[2]于兰琪.《唐代李杨题材作品主题流变研究》.西南大学,2013:31.

[3]刘昫等.《旧唐书》卷九.中华書局,1975:221.

[4]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2011:129.

[5]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8.

[6]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中华书局,2007:580.

[7]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5.

[8]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5:2180.

[9]杨立群.《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1):56.

[10]孙洙.《唐诗三百首》卷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7.

项目: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11)。

(作者介绍:沈玲颖,吴庭满,南通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唐诗
看图连古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追和柳恽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唐诗赏读——马诗之二
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