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选角度 细品意蕴

2017-02-20卢丹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2期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把课文肢解,使语文课成为文言知识梳理的讲堂。其实细心的教师往往能够从文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创更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方法,如《五人墓碑记》这篇课文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角度;文言教学;主题解读

在校内公开课上,不少教师喜欢执教《五人墓碑記》一课。在个别访谈时,不少教师认为这篇课文涉及不少重要的文言现象,而且从内容上看,也内蕴着令人回肠荡气的精神品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选择这篇课文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从具体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读全文,梳理出重要的文言词汇、句式,继而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顺文本内容;接着再次阅读文本,教师带着学生理解五位烈士的高贵品质。

从文本处理来看,执教者注重诵读,这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是,其中存现的最大弊端是对文本主题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执教者大多将教学参考书或其它教辅材料中获悉的主题意蕴简单“传输”给学生,而没有交由学生自行揣摩,细细品味其深远之主题。

就这篇文章而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笔者觉得可以巧妙选择几个角度去解读其主题。

一、多向对比,体味烈士品格之高尚

可以这么讲,自从出生之日起,由于出身、教养、性格等差异,人物无时无刻不处于比较乃至对比之中。张溥深知其中之妙,于是在《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中重点运用了这一手法。更为精妙的是,在此文中,作者不是简单地运用对比,此文中闪现着充满智慧的多向度对比。

首先是以文中提及的周公(即周顺昌)为中心的对比。其实,从文本理解角度看,对周顺昌的了解实乃一个绝佳角度。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重点交代他的事迹,但不深入把握其背景资料确实是一大失误。作为“后七君子”之一,周顺昌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建议朝廷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形成敌对之势。而就周顺昌本人而言,此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更有“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之耿介呼告,他最终被阉党抓捕乃至受酷刑致死。将他的前前后后的事迹关联起来,将苏州民众和阉党爪牙对照起来分析,将东林党人与阉党进行对比,就可以更加精准地想象当他被抓之时群情愤怒的情形和缘由了。更为精妙的是,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体味五位烈士壮烈之由、之况。

其次是以五位烈士为中心的对比。一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的谈笑自若、镇定赴死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的对比。很明显,五位烈士对死的选择是其志向坚定的生动体现,而那些做官的士子却很少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是忘掉初心,转变了自己的志向,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从五位烈士赴死的姿态来看,这里面也蕴含着对比。烈士们是谈笑着、镇定地、无畏地赴死,对于那些做官的士子表面看没有写到其情态,但实则蕴含着他们那为求自保、上位等而表现出的阿谀奉承之嘴脸。这样一看,比较的效果就凸显出来了。三是当时的那些高官显贵与五位烈士的对比。前者一旦获罪,则以卑劣、可耻的面貌示人,备受唾弃;而后者获罪,则慷慨就义,广受赞誉。这样一对比,作者对人物的爱与憎立即分明,进而影响到广大读者的喜好,而这正是此文的创作用意之一。

二、多维比较,揣摩主题表达之精妙

首先,从文本表达方式来看,作者的选择用尽心机。按照常理,对于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本,理应以议论为主,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加以论述。但就此文而言,作者明显不满足于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记叙手法的运用可谓精妙,对场景的铺陈极其有效。例如,当周顺昌被逮捕之时,送别他的场景是“哭声震动天地”,将人们对周顺昌被逮一事的怨愤之情表露无遗,同时为后面人们的义举奠定了情感基础。其次,对细节的刻画也相当传神。例如,对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逃跑动作的描写,“匿于溷藩以免”,刻画出其狼狈相,同时也从侧面表露出人们的激愤之情。再次,对人物的综合描叙也颇为精妙。例如,对五位烈士赴死前后的记叙,颇含作者的功力和匠心。这里既有对他们神态的刻画,也有对其动作的描写。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记叙文手法,但用在此处并没有冲淡本文的主旨。因为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记叙,其后的议论和抒情才变得更加有据,少了突兀之感,多了亲切、动人之味。于是,从这个角度评析本文,也多少可以体味到它流传千古的缘由,并深深为之叹服了。

然后,聪敏的教师会将此文与它文进行比较。稍加注意,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关注同在一个单元的文本——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单元主题“烈士的抉择”是一个切入点,同为烈士,身为草根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和居于显位的文天祥具有一个相同点——烈。教学时,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围绕这点进行理解、分析、研讨。之后,学生会在比较中更加敬佩这五人的大无畏和忠义品质,进而把握文章主题。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一篇一篇地进行阅读教学,少有更难有精于比较式教学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更多的“井底之蛙”。

三、多元类比,细品创作意蕴之深远

任何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有其值得深读、精读、细读的理由。在此过程中,笔者觉得无我的类比和有我的类比很有必要。

无我的类比即如五位烈士与苏州普通民众的比较,他们皆为草根,有着相似的地位和相同的情怀。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弄清楚当时阉党之乱是怎样的不得民心,乃至激起民愤。从文本解释学角度出发,有我的类比显得更为重要。五人被逮、被杀似乎与读者无关,但是创作的真正和最终发生就在于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品析。于是,需要大力倡导广大师生真正融入文本,将自己放置于文本情境中,进行比较。例如,“我”要是这五位烈士之一,将怎么办?“我”要是当时的皇帝,将怎么办?“我”要是那位大中丞,将怎么办?“我”要是当时的读者,将怎么办?“我”要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假设性的融入,比较自己与主人公的不同选择,继而领悟五位烈士品质之高尚、意志之坚定,乃至于发现自身之卑微、退缩,进而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彻悟。于是,从这个层面考虑,换一种融我性的类比,更能细品出文本创作意蕴的深远。这应该是一种发现,更希望是一种引领性的开始,有更多人参与其中,受益其中。

阅读教学是一项繁琐且很艰难的工程,仅凭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难以体味其魅力的。身为语文教师,需要多想想办法,竭力引导学生选取不同角度,乃至巧选角度,细细品味其意蕴。

参考文献:

[1]乔化永.怎一个“旌”字了得——读《五人墓碑记》[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2]施伟萍.《五人墓碑记》中的“义举”溯源[J].名作欣赏,2014,(32).

[3]王夫成.《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作者简介:卢丹(1979— ),女,江苏省启东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