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机变”

2017-02-20毕泗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时机亲情节奏

摘要: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有效把握前提是要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已有基础进行分析,追求变“式”,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一名优秀教师要学会掌控课堂,面对教学氛围的低谷与尴尬,善于变“则”,改变规则化的思维定势。语文课堂要讲究韵律和节奏,调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关键词:变“式”;变“则”;变“奏”

一、提问设计上:把握时机,追求变“式”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有效把握,前提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认知基础的高度契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已有认知基础进行分析。难以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会造成提问时机的提前或拖后,导致教学效益的低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追求变“式”,相机改变提问的方式,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

以上海的华卫民老师讲授《滕王阁序》为例。当老师问道:“你读完文章以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学生回应:“第一感受是不愧为古文,果真拗口!”学生明显感觉到文章有难度,此时华老师并没有去思考学生“能学什么”,没有去疏解学生的存疑处,而是急于通过“文中哪一个句子,集中凝练地表达了王勃的思想感情及其转变”的提问“直奔主题”。

结果当然是欲速则不达。由于学生还尚未对文章整体有所感知,只能是靠乱猜瞎蒙、找只言片语来应付。可见,教师要密切关注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只有时机恰当,有效性才强,而这又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堂流程上:掌控转机,追求变“则”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掌控课堂,面对教学氛围的低谷与尴尬,要有过人的机智和灵活,要善于变“则”,改变规则化的思维定势。课堂难免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场景,“意外”是语文课的活性酶,教师要善于把这种“意外”作为课堂的生成资源,巧妙地抓住并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去开发这些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

广东的杨子江老师在执教《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一课中,导入阶段,教师问道:“你们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学生一片沉默,都在摇头。在绝大多数教师看来,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能站起来说“喜欢呀,原因是……”,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从明星、真人秀、亲情等节目受欢迎的因素进入本课的主题“亲情”,没想到教师的良好预设却遇到了冷场。于是,杨老师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经历,从8岁的女儿看到这档节目就不愿意离开,到妻子被节目吸引也不离开,适时把“明星”“亲情”等关键词融入其中,杨老师说道:“可是没想到我的父亲也坐在电视机前走不开了,实在想不明白了,我就只好自己去看了看,”学生接着话题,笑到:“你也走不开了。” 此时,课堂流程上出现了气氛趋向融洽的转机,面对意外,教师处变不惊,巧妙应对,进而顺利进入了课题,迂回曲折地实现了预期效果。

三、活动组织上:充满生机,追求变“奏”

语文课堂要讲究韵律和节奏,在活动组织上需要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调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活动形式,以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平添几许生命活力。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其他如将时尚文化引入课堂,开心辞典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表演式教学、辩论探究会、排演课本剧、记者招待会、分组竞赛活动式教学等,都会实现节奏上的变化,引发学生探求的冲动。

甘肃的朱华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从读开始,以读结束,有师生齐读,也有分段朗读,尤其是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以学生为现场主持人引领学生诵读的形式,由学生现场推荐主持人,学生经过几分钟醞酿准备主持词,配以意境优美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来渲染氛围,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得课堂多了些神韵流动,多了些神采飞扬。四川的熊红老师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既有台词的品读,也有学生的真情表演,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高潮迭起,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毕泗建(1971— ),男,山东省泰安一中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库专家,泰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时机亲情节奏
亲情的滋味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